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49章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十三》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49章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十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贈秀才入軍·其十三

嵇康

淩高遠盻,俯仰諮嗟。

怨彼幽縶,室邇路遐。

雖有好音,誰與清歌?

雖有姝顏,誰與發華?

仰訊高雲,俯托輕波。

乘流遠遁,抱恨山阿。

……

賞析:

嵇康的《贈秀才入軍·其十三》是一首情感濃烈且複雜的詩作,通過細膩的描寫與豐富的意象,深入展現了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內心世界,蘊含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情感深度。

一、情感表達:多重愁緒交織

被困之怨與距離之歎:開篇“淩高遠盻,俯仰諮嗟”,詩人登高遠望,俯仰之間的歎息,奠定了全詩沉鬱的基調。“怨彼幽縶,室邇路遐”,明確道出內心的怨憤。“幽縶”暗示詩人或許遭受某種無形的束縛,這種束縛可能是政治環境、社會規範,或是其他難以掙脫的困境。“室邇路遐”則以強烈的反差,傳達出咫尺天涯的無奈,即便目標看似近在眼前,卻因種種阻礙遙不可及,進一步強化了詩人被困的痛苦與對現狀的不滿。

知音難覓的孤獨:“雖有好音,誰與清歌?雖有姝顏,誰與發華?”詩人借對美好事物無人分享的描述,抒發內心孤獨。美妙音樂無人同賞共唱,美好容顏無人一同綻放光彩,這不僅是對情感陪伴的渴望,更是對知音的深切呼喚。在這兩句中,詩人將自身的孤獨感具象化,使讀者能深刻體會到其在精神層麵的寂寞與空虛。

無奈與遺恨:“仰訊高雲,俯托輕波。乘流遠遁,抱恨山阿”,詩人試圖向高雲問詢、托輕波傳意,卻隻能無奈地選擇乘流遠遁,抱恨隱居山阿。這種舉動展現出詩人在麵對困境時的無力感,以及對現實的深深遺恨。他渴望擺脫困境,卻又無法實現,隻能在無奈中選擇逃避,而這種逃避又無法真正釋懷心中的怨恨,使整首詩的情感更加深沉、凝重。

二、藝術特色:意象與手法的巧妙運用

意象營造氛圍:詩中運用了“高雲”“輕波”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悠遠、渺茫的氛圍。“高雲”象征著高遠、不可及,暗示詩人內心的訴求如同雲朵般難以觸碰;“輕波”則代表著虛幻、無常,寓意詩人試圖托付情感的努力可能如流水般消逝,無影無蹤。這些意象不僅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更烘托出詩人內心的迷茫與無奈。

對比強化情感:“室邇路遐”運用對比手法,將看似相近的空間距離與實際遙遠的心理距離進行對比,突出詩人所麵臨困境的荒誕與無奈。這種對比使讀者更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掙紮,進一步強化了詩歌的情感表達,讓讀者深刻體會到詩人所遭受的痛苦與束縛。

直抒胸臆與含蓄表達結合:詩人在表達情感時,既有“怨彼幽縶”這樣直接的宣泄,又有“雖有好音,誰與清歌”這類含蓄的情感抒發。直抒胸臆使讀者直接感受到詩人的怨憤,而含蓄表達則讓詩歌情感更具韻味,引發讀者更多的思考與共鳴,兩者結合使詩歌情感表達層次豐富,耐人尋味。

三、主題意義:對困境與自由的思索

整首詩圍繞詩人被困的處境展開,深刻表達了他對自由、知音以及擺脫困境的渴望。通過對自身複雜情感的抒發,嵇康展現了個體在麵對外界束縛時的掙紮與無奈,以及對精神自由的執著追求。這種對困境與自由的思索,不僅反映了嵇康個人的心境,也代表了魏晉時期文人在動蕩社會環境下,對個體命運與精神追求的普遍思考,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與人文價值。

《贈秀才入軍·其十三》以其獨特的情感表達、巧妙的藝術手法以及深刻的主題內涵,成為嵇康詩歌中的經典之作,讓後世讀者得以一窺魏晉文人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

……

解析:

淩高遠盻,俯仰諮嗟

-

字詞與意象:“淩高”指登上高處,體現詩人主動尋求開闊視野的行為,暗示其對超越當前處境的渴望。“遠盻”即向遠方眺望,“盻”字強調專注地看,展現出詩人試圖從遠方找尋慰藉或答案的心境。“俯仰”描繪了詩人低頭又抬頭的動作,涵蓋了對天地的觀察,象征著對周圍環境全麵審視。“諮嗟”意為歎息,直接表露詩人內心的感慨。

-

情感與情境:詩人登高望遠,本應視野開闊、心境舒暢,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歎息。這種反差表明,詩人在眺望遠方的過程中,心中湧起諸多複雜情緒,或許是對前途的迷茫,或許是對現狀的不滿,為全詩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調。

怨彼幽縶,室邇路遐

-

字詞與典故:“怨”字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內心的憤懣。“幽縶”原指囚禁,這裡可引申為各種束縛詩人的因素,可能是政治上的限製、社會規範的約束,或是其他無形的枷鎖。“室邇路遐”化用《詩經·鄭風·東門之墠》中“其室則邇,其人甚遠”,“室邇”表示目標或思念之人的居所看似很近,“路遐”卻強調實際到達的路途遙遠,形成強烈的空間與心理反差。

-

情感與內涵:詩人明確表達對束縛的怨恨,“室邇路遐”所營造的咫尺天涯之感,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怨恨與無奈。詩人渴望突破束縛,接近目標,但重重阻礙使其願望難以實現,深刻體現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

雖有好音,誰與清歌

-

字詞與情境:“好音”指代美妙的音樂,在古代,音樂常是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寄托誌趣的重要方式。“清歌”意為清脆地歌唱,通常與知音相伴而歌。此句描繪出詩人雖置身美妙音樂之中,卻無人與之共同清唱的場景。

-

情感與象征:詩人通過這種美好卻孤獨的情境,抒發了知音難覓的孤寂之情。音樂無人共賞,象征著詩人內心的情感與誌趣無人理解、無人共鳴,反映出其在精神層麵的孤獨與失落。

雖有姝顏,誰與發華

-

字詞與意象:“姝顏”指美麗的容顏,在古代詩詞中,容顏之美常與青春、美好相關聯,也可象征個人的才華與品質。“發華”可理解為展現光彩,“華”有光彩、光輝之意。

-

情感與寓意:詩人以自身擁有美麗容顏卻無人與之共同綻放光彩,進一步深化孤獨主題。這不僅表達了對情感伴侶的渴望,更暗示了詩人的才華與抱負無人賞識,如同明珠蒙塵,體現出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懷纔不遇之感。

仰訊高雲,俯托輕波

-

字詞與意象:“仰訊”即抬頭詢問,“高雲”高高在上,象征著高遠、神秘且不可及的事物,代表著詩人對超越現實困境的探尋。“俯托”為低頭托付,“輕波”流動無常,暗示著不確定與虛幻,象征著詩人試圖托付情感與希望的無奈選擇。

-

情感與行為:詩人向高雲問詢,向輕波托付,這種看似徒勞的舉動,表現出他在現實困境中極度渴望尋求解脫與慰藉。儘管高雲與輕波可能無法給予實際回應,但詩人仍執著嘗試,反映出其內心的掙紮與對改變現狀的強烈渴望。

乘流遠遁,抱恨山阿

-

字詞與情境:“乘流”表示順著水流,“遠遁”即遠遠地逃離,描繪出詩人試圖藉助水流的力量逃離當前困境的畫麵。“抱恨”表明詩人心中懷著深深的遺憾與怨恨,“山阿”指山的彎曲處,常象征著隱居之地,代表著詩人逃避現實後的歸宿。

-

情感與結局:詩人選擇乘流遠遁,看似是一種解脫,但“抱恨”二字揭示出這種逃避並未真正釋懷心中的痛苦。他在無奈之下選擇隱居山阿,卻始終無法放下心中的怨恨,體現出詩人在困境中無法掙脫的無奈與悲哀,將全詩的情感推向深沉的**。

……

句譯:

淩高遠盻,俯仰諮嗟

譯:登上高處向遠方眺望,低頭又抬頭,不禁聲聲歎息。

怨彼幽縶,室邇路遐

譯:怨恨那令人壓抑的禁錮,那目標看似近在咫尺,可路途卻如此遙遠。

雖有好音,誰與清歌

譯:雖然有美妙動人的音樂,可又有誰能與我一同輕聲唱和?

雖有姝顏,誰與發華

譯:雖然我有著美好的容顏,可又有誰能與我一同綻放光彩?

仰訊高雲,俯托輕波

譯:抬頭向高空的雲朵問詢,低頭將心意托付給那輕輕流淌的水波。

乘流遠遁,抱恨山阿

譯:想要順著水流遠遠逃離,卻隻能滿心遺憾地隱居在那山的彎曲處。

……

全譯:

我登上高處極目遠望,俯仰之間,不禁連連歎息。

心中怨恨那幽禁般的束縛,咫尺之遙,卻仿若天涯路長。

縱有美妙的音樂縈繞,又有誰能與我清聲相和?

雖具姣好的容顏風采,可與誰共賞風華綻放?

我抬頭向高雲傾訴詢問,低頭托輕波傳遞心意。

多想順流漂泊遠遠離去,卻隻能抱憾隱居在山的角落。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