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16章 左思《招隱詩?其一》
招隱詩其一
左思
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
岩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
賞析:
《招隱詩·其一》為西晉文學家左思所作,這首詩通過描繪隱士的生活環境與誌趣,表達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高潔品質的追求。
一、意境營造:描繪清幽絕俗之境
詩開篇
“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詩人手持手杖踏上尋覓隱士之路,“荒途”
一詞勾勒出一條荒僻、彷彿貫穿古今的道路,為全詩營造出悠遠、神秘的氛圍,奠定了超凡脫俗的基調。
接著,“岩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描繪隱士居處是天然岩穴,而非人工構築的屋舍,這突出了隱士生活貼近自然的質樸。同時,山丘中傳來隱約的琴音,更增添了一份高雅神秘的氣息。
“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是一組優美的自然畫麵。陰坡山岡上白雲繚繞,似靜止不動,給人以寧靜之感;陽坡樹林中紅花耀眼,充滿生機。石上清泉衝刷著如美玉般的石頭,發出清脆聲響,魚兒在水中自在遊動。詩人從色彩(白、丹)、動靜(白雲之靜與魚兒之動)等多個角度描繪,為讀者展現出一幅清幽絕俗、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讓人心生嚮往。
二、誌趣表達:崇尚自然與高潔品格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詩人認為無需藉助絲竹樂器,山水本身就蘊含著清越的聲音;也不必刻意長嘯高歌,灌木在風中發出的聲音宛如悲歌,自有一番動人之處。這幾句詩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崇尚,認為自然之聲遠勝人為的音樂,體現出一種超脫塵世、融入自然的誌趣。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化用屈原詩句,以秋菊為食糧,以幽蘭裝飾衣襟,菊與蘭皆是高潔的象征。在這裡,詩人借這兩種植物表達隱士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追求高潔品格的誌趣,如同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展現出精神上的純淨與高尚。
三、情感抒發:嚮往隱逸與壯誌難酬
詩的結尾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詩人在尋覓隱士的途中徘徊不定,體力疲憊,由此產生了棄官歸隱的念頭。“投簪”
象征著放棄仕途,回歸自然。這兩句詩直接抒發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從側麵反映出詩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遭遇壯誌難酬的困境,故而希望在隱居生活中尋求心靈的慰藉。整首詩在對隱士生活的描繪與讚美中,蘊含著詩人對現實的不滿與無奈,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憧憬。
……
解析:
1.
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
-
解析:“杖策”
指拄著手杖,點明詩人出行的狀態。“招”
即尋覓、邀請,表明此行目的是尋找隱士。“荒途”
描繪出道路的荒蕪,“橫古今”
則賦予這條路一種曆史的縱深感,彷彿它從古至今一直橫亙在那裡,無人問津,暗示隱士所居之地的偏遠與隔絕塵世,為全詩營造出一種幽僻、深遠的氛圍。
2.
岩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
解析:“岩穴”
強調隱士居住的地方是天然洞穴,而非人工建造的房屋,體現其生活的質樸與自然。“無結構”
進一步突出這種天然、未經雕琢的特點。“丘中有鳴琴”,山丘之中傳來隱隱約約的琴音,以聲襯靜,更顯環境清幽,同時也暗示了隱士高雅的情趣,琴音在古代常與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相聯係。
3.
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
解析:“陰岡”
是山的背陰麵,“白雲停陰岡”
描繪出白雲繚繞在山的背陰處,靜止不動,如同停留駐足,給人以寧靜、悠遠之感,也增添了畫麵的層次感和朦朧美。“丹葩”
即紅色的花朵,“陽林”
指山的向陽麵的樹林,“丹葩曜陽林”
意思是紅色的花朵在向陽的樹林中閃耀,鮮豔奪目,與上句的靜態白雲形成鮮明對比,一靜一動,一陰一陽,色彩上一素一豔,描繪出山林間富有生機且色彩斑斕的畫麵。
4.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
解析:“石泉”
是從石頭上流過的清泉,“漱”
字生動地表現出泉水衝刷的動態,“瓊瑤”
本義是美玉,這裡形容被泉水衝刷的石頭潔白如玉,展現出泉水的清澈與靈動。“纖鱗”
指細小的魚兒,“或浮沉”
描繪出魚兒在水中時而上浮、時而下沉的自在狀態,一動一靜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間水景圖,表現出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景象。
5.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
解析:“絲竹”
指代琴瑟、簫管等樂器演奏出的音樂,代表塵世的人工音樂。詩人認為不一定要依靠絲竹之聲來愉悅身心,因為大自然中的山水本身就有著清脆悅耳的聲音。此句將自然之聲與人為音樂進行對比,強調了自然之音的美妙,表達出詩人對自然的崇尚與熱愛,以及對返璞歸真生活的追求。
6.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
解析:“嘯歌”
是指人發出的長嘯或歌唱。詩人反問,為什麼一定要等待人為的嘯歌呢?“灌木自悲吟”
給出答案,原來山林中的灌木在風中搖曳發出的聲音,就如同悲歌一般,富有感染力。這裡進一步突出自然之聲的魅力,表現出詩人融入自然,從自然中發現美的心境,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對塵世喧囂的摒棄。
7.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
解析:此句化用了屈原作品中常以香草美人為喻的手法。“秋菊”
和
“幽蘭”
都是高潔品格的象征。“餱糧”
即乾糧,“秋菊兼餱糧”
意思是把秋菊當作食物,表明隱士生活的清苦,同時也象征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堅守高尚情操。“間重襟”
指把幽蘭插在衣襟之間,以幽蘭裝飾自己,體現隱士對自身高潔品質的追求與珍視,如同屈原以佩戴香草來彰顯自己的美好品德。
8.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
解析:“躊躇”
表現出詩人在尋覓隱士途中徘徊不定的狀態,“足力煩”
說明路途艱辛,身體已經疲憊不堪。“聊欲投吾簪”
中,“簪”
在古代是官員用來固定冠發的工具,“投簪”
則象征著詩人想要棄官歸隱。此句通過描述身體的疲憊和內心的想法,直接表達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也反映出詩人對現實仕途的厭倦和對自由、高潔生活的追求。
……
句譯:
1.
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
-
翻譯:我拄著手杖去尋覓隱士,那荒蕪的道路彷彿從古至今一直橫亙在那裡。
2.
岩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
翻譯:(隱士居住的)岩洞沒有人為的構築,山丘之中卻傳來隱隱約約的琴聲。
3.
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
翻譯:白雲停留在山的背陰麵山岡,紅色的花朵在向陽的樹林中閃耀。
4.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
翻譯:石上清泉衝刷著如美玉般的石頭,細小的魚兒時而在水中上浮,時而下沉。
5.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
翻譯:不一定要依靠琴瑟簫管等樂器(發出的聲音),山水本身就有清越美妙的聲音。
6.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
翻譯:為什麼一定要等待(人發出)長嘯或歌唱呢?灌木在風中搖曳自然發出如悲歌般的聲音。
7.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
翻譯:(隱士)把秋菊當作乾糧,又將幽蘭插在層層衣襟之間。
8.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
翻譯:我徘徊不定,走得腳力疲憊,姑且想要棄官歸隱。
……
全譯:
我拄著手杖去尋覓山中的隱士,那荒蕪的路途彷彿從古至今就橫亙在眼前。
隱士居住的地方是天然岩洞,沒有人為建造的屋舍,山丘中隱隱傳來悅耳的琴聲。
背陰的山岡上,白雲悠悠地停留,向陽的樹林裡,紅花絢爛奪目。
清澈的泉水衝刷著潔白如玉的石頭,小魚在水中自在地遊動,時而浮起,時而下沉。
不一定非要琴瑟與簫管之聲,山水間自有清脆悅耳的天籟。
何必非要人放聲長嘯或歌唱呢?灌木在風中搖曳,也能發出如泣如訴的動人聲音。
(隱士)以秋菊為食,把它當作乾糧,又將幽蘭插在層層衣襟間作為裝飾。
我徘徊不前,腳力已感疲憊不堪,真想就此棄官,歸隱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