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35章 孫綽《遊天台山賦》
遊天台山賦
孫綽
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儘人神之壯麗矣。
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所立冥奧,其路幽迥。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峰於千嶺。始經魑魅之塗,卒踐無人之境。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絕於常篇,名標於奇紀。然影象之興,豈虛也哉!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非夫遠寄冥搜,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餘所以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俛仰之間,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纓絡,永托茲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
太虛遼闊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嗟台嶽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蔭牛宿以曜峰,托靈越以正基。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高於九疑。應配天於唐典,齊峻極於周詩。
邈彼絕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絕而莫曉。哂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睹靈驗而遂徂,忽乎吾之將行。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跨穹隆之懸磴,臨萬丈之絕冥。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雖一冒於垂堂,乃永存乎長生。必契誠於幽昧,履重險而逾平。既克隮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緩步之從容。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鬆。覿翔鸞之裔裔,聽鳴鳳之嗈嗈。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蒙。追羲農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
陟降信宿,迄於仙都。雙闕雲竦以夾路,瓊台中天而懸居。朱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陰映於高隅。彤雲斐亹以翼欞,皦日炯晃於綺疏。八桂森挺以淩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湧溜於陰渠。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王喬控鶴以衝天,應真飛錫以躡虛。騁神變之揮霍,忽出有而入無。
於是遊覽既周,體靜心閒。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凝思幽岩,朗詠長川。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肆覲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嗽以華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悟遣有之不儘,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
賞析:
孫綽的《遊天台山賦》是東晉辭賦中的傑出之作,以其對天台山的精彩描繪、獨特的思想表達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展現了獨特魅力。
一、思想內容
1.
對自然山水的尊崇與神往:開篇極力渲染天台山的神秀,稱其“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彙聚山海瑰富、人神壯麗
雖未列五嶽卻獨具魅力。作者對天台山的描繪,不僅展現其外在的壯美,更傳達出對自然山水的敬畏與熱愛,反映了東晉時期人們對自然美的敏銳感知和深入探尋。
2.
追求仙道與超凡脫俗的情懷:文中多處流露出對神仙境界的嚮往,如“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作者試圖通過攀登天台山,擺脫塵世羈絆,追求長生不死與精神超脫。這種追求體現了當時玄學影響下,文人對現實的超越和對精神自由的渴望,以尋求在動蕩社會中的心靈寄托。
3.
感悟玄理與自我覺醒:遊覽過程也是作者感悟玄理的過程,“悟遣有之不儘,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等句,蘊含著對有無、色空等玄理的思考。作者在自然與仙境中,實現心靈淨化與思想升華,展現出對自我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覺醒。
二、藝術特色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文章以對天台山的總體評價開篇,闡述其未入五嶽緣由,接著描述決心前往及途中所見奇景,再描繪到達仙都後的奇幻景象,最後以遊覽感悟收尾。層層遞進,脈絡清晰,引導讀者隨作者腳步領略天台山魅力,深入其思想世界。
2.
語言優美,辭藻華麗:運用豐富而精妙的詞彙,如“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霞起”“飛流”生動描繪赤城山與瀑布的壯觀;“雙闕雲竦以夾路,瓊台中天而懸居”,“雲竦”“懸居”凸顯建築的奇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湧溜於陰渠。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增強了文章節奏感與韻律美,使描繪更具氣勢與感染力。
3.
巧妙融合多種元素:將神話傳說、曆史典故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如提及王喬控鶴、應真飛錫等傳說,為天台山增添神秘色彩;引用《唐典》《周詩》,提升文化底蘊。自然描寫與玄理感悟相互交融,景中含情,情中蘊理,使文章既有生動的畫麵感,又具深邃的思想性。
三、文學地位與影響
《遊天台山賦》在東晉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山水賦發展的重要裡程碑。它擺脫漢大賦鋪陳堆砌的風格,注重對自然山水的細膩刻畫和內心感悟的表達,為後世山水文學發展奠定基礎。其融合玄理與山水描寫的手法,影響諸多文人創作,啟發後世對自然與人生關係的深入思考,在文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
解析:
1.
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
-
解析:此句開篇點題,直抒胸臆地指出天台山是山嶽之中神奇秀麗的代表。“蓋”字起到強調、肯定的作用,突出了作者對天台山獨特地位的認定。這種開門見山的表述,為全文定下了對天台山極力讚美的基調,讓讀者迅速聚焦於這座神奇的山嶽。
2.
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
解析:作者通過對比的手法,將海上的仙山方丈、蓬萊與陸地上的名山四明、天台相提並論。表明無論是海上仙島還是陸地山嶽,天台山都能在眾多名山勝地中占據一席之地,進一步凸顯了天台山的不凡,暗示它具有如同海上仙山般的神秘與神奇特質。
3.
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
-
解析:
“玄聖”指道家的聖賢,“遊化”表示往來遊賞、教化;“靈仙”即神仙,“窟宅”意為居住的洞府。此句表明天台山是神聖仙人活動的場所,賦予了天台山濃厚的神話色彩和超凡脫俗的氣質,解釋了它在作者心中地位尊崇的原因,也為後文對天台山奇幻景象的描寫埋下伏筆。
4.
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儘人神之壯麗矣。
-
解析:此句全麵概括天台山的特點。“峻極之狀”描繪其山勢高峻到極致的形態,“嘉祥之美”強調它具有祥瑞美好的特質。“窮山海之瑰富”,“窮”有窮儘之意,說明天台山彙聚了山海間所有瑰麗豐富的景緻;“儘人神之壯麗”則表明它融合了人間與仙境的壯麗。作者用極致的語言,全方位地讚美了天台山無與倫比的魅力。
5.
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所立冥奧,其路幽迥。
-
解析:作者在此處設問自答,解釋天台山未被列入五嶽且在常規典籍中記載缺失的原因。“冥奧”形容天台山所處之地幽深奧秘,“幽迥”表示道路曲折遙遠。這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常人難以到達,進而導致它在主流記載中缺席,從側麵反映出天台山的神秘與獨特,引發讀者對其更多的好奇。
6.
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峰於千嶺。
-
解析:這一句通過奇特的想象描繪天台山的奇異景象。“倒景”即倒影,“重溟”指深海,說天台山的山峰倒影有時能映現在深海之中,極言其高聳,彷彿能與深海相接;“匿峰於千嶺”則表示它的山峰有時隱藏在千山萬嶺之間,凸顯其位置隱秘,增添了天台山的神秘莫測之感。
7.
始經魑魅之塗,卒踐無人之境。
-
解析:
“始”與“卒”分彆表示起始和最終,描繪了前往天台山路途的艱難與荒涼。“魑魅之塗”表明起始要經過鬼怪出沒的恐怖路途,“無人之境”說明最終踏入的是渺無人煙的地方。此句從側麵襯托出天台山的偏遠與神秘,常人難以企及,也暗示了作者前往的決心和勇氣。
8.
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
-
解析:進一步強調天台山的難以到達。“舉世罕能登陟”說明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夠攀登上去,突出其攀登難度之大;“王者莫由禋祀”表示即便貴為帝王,也無法前往祭祀。這兩句從人的能力極限和帝王的無奈,再次凸顯天台山的幽僻,解釋了它不被常人熟知和在常規記載中缺席的原因。
9.
故事絕於常篇,名標於奇紀。
-
解析:
“故事絕於常篇”承接上文,由於天台山難以到達,所以它的事跡在一般的書籍篇章中沒有記載;“名標於奇紀”則表明雖然在常規典籍中不見其詳,但它的名字卻在一些專門記載奇異事物的書籍中標示出來。此句再次強調天台山的獨特性,雖不常見於普通記載,卻因其奇異在特定記載中留下名號。
10.
然影象之興,豈虛也哉!
-
解析:麵對天台山在現實記載中的奇特狀況,作者發出感慨。“影象之興”指描繪天台山的影象出現,“豈虛也哉”以反問的形式,強調這些影象的出現並非毫無根據,暗示天台山雖神秘難至,但它的神奇確有其事,引發讀者對天台山真實麵貌的遐想。
11.
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
-
解析:作者在此運用反問,指出如果不是超脫塵世、研習道學、辟穀食芝(不食五穀,以靈芝等仙草為食)的人,誰能輕易飛升而棲居在天台山呢?通過這種表述,一方麵強調天台山的超凡脫俗,隻有具有特殊修行和境界的人才能與之契合;另一方麵,也暗示了作者對這種超脫境界的嚮往。
12.
非夫遠寄冥搜,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
-
解析:
繼續以反問深化主題,表明如果不是寄情高遠、潛心探尋、篤信大道且能與神相通的人,怎麼會遙念遐想並銘記天台山呢?這進一步突出了天台山的神秘性和精神內涵,隻有那些對道有深刻追求和感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嚮往天台山所代表的境界。
13.
餘所以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俛仰之間,若已再升者也。
-
解析:
“馳神運思”描繪作者因對天台山的嚮往而心神飛馳、日夜思索;“晝詠宵興”表明這種思考不分晝夜,白天吟詠,夜晚也為之興奮。“俛仰之間,若已再升者也”,“俛仰之間”形容時間短暫,作者感覺在極短的時間內,彷彿已經兩次登上了天台山,生動地表現出作者對天台山的極度渴望與癡迷,精神上已經提前開啟了對天台山的神遊。
14.
方解纓絡,永托茲嶺。
-
解析:
“方”表示正要,“解纓絡”象征著作者決心解脫世俗的束縛,“纓絡”可指代世俗的羈絆。“永托茲嶺”表明作者想要永遠寄身於天台山,表達了作者對超脫世俗、歸隱天台山的堅定決心,也體現出天台山對作者的強大吸引力。
15.
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
-
解析:
“不任”即抑製不住,“吟想之至”指對天台山的吟詠遐想達到極致。“聊奮藻以散懷”,“奮藻”意為揮筆鋪辭,作者因無法抑製對天台山的強烈情感,所以姑且通過寫作來抒發情懷。此句點明瞭作者創作這篇賦的直接原因,即內心對天台山的情感洶湧澎湃,需藉助文字來宣泄。
16.
太虛遼闊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
-
解析:從宏觀角度闡述宇宙自然的生成。“太虛”指宇宙,“遼闊而無閡”描繪宇宙的廣闊無垠、毫無阻礙。“運自然之妙有”表示自然孕育出奇妙的萬物,“妙有”體現自然造化的神奇。“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說明這些奇妙之物融合形成河流,凝聚構成山嶽,為下文對天台山的描寫進行鋪墊,從宇宙自然的大背景下引出天台山,暗示其是自然神奇造化的產物。
17.
嗟台嶽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
-
解析:
“嗟”為感歎詞,表達作者對天台山的驚歎。“奇挺”突出天台山出奇地挺拔,“實神明之所扶持”再次強調天台山的神奇並非偶然,而是有神靈在背後扶持,呼應前文天台山是神仙居所的說法,強化了天台山的神聖性和獨特性。
18.
蔭牛宿以曜峰,托靈越以正基。
-
解析:運用星宿和地域來描述天台山的位置與不凡。“蔭牛宿以曜峰”表明天台山背靠牽牛星宿,使得山峰閃耀,借星宿之名增添其神秘色彩和光輝;“托靈越以正基”說明它依托靈秀的越地奠定根基,突出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暗示天台山汲取了天地間的靈氣。
19.
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高於九疑。
-
解析:
通過與華山、泰山、九疑山對比,凸顯天台山的雄偉。“結根彌於華岱”,“彌”有超過之意,說天台山紮根深厚超過華山和泰山,強調其根基穩固;“直指高於九疑”表明它高聳的山峰比九疑山還高,突出其高度,從根基建樹和山峰高度兩方麵展現天台山的不凡氣勢。
20.
應配天於唐典,齊峻極於周詩。
-
解析:藉助古代典籍來提昇天台山的地位。“應配天於唐典”,按照《唐典》的標準,天台山應與天匹配,強調其神聖性和尊崇地位;“齊峻極於周詩”指與《周詩》中描繪的峻極之山相比,天台山毫不遜色,說明其在文學傳統中的高度可與經典所記之山相媲美,從文化層麵肯定了天台山的卓越。
21.
邈彼絕域,幽邃窈窕。
-
解析:再次強調天台山所處之地的偏遠與幽深。“邈彼絕域”突出其遙遠,彷彿處於與世隔絕之地;“幽邃窈窕”描繪其環境深邃幽靜,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讓讀者對其充滿好奇,同時也為下文描寫前往天台山的艱難做鋪墊。
22.
近智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絕而莫曉。
-
解析:指出不同人對天台山的態度及原因。“近智以守見而不之”,淺陋的人憑借固有的見識,不願意去探尋天台山;“之者以路絕而莫曉”,即便有人想要前往,也會因為道路斷絕而無法知曉其中的奧秘。此句從側麵反映出天台山的神秘難尋,同時也暗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探索精神。
23.
哂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
-
解析:
“哂夏蟲之疑冰”,作者以“夏蟲不可語冰”的典故,嘲笑那些如同夏天的蟲子般見識短淺、懷疑天台山神奇的人。“整輕翮而思矯”,“翮”指鳥的翅膀,作者以鳥整理翅膀準備高飛自比,表達自己不受世俗見識束縛,決心像鳥兒一樣高飛,去探尋天台山的奧秘,展現出作者堅定的探索決心和超越常人的誌向。
24.
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
-
解析:作者堅信真理不會隱藏而不彰顯,天台山就通過兩種奇異景象作為征兆來展示自己。此句為下文描寫赤城山和瀑布的奇異景象做鋪墊,暗示天台山雖神秘,但會以獨特的方式吸引人們的注意,體現出作者對探尋天台山的自信和期待。
25.
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
解析:具體描繪天台山的兩種奇異景觀。“赤城霞起而建標”,形象地寫出赤城山如霞雲升起,彷彿樹立起一座標誌,展現出赤城山色彩絢爛、壯觀奇特的景象;“瀑布飛流以界道”,描繪瀑布飛流而下,如同劃分道路一般,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這兩個景觀成為作者前往天台山的重要指引,同時也展示了天台山獨特的自然之美。
26.
睹靈驗而遂徂,忽乎吾之將行。
-
解析:
“睹靈驗”指看到赤城山和瀑布這些奇異景象作為天台山神奇的靈驗證明,“遂徂”表示於是決定前往。“忽乎吾之將行”,“忽乎”體現出作者決定出發的迅速,表明作者看到這些靈驗景象後,迫不及待地即將踏上前往天台山的旅程,生動地表現出作者的興奮與急切心情。
27.
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
-
解析:
“仍”有追隨之意,“羽人”指仙人,“丹丘”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不死之福庭”即能讓人獲得長生的福地。此句表明作者前往天台山是為了追隨仙人的蹤跡,尋找長生不老的福地,明確了作者此次行程的目的,體現出對神仙境界和長生的嚮往,這也是東晉時期受玄學和道教影響下文人常見的追求。
28.
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
-
解析:
“苟”表示如果,“層城”在神話中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作者認為如果能夠攀登上天台山,就不再羨慕層城。此句通過對比,突出天台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將天台山與神話中的層城相提並論,進一步強調了天台山的超凡魅力,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天台山所代表的神仙境界的高度認同。
29.
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
-
解析:
“釋”為解脫,“域中”指代塵世,“常戀”指塵世中人們常常留戀的東西。作者表示要解脫塵世的眷戀,去暢快地抒發超脫世俗的高尚情懷。此句表明作者此次前往天台山,是為了擺脫塵世的束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超脫,體現出作者對世俗與超凡兩種境界的態度轉變。
30.
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
解析:描繪作者出發時的裝扮。“被毛褐之森森”,“被”通“披”,“毛褐”指粗布衣服,“森森”形容衣服的質樸厚重,展現出作者簡樸的穿著,暗示其超脫世俗的心態;“振金策之鈴鈴”,“金策”指金屬製成的手杖,“鈴鈴”形容手杖晃動發出的聲音,通過聽覺描寫,使畫麵更具生動感,表現出作者出發時的從容與堅定。
31.
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
-
解析:描述作者途中的艱難。“披荒榛之蒙蘢”,“披”有撥開之意,“荒榛”指雜亂叢生的草木,“蒙蘢”形容草木茂密的樣子,表明作者要撥開茂密雜亂的草木前行;“陟峭崿之崢嶸”,“陟”為攀登,“峭崿”指陡峭的山崖,“崢嶸”突出山崖的高峻,此句生動地描繪出作者在前往天台山途中,需要克服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展現出作者不畏艱難的探索精神。
32.
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
-
解析:
“濟”為渡過,作者渡過楢溪後繼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落”有經過之意,“五界”具體所指說法不一,可能代表不同的地域或境界,此句表明作者經過不同的地方,快速地前行,體現出作者急於到達天台山的心情,同時也展示了行程的連貫與緊湊。
33.
跨穹隆之懸磴,臨萬丈之絕冥。
-
解析:進一步描寫路途艱險。“跨穹隆之懸磴”,“穹隆”形容高懸彎曲的樣子,“懸磴”即高懸的石級,作者要跨越高懸彎曲的石級;“臨萬丈之絕冥”,麵臨萬丈深淵,“絕冥”強調深淵的幽深,此句從視覺角度描繪出作者身處的險境,突出前往天台山之路的驚險,襯托出作者的勇敢。
34.
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
解析:
“踐莓苔之滑石”,作者行走在長滿莓苔的滑石上,突出道路的濕滑難行;“搏壁立之翠屏”,“搏”有抓住、攀爬之意,“壁立之翠屏”形容如屏風般陡峭直立的綠色山崖,此句通過描寫作者在濕滑的石頭上行走和攀爬陡峭山崖的情景,繼續強調旅途的艱難,展現出作者在艱難環境中努力前行的姿態。
35.
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
-
解析:
“攬樛木之長蘿”,“攬”為抓住,“樛木”指向下彎曲的樹木,“長蘿”即長長的藤蘿,作者抓住向下彎曲樹木上的長藤蘿;“援葛藟之飛莖”,“援”也是抓住,“葛藟”是一種藤本植物,“飛莖”形容其莖蔓細長如飛,作者藉助葛藟細長的莖蔓攀爬,描繪出作者在山林中藉助植物艱難攀爬前行的畫麵,體現出作者在困境中積極尋找前進方式的堅韌。
36.
雖一冒於垂堂,乃永存乎長生。
-
解析:
“垂堂”指靠近屋簷的地方,比喻危險的境地,“一冒於垂堂”表示作者雖冒著如靠近屋簷般的危險,但作者認為這一切是為了追求“永存乎長生”,也就是為了能夠獲得長生不老的機會。此句表明作者深知前往天台山之路充滿危險,卻甘願冒險,因為在他心中,對長生的渴望以及對超凡境界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眼前危險的恐懼,體現出作者為了實現目標不惜付出代價的堅定決心。
37.
必契誠於幽昧,履重險而逾平。
-
解析:
“契誠”指心意契合、真誠,“幽昧”這裡可理解為天台山所代表的神秘境界或追求長生的幽微之道。作者堅信隻要在內心深處與這神秘的追求真誠契合,那麼即便踏上充滿重重艱險的道路,也會覺得道路如同坦途一般。此句強調了信唸的力量,隻要內心堅定,外在的艱難險阻便無法阻擋追求的腳步,進一步體現出作者對自身信唸的執著。
38.
既克隮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
-
解析:
“克”表示能夠,“隮”意為登上,“九折”形容山路曲折,作者終於成功登上了曲折的山路。“威夷”形容道路曲折漫長,“修通”表示道路變得通暢。此句描繪作者克服重重困難後,原本曲折難行的道路逐漸變得通暢,象征著作者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曆經艱難後迎來轉機,也暗示著隻要堅持不懈,就能突破困境。
39.
恣心目之寥朗,任緩步之從容。
-
解析:
“恣”有儘情、放縱之意,“心目之寥朗”指作者的心境開闊、視野明朗。在曆經艱難險阻後,作者終於可以儘情享受心境的開闊與明朗,“任緩步之從容”,能夠從容不迫地緩慢行走。此句生動地展現出作者在克服困難後的輕鬆愉悅,與前文的艱難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一種苦儘甘來的暢快。
40.
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鬆。
-
解析:
“藉”是憑借、依靠,“萋萋之纖草”描繪出茂盛而纖細的青草,作者依靠在這柔軟的草地上;“蔭”為遮蔽,“落落之長鬆”指高大而稀疏的鬆樹,作者在高大鬆樹的樹蔭下休憩。此句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出一幅寧靜優美的畫麵,體現出作者在曆經艱辛後享受自然美景的愜意,也從側麵反映出天台山景色的宜人。
41.
覿翔鸞之裔裔,聽鳴鳳之嗈嗈。
-
解析:
“覿”意為看見,“翔鸞之裔裔”描繪出鸞鳥飛翔時輕盈優雅的姿態;“聽鳴鳳之嗈嗈”,聽到鳳凰鳴叫時和諧悅耳的聲音。這裡作者運用視覺和聽覺描寫,展現出天台山彷彿是仙境一般,有鸞鳳棲息,增添了天台山的神秘與祥瑞之氣,同時也體現出作者身處此境的愉悅感受。
42.
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
解析:
“過靈溪而一濯”,作者經過靈溪時,在溪水中洗滌。“疏煩想於心胸”,通過在靈溪的洗滌,將心中的煩惱思緒疏解開來。此句借在靈溪的洗滌行為,表達出作者在天台山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心靈得到淨化,體現出天台山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具有讓人忘卻煩惱、淨化心靈的作用。
43.
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蒙。
-
解析:
“蕩遺塵於旋流”,作者在靈溪的旋流中,將塵世的煩惱如塵埃般蕩滌而去;“發五蓋之遊蒙”,“五蓋”在佛教中指覆蓋心性使人不能明瞭正道的五種煩惱,即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遊蒙”指內心的迷惑。此句進一步強調在天台山的遊曆讓作者擺脫了塵世煩惱與內心的迷惑,達到了一種心靈的解脫與覺醒。
44.
追羲農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
-
解析:
“追羲農之絕軌”,“羲農”指伏羲氏和神農氏,是傳說中上古的聖君,“絕軌”指他們留下的超凡的事跡和行跡,作者希望追尋他們的蹤跡;“躡二老之玄蹤”,“二老”可能指老子和老萊子,代表道家的先賢,“玄蹤”指他們深奧玄妙的蹤跡。此句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遊曆中,不僅追求自然之美與心靈淨化,還渴望追尋古代聖賢和道家先人的超凡境界與思想軌跡,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深度。
45.
陟降信宿,迄於仙都。
-
解析:
“陟降”表示上下行走,“信宿”指連住兩夜,作者經過幾天的上下行走,曆經兩夜後,“迄於仙都”,終於到達了傳說中的仙都。此句簡潔地交代了作者行程的時間和最終到達的地點,“仙都”一詞為下文對天台山仙境般景象的描寫做鋪墊,引發讀者對仙都奇妙景象的期待。
46.
雙闕雲竦以夾路,瓊台中天而懸居。
-
解析:
到達仙都後,作者看到“雙闕雲竦以夾路”,兩座如宮殿般的建築高聳入雲,夾立在道路兩旁,“雲竦”突出其高聳的態勢;“瓊台中天而懸居”,華麗的樓台彷彿懸在天空之中,“中天”強調其位置之高,此句描繪出天台山仙都建築的奇幻與雄偉,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彷彿進入了仙境。
47.
朱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陰映於高隅。
-
解析:
“朱閣玲瓏於林間”,紅色的樓閣在林間顯得精巧細致,“玲瓏”突出樓閣的精巧之態;“玉堂陰映於高隅”,玉飾的殿堂在高處的角落隱隱映襯,“陰映”描繪出一種若隱若現的朦朧美感。此句通過對仙都中朱閣和玉堂的描寫,展現出建築與自然環境相互映襯的美妙畫麵,進一步渲染出仙都的優雅與神秘。
48.
彤雲斐亹以翼欞,皦日炯晃於綺疏。
-
解析:
“彤雲斐亹以翼欞”,紅色的雲霞絢爛飄動,如同在為窗戶的欞格增添羽翼,“斐亹”形容雲霞絢爛的樣子,此句從色彩和動態上描繪雲霞與樓閣窗戶的關係,使畫麵富有美感和動感;“皦日炯晃於綺疏”,明亮的太陽光輝透過雕花的窗戶閃耀,“皦日”指明亮的太陽,“綺疏”即雕花的窗戶,通過光線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明亮而奇幻的氛圍,讓仙都的景象更加生動逼真。
49.
八桂森挺以淩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
解析:
“八桂森挺以淩霜”,八棵桂樹高大挺拔,不畏寒霜,“森挺”突出桂樹的挺拔姿態,“淩霜”體現其不畏嚴寒的品質;“五芝含秀而晨敷”,五種靈芝蘊含著靈秀之氣,在清晨綻放,“含秀”描繪靈芝的靈秀,“晨敷”強調其在清晨展現出的生機。此句通過對桂樹和靈芝的描寫,展現出天台山仙都植物的神奇與美好,進一步渲染出仙境的氛圍。
50.
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湧溜於陰渠。
-
解析:
“惠風佇芳於陽林”,溫和的春風在向陽的樹林中停留,使林中充滿芬芳,“惠風”指溫和的風,“佇芳”形象地表現出春風彷彿停留下來播撒芬芳;“醴泉湧溜於陰渠”,甘甜的泉水在背陰的溝渠中潺潺流淌,“醴泉”指甜美的泉水,“湧溜”描繪出泉水流動的狀態。此句從風與泉的角度,通過嗅覺和聽覺描寫,展現出天台山仙都宜人的氣候和清幽的環境,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
51.
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
-
解析:
“建木滅景於千尋”,傳說中的建木高聳入雲,千尋之高都看不到它的影子,“滅景”指看不見影子,形容建木極高,“千尋”表示極高的程度;“琪樹璀璨而垂珠”,玉樹光彩奪目,垂掛著如珠般的果實或花朵,“璀璨”突出琪樹的光彩,此句描繪出天台山仙都中神樹的奇異與華麗,進一步強化了仙境的奇幻色彩。
52.
王喬控鶴以衝天,應真飛錫以躡虛。
-
解析:
“王喬控鶴以衝天”,傳說中的仙人王喬駕馭著仙鶴直衝雲霄,“控鶴”即駕馭仙鶴;“應真飛錫以躡虛”,“應真”指羅漢,他們手持錫杖飛行在空中,“飛錫”指僧人持錫杖雲遊,“躡虛”表示在空中行走。此句通過引用王喬和羅漢的傳說,展現出天台山仙都中仙人的神奇活動,增添了濃厚的神話色彩,表明這裡是仙人出沒的仙境。
53.
騁神變之揮霍,忽出有而入無。
-
解析:
此句描述仙人展現出神妙變化,動作迅速,“騁神變之揮霍”,“騁”有施展之意,“揮霍”形容迅速變化的樣子;“忽出有而入無”,仙人能夠突然從有形的世界進入到無形的境界,體現出仙人神通廣大,變化莫測,進一步渲染了天台山仙都的神秘奇幻氛圍,也反映出作者對這種超凡境界的驚歎與嚮往。
54.
於是遊覽既周,體靜心閒。
-
解析:
“於是遊覽既周”,作者在天台山仙都的遊覽已經結束,“體靜心閒”,身體得到放鬆,心境也變得閒適悠然。此句表明作者在曆經奇妙的遊曆後,身心都達到了一種寧靜愉悅的狀態,體現出這次遊曆對作者心靈的滋養和放鬆作用。
55.
害馬已去,世事都捐。
-
解析:
“害馬已去”運用了“害群之馬”的典故,這裡指心中的雜念、煩惱如同害馬一樣已經去除;“世事都捐”,世間的俗事都被拋卻。此句表達出作者在天台山的遊曆中,心靈得到淨化,擺脫了塵世雜念和俗事的困擾,達到了一種超脫的精神境界。
56.
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
解析:
此句運用了《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典故,“投刃皆虛”,像庖丁解牛一樣,刀刃總是能在牛體的空隙中執行,“目牛無全”,看到的牛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牛體的筋骨結構。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在經曆天台山的遊曆和精神洗禮後,對事物的認知更加透徹,能夠洞察本質,體現出一種智慧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升華。
57.
凝思幽岩,朗詠長川。
-
解析:
“凝思幽岩”,作者在幽靜的山岩邊凝神思考,“朗詠長川”,對著長長的河流高聲吟詠。此句描繪出作者在遊曆結束後,沉浸在對天台山的感悟之中,通過思考和吟詠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展現出一種寧靜而深邃的精神狀態。
58.
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
-
解析:
“爾乃”為承接連詞,“羲和亭午”,羲和是神話中太陽的駕車者,這裡表示太陽到了中午,“亭午”即中午時分;“遊氣高褰”,空中的霧氣高高地散開,描繪出中午時分天氣晴朗,霧氣消散的景象,為下文描寫法鼓振響、眾香揚煙等場景營造出一個開闊明朗的背景。
59.
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
-
解析:
“法鼓琅以振響”,佛寺的法鼓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琅”形容聲音清脆;“眾香馥以揚煙”,各種香料燃燒時香氣濃鬱,煙霧升騰,“馥”表示香氣濃鬱。此句從聽覺和嗅覺的角度,描繪出一幅莊嚴而神秘的宗教場景,暗示天台山不僅有自然美景和仙境氛圍,還蘊含著深厚的宗教文化氣息。
60.
肆覲天宗,爰集通仙。
-
解析:
“肆覲天宗”,作者儘情地瞻仰天神,“肆”有儘情之意,“覲”為拜見;“爰集通仙”,於是與眾多的仙人相聚,“爰”為於是,“集”表示聚集。此句體現出作者彷彿在天台山進入了一個與神靈、仙人溝通交流的神聖境界,進一步強化了天台山的神秘與超凡地位。
61.
挹以玄玉之膏,嗽以華池之泉。
-
解析:
“挹以玄玉之膏”,作者汲取玄玉般的膏液,“挹”為汲取;“嗽以華池之泉”,用華池的泉水漱口,描繪出作者在這超凡境界中,享用著神奇的物質,象征著作者在精神和身體上都得到了滋養,體現出天台山所代表的超凡世界對作者的恩澤。
62.
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
-
解析:
“散以象外之說”,仙人或神靈向作者講述超越物象之外的深奧道理,“象外”指超越事物表象;“暢以無生之篇”,以關於無生(佛教概念,指事物的本質沒有生滅變化)的篇章讓作者心情舒暢。此句表明作者在天台山不僅領略了自然和仙境之美,還聆聽了高深的哲理,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提升。
63.
悟遣有之不儘,覺涉無之有間。
-
解析:
此句表達作者對有無之理的感悟。“悟遣有之不儘”,作者領悟到想要完全摒棄“有”是不可能的,因為“有”是現實存在的基礎;“覺涉無之有間”,同時也感覺到在追求“無”的過程中,是存在著一定的間隙和困難的。體現出作者對玄學中有無觀唸的深入思考,展現出其在精神探索上的深度。
64.
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
-
解析:
“泯色空以合跡”,作者領悟到要消除“色”(物質現象)與“空”(佛教認為物質現象虛幻不實的本質)的差彆,使二者合而為一;“忽即有而得玄”,忽然在“有”之中領悟到了深奧的玄理。此句融合了佛教和玄學的思想,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遊曆和感悟中,達到了一種對世界本質的深刻理解,實現了思想上的升華。
65.
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
解析:
“釋二名之同出”,解釋“有”與“無”這兩個名稱雖不同,但根源相同,這是對玄學有無同源思想的闡釋;“消一無於三幡”,“三幡”在佛教中指色、空、觀,作者通過對有無的思考和對佛教觀唸的融合,消除了對“一”(可理解為絕對的本體或本質)的執著,達到了一種更加超脫和圓融的思想境界。
66.
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
-
解析:
“恣語樂以終日”,作者可以整天儘情地談論這些快樂之事,分享自己的感悟;“等寂默於不言”,但同時也明白,即便不說話,保持沉默,也同樣能達到一種寧靜的境界。此句體現出作者對言語與沉默關係的理解,無論是表達還是沉默,都能實現內心的寧靜與滿足,展現出一種豁達超脫的心態。
67.
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
解析:
“渾萬象以冥觀”,作者將世間萬物融合在一起,默默地觀察和體悟;“兀同體於自然”,最終與自然渾然一體,達到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此句為全文的思想總結,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遊曆過程中,從對自然景觀、仙境的欣賞,到對玄理的思考和領悟,最終實現了與自然的深度融合,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升華之旅。
……
句譯:
1.
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
天台山,大概是山嶽中神奇秀麗的一座山。
2.
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渡海可到方丈、蓬萊等仙山,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等名山。
3.
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
這些地方都是道家聖賢往來遊賞、教化之處,是神仙居住的洞府。
4.
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儘人神之壯麗矣。
天台山那高峻到極致的形態,祥瑞美好的特質,彙聚了山海間所有瑰麗豐富的景緻,儘顯人間與仙境的壯麗。
5.
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所立冥奧,其路幽迥。
它之所以沒有被列入五嶽,在常規典籍中缺乏記載,難道不是因為它所處之地幽深奧秘,道路曲折遙遠。
6.
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峰於千嶺。
它的山峰倒影有時能映現在深海之中,有時又隱藏在千山萬嶺之間。
7.
始經魑魅之塗,卒踐無人之境。
起始要經過鬼怪出沒的路途,最終踏入渺無人煙的境地。
8.
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
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夠攀登上去,帝王也無法前往祭祀。
9.
故事絕於常篇,名標於奇紀。
所以,它的事跡在一般篇章中沒有記載,名字卻在奇異的記述中標示出來。
10.
然影象之興,豈虛也哉!
然而,描繪天台山的影象出現,難道是毫無根據的嗎!
11.
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
如果不是超脫塵世、研習道學、辟穀食芝的人,誰能輕易飛升而棲居於此呢?
12.
非夫遠寄冥搜,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
如果不是寄情高遠、潛心探尋、篤信大道、與神相通的人,怎麼會遙念遐想而銘記於心呢?
13.
餘所以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俛仰之間,若已再升者也。
我因此心神飛馳,日夜思索,朝夕之間,彷彿已經兩次登上天台山了。
14.
方解纓絡,永托茲嶺。
我正要解脫世俗的束縛,永遠寄身於這座山嶺。
15.
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
由於抑製不住對天台山的吟詠遐想,姑且揮筆鋪辭以抒發情懷。
16.
太虛遼闊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
宇宙遼闊無邊,自然孕育出奇妙萬物,它們融合形成河流,凝聚構成山嶽。
17.
嗟台嶽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
可歎天台山出奇挺拔,實在是有神靈在扶持。
18.
蔭牛宿以曜峰,托靈越以正基。
它背靠牽牛星宿而使山峰閃耀,依托靈秀的越地而奠定根基。
19.
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高於九疑。
它紮根深厚超過華山、泰山,高聳的山峰直插雲霄,比九疑山還高。
20.
應配天於唐典,齊峻極於周詩。
按照《唐典》,它應與天匹配;與《周詩》中描繪的峻極之山相比,也毫不遜色。
21.
邈彼絕域,幽邃窈窕。
天台山那遙遠的地方,深邃幽靜。
22.
近智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絕而莫曉。
淺陋的人憑借固有的見識而不去探尋,前往的人又因道路斷絕而不能知曉其中奧秘。
23.
哂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
我嘲笑那些如同夏天的蟲子懷疑冰存在的人,整理輕翅想要高飛。
24.
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
真理不會隱藏而不彰顯,它開啟兩種奇異景象作為征兆。
25.
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赤城山如霞雲升起作為標誌,瀑布飛流而下劃分道路。
26.
睹靈驗而遂徂,忽乎吾之將行。
看到這些靈驗的景象後我就決定前往,轉眼間我即將出發。
27.
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
我要追隨仙人到丹丘,尋找那長生不老的福地。
28.
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
如果能夠攀登上天台山,又何必羨慕那層城仙境呢?
29.
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
我要解脫塵世中常常留戀的東西,暢快地抒發超脫世俗的高尚情懷。
30.
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我身披質樸厚重的粗布衣服,晃動著金屬手杖,發出鈴鈴的聲響。
31.
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
我撥開茂密雜亂的草木,攀登高峻陡峭的山崖。
32.
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
我渡過楢溪後徑直向前,經過不同地方快速前行。
33.
跨穹隆之懸磴,臨萬丈之絕冥。
我跨越高懸彎曲的石級,麵臨萬丈深淵。
34.
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我行走在長滿莓苔的滑石上,攀爬如屏風般陡峭直立的綠色山崖。
35.
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
我抓住向下彎曲樹木上的長藤蘿,藉助葛藟細長的莖蔓攀爬。
36.
雖一冒於垂堂,乃永存乎長生。
雖然冒著靠近屋簷般的危險,但為了能夠獲得長生,一切都值得。
37.
必契誠於幽昧,履重險而逾平。
隻要在內心深處與這神秘的追求真誠契合,即便踏上充滿重重艱險的道路,也會覺得道路如同坦途。
38.
既克隮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
終於成功登上曲折的山路後,原本曲折漫長的道路變得通暢。
39.
恣心目之寥朗,任緩步之從容。
我儘情享受心境的開闊、視野的明朗,從容不迫地緩慢行走。
40.
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鬆。
我依靠在茂盛纖細的草地上,在高大稀疏的鬆樹樹蔭下休憩。
41.
覿翔鸞之裔裔,聽鳴鳳之嗈嗈。
我看見鸞鳥輕盈優雅地飛翔,聽到鳳凰和諧悅耳地鳴叫。
42.
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經過靈溪時在溪水中洗滌,疏解心中的煩惱思緒。
43.
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蒙。
在靈溪的旋流中蕩滌塵世的煩惱,開啟擺脫五種煩惱迷惑的心境。
44.
追羲農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
我追尋伏羲氏、神農氏的超凡事跡,追隨老子、老萊子的深奧蹤跡。
45.
陟降信宿,迄於仙都。
經過幾天的上下行走,曆經兩夜後,終於到達了仙都。
46.
雙闕雲竦以夾路,瓊台中天而懸居。
兩座如宮殿般的建築高聳入雲,夾立在道路兩旁,華麗的樓台懸在天空之中。
47.
朱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陰映於高隅。
紅色的樓閣在林間精巧細致,玉飾的殿堂在高處的角落隱隱映襯。
48.
彤雲斐亹以翼欞,皦日炯晃於綺疏。
紅色的雲霞絢爛飄動,如同為窗戶的欞格增添羽翼,明亮的太陽光輝透過雕花的窗戶閃耀。
49.
八桂森挺以淩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八棵桂樹高大挺拔,不畏寒霜,五種靈芝蘊含靈秀之氣,在清晨綻放。
50.
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湧溜於陰渠。
溫和的春風在向陽的樹林中停留,使林中充滿芬芳,甘甜的泉水在背陰的溝渠中潺潺流淌。
51.
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
傳說中的建木高聳入雲,千尋之高都看不到它的影子,玉樹光彩奪目,垂掛著如珠般的果實或花朵。
52.
王喬控鶴以衝天,應真飛錫以躡虛。
仙人王喬駕馭著仙鶴直衝雲霄,羅漢手持錫杖飛行在空中。
53.
騁神變之揮霍,忽出有而入無。
仙人儘情施展神妙迅速的變化,突然從有形的世界進入到無形的境界。
54.
於是遊覽既周,體靜心閒。
在天台山的遊覽結束後,我身體放鬆,心境閒適。
55.
害馬已去,世事都捐。
心中的雜念已去除,世間的俗事都被拋卻。
56.
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像庖丁解牛一樣,刀刃總能在空隙執行,看牛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牛體的筋骨結構)。
57.
凝思幽岩,朗詠長川。
我在幽靜的山岩邊凝神思考,對著長長的河流高聲吟詠。
58.
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
接著,太陽到了中午,空中的霧氣高高地散開。
59.
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
佛寺的法鼓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各種香料燃燒時香氣濃鬱,煙霧升騰。
60.
肆覲天宗,爰集通仙。
我儘情地瞻仰天神,於是與眾多的仙人相聚。
61.
挹以玄玉之膏,嗽以華池之泉。
我汲取玄玉般的膏液,用華池的泉水漱口。
62.
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
仙人向我講述超越物象之外的深奧道理,用關於無生的篇章讓我心情舒暢。
63.
悟遣有之不儘,覺涉無之有間。
我領悟到想要完全摒棄“有”是不可能的,感覺到在追求“無”的過程中存在著間隙。
64.
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
我消除“色”與“空”的差彆,使二者合而為一,忽然在“有”之中領悟到了深奧的玄理。
65.
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我解釋“有”與“無”這兩個名稱雖不同,但根源相同,通過對色、空、觀的思考,消除對“一”的執著。
66.
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
我可以整天儘情地談論這些快樂之事,也明白即便不說話,沉默也同樣能達到寧靜的境界。
67.
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我將世間萬物融合在一起,默默地觀察和體悟,最終與自然渾然一體。
……
全譯:
天台山,大概算得上是山嶽中神奇秀麗的佼佼者了。渡海可至方丈、蓬萊等仙山,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等名山。這些地方都是道家聖賢往來遊曆、教化眾生之處,也是靈異仙人們棲息居住的洞府。天台山那高峻到極致的形態,祥瑞美好的景緻,彙聚了山海間所有瑰麗豐富的景象,儘顯人間與仙境的壯麗。
它之所以沒有被列入五嶽,在常見典籍中也缺乏記載,難道不是因為它所處之地幽深隱秘,通往的道路又極為曲折遙遠嗎?它的山峰倒影有時能映現在深邃的大海之中,有時又隱匿於千山萬嶺之間。起始要經過鬼怪出沒的路途,最終踏入渺無人煙之境。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夠攀登上去,帝王也無法前往祭祀。所以,它的事跡在一般篇章中難尋蹤跡,名字卻在那些記載奇異之事的書籍中標示出來。然而,描繪天台山的影象出現,又怎會是毫無根據的呢!如果不是超脫塵世、研習道學、辟穀食芝的人,誰能輕易飛升而棲居於此?如果不是寄情高遠、潛心探尋、篤信大道且能與神相通的人,又怎會遙念遐想並銘記於心呢?我因此心神飛馳,日夜思索,朝夕之間,彷彿已兩次登上天台山。我正要解脫世俗的羈絆,永遠寄身於這座山嶺。實在抑製不住對天台山的吟詠遐想,姑且揮筆鋪辭以抒發情懷。
宇宙遼闊無邊,自然孕育出奇妙的萬物,它們融合彙聚形成河流,凝聚堆積構成山嶽。可歎天台山出奇地挺拔,實在是有神靈在背後扶持。它背靠牽牛星宿,使得山峰閃耀光輝,依托靈秀的越地奠定穩固根基。它紮根深厚,超過華山與泰山,高聳的山峰直插雲霄,比九疑山還要高。依照《唐典》的標準,它應與天匹配;與《周詩》中描繪的峻極之山相比,也毫不遜色。
天台山那遙遠的地方,深邃而幽靜。見識淺陋之人因守著固有觀念而不願前往探尋,即便有人想去,也會因道路斷絕而無法知曉其中奧秘。我嘲笑那些如同夏蟲般見識短淺、懷疑天台山神奇的人,如同鳥兒整理輕翅準備振翅高飛。真理不會隱藏而不彰顯,天台山開啟兩種奇異景象作為征兆。赤城山如霞雲般升起,好似樹立起一座標誌,瀑布飛流而下,彷彿劃分出前行的道路。
看到這些靈驗的景象後,我即刻決定前往,轉眼間我便踏上征程。我要追隨仙人的蹤跡前往丹丘,尋覓那長生不老的福地。倘若天台山能夠攀登上去,又何必羨慕那層城仙境呢?我要解脫塵世中常常留戀的事物,暢快地抒發超脫世俗的高尚情懷。我身披質樸厚重的粗布衣服,晃動金屬手杖,發出鈴鈴聲響。我撥開茂密雜亂的草木,攀登高峻陡峭的山崖。渡過楢溪後徑直前行,經過不同地方快速趕路。跨越高懸彎曲的石級,麵臨萬丈深淵。行走在長滿莓苔的滑石上,攀爬如屏風般陡峭直立的綠色山崖。抓住向下彎曲樹木上的長藤蘿,藉助葛藟細長的莖蔓艱難攀爬。雖然冒著如靠近屋簷般的危險,但為了能夠獲得長生,一切都值得。隻要內心深處與這神秘的追求真誠契合,即便踏上充滿重重艱險的道路,也會覺得如履平地。終於成功登上曲折的山路後,原本曲折漫長的道路變得通暢起來。我儘情享受心境的開闊、視野的明朗,從容不迫地緩緩前行。依靠在茂盛纖細的草地上,在高大稀疏的鬆樹樹蔭下愜意休憩。看見鸞鳥輕盈優雅地飛翔,聽到鳳凰和諧悅耳地鳴叫。經過靈溪時在溪水中洗滌一番,疏解心中的煩惱思緒。在靈溪的旋流中蕩滌塵世的煩惱,開啟擺脫五種煩惱迷惑的心境。我追尋著伏羲氏、神農氏的超凡事跡,追隨老子、老萊子的深奧蹤跡。
經過幾天的翻山越嶺,曆經兩夜後,終於到達了仙都。隻見兩座如宮殿般的建築高聳入雲,夾立在道路兩旁,華麗的樓台彷彿懸在天空之中。紅色的樓閣在林間精巧細致,玉飾的殿堂在高處的角落隱隱映襯。紅色的雲霞絢爛飄動,如同為窗戶的欞格增添羽翼,明亮的太陽光輝透過雕花的窗戶閃耀。八棵桂樹高大挺拔,不畏寒霜,五種靈芝蘊含靈秀之氣,在清晨綻放。溫和的春風在向陽的樹林中停留,使林中充滿芬芳,甘甜的泉水在背陰的溝渠中潺潺流淌。傳說中的建木高聳入雲,千尋之高都看不到它的影子,玉樹光彩奪目,垂掛著如珠般的果實或花朵。仙人王喬駕馭著仙鶴直衝雲霄,羅漢手持錫杖飛行在空中。他們儘情施展神妙迅速的變化,突然從有形的世界進入到無形的境界。
在天台山的遊覽結束後,我身體放鬆,心境閒適悠然。心中的雜念已然去除,世間的俗事皆被拋卻。此刻的我,就像庖丁解牛一樣,已洞察事物本質。我在幽靜的山岩邊凝神思考,對著長長的河流高聲吟詠。接著,太陽升至中天,空中的霧氣高高散開。佛寺的法鼓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各種香料燃燒時香氣濃鬱,煙霧升騰。我儘情地瞻仰天神,與眾多仙人相聚一堂。汲取玄玉般的膏液,用華池的泉水漱口。仙人向我講述超越物象之外的深奧道理,用關於無生的篇章讓我心情舒暢。我領悟到想要完全摒棄“有”是不可能的,感覺到在追求“無”的過程中存在著間隙。我消除“色”與“空”的差彆,使二者合而為一,忽然在“有”之中領悟到了深奧的玄理。我明白了“有”與“無”這兩個名稱雖不同,但根源相同,通過對色、空、觀的思考,消除對“一”的執著。我可以整天儘情地談論這些感悟,也明白即便不說話,沉默同樣能達到寧靜的境界。我將世間萬物融合在一起,默默地觀察和體悟,最終與自然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