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81章 陶淵明《自祭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81章 陶淵明《自祭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自祭文

陶淵明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故人淒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餘得為人。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穀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絃。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餘勞,心有常閒。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沒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餘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複戀!

寒暑逾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

賞析:

《自祭文》是陶淵明生命暮年的自我告白,此時的他已至人生儘頭,貧病交加。這篇祭文猶如他一生的縮影,不僅飽含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顧,更深刻體現了他對生命、死亡以及人生價值的獨特思考,彰顯出其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與堅守自我的高尚人格。

一、生命絕唱中的情感基調與主題表達

1.

哀傷與超脫交織的情感基調:文章起始,描繪了丁卯年九月天寒夜長、風氣蕭索、草木黃落的景象,營造出一種淒清哀傷的氛圍,為生命的終結渲染出濃重的悲意。“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以形象的比喻點明生命即將終結,麵對死亡,故人淒然相送,進一步強化了哀傷之情。然而,隨著敘述的展開,情感逐漸轉向超脫。陶淵明在回顧一生後,發出“餘今斯化,可以無恨”的感慨,這種對死亡的坦然接受,使哀傷與超脫兩種情感相互交織,構成獨特的情感基調。

2.

對人生的回顧與對命運的洞察主題:陶淵明在文中詳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從早年的貧困生活“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到在田園中辛勤勞作並享受自然與精神之樂“含歡穀汲,行歌負薪”“欣以素牘,和以七絃”,展現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我選擇的堅持。同時,通過“識運知命,疇能罔眷”等表述,深刻表達了對命運的洞察,認識到生死是自然規律,從而在生命的儘頭達到一種超脫的境界,完成對人生和命運主題的深入闡釋。

二、結構佈局:清晰有序的生命敘事

1.

開篇點明生死,奠定情感基礎:文章開篇便點明時間、季節及自己即將離世的事實,“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這種直接切入主題的方式,迅速將讀者帶入到一種麵對生死的沉重情境中,為全文奠定了哀傷的情感基礎,引發讀者對生命終結的感慨。

2.

中間回顧生平,豐富人生畫卷:接著,文章以大量篇幅回顧生平,從貧困生活、田園勞作到精神追求,全方位展現了陶淵明的人生軌跡。這部分內容豐富多樣,通過具體事例和場景描繪,使讀者彷彿能看到他的生活點滴,感受到他在困境中的樂觀、對自然和文化的熱愛,進一步深化了對其人生的理解,也為下文的情感轉變和主題升華做了充分鋪墊。

3.

結尾表明生死態度,升華主題:在回顧生平後,陶淵明闡述了對生死的看法,“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複戀!”以及對喪葬的主張“奢恥宋臣,儉笑王孫,不封不樹,日月遂過”,表明自己對死亡的坦然和對世俗觀唸的超脫。結尾“人生實難,死如之何?”以反問強化了對生死的豁達態度,升華了文章主題,使讀者在感受到生命無常的同時,也體會到一種超越生死的豁達與從容。

三、語言特色:質樸中儘顯生命哲思

1.

質樸自然的語言風格:《自祭文》的語言質樸無華,毫無雕琢痕跡。如“簞瓢屢罄,絺綌冬陳”,簡單直白地描述了貧困的生活狀態;“含歡穀汲,行歌負薪”,生動刻畫了在艱苦生活中依然保持樂觀的場景。這種質樸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的生活狀況,也體現了他不事雕琢、自然本真的文風,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情感與思想。

2.

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運用:儘管語言質樸,但富有表現力。“寵非己榮,涅豈吾緇?”運用反問和比喻,強調自己不慕榮利、堅守自我的品質,簡潔有力地表達出人生態度。“窅窅我行,蕭蕭墓門”,通過“窅窅”“蕭蕭”等疊詞,營造出一種寂靜、淒涼的氛圍,增強了情感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體會到麵對死亡時的複雜情感。同時,文中對自然景象的描寫,如“鴻雁於征,草木黃落”,簡潔而生動,不僅烘托氛圍,也暗示了生命的流逝,展現出語言在表達情感和意境方麵的豐富表現力。

四、文化價值:個體生命與時代精神的映照

1.

反映東晉士人的精神世界:從《自祭文》中可窺見東晉時期士人的精神風貌。陶淵明在貧困中堅守自我,追求精神富足,“欣以素牘,和以七絃”,體現了當時士人對文化藝術的熱愛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他對生死的豁達態度,“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也反映出東晉士人在動蕩社會背景下,試圖通過對生命的深刻思考來尋求內心的安寧,為研究東晉士人精神世界提供了生動樣本。

2.

凸顯陶淵明的人格魅力與文學成就:此篇祭文進一步凸顯了陶淵明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文學成就。他在困境中始終堅守自我,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寵非己榮,涅豈吾緇?”這種高尚品格令人欽佩。在文學上,以質樸自然的語言表達深刻的生命哲理,情景交融、情感真摯,展現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獨特的精神坐標。

……

解析:

1.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征,草木黃落。

-

解析:“歲惟丁卯”明確時間為丁卯年

“律中無射”,“律”指樂律,古代用十二律對應十二個月,“無射”對應九月,點明時節為九月。此句通過點明時間,營造出一種特定的時空氛圍。接著描繪了一係列秋冬之際的景象:天氣寒冷,夜晚變得漫長;風的氣息透著蕭瑟之意;鴻雁開始南飛;草木枯黃凋零。這些景象共同勾勒出一幅衰敗、淒涼的畫麵,為後文敘述自己即將離世奠定了悲傷的情感基調,也暗示著生命如同季節更迭般走向終結。

2.

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

-

解析:“陶子”是陶淵明對自己的稱呼。“逆旅之館”把人生比作旅途暫住的客舍,形象地表達出人生的短暫與漂泊;“本宅”則指代死亡,寓意著回歸生命的本源。此句表明陶淵明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即將告彆這短暫的人生,走向生命的終結,以一種平靜而達觀的態度看待死亡,視其為生命的必然歸宿。

3.

故人淒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

-

解析:“故人”指老朋友。“淒其相悲”描繪出老朋友因陶淵明即將離世而悲傷的樣子,“淒”字生動地傳達出他們內心的淒涼與悲痛。“祖行”原指餞行,這裡指為即將離世的陶淵明送彆。此句刻畫了友人對陶淵明的不捨與哀傷,從側麵反映出陶淵明在人際交往中的真摯情感,同時也襯托出死亡帶來的悲傷氛圍,強調了生命終結時與親友分離的痛苦。

4.

羞以嘉蔬,薦以清酌。

-

解析:“羞”和“薦”都有進獻之意。朋友們獻上“嘉蔬”(精美的蔬菜)和“清酌”(清醇的美酒),這是在葬禮前常見的祭祀儀式。通過這種傳統的祭祀行為,一方麵表達了朋友們對陶淵明的敬重與不捨,另一方麵也增添了整個場景的莊嚴肅穆之感,使讀者更能感受到這是一場對生命終結的莊重告彆。

5.

候顏已冥,聆音愈漠。

-

解析:“候顏”指等待看到逝者的容顏,“冥”表示模糊不清;“聆音”指聆聽聲音,“漠”有渺茫之意。此句描繪出隨著生命的消逝,陶淵明的容顏逐漸模糊,他的聲音也愈發難以聽聞。形象地寫出了生死之間的界限逐漸分明,生者與逝者的距離越來越遠,強化了死亡帶來的哀傷與無奈之情。

6.

嗚呼哀哉!

-

解析:這是祭文中常用的感歎語,直接抒發內心的悲痛之情,簡潔而強烈地表達出對生命終結的哀傷,彷彿是作者在麵對死亡這一殘酷現實時,忍不住發出的悲歎,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將前文營造的悲傷氛圍推向**。

7.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餘得為人。

-

解析:“茫茫大塊”指廣闊無垠的大地,“悠悠高旻”形容高遠的天空。開篇以宏大的視角描繪天地,強調天地的廣袤與永恒。“是生萬物,餘得為人”表明在這天地之間,萬物得以生長,而自己有幸托生為人。此句從宏觀的宇宙天地引入到自身,表達出對生命誕生的感慨,有一種在浩瀚宇宙中生命渺小卻又獨特的意味,為後文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曆做鋪墊。

8.

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

-

解析:“自餘為人”承接上文,開始講述自己成為人之後的經曆。“逢運之貧”說明自己遭遇了貧困的命運。“簞瓢屢罄”,“簞”是盛飯的竹器,“瓢”用於取水,“罄”表示空,描繪出生活貧困,飲食用具常常空無一物的狀態。“絺綌冬陳”,“絺”是細葛布,“綌”是粗葛布,本是夏季衣物,卻在冬天還穿著,突出生活的艱難困苦,展現了陶淵明一生貧困的生活狀況。

9.

含歡穀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

-

解析:儘管生活貧困,但“含歡穀汲”表現出陶淵明懷著歡樂的心情去山穀中取水;“行歌負薪”描繪他背著柴薪,邊走邊唱歌的情景,體現出他樂觀的生活態度。“翳翳柴門”描繪出他家柴門昏暗的樣子,“事我宵晨”說明他就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從早到晚地生活勞作。此句通過描寫日常生活場景,展現了陶淵明在貧困中依然保持積極樂觀,享受生活的一麵,與前文的貧困形成對比,突出其豁達的心境。

10.

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

-

解析:“春秋代謝”表明時光流逝,季節更替。“有務中園”說明在田園中有農事要做。“載耘載籽”,“耘”是除草,“籽”指播種後覆土,描述了田園勞作的過程。“乃育乃繁”則寫出經過辛勤勞作,作物不斷生長繁殖,展現出田園生活的生機與收獲。此句描繪了陶淵明在田園中順應時節,辛勤耕耘並享受收獲的情景,體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對勞動的尊重。

11.

欣以素牘,和以七絃。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

解析:“欣以素牘”表示陶淵明以閱讀書籍為樂,“素牘”指書籍,反映出他對知識和文化的熱愛。“和以七絃”說明他彈奏七絃琴來應和自己的心情,展現出高雅的藝術情趣。“冬曝其日,夏濯其泉”描繪了他在冬天曬太陽取暖,夏天在泉水中洗浴的生活場景,體現出他順應自然,享受簡單生活的態度。此句從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兩方麵,展現了陶淵明豐富而自在的精神世界和對自然生活的享受。

12.

勤靡餘勞,心有常閒。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

解析:“勤靡餘勞”指辛勤勞作,但不覺得過分勞累,表明陶淵明對田園勞作的投入與適應。“心有常閒”強調儘管身體勞作,但內心常常保持閒適,體現出他心境的豁達與超脫。“樂天委分”,“樂天”即順應天命,“委分”指聽任本分,表達出他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以至百年”表示就這樣度過一生,總結了他對自己一生生活態度和人生軌跡的認知,展現出一種平和、從容的生命狀態。

13.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

-

解析:“惟此百年”強調人生不過百年。“夫人愛之”指人們都珍愛這短暫的人生。“懼彼無成”說明人們害怕一生無所成就,“愒日惜時”中“愒”有珍惜之意,即珍惜時光,努力追求成就。此句描述了一般人對人生的態度,他們珍惜生命,害怕虛度光陰,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有所建樹,為後文突出陶淵明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做鋪墊。

14.

存為世珍,沒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

-

解析:“存為世珍,沒亦見思”,意思是一般人希望活著的時候被世人珍視,去世後也能被人思念。“嗟我獨邁”,“嗟”表示感歎,“獨邁”指獨自前行,表明陶淵明感歎自己與眾人不同。“曾是異茲”強調自己確實與上述一般人的追求不一樣,引出下文對自己獨特人生價值觀的闡述,突出他不隨波逐流,堅持自我的人生態度。

15.

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

-

解析:“寵非己榮”表明陶淵明不把恩寵視為自己的榮耀,體現出他不慕虛榮的品質。“涅豈吾緇?”用“涅”這種黑色染料染不黑自己,比喻自己不會被世俗不良風氣所汙染,堅守自身的純潔與正直。“捽兀窮廬”描繪他在簡陋的茅舍中傲然自得的樣子,“捽兀”有傲然之意。“酣飲賦詩”則展現出他在窮困生活中,以飲酒賦詩為樂的豁達與灑脫,進一步強調了他超脫世俗,堅守自我精神世界的人生態度。

16.

識運知命,疇能罔眷。餘今斯化,可以無恨。

-

解析:“識運知命”體現出陶淵明對命運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明白生死是自然之事。“疇能罔眷”,“疇”指誰,“罔眷”表示不眷戀,意思是誰能不眷戀生命呢,但陶淵明認為自己能坦然麵對生命的終結。“餘今斯化,可以無恨”,“斯化”指即將死去,表明自己如今即將離世,可以沒有遺憾。此句表達了他對生死的豁達態度,因為認識到命運的必然性,所以能平靜地接受死亡,體現出一種超脫生死的智慧。

17.

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複戀!

-

解析:“壽涉百齡”表示自己年近百歲(古人以百歲為上壽,此處為虛指,形容年事已高)。“身慕肥遁”,“肥遁”指隱居,說明自己一生羨慕並踐行隱居的生活方式。“從老得終”強調能夠自然終老。“奚所複戀!”以反問的形式表達自己沒有什麼可留戀的,進一步強化了他對自己人生選擇的滿足以及對死亡的坦然,表明一生追求隱居,自然終老,已無遺憾。

18.

寒暑逾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

解析:“寒暑逾邁”指時光流逝。“亡既異存”強調死亡與生存是截然不同的狀態。“外姻晨來,良友宵奔”描繪了得知陶淵明去世後,姻親清晨趕來,好友夜晚急忙奔赴的情景,表現出親友們對他的關心與不捨。“葬之中野,以安其魂”說明將他安葬在荒野之中,讓他的靈魂得以安息,展現出一種回歸自然的喪葬方式,也體現出對逝者靈魂安息的祈願。

19.

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

-

解析:“窅窅我行”,“窅窅”形容深遠的樣子,彷彿能看到陶淵明的靈魂漸行漸遠。“蕭蕭墓門”營造出一種寂靜、淒涼的氛圍,“蕭蕭”有蕭瑟之意。“奢恥宋臣”,“宋臣”指春秋時期宋國司馬桓魋,他為自己建造奢華的石槨,三年都沒完成,陶淵明以這種奢侈厚葬為恥。“儉笑王孫”,“王孫”指西漢的楊王孫,他主張裸葬,過於節儉,陶淵明對此表示嘲笑。“廓兮已滅,慨焉已遐”表達一切都已消逝,感慨也已遠去。“不封不樹”指墳墓不封土堆,不植樹,這是一種簡單的喪葬方式。“日月遂過”表明時光依舊流逝,體現出陶淵明對喪葬的看法,既不讚成奢侈厚葬,也不認同過度節儉,主張回歸自然、簡單的安葬方式,同時表達出對生死的超脫,認為無論怎樣,時光都會繼續流轉。

20.

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

解析:“匪貴前譽,孰重後歌?”意思是不看重生前的榮譽,又怎會重視死後的歌頌呢?表明陶淵明不在乎世俗對自己生前身後的評價,體現出他超脫世俗名利的態度。“人生實難,死如之何?”感慨人生在世實在艱難,但死亡又能怎樣呢?再次強調了他對生死的豁達,認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歸宿,不必過於擔憂。最後“嗚呼哀哉!”發出悲歎,雖然前文表達了豁達的態度,但麵對生命終結,仍忍不住發出哀傷之情,使情感更加真實,也為全文畫上了一個帶有複雜情感的句號。

……

句譯:

1.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征,草木黃落。

時在丁卯年,節氣正值九月。天氣寒冷,夜晚漫長,風的氣息透著蕭瑟,鴻雁正在南飛,草木枯黃凋零。

2.

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

我陶淵明即將告彆這世間如同客舍般的暫居之所,永遠回歸到生命的本源之處(指死亡)。

3.

故人淒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

老朋友們懷著淒涼悲痛之情,今晚一同來為我餞行送彆。

4.

羞以嘉蔬,薦以清酌。

他們獻上精美的蔬菜,斟上清醇的美酒(進行祭祀)。

5.

候顏已冥,聆音愈漠。

等待看到我的容顏,卻已模糊不清,聆聽我的聲音,也愈發渺茫。

6.

嗚呼哀哉!

唉,悲痛啊!

7.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餘得為人。

茫茫的大地,悠悠的天空,它們孕育了世間萬物,我得以托生為人。

8.

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

自從我成為人後,遭遇命運的貧困,盛飯的簞和取水的瓢常常空無一物,冬天還穿著夏天的粗布衣服。

9.

含歡穀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

我懷著歡樂去山穀中取水,背著柴薪邊走邊唱歌,在昏暗的柴門裡,從早到晚操持著自己的生活。

10.

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

春秋季節交替變化,田園中有農事要做,我除草播種,作物得以生長繁殖。

11.

欣以素牘,和以七絃。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我以閱讀書籍為樂,彈奏七絃琴來應和心情。冬天曬太陽取暖,夏天在泉水中洗浴。

12.

勤靡餘勞,心有常閒。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辛勤勞作,卻不覺得過分勞累,心中常常保持閒適。我樂天知命,就這樣度過一生。

13.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

人生不過百年,人們都珍愛這短暫的時光,害怕一生無所成就,珍惜每一天的時間。

14.

存為世珍,沒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

人們希望活著的時候被世人珍視,去世後也能被人思念。可歎我獨自前行,確實與他們不同。

15.

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

恩寵並非我追求的榮耀,黑色的染料又怎能將我染黑(指堅守自我,不被世俗汙染)?我在簡陋的茅舍中傲然自得,暢飲美酒,賦詩為樂。

16.

識運知命,疇能罔眷。餘今斯化,可以無恨。

我認識到命運的規律,又有誰能不眷戀生命呢?如今我將死去,可以沒有遺憾了。

17.

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複戀!

我已年近百歲,生前羨慕並踐行隱居的生活,能夠終老一生,又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18.

寒暑逾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時光流逝,死亡與生存截然不同,清晨姻親前來,好友也在夜晚急忙趕來。把我葬在荒野之中,讓我的靈魂得以安息。

19.

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

我漸行漸遠,走向那寂靜的墓門。我以宋國桓魋奢侈厚葬為恥,又嘲笑楊王孫裸葬的過分節儉。一切都已消逝,感慨也已遠去,墳墓不封土不植樹,時光就這樣流逝。

20.

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我不看重生前的榮譽,又怎會重視死後的歌頌呢?人生在世實在艱難,死去又能怎樣呢?唉,悲痛啊!

……

全譯:

時維丁卯年,節令正值九月。天寒地凍,黑夜漫長,寒風凜冽,氣象蕭索。鴻雁結隊南飛,草木枯黃飄落。我陶淵明即將告彆這暫居的塵世客館,永遠回歸到生命的本宅(指死亡)。

故交老友們滿懷淒傷,今晚一同來為我餞行送彆。他們獻上鮮美的蔬菜,斟上醇冽的清酒。此刻,我的容顏已漸模糊難辨,他們的聲音也愈發渺茫。唉,悲痛啊!

茫茫大地,悠悠蒼穹,孕育出世間萬物,我有幸托生成人。自我降生於世,便遭遇命運的困厄,食瓢飲之具常常空無一物,即便寒冬仍身著夏日的葛布單衣。但我仍歡歡喜喜地去山穀汲水,哼著歌謠背負柴薪而歸。在那昏暗的柴門之內,我從早到晚忙碌操持著生活。

春去秋來,四季更迭,田園之中總有農事。我辛勤地耕耘播種,莊稼得以生長繁茂。我欣然展卷閱讀,又和著七絃琴的旋律自得其樂。冬日裡,我曬太陽取暖;夏日時,我在清泉中沐浴。辛勤勞作卻不感疲憊,內心常保持閒適安然。我樂天知命,就這樣度過一生。

人生不過百年,人們皆珍視這短暫歲月,唯恐一生無所成就,故而珍惜時光,分秒必爭。活著時盼為世人所珍視,逝去後亦望被人追思懷念。可歎我獨自行走在人生之途,與眾人的追求截然不同。恩寵並非我眼中的榮耀,黑色染料又怎能將我染黑?我在簡陋的茅廬中傲然自處,暢快飲酒,賦詩遣懷。

我深知命運的軌跡,又有誰能不留戀生命?如今我即將溘然長逝,心中並無遺憾。我已年近百歲,一生傾慕隱遁的生活,能得享天年,又還有何可眷戀?

時光匆匆流逝,死亡與生存自是不同。清晨,姻親紛紛趕來;夜晚,摯友亦匆忙奔赴。他們將我葬於荒野之中,讓我的靈魂得以安息。我漸行漸遠,邁向那寂靜的墓門。我以宋國桓魋的奢侈厚葬為恥,又譏笑楊王孫裸葬的過度節儉。一切都已消散,感慨也漸遠去。墳墓無需封土,也不必植樹,歲月依舊悠悠而過。

我既不看重生前的讚譽,又怎會在意死後的頌歌?人生在世本就充滿艱難,麵對死亡又當如何?唉,悲痛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