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50章 潘嶽《關中詩十六章 其十》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50章 潘嶽《關中詩十六章 其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關中詩十六章·其十

潘嶽

聖皇乃眷,光於西土。

俾我晉京,化為樂土。

穆穆聖皇,明明辟輔。

光光我皇,軒耀同舉。

惟公是授,惟公是與。

立我晉道,四方同矩。

公之斯舉,誠列辟所睹。

昔在周邵,今也惟公。

天鑒孔明,王猷乃融。

……

賞析:

《關中詩十六章·其十》緊承前文,圍繞皇帝對西邊領土的關注與治理舉措展開,通過對皇帝、輔臣的讚美,以及對理想治理效果的憧憬,表達了對國家恢複穩定繁榮的深切期盼。

一、主題思想

1.

皇帝的願景與決心:“聖皇乃眷,光於西土。俾我晉京,化為樂土”,明確展現出皇帝對西邊領土的重視與關切。皇帝希望給西邊帶來光明,改變其混亂局麵,進而使晉朝都城及整個國家都能成為安樂之地,凸顯解決西邊問題對國家整體穩定繁榮的關鍵意義,彰顯皇帝恢複國家秩序的堅定決心。

2.

對君臣的歌頌:“穆穆聖皇,明明辟輔。光光我皇,軒耀同舉”,詩人以溢美之詞分彆讚頌皇帝的威嚴、品德與輔臣的賢明。強調君臣皆具卓越品質,二者相輔相成,共同致力於國家事務,暗示這種良好的君臣合作是解決國家困境、實現國家複興的重要保障。

3.

對輔臣的倚重與期望:“惟公是授,惟公是與。立我晉道,四方同矩”,表明皇帝將重任交付於這位輔臣,對其極度信任與倚重。期望輔臣能夠確立晉朝的治國之道,使四方皆遵循統一規範,突出輔臣在國家治理中的關鍵地位,以及詩人對其引領國家走向正軌的殷切期望。

4.

曆史映照與信心表達:“昔在周邵,今也惟公。天鑒孔明,王猷乃融”,將當下的輔臣與周朝的周公、邵公相媲美,借古喻今,肯定輔臣的能力與擔當如同先賢。同時堅信上天明察秋毫,皇帝的治國方略必將得以實現,表達出對國家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

二、藝術特色

1.

語言莊重典雅:詩中運用“穆穆”“明明”“光光”等疊詞,以及“聖皇”“辟輔”“王猷”等詞彙,營造出莊重、典雅的氛圍,符合對皇帝和輔臣歌頌以及表達國家大事的語境,增強詩歌的肅穆感與權威性。

2.

用典巧妙:將輔臣比作周邵(周公、邵公),藉助曆史上賢臣的形象,凸顯當下輔臣的重要性與賢能,使讀者能夠通過熟知的曆史典故,更深刻地理解詩人對輔臣的讚譽與期望,豐富詩歌的文化內涵。

3.

結構清晰,層層遞進:詩歌從闡述皇帝對西邊領土的願景,到歌頌君臣,再到表達對輔臣的期望,最後借古喻今展現信心,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內容層層推進,邏輯連貫,逐步深化主題,使詩人對國家恢複穩定繁榮的期盼之情得以清晰呈現。

三、文學價值

1.

反映時代政治理想:此詩反映了晉朝在麵臨內憂外患時,人們對賢明君臣治理國家、恢複穩定繁榮的政治理想。為研究晉朝的政治文化、社會心理以及當時人們對國家治理的期望提供了重要的文學素材,具有一定的曆史文化價值。

2.

豐富文學表現手法:其莊重典雅的語言風格、巧妙的用典以及清晰的結構安排,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了借鑒。展示瞭如何運用文學手法來表達政治主題,豐富了文學作品在處理國家、君臣等題材方麵的表現形式,推動文學創作在該領域的發展。

……

解析:

1.

聖皇乃眷,光於西土

-

解析:

“聖皇”一詞賦予皇帝神聖、賢明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皇帝的尊崇。“乃眷”描繪皇帝將目光投向特定方向,即“西土”,體現出皇帝對西邊領土的關注。“光於西土”,“光”可理解為帶來光明、福祉,寓意皇帝期望能改善西邊領土的狀況,使其擺脫困境,走向光明,反映出皇帝對西邊邊境地區局勢的重視,以及希望恢複其穩定與繁榮的意願。

2.

俾我晉京,化為樂土

-

解析:

“俾”在這裡是“使”的意思,表明目的。“晉京”作為晉朝的都城,是國家的政治中心,象征著整個國家。“化為樂土”描繪出一種理想的狀態,即通過解決西邊領土的問題,讓整個晉朝成為百姓安居樂業的地方。此句暗示西邊領土的穩定對於整個國家的和平與繁榮至關重要,解決西邊問題是實現國家安定的關鍵步驟。

3.

穆穆聖皇,明明辟輔

-

解析:

“穆穆”形容皇帝儀態端莊、溫和恭敬,展現出皇帝的威嚴與高尚品德,強調其統治的合法性與權威性。“明明”突出輔佐大臣的賢明睿智,“辟輔”指皇帝的重要輔佐官員,這裡可能指前文提及的被委以重任的“叔父”。此句讚美皇帝聖明,同時稱讚輔佐大臣的賢能,強調了君臣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相得益彰的關係,為國家的治理奠定良好基礎。

4.

光光我皇,軒耀同舉

-

解析:

“光光”進一步強調皇帝的光輝形象,突出其在國家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軒耀同舉”,“軒”有高、飛揚之意,“耀”表示光輝、榮耀,“同舉”意味著皇帝的光輝與榮耀一同彰顯,描繪出皇帝在治理國家過程中展現出的卓越領導能力和令人敬仰的形象,也暗示國家在皇帝的領導下有望走向興盛。

5.

惟公是授,惟公是與

-

解析:

“惟……是……”結構起到強調作用,突出物件的唯一性。“公”指代被任命的輔臣。“授”和“與”都有交付、給予的意思,表明皇帝將重大責任和權力交付給這位輔臣,體現出皇帝對輔臣的高度信任和倚重,同時也暗示輔臣肩負著重大使命,承擔著協助皇帝治理國家、解決難題的重任。

6.

立我晉道,四方同矩

-

解析:

“立我晉道”,“立”有確立、建立之意,“晉道”指晉朝的治國之道、政治秩序和規範。皇帝期望輔臣能夠憑借其能力和智慧,為晉朝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原則和方法。“四方同矩”,“四方”指代國家的各個地方,“矩”表示規矩、準則,意思是讓全國各地都遵循統一的規範,實現國家的有序治理,強調輔臣在國家治理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對國家走向正軌、實現統一穩定的重要意義。

7.

公之斯舉,誠列辟所睹

-

解析:

“公之斯舉”指輔臣接受重任並采取的一係列舉措。“誠”表示確實、實在,“列辟”指眾多諸侯或君主,這裡可理解為其他有識之士或統治階層。“所睹”即所見,此句表明輔臣的這些行動和作為,確實是眾多有識之士有目共睹的,強調輔臣的行為備受關注,其肩負的使命重大且意義非凡,也暗示其行動對國家和統治階層都具有重要影響。

8.

昔在周邵,今也惟公

-

解析:

“昔在周邵”,“周”指周公旦,“邵”指召公奭,他們是周朝的兩位賢能大臣,在周朝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賢明、忠誠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著稱於世。“今也惟公”將當下的輔臣與周公、召公相提並論,把輔臣比作古代的賢能之士,高度讚揚了輔臣的能力、品德和擔當,相信他能像周公、召公一樣,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9.

天鑒孔明,王猷乃融

-

解析:

“天鑒孔明”,“天”代表上天,“鑒”有洞察、審視之意,“孔明”表示非常明察,意思是上天能夠明察秋毫,洞悉世間萬物。這裡暗示上天會關注並庇佑國家的發展。“王猷乃融”,“王猷”指皇帝的治國方略、謀劃,“融”有暢通、順利實現之意,表明在上天的庇佑下,皇帝的治國方略能夠順利實施並取得成效,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樂觀態度和堅定信心。

……

句譯:

1.

聖皇乃眷,光於西土:

聖明的皇帝對西邊領土予以深切關注,希望能為那裡帶來光明與希望。

2.

俾我晉京,化為樂土:

從而使我們晉朝的都城及其周邊,都能變成安樂的地方。

3.

穆穆聖皇,明明辟輔:

端莊肅穆的聖明皇帝,搭配賢明聰慧的輔佐大臣。

4.

光光我皇,軒耀同舉:

我們光輝偉大的皇帝,其光輝與榮耀一同彰顯。

5.

惟公是授,惟公是與:

隻把重任授予您(輔臣),隻給予您(輔臣)信任。

6.

立我晉道,四方同矩:

希望您確立晉朝的治國之道,讓天下四方都遵循同一準則。

7.

公之斯舉,誠列辟所睹:

您(輔臣)的這些舉措,確實是眾多賢能之人有目共睹的。

8.

昔在周邵,今也惟公:

往昔有周公和召公那樣的賢能,如今就如同您(輔臣)一樣。

9.

天鑒孔明,王猷乃融:

上天洞察一切非常明察,皇帝的治國方略必將順利實現。

……

全譯:

聖明的皇帝滿心牽掛,將關切的目光投向西邊的疆土,一心希望能為這片土地帶來光明與福祉。

皇帝期盼著,通過對西邊局勢的妥善處置,能讓我晉朝的都城,乃至整個國家,都轉變成為百姓安居樂業的樂土。

我們的皇帝,儀態端莊肅穆,儘顯聖明之姿;而輔佐他的大臣,同樣賢明聰慧,目光如炬。

我們那光輝萬丈的皇帝,其光芒與榮耀交相輝映,彰顯出無比的尊貴與威嚴。

皇帝將重大的責任與使命,毫無保留地授予您這位輔臣,對您寄予了絕對的信任與期望。

期望您能為晉朝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國理政之道,讓天下四方都遵循統一的規範與準則,實現國家的有序治理。

您,輔臣大人,所采取的這些行動與舉措,實實在在地被眾多賢能之士看在眼裡,大家都深知其意義重大非凡。

遙想往昔,周朝有周公和召公這般賢能的大臣,為國家的穩定與繁榮立下汗馬功勞;而如今,您就如同他們一樣,肩負著興國安邦的重任。

上天洞察世間萬物,明察秋毫,定會庇佑我朝。在它的護佑之下,皇帝精心謀劃的治國方略,必定能夠順利推行並取得圓滿成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