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201章 張載《七哀詩?其一》
七哀詩其一
張載
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
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
恭文遙相望,原陵鬱膴膴。
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虎。
毀壤過一抔,便房啟幽戶。
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
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
蒙蘢荊棘生,蹊徑登童豎。
狐兔窟其中,蕪穢不複掃。
頹隴並墾發,萌隸營農圃。
昔為萬乘君,今為丘中土。
感彼雍門言,淒愴哀今古。
……
賞析:
張載的這首《七哀詩·其一》以獨特視角,借漢代帝王陵墓的興衰,展現曆史的滄桑巨變,抒發對世事無常的深沉感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思想內容
1.
描繪曆史遺跡,引發興衰之思
-
詩歌開篇聚焦北邙山,“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描繪出北邙山上漢代帝王陵墓一座連著一座的壯觀景象。“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通過問答形式,明確這些陵墓的主人是漢代帝王,為讀者勾勒出往昔漢朝的輝煌,使人們聯想到曾經帝王的尊貴與威嚴。然而,這僅僅是個引子,為後文的巨變埋下伏筆,引發讀者對曆史興衰的思考。
2.
展現世亂陵毀,批判社會現實
-
“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虎”,筆鋒一轉,點明瞭時代背景。末世的戰亂使得社會動蕩不安,盜賊如同豺虎般凶狠肆虐。緊接著描述陵墓的遭遇,“毀壤過一抔,便房啟幽戶。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細致地刻畫了盜賊對陵墓的破壞與掠奪,帝王的棺槨被開啟,陪葬的珠玉珍寶被洗劫一空,曾經莊嚴神聖的陵墓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不僅是對帝王陵墓命運的描述,更是對當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現實的深刻批判,揭示了亂世中人性的貪婪與醜惡。
3.
刻畫荒涼景象,抒發曆史感慨
-
詩的後半部分著力描繪了陵墓被毀後的淒涼荒蕪。“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蒙蘢荊棘生,蹊徑登童豎。狐兔窟其中,蕪穢不複掃。頹隴並墾發,萌隸營農圃”,陵園變為廢墟,圍牆蕩然無存,荊棘叢生,連孩童都能隨意攀爬,狐狸和野兔在其中築巢,荒蕪的土地被開墾為農田。曾經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帝王陵墓,如今變得如此破敗不堪。這種巨大的反差,讓詩人發出“昔為萬乘君,今為丘中土”的感慨,深刻地表達了曆史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結尾“感彼雍門言,淒愴哀今古”,借雍門周以琴音引發孟嘗君對曆史興衰的感慨這一典故,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對古今曆史變遷的哀傷之情。
二、藝術特色
1.
對比手法的運用
-
詩中多處運用對比,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首先是時間上的今昔對比,將漢代帝王生前的榮耀尊貴與死後陵墓的淒慘荒涼進行對比。昔日,他們是坐擁天下的萬乘之君,而如今卻隻是深埋於地下的一抔黃土,這種強烈的反差深刻地揭示了曆史的興衰無常。其次,是陵墓前後狀況的對比,從“恭文遙相望,原陵鬱膴膴”所描繪的陵墓曾經的宏偉壯觀,到“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所展現的如今的破敗荒蕪,通過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歲月的無情和戰爭的殘酷。
2.
白描手法勾勒畫麵
-
詩人運用白描手法,以簡潔質樸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如“蒙蘢荊棘生,蹊徑登童豎。狐兔窟其中,蕪穢不複掃”,沒有過多的修飾,卻生動地描繪出陵墓被盜後雜草叢生、狐兔出沒、無人問津的荒涼場景,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衰敗與淒涼。這種白描手法的運用,不僅使詩歌具有畫麵感,更能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3.
借古諷今,寓意深刻
-
詩歌表麵上是在寫漢代帝王陵墓的遭遇,但實際上是借古諷今。張載生活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政權更迭頻繁,百姓生活困苦。通過描寫漢代帝王陵墓在亂世中的命運,詩人影射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和統治者的無力,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同時,詩中對曆史興衰的感慨,也具有普遍的警示意義,讓人們思考如何在曆史的變遷中把握當下,珍惜和平穩定的生活。
張載的《七哀詩·其一》以其深刻的思想、獨特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中感慨曆史興衰、反映社會現實的佳作,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和曆史意義。
……
解析:
1.
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
-
解析:開篇描繪北邙山的景象,“北芒”即北邙山,在東漢及魏晉時期,是帝王公卿們理想的葬地。“壘壘”形容陵墓眾多、一個挨著一個的樣子,“何”字加強了這種感歎語氣,凸顯北邙山陵墓之密集。“高陵有四五”具體指出這裡有四五座高大的陵墓,點明詩歌所關注的物件是這些帝王陵墓,為全詩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且略帶沉重的氛圍,引發讀者對陵墓主人及相關曆史的遐想。
2.
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
-
解析:
“借問”表明詩人通過向他人詢問來進一步明確陵墓主人身份,這種問答形式使詩歌更具畫麵感和故事性。“皆雲漢世主”,眾人都回答說是漢代帝王的陵墓,直接點出這些陵墓的曆史背景,將讀者帶入到漢代那段輝煌的曆史中,同時也為後文寫陵墓在後世的遭遇做鋪墊,形成曆史與現實的潛在對照。
3.
恭文遙相望,原陵鬱膴膴。
-
解析:
“恭”指漢恭陵,是漢安帝之父劉慶的陵墓;“文”指漢順帝之父劉保的憲陵;“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遙相望”描繪出這些陵墓在空間上相互遙望的佈局,暗示著漢代帝王們雖身處不同時代,但他們的陵墓共同見證著漢室的興衰。“鬱膴膴”形容原陵氣勢宏偉、鬱鬱蔥蔥的樣子,展現出曾經帝王陵墓的威嚴與壯觀,讓讀者感受到漢代的強盛以及帝王陵寢所象征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後文陵墓的破敗形成鮮明對比。
4.
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虎。
-
解析:
“季世”即末世,點明時代背景,指漢朝末年。“喪亂起”描述了當時社會陷入動蕩混亂的局麵,戰爭、災荒等接踵而至。“賊盜如豺虎”運用比喻的手法,將盜賊比作豺虎,形象地刻畫出盜賊的凶狠、貪婪和肆無忌憚,正是在這樣的亂世背景下,帝王陵墓也難以倖免,為下文寫陵墓被盜掘破壞埋下伏筆,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秩序的崩潰和人民生活的悲慘。
5.
毀壤過一抔,便房啟幽戶。
-
解析:
“毀壤過一抔”化用“一抔黃土”的典故,本指墳墓,這裡表示陵墓被破壞的程度遠超常理。“便房”是帝王陵墓中放置棺槨的地方,“啟幽戶”指盜賊開啟了陵墓中深藏的墓室之門。此句具體描述了盜賊對陵墓的破壞行為,從外部的封土到內部的墓室,無一倖免,展現出盜賊的猖獗和陵墓所遭受的劫難,讓讀者直觀感受到曆史的滄桑巨變。
6.
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
-
解析:
“珠柙”即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階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珠柙離玉體”描繪了盜賊將金縷玉衣從帝王屍骨上剝離的場景,“珍寶見剽虜”則說明陵墓中的各種奇珍異寶都被掠奪一空。這兩句通過對陪葬品被盜搶的描寫,從側麵反映出盜賊的貪婪和殘忍,同時也暗示了漢代帝王陵寢陪葬的奢華,進一步強調了昔日輝煌與今日破敗的巨大落差。
7.
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
-
解析:
“園寢”是帝王陵墓的配套建築,是祭祀和供奉死者靈魂的地方。“化為墟”表明園寢在盜賊的破壞和歲月的侵蝕下,已變成一片廢墟。“周墉”指環繞園寢的圍牆,“無遺堵”表示圍牆連一堵都沒有剩下,徹底坍塌。此句從整體上描繪了陵墓周邊建築的破敗景象,進一步渲染出荒涼、淒慘的氛圍,讓人感受到曆史的無情和命運的無常。
8.
蒙蘢荊棘生,蹊徑登童豎。
-
解析:
“蒙蘢”形容荊棘生長茂密、雜亂的樣子,“荊棘生”描繪出曾經莊嚴的陵墓區域如今荊棘叢生,無人打理,儘顯荒蕪。“蹊徑登童豎”則說這裡的小路連孩童都能隨意攀爬,突出此地已不再有往昔的威嚴與肅穆,變得荒僻且無人管束,從側麵反映出陵墓的荒廢程度,以及社會秩序的混亂。
9.
狐兔窟其中,蕪穢不複掃。
-
解析:
描繪出狐狸和野兔在陵墓區域內打洞居住的場景,“狐兔窟其中”再次強調了這裡的荒蕪和人跡罕至,已然成為野獸的棲息地。“蕪穢不複掃”說明陵墓周圍雜草叢生,一片汙穢,再也沒有人來打掃清理,強化了荒涼衰敗的氛圍,讓人不禁對曾經輝煌的帝王陵寢如今的慘狀感到唏噓。
10.
頹隴並墾發,萌隸營農圃。
-
解析:
“頹隴”指坍塌的墳墓封土,“墾發”表示被開墾。“萌隸”指百姓,“營農圃”即開墾農田。此句描述了連陵墓的封土都被百姓開墾成農田的情景,進一步體現出陵墓的徹底荒廢和世事的變遷。曾經象征著皇權尊嚴的帝王陵墓,如今已完全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中,反映出在曆史的洪流中,一切榮華富貴都可能化為烏有。
11.
昔為萬乘君,今為丘中土。
-
解析:
此句將漢代帝王昔日的尊貴與如今的落魄進行了強烈對比。“昔為萬乘君”回顧了他們生前身為帝王,擁有萬輛兵車,統治天下,何等威風凜凜、尊貴無比。“今為丘中土”則殘酷地指出他們如今不過是深埋在墳墓中的一抔黃土,無人問津。這種今昔對比,深刻地揭示了曆史的興衰無常,讓人感歎命運的不可捉摸,強化了詩歌的主題。
12.
感彼雍門言,淒愴哀今古。
-
解析:
“感彼雍門言”運用了雍門周的典故。戰國時,雍門周以琴音引發孟嘗君對曆史興衰的感慨。詩人藉此典故,表明自己如同孟嘗君一樣,因眼前漢代帝王陵墓的興衰巨變而觸景生情。“淒愴哀今古”直接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他為古今曆史的變遷而感到悲傷淒涼,這種情感不僅是對漢代帝王命運的哀歎,更是對整個曆史發展中無數興衰榮辱的深沉感慨,使詩歌的情感達到**,引發讀者對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
句譯:
1.
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
北邙山上的陵墓是多麼的眾多啊,那高大的陵寢有四五座。
2.
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
我向旁人打聽這些是誰家的墳墓,他們都說這都是漢代帝王的陵寢。
3.
恭文遙相望,原陵鬱膴膴。
漢恭陵和漢憲陵遙遙相望,原陵則氣勢宏偉、鬱鬱蔥蔥。
4.
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虎。
到了漢朝末年,戰亂紛紛興起,盜賊如同豺狼猛虎一般。
5.
毀壤過一抔,便房啟幽戶。
陵墓被破壞得遠超想象,那安放棺槨的便房也被開啟了幽深的門戶。
6.
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
金縷玉衣從帝王的屍骨上被剝離,陵墓中的珍寶都被搶奪擄掠。
7.
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
陵園和寢廟都化作了一片廢墟,四周環繞的圍牆連一堵都沒有剩下。
8.
蒙蘢荊棘生,蹊徑登童豎。
這裡荊棘茂密地生長著,連孩童都能在小路上隨意攀爬。
9.
狐兔窟其中,蕪穢不複掃。
狐狸和野兔在裡麵打洞做窩,一片荒蕪汙穢,再也無人打掃。
10.
頹隴並墾發,萌隸營農圃。
坍塌的墳墓封土也被開墾,百姓們在這裡開辟農田。
11.
昔為萬乘君,今為丘中土。
他們昔日身為擁有萬輛兵車的帝王,如今卻隻是墳墓中的一抔黃土。
12.
感彼雍門言,淒愴哀今古。
有感於雍門周的那番話,我為古今的變遷而感到悲傷淒涼。
……
全譯:
北邙山上,陵墓一座挨著一座,何其眾多,那高大的陵寢,約摸有四五座。
我不禁向旁人打聽,這些究竟是誰家的墳墓,眾人都回答說,這都是漢代帝王的陵寢。
漢恭陵與漢憲陵遙遙相望,而原陵更是氣勢恢宏,周圍鬱鬱蔥蔥。
然而到了漢朝末年,社會陷入動蕩,戰亂紛起,盜賊猖獗得如同豺狼猛虎一般。
這些盜賊對陵墓的破壞程度遠超想象,他們開啟了那深埋地下、安置棺槨的便房之門。
帝王屍骨上的金縷玉衣被強行剝離,陵墓中的奇珍異寶統統被搶奪擄掠而去。
曾經莊嚴的陵園和祭祀的寢廟,如今已化為一片廢墟,四周環繞的圍牆,連一堵殘留的都沒有了。
此地荊棘叢生,生長得極為茂密,連小孩子都能在那些小路上隨意攀爬。
狐狸和野兔在這片區域內打洞做窩,到處荒蕪汙穢,再也沒有人前來打掃清理。
甚至那坍塌的墳墓封土也被開墾,普通百姓在這片曾經的帝王陵地上開辟起了農田。
想當年,這些陵墓的主人生前貴為擁有萬輛兵車的帝王,統治著天下,何等威風;可如今,卻不過是深埋在墳墓中的一抔黃土罷了。
有感於雍門周以琴音引發孟嘗君對曆史興衰感慨的故事,我不禁為古往今來的世事變遷感到無比的悲傷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