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98章 陶淵明《飲酒?其十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98章 陶淵明《飲酒?其十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飲酒其十一

陶淵明

顏生屢空,瓢飲屢闐。

豈不實苦,有以自寧。

豈無富人術?使之非所安。

從來將千載,未複見斯賢。

朝與仁義生,夕死複何求。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

賞析:

《飲酒·其十一》是陶淵明田園詩中的深邃之作,詩人巧妙地借顏回、楊朱的典故,深入探討了精神追求與世俗誘惑的衝突,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堅守歸隱、追求本真的堅定信念,展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一、顏回之範:安貧樂道的精神堅守

1.

顏回形象的樹立:“顏生屢空,瓢飲屢闐。”詩的開篇,陶淵明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顏回的生活狀態。顏回常常家徒四壁,物質極度匱乏,卻能安於以瓢飲水,內心充實滿足。這一形象瞬間在讀者眼前樹立起來,成為安貧樂道的典型代表。詩人選取顏回作為切入點,旨在為全詩奠定一種高尚的精神基調,引導讀者思考在物質匱乏的情況下,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2.

對精神富足的強調:“豈不實苦,有以自寧。豈無富人術?使之非所安。”詩人深知顏回的生活著實艱苦,但強調他因內心有著堅定的信念和追求,故而能保持內心的寧靜。接著,詩人提出反問,難道顏回沒有獲取財富的方法嗎?答案是他不屑於采用那些方法,因為違背內心的行為並非他所心安。這幾句詩深刻地揭示了顏回對精神世界的堅守,不為世俗的物質誘惑所動,凸顯了精神富足遠比物質財富更為重要的主題,也反映出詩人對這種高尚品質的高度認同與敬仰。

3.

對賢德傳承的感慨:“從來將千載,未複見斯賢。”詩人感慨,自顏回所處的時代至今,將近千年的時光流逝,卻再也難以見到像他這般賢德的人。這一感慨不僅表達了對顏回的深切懷念與崇敬,更暗示了在現實社會中,這種堅守精神追求、不為物質所惑的品質愈發稀缺,從而引發讀者對當下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反思。

二、楊朱之歎:世俗迷途的隱喻

1.

楊朱典故的引入:“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詩人在此引入楊朱的典故。世間的道路廣闊無垠且漫長,充滿了無數的岔路與不確定性,這正是楊朱麵對岔路時哭泣止步的原因。楊朱的故事被巧妙地融入詩中,成為世俗人生迷茫與困惑的象征。詩人藉此形象地描繪出在世俗的紛繁複雜中,人們極易迷失方向,陷入對功名利祿的盲目追逐,而忘卻了內心真正的追求。

2.

對世俗誘惑的反思:楊朱麵對岔路的迷茫,對映出世人在麵對世俗誘惑時的不知所措。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在眾多的選擇麵前失去自我,被功名利祿等外在的東西所迷惑,陷入無儘的奔波與爭鬥之中。陶淵明通過這一典故,表達了對這種世俗現象的深刻反思,提醒人們要警惕世俗誘惑,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三、詩人之誌:歸隱自適的堅定抉擇

1.

對仁義的執著追求:“朝與仁義生,夕死複何求。”此句化用《論語》中“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典故,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仁義等高尚道德準則的極致追求。在陶淵明看來,隻要能夠與仁義相伴,即便生命短暫,也毫無遺憾。這體現了他將精神追求置於生命的至高地位,視仁義為人生的終極目標,表明瞭他對高尚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和堅定信念。

2.

堅守淡泊的生活態度:“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詩人坦然表明,自己雖沒有富貴之人揮金如土的奢華生活,但有濁酒可以依托。濁酒在這裡象征著一種淡泊、寧靜的生活方式,詩人滿足於這種簡單質樸的生活,以酒為友,享受內心的寧靜與自由。這一句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堅守,不為世俗的繁華所動,安於平淡,從平凡的生活中尋得生命的真諦,展現出一種超脫世俗的豁達與從容。

四、藝術特色

1.

用典精妙:詩中巧妙運用顏回和楊朱的典故,通過對兩個典故的深入挖掘與對比,生動地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使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深刻,同時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底蘊和說服力。

2.

主題鮮明:整首詩圍繞精神追求與世俗誘惑展開,通過對顏回安貧樂道和楊朱世俗迷途的描寫,鮮明地表達了詩人堅守高尚精神、摒棄世俗誘惑、堅定歸隱的主題,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詩人的思想脈絡和情感傾向。

3.

語言質樸:陶淵明以其一貫質樸自然的語言風格,將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來。詩句簡潔易懂,卻蘊含著深遠的意義,體現了其詩歌“質而實綺,臒而實腴”的獨特魅力,讓讀者在平實的文字中感受到詩人的高尚情懷和深刻思考。

……

解析:

1.

顏生屢空,瓢飲屢闐。

-

解析:“顏生”指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屢空”描繪顏回常常生活貧困,一無所有,家徒四壁。“瓢飲”是說他用瓢來飲水,展現其生活的簡樸。“屢闐”表明顏回雖物質匱乏,但內心總是充盈、滿足的。詩人開篇以顏回為例,樹立起一個安貧樂道的典範形象,為全詩探討精神追求與物質生活的關係定下基調,引發讀者對在貧困生活中仍能堅守內心富足的思考。

2.

豈不實苦,有以自寧。

-

解析:詩人在此以反問的形式,承認顏回的生活確實充滿艱辛困苦。然而,“有以自寧”話鋒一轉,強調顏回之所以能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保持內心安寧,是因為他有著堅定的精神追求和信念。這兩句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精神力量對人的支撐作用,使讀者進一步思考物質匱乏與精神富足之間的關係,即物質生活的困苦並不妨礙一個人獲得內心的平靜,關鍵在於是否有強大的精神支柱。

3.

豈無富人術?使之非所安。

-

解析:這又是一組反問與解答。詩人先丟擲疑問,難道顏回沒有讓自己富裕起來的辦法嗎?暗示以顏回的智慧,並非缺乏獲取財富的能力。緊接著給出答案,“使之非所安”,表明即便有致富的途徑,這些方法也違背了顏回內心的道德準則和精神追求,所以他不願意去做。此句進一步深化了顏回堅守本心、不為物質利益所誘惑的品質,突出了他對精神純淨和道德堅守的重視,遠超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也讓讀者更加理解精神追求在人生抉擇中的決定性作用。

4.

從來將千載,未複見斯賢。

-

解析:“從來將千載”點明時間跨度,從顏回所處時代至今,已經過去將近千年。“未複見斯賢”表達詩人深深的感慨,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再也沒有出現像顏回這樣能夠堅守安貧樂道精神的賢德之人。這不僅是對顏回的高度讚譽和懷念,同時也反映出詩人所處時代這種高尚品質的稀缺,引發對當下社會風氣和人們價值取向變化的思考,暗示在現實中堅守純粹精神追求的艱難。

5.

朝與仁義生,夕死複何求。

-

解析:此句化用《論語》中“朝聞道,夕死可矣”,表達了詩人對仁義道德的極度推崇和執著追求。“朝與仁義生”表明詩人希望能時刻與仁義相伴,將仁義融入到生命的每一刻,視仁義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夕死複何求”強調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即便生命在傍晚終結,也毫無遺憾,體現出詩人將精神層麵的仁義追求置於生命之上,認為隻要實現了這種高尚的精神追求,生命便具有了完整的意義,突出了精神追求對於詩人的至高無上性。

6.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

解析:“世路廓悠悠”描繪出世間道路遼闊、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特點。“廓”體現道路的廣闊,“悠悠”則強調其漫長與悠遠。楊朱在麵對岔路時,因感慨人生選擇的複雜和難以抉擇而哭泣止步,這便是“楊朱所以止”的典故由來。詩人藉此典故,以楊朱的迷茫來象征世人在紛繁複雜的世俗生活中,麵對眾多的選擇和誘惑時,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對功名利祿等世俗目標的盲目追逐,不知何去何從,揭示了世俗生活中人們麵臨的困境與精神迷茫,與前文顏回堅守精神追求形成鮮明對比。

7.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

解析:“雖無揮金事”表明詩人沒有富貴之人那種揮金如土的奢華生活,坦然承認自己生活並不富裕,沒有參與世俗的物質追逐。“濁酒聊可恃”中,“濁酒”象征著一種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詩人表示雖然生活平淡,但有這濁酒便可依托。體現詩人安於淡泊的生活,以酒為伴,享受內心的寧靜與自由,從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生命的樂趣和意義,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滿足與堅守,不被世俗的繁華所迷惑,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

句譯:

1.

顏生屢空,瓢飲屢闐。

顏回常常生活貧困一無所有,卻總是以瓢飲水內心自足。

2.

豈不實苦,有以自寧。

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實在困苦嗎?但他因有所堅守內心安寧。

3.

豈無富人術?使之非所安。

難道他沒有能讓自己富有的辦法?隻是那些辦法非他心安。

4.

從來將千載,未複見斯賢。

從那時到如今將近千年,再也沒見到這樣的賢德之人。

5.

朝與仁義生,夕死複何求。

如果早上能與仁義共生,晚上死去又還有什麼可追求。

6.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世間的道路遼闊又漫長,這就是楊朱麵對岔路而哭泣止步的原因。

7.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雖然我沒有揮金如土的行事,有這濁酒姑且可以依靠。

……

全譯:

顏回生活常常窮困潦倒,卻始終以瓢取水,內心充實安然。

這樣的日子,怎能不艱苦?但他憑借心中堅守,得以安寧自處。

難道他沒有致富之法?隻是那些手段,非他內心所安。

自顏回至今,時光已近千載,這般賢德之人,再難尋見。

若能與仁義共度朝夕,即便傍晚溘然長逝,又有何求?

世間之路,漫長而迷茫,難怪楊朱見歧路,痛哭而返。

我雖沒有揮金如土的豪邁,幸有濁酒相伴,亦可慰藉身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