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84章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84章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

賞析:

《歸園田居·其三》猶如一幅生動的田園勞作畫卷,陶淵明以細膩且質樸的筆觸,為我們呈現了他歸隱後的農耕生活,在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感悟與堅定的人生追求。

一、勞作之辛:真實質樸的田園生活圖景

1.

耕種的困境與坦然:“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詩人開篇便直白地道出自己在南山下種豆的情景,豆苗稀疏而雜草繁茂,這顯然不是一個豐收在望的美好畫麵。然而,這種並不理想的耕種狀況,卻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作為一個文人投身農耕的生疏與質樸。他沒有刻意美化田園生活,而是坦然展現出其中的艱難,讓讀者感受到田園生活並非隻有詩意,更有現實的勞作艱辛。

2.

勞作的漫長與艱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兩句詩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勞作畫麵。詩人清晨便起身前往田間清理雜草,直到夜晚月亮高懸時才扛著鋤頭踏上歸途。“晨興”與“帶月”形成時間上的鮮明對比,突出了勞作時間之長;“理荒穢”和“荷鋤歸”則生動地描繪了勞作的具體行為,讓讀者彷彿能看到詩人在田間辛勤勞作的身影,深刻體會到田園勞作的辛苦與不易。

二、堅守之恒:矢誌不渝的內心追求

1.

路途的艱難與無畏:“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描繪了詩人在勞作歸來途中所麵臨的艱難環境。狹窄的小道上草木叢生,夜晚的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這不僅進一步渲染了勞作的艱辛,更體現出詩人在這條選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然而,麵對這樣的艱難,詩人並未抱怨或退縮。

2.

心願的堅定與執著:“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句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儘管衣衫被露水浸濕,儘管勞作艱辛、路途困難,但這些在詩人眼中都微不足道,隻要不違背自己歸耕田園的心願就足夠了。“願”字包含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自由、質樸生活的嚮往,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堅守自我本性的決心。這種對內心追求的執著堅守,使整首詩的意境得到了升華。

三、藝術之美:渾然天成的詩歌魅力

1.

質樸自然的語言風格:陶淵明在這首詩中運用了質樸自然的語言,宛如田間地頭的家常話語,卻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等詩句,簡潔明瞭,通俗易懂,毫無華麗辭藻的堆砌,卻生動地描繪出田園勞作的場景,將讀者帶入到真實的田園生活之中,體現了他詩歌“質而實綺,臒而實腴”的特點。

2.

生動細膩的白描手法:詩人巧妙地運用白描手法,以簡潔的筆墨勾勒出豐富的畫麵。“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對時間、動作、環境的簡潔描寫,生動地展現了田園勞作的過程和詩人的生活狀態,使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其中的艱辛與詩意。這種白描手法的運用,不僅體現了詩人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更使詩歌具有一種質樸的美感。

3.

情景交融的意境營造:詩中自然地將寫景、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對南山下種豆的場景、勞作的過程以及歸途的描寫,既是對田園生活的真實呈現,又飽含著詩人的情感。在描繪艱辛勞作的同時,詩人流露出對田園的熱愛與對堅守心願的執著,使情因景生,景為情設,情景交融,營造出一種深遠而質樸的意境,讓讀者在感受田園風光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

……

解析:

1.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解析:此句點明瞭事件與情境。“南山下”明確了種豆的地點,選擇在南山,或許是因為其環境清幽,契合詩人遠離塵世的心境。“草盛豆苗稀”描繪出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雜草生長得極為茂盛,相比之下豆苗卻顯得稀疏。這一景象表明田園勞作並非一帆風順,透露出詩人在農事方麵可能缺乏經驗,同時也反映出田園生活並非全然詩意,有著現實的艱難。但詩人如實道來,不加掩飾,展現出一種質樸與坦然,也為後文描述勞作的艱辛埋下伏筆。

2.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解析:“晨興”指清晨早起,“理荒穢”即去田間清理雜草,說明詩人為了改善豆苗的生長環境,不辭辛勞地投入勞作。“帶月荷鋤歸”描繪出一幅極具畫麵感的場景,夜幕降臨,月亮高懸,詩人扛著鋤頭緩緩而歸。“帶月”不僅點明時間,還營造出一種寧靜而詩意的氛圍,“荷鋤歸”則生動刻畫了詩人勞作後的疲憊與堅持。這兩句通過時間的跨度,從清晨到夜晚,突出了勞作時間之長,充分體現了田園勞作的辛苦,也展現出詩人勤勞堅韌的品質。

3.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

解析:“道狹草木長”描繪了詩人勞作歸途的環境,道路狹窄,兩旁草木叢生。這不僅增加了行走的困難,還暗示了詩人選擇的這條歸耕之路並非坦途,充滿了艱難險阻。“夕露沾我衣”進一步渲染了勞作的艱辛,夜晚的露水打濕了詩人的衣裳,讓人體會到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行走的不易。然而,這裡的描寫不僅僅是對客觀環境的呈現,更蘊含著詩人對這種生活的接受與忍耐,在艱辛之中也有著一種融入自然的淡然。

4.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

解析:“衣沾不足惜”承接上句,表明衣裳被露水打濕這件事在詩人看來並不值得可惜。“但使願無違”則點明全詩主旨,“願”字含義深刻,它包含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自由質樸生活的嚮往,以及堅守自我、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儘管在田園勞作中麵臨諸多艱辛,如豆苗生長不佳、勞作時間漫長、歸途環境惡劣等,但隻要能夠堅守自己的心願,一切辛苦都可忽略不計。此句體現了詩人堅定的信念和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將全詩的情感推向**。

……

句譯:

1.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在南山的山腳下種植豆子,雜草長得很茂盛,然而豆苗卻十分稀疏。

2.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清晨早早地起床,前往田間去除草,直到月亮升起,才扛著鋤頭返回家中。

3.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道路狹窄,路邊的草木生長得十分繁茂,夜晚的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

4.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衣裳被露水沾濕了並不值得可惜,隻要不違揹我歸耕田園的心願就好。

……

全譯:

我在南山腳下種下豆苗,如今雜草瘋長,豆苗卻稀稀落落。

天還未亮,我便起身去田裡清除雜草,直到月亮高懸,才扛著鋤頭踏上歸途。

山間小路狹窄,草木叢生,夜間的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

衣服被沾濕算不得什麼,隻要能堅守我歸隱田園的誌向,一切便都值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