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37章 潘嶽《悼亡詩三首?其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37章 潘嶽《悼亡詩三首?其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悼亡詩三首其二

潘嶽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

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展轉盻枕蓆,長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

獨無李氏靈,髣髴睹爾容。

撫衿長歎息,不覺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

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

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

賦詩欲言誌,此誌難具紀。

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

……

賞析:

《悼亡詩三首·其二》延續了潘嶽悼亡詩情感真摯、筆觸細膩的特點,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對亡妻的深切思念以及孤獨哀傷之情。

一、主題思想

1.

深切的悼亡之情:全詩圍繞對亡妻的思念展開,從季節變換引發的感觸,到室內空床的景象,無不滲透著詩人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如“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通過對生活細節的描寫,直白地表達出失去妻子後無人相伴的孤獨與淒涼,這種情感真摯而深沉。

2.

對生命無常的感慨:詩中借季節的更迭,如“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暗示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變化無常。妻子的離世讓詩人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世事的難料,從而引發對生命無常的喟歎。

3.

自我排解與無奈:詩人試圖以古人的豁達來寬慰自己,如“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但又難以真正釋懷,隻能發出“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的無奈感慨,展現出他在痛苦中掙紮,想要擺脫悲傷卻又無法做到的心境。

二、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中巧妙地運用自然景象來烘托情感。如“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明亮的月光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與詩人內心的孤獨相呼應。而“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秋風的凜冽不僅讓詩人感到身體的寒冷,更襯托出他內心因妻子離去而產生的淒涼,情與景相互交融,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2.

細節描寫,情感入微:通過細膩的細節描寫來傳遞情感。“展轉盻枕蓆,長簟竟床空”,詩人輾轉反側,凝視著空蕩的牀蓆,將對亡妻的思念具象化。“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空床積塵、虛室來風的細節,進一步強化了妻子離世後家中的冷清與寂寥,生動地展現出詩人內心的悲痛。

3.

用典巧妙,深化主題:引用“東門吳”和“莊子”的典故,深化了詩歌的主題。東門吳在失去兒子後仍能保持豁達,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詩人自慚不如他們的豁達,表明自己難以超脫喪妻之痛,這種用典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更突出了詩人內心痛苦的深刻程度以及對擺脫痛苦的渴望。

三、文學價值

1.

豐富悼亡詩內涵:該詩在潘嶽悼亡詩係列中,進一步豐富了悼亡詩的情感表達和主題深度。通過對日常生活場景、內心矛盾掙紮的細致刻畫,使悼亡這一主題更加立體、豐滿,為後世悼亡詩創作提供了更為多元的視角和情感表達正規化。

2.

展現魏晉風度與情感真實:從側麵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對生命、情感的態度。在追求豁達超脫的魏晉風度背景下,詩人真實地展現出難以擺脫悲痛的一麵,體現了人性中對情感的執著與不捨,讓讀者看到魏晉文人情感世界的複雜性和真實性,對研究魏晉時期的文學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

解析:

1.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

解析:開篇營造出靜謐的氛圍,“皎皎”生動地描繪出月亮的皎潔明亮

月光透過窗戶灑在房間南端。這一畫麵看似平常,卻為全詩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調。在古代詩詞中,明月常被用於寄托情思,這裡詩人借月光烘托出自己獨處時的孤獨,暗示他在月下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已悄然湧起。

2.

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

解析:“清商”代表秋天,古人將音樂的五音與季節對應,清商與秋相應。此句點明隨著秋天的到來,濕熱的暑氣逐漸消退。季節的轉換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詩人敏銳地捕捉到這種變化,而時光的流逝更增添了他對亡妻的思念與感慨,讓他越發意識到妻子的離去是不可逆的,如同季節更迭般無情。

3.

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

-

解析:“凜凜”一詞強化了秋風的寒冷之感,秋風漸起,詩人這才察覺到夏天的被子已經單薄。這種對季節變化的遲鈍感知,暗示著妻子離世後,詩人的生活變得渾渾噩噩,對周圍事物不再像以往那般敏感。同時,身體對寒冷的感知也對映出他內心因失去妻子而產生的孤寂與淒涼。

4.

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

-

解析:詩人反問,難道是沒有厚棉衣來抵禦寒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真正讓他感到寒冷的,是失去妻子後無人陪伴的心靈孤寂。“歲寒”在這裡不僅指自然的寒冬,更象征著人生的艱難與孤獨時刻。此句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突出了妻子在詩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妻子後他內心的空洞與無助。

5.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

解析:再次強調在這艱難孤獨的時刻無人相伴。明明是“皎皎”的朗月,此刻在詩人眼中卻變得朦朧不清。這並非月亮本身的變化,而是詩人因沉浸在對亡妻的思念和悲痛之中,以至於心神恍惚,看周圍的一切都彷彿蒙上了一層悲傷的紗幕,生動地表現出他的精神狀態和內心的哀傷。

6.

展轉盻枕蓆,長簟竟床空

-

解析:“展轉”描繪出詩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的情景,“盻”字則突出他凝視的動作。詩人的目光落在枕蓆和長長的竹蓆上,卻發現床榻空空。這一細節生動地展現出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深,每一個與妻子相關的生活場景都能引發他的悲痛,空蕩的床榻更是讓他深刻感受到妻子離去後的孤獨與失落。

7.

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

-

解析:床榻因無人使用而落滿灰塵,房間也因妻子的離去顯得格外空虛,彷彿吹來的風都帶著悲傷。“委清塵”形象地描繪出時間的流逝以及妻子離去後生活的落寞,“室虛”強化了空間上的空曠感,而“悲風”則將這種悲傷的氛圍具象化,進一步渲染出詩人內心的淒涼與哀傷。

8.

獨無李氏靈,髣髴睹爾容

-

解析:這裡引用典故,據說東漢李充的妻子死後,他能在夢中見到妻子的魂魄。詩人感慨自己卻沒有這樣的機緣,無法在夢中與妻子相見,隻能憑借回憶,恍惚中彷彿看到妻子的容貌。此句進一步表達出詩人對妻子的極度思念,以及因無法再見到妻子而產生的遺憾與痛苦。

9.

撫衿長歎息,不覺涕沾胸

-

解析:詩人撫摸著衣襟,長久地歎息,不知不覺間淚水已沾濕了胸口。“撫衿”這一動作表現出詩人內心的無奈與失落,而“長歎息”和“涕沾胸”則直接而強烈地抒發了他難以抑製的悲痛之情,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他對亡妻的深情以及失去妻子後的巨大痛苦。

10.

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

-

解析:承接上句,淚水沾濕胸口,卻無法停止,悲痛的情懷從內心深處不斷湧起。這表明詩人的悲痛之情如洶湧的潮水,難以遏製,強調了他內心痛苦的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展現出他完全沉浸在對亡妻的哀悼之中,無法自拔。

11.

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

-

解析:無論是睡覺還是起床,詩人眼前總是浮現出妻子的身影,她的聲音彷彿還在耳邊回蕩。這兩句生動地描繪出妻子在詩人心中的深刻印記,她的音容笑貌已經深深烙印在詩人的腦海中,時刻縈繞,揮之不去,進一步體現出詩人對亡妻的思念已深入骨髓。

12.

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

-

解析:詩人用典,東門吳在兒子死後不憂,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表現出豁達超脫的態度。詩人自感慚愧,覺得自己比不上他們的豁達,無法像他們一樣坦然麵對親人的離世。通過與古人的對比,突出了詩人難以擺脫喪妻之痛的心境,也反映出他在痛苦中對自身情緒的反思和無奈。

13.

賦詩欲言誌,此誌難具紀

-

解析:詩人想要通過賦詩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情感,但內心的這份悲痛與思念之情太過複雜,難以詳儘地記錄下來。這表明詩人的情感豐富而深沉,文字在此時顯得有些蒼白無力,無法完全傳達出他內心的複雜情緒,從側麵反映出他對亡妻的感情之深厚和悲痛之強烈。

14.

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

-

解析:詩人感慨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又能有什麼辦法呢?但長期沉浸在悲傷之中,又覺得自己太過鄙陋。這裡既體現出詩人對命運無常的無奈接受,又表達了他試圖從悲痛中解脫出來的想法,然而這種掙紮更凸顯出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使整首詩的情感更加複雜深沉。

……

句譯:

1.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

翻譯:皎潔明亮的月光,從窗戶透進來,灑在我房間的南端。

2.

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

翻譯:清商之音隨著秋天的到來而奏響,濕熱的暑氣順著季節的轉換逐漸消散。

3.

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

-

翻譯:凜冽的涼風漸漸升起,我才開始感覺到夏天的被子太過單薄。

4.

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

-

翻譯:難道說我沒有厚的絲綿衣嗎?隻是如今有誰能與我一同度過這寒冷的歲月?

5.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

翻譯:在這寒冷的歲月裡無人與我相伴,那明亮的月光為何看起來如此朦朧。

6.

展轉盻枕蓆,長簟竟床空

-

翻譯:我在床上輾轉反側,凝視著枕蓆,長長的竹蓆上竟然空空蕩蕩。

7.

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

-

翻譯:空蕩蕩的床榻落滿了灰塵,空虛的房間裡吹進帶著悲傷的風。

8.

獨無李氏靈,髣髴睹爾容

-

翻譯:隻可惜我沒有像東漢李充那樣能夢到亡妻魂魄的機緣,隻能恍惚中彷彿看到你的容貌。

9.

撫衿長歎息,不覺涕沾胸

-

翻譯:我撫摸著衣襟長久地歎息,不知不覺間淚水已沾濕了胸口。

10.

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

-

翻譯:淚水沾濕胸口,怎麼能停止呢,悲痛的情懷從內心深處湧起。

11.

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

-

翻譯:無論是睡覺還是起身,眼前總是浮現出你的身影,你的聲音彷彿還在耳邊回響。

12.

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

-

翻譯:對上,我慚愧自己比不上東門吳在失去兒子後那般豁達;對下,我愧對莊子,不能如他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般超脫。

13.

賦詩欲言誌,此誌難具紀

-

翻譯:我想要寫詩來表達內心的情誌,但這複雜的情誌實在難以詳儘地記錄下來。

14.

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

-

翻譯:這都是命運的安排,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可長期沉浸在悲傷之中,又讓我覺得自己太過鄙陋。

……

全譯:

皎潔明亮的月光,透過窗戶,靜靜灑落在我房間的南端。

清商之音應和著秋天的腳步悄然奏響,那濕熱難耐的暑氣,也隨著季節的變遷逐漸消散。

凜冽的涼風緩緩升起,我才恍然發覺,夏天所用的被子已然太過單薄。

並非是我沒有厚軟的絲綿衣物,隻是如今,又有誰能與我一同挨過這歲末的嚴寒?

在這漫漫寒冬中無人與我相伴相依,那原本明朗的月光,此刻看上去竟是如此朦朧迷離。

我在床上輾轉反側,目光凝視著枕蓆,隻見那長長的竹蓆之上,空空蕩蕩,不見你的身影。

空蕩蕩的床榻,已然落滿了輕輕的灰塵;這空虛寂靜的房間裡,彷彿也吹進了帶著悲傷的風。

可惜我沒有東漢李充那般的機緣,能在夢中與亡妻的魂魄相見,隻能在恍惚之中,彷彿看到你的容顏。

我不由自主地撫摸著衣襟,長長地歎息,不知不覺間,淚水已然沾濕了胸前的衣裳。

淚水沾濕了胸口,卻怎麼也止不住,那悲痛的情懷,源源不斷地從內心深處湧起。

無論是在睡夢中還是起身之時,你的身形總是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你往昔的聲音,彷彿依舊在我耳邊回蕩。

想到東門吳在失去兒子後仍能豁達麵對,莊子在妻子亡故後鼓盆而歌的超脫,我對上慚愧自己不及東門吳,對下愧對莊子的豁達。

我試圖以賦詩來傾訴內心的情誌,然而這複雜深沉的情感,實在是難以詳儘地記述下來。

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又還有什麼辦法呢?隻是長期沉浸在這悲傷之中,連我自己都覺得如此鄙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