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56章 潘嶽《關中詩十六章 其十六》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56章 潘嶽《關中詩十六章 其十六》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關中詩十六章·其十六

潘嶽

周人之詩,寔曰《采薇》。

王事靡盬,獫狁孔棘。

我後不恤,我心傷悲。

今我征伐,致天子威。

汛汛揚旍,星陳夙駕。

載旆載旃,如霆如雷。

周人成功,我亦致仕。

班師而旋,背芒向洛。

泛舟黃河,溯河西上。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君子之戒,尚或先之。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賞析:

《關中詩十六章·其十六》通過回顧周朝戰事,類比當下征伐,展現晉軍出征、凱旋的過程,表達對戰爭勝利的喜悅以及對儘忠職守精神的推崇,蘊含深厚曆史文化底蘊與豐富情感。

一、主題思想

1.

借古喻今,強調使命:開篇提及周朝《采薇》詩,借周朝麵臨獫狁威脅及應對戰事,類比晉朝當下局勢。“王事靡盬,獫狁孔棘”描繪出局勢的緊張與國家事務的繁重,表明晉朝此次征伐與周朝一樣,肩負著重大使命,突出戰爭的必要性與正義性。同時,“我後不恤,我心傷悲”以士兵視角,展現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責任感,強調臣子對君主、國家的忠誠。

2.

展現軍威,彰顯正義:“今我征伐,致天子威。汛汛揚旍,星陳夙駕。載旆載旃,如霆如雷”,詳細描述晉軍出征場景。軍旗飄揚,陣容嚴整,軍隊如雷霆般氣勢磅礴,展現出強大的軍威,彰顯此次征伐是為了維護天子權威,突出戰爭的正義性,表達對晉軍的讚美與對勝利的信心。

3.

期盼勝利,歌頌忠誠:“周人成功,我亦致仕”表達了對此次征伐如同周朝一樣取得成功的期盼,希望能順利完成使命。“班師而旋,背芒向洛。泛舟黃河,溯河西上”描繪了軍隊勝利後有序凱旋的情景,流露出勝利的喜悅。“君子之戒,尚或先之。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強調君子應時刻保持警惕,不懈怠地侍奉君主,歌頌了忠誠儘職的精神,將對國家的忠誠提升到道德高度。

二、藝術特色

1.

用典自然,古今交融:巧妙引用《采薇》典故,將晉朝戰事與周朝曆史相聯係,為詩歌增添文化底蘊。借古事說今事,使詩歌在表達當下主題時更具說服力與曆史厚重感,引發讀者對曆史與現實的思考。

2.

氣勢恢宏的場景描寫:“汛汛揚旍,星陳夙駕。載旆載旃,如霆如雷”運用生動的描寫,從軍旗飄揚、陣容排列到行軍氣勢,全方位展現晉軍出征的壯觀場麵,給人強烈的視覺與聽覺衝擊,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凸顯軍隊的威武和戰爭的宏大。

3.

情感真摯,層次分明:詩歌情感豐富且層次清晰。從開篇對局勢的擔憂,到出征時的壯誌豪情,再到對勝利的期盼與凱旋的喜悅,最後歸結為對忠誠精神的歌頌,情感層層遞進,自然流暢,使讀者能深刻感受到詩人在不同階段的情感變化,引發情感共鳴。

三、文學價值

1.

曆史與文學的結合典範:本詩為研究晉朝軍事、政治及社會文化提供了生動素材。通過對晉朝征伐及相關情感、理唸的描述,反映當時的曆史背景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曆史研究價值,同時展示了文學對曆史的生動記錄與藝術呈現。

2.

豐富詩歌表現手法:其用典、場景描寫及情感表達等方麵的技巧,為後世詩歌創作提供借鑒。展示如何運用典故深化主題,通過場景描寫營造氛圍、增強感染力,以及如何有條不紊地抒發複雜情感,推動了詩歌表現手法的豐富與發展。

……

解析:

1.

周人之詩,寔曰《采薇》

-

解析:起筆便點明周朝人創作過一首詩,確切地叫做《采薇》

這裡直接引出《詩經》中的名篇《采薇》,借經典詩篇為下文敘述戰事定下基調,暗示此次所描述的戰事如同《采薇》所記載的那般,有著相似的曆史情境與情感內涵,喚起讀者對經典的記憶與聯想,為詩歌增添文化底蘊。

2.

王事靡盬,獫狁孔棘

-

解析:“王事靡盬”,“王事”指的是國家的事務、公事,“靡”表示無、沒有,“盬”意為休止,表明國家的事務繁多,沒有止息的時候。“獫狁孔棘”中,“獫狁”是古代活躍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常對中原地區構成威脅,“孔”表示非常,“棘”通“急”,形容獫狁造成的局勢極其危急。此句描繪出周朝當時麵臨的內憂外患,內部事務繁雜,外部又遭受獫狁的嚴重威脅,突出局勢的嚴峻。

3.

我後不恤,我心傷悲

-

解析:“我後”指的是君主,“恤”意思是憂慮、顧念。此句以第一人稱視角,模擬士兵的口吻,表達如果君主不憂慮國家麵臨的嚴峻形勢,自己內心便會感到悲傷。這體現了士兵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凸顯出士兵的責任感與忠誠之心。

4.

今我征伐,致天子威

-

解析:“今我征伐”表明當下“我”參與到這場征伐之中。“致天子威”明確指出征伐的目的在於彰顯天子的威嚴。這體現出此次征伐被賦予了維護天子權威的重大使命,將個人的軍事行動與國家政治層麵的天子權威聯係起來,突出戰爭的正義性與政治意義,表明此次征伐是為了扞衛國家的尊嚴與統治秩序。

5.

汛汛揚旍,星陳夙駕

-

解析:“汛汛揚旍”,“汛汛”生動地描繪出軍旗隨風飄揚的動態畫麵,“旍”同“旌”,即軍旗,給人一種鮮明、靈動的視覺感受。“星陳夙駕”,“星陳”形容軍隊排列得如同天空中的星辰般整齊有序,展現出軍隊陣容的嚴整;“夙駕”表示清晨就駕車出征,突出行動的迅速與積極。此句通過對軍旗飄揚和軍隊清晨出發陣容的描寫,展現出軍隊出征時的壯觀場景與高昂士氣。

6.

載旆載旃,如霆如雷

-

解析:“載旆載旃”運用了“載……載……”的並列結構,“旆”和“旃”都是不同形製的旗幟,強調軍隊中旗幟眾多,隨風招展,進一步渲染出出征時的宏大場麵。“如霆如雷”則將軍隊行軍的氣勢比作雷霆,“霆”指霹靂,“雷”即雷聲,形象地表現出軍隊行進時聲勢浩大,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感覺,突出軍隊的強大與威嚴。

7.

周人成功,我亦致仕

-

解析:“周人成功”回顧周朝征伐取得勝利的曆史,以此為參照。“我亦致仕”中的“致仕”原本指官員退休,在這裡引申為完成征戰的使命。此句表達了對此次征伐如同周朝一樣取得成功的強烈期盼,暗示此次晉朝的征伐也將圓滿結束,自己能夠順利完成任務,體現出對勝利的信心。

8.

班師而旋,背芒向洛

-

解析:“班師而旋”明確表示軍隊出征勝利後調回,“旋”就是返回的意思。“背芒向洛”具體指出軍隊返程的路線,“背”是背向,“芒”可能指的是芒山,“洛”即洛陽,描繪出軍隊從芒山出發,朝著洛陽返回,呈現出軍隊有序凱旋的畫麵,透露出勝利的喜悅與從容。

9.

泛舟黃河,溯河西上

-

解析:此句進一步描繪軍隊凱旋途中的情景,“泛舟黃河”表明軍隊選擇在黃河上乘船行進,“溯河西上”說明是逆著黃河水流的方向向西前行。這一描寫不僅展現了軍隊返程行動的具體方式,還通過對黃河行舟場景的刻畫,給人一種壯闊而又沉穩的感覺,體現出軍隊凱旋時的有條不紊。

10.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

解析:這裡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原詩表達了一種憂憤之情,而在此處,可能是借“柏舟泛流”的意象,營造出一種平和、舒緩的氛圍,與前文緊張的戰事和勝利後的喜悅相互映襯,同時也增添了詩歌的文化韻味,引發讀者對經典的聯想與思考。

11.

君子之戒,尚或先之

-

解析:“君子之戒”指君子應有的警戒,即時刻保持警惕,不放鬆對自身的要求。“尚或先之”表示君子們崇尚並率先踐行這種警戒,強調了君子在品德和行為上的榜樣作用,倡導一種積極向上、嚴謹自律的精神品質。

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解析:“夙夜匪懈”意思是日夜都不懈怠,“夙”指早晨,“夜”即夜晚,“匪”通“非”。“以事一人”表明這樣不懈怠的目的是侍奉君主。此句強調無論何時都要儘心儘力地侍奉君主,將忠誠於君主提升到一種道德準則的高度,體現出對忠誠儘職精神的歌頌與倡導。

……

句譯:

1.

周人之詩,寔曰《采薇》:

周朝人所作的詩歌,確實叫做《采薇》

2.

王事靡盬,獫狁孔棘:

國家的事務沒有止息,獫狁造成的局勢極其危急。

3.

我後不恤,我心傷悲:

如果君主不憂慮這些,我內心便會感到悲傷。

4.

今我征伐,致天子威:

如今我參與這場征伐,為的是彰顯天子的威嚴。

5.

汛汛揚旍,星陳夙駕:

軍旗隨風飄揚,軍隊如星辰般嚴整地清晨駕車出征。

6.

載旆載旃,如霆如雷:

眾多旗幟隨風招展,軍隊行進的氣勢如同雷霆一般。

7.

周人成功,我亦致仕:

周朝人征伐取得成功,如今我也希望完成使命。

8.

班師而旋,背芒向洛:

軍隊勝利後調回,從芒山出發朝著洛陽返回。

9.

泛舟黃河,溯河西上:

在黃河上乘船,逆著黃河水流向西前行。

10.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那柏木小船,在河上隨波漂流。

11.

君子之戒,尚或先之:

君子應有的警戒,君子們崇尚並率先踐行。

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日夜都不懈怠,以此來侍奉君主。

……

全譯:

周朝人曾作有一首詩,確切地名為《采薇》。

那時,國家的事務紛繁複雜,無休無止,而北方的獫狁部落又頻繁侵擾,局勢萬分危急。

身為臣子,若君主對這般嚴峻的形勢不加憂慮,我內心便滿是哀傷悲切。

如今,我投身於這場征伐之中,隻為彰顯天子的無上威嚴。

出征之時,但見軍旗獵獵,隨風高高飄揚,軍隊如星辰般嚴整有序,清晨便早早駕車啟程。

各種旗幟漫卷飛舞,軍隊行進的氣勢震天動地,恰似雷霆轟鳴。

遙想周朝人征伐成功,建功立業,如今我也盼望著能順利完成使命。

待勝利之後,軍隊班師回朝,自芒山轉身,向著洛陽進發。

我們在黃河上乘舟而行,逆著河水緩緩西上。

那柏木製成的小船,悠悠地在河麵上隨波逐流。

君子們深知,應當時刻保持警醒,並且率先垂範。

無論白天黑夜,都始終不懈怠,一心隻為侍奉君主,儘忠職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