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60章 潘嶽《馬汧督誄並序》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60章 潘嶽《馬汧督誄並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馬汧督誄並序

潘嶽



惟元康七年秋九月十五日,晉故督守關中侯扶風馬君卒。嗚呼哀哉!初,雍部之內,屬羌反未弭,而編戶之氐又肆逆焉。雖王旅致討,終於殄滅;而蜂蠆有毒,驟失小利。俾百姓流亡,頻於塗炭。建威喪元於好畤,州伯宵遁乎大溪。若夫偏師裨將之殞首覆軍者,蓋以十數;剖符專城,紆青拖墨之司,奔走失其守者,相望於境。秦隴之僭,鞏更為魁。既已襲汧而館其縣。子以眇爾之身,介乎重圍之裡;率寡弱之眾,據十雉之城。群氐如蝟毛而起,四麵雨射城中;城中鑿穴而處,負戶而汲。木石將儘,樵蘇乏竭,芻蕘罄絕。於是乎發梁棟而用之;枹以鐵錍,鐵錍鈍而之;馬無草,士有饑色。而外救不至,二師援跬步高陵,一月不及。賊徒相謂:“馬少府,勇也,吾等欲戰,彼固不戰。圍久,城中食儘,力屈而死,外救必至,俱死非名。欲且以城降,更圖後舉。”賊既相謀,散還其營。子乃潛師夜出,用奇譎之略,棄甲銜枚,示之以弱。賊果輕進,四麵雲集,登陴眺麾,應弦而倒者,不下數十人。賊眾奔潰,投死無所。是時汧地枹鼓之音,聞於四鄰,先聲後實,震於秦隴。說者以為:“實體國之利器,守塞之深寶。”

正文

辭曰: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嗟茲馬生,位末名卑。西戎猾夏,乃奮其奇。保此汧城,救我邊危。彼邊奚危?城小粟富。子以眇身,而裁其守。兵無加衛,墉不增築。婪婪群狄,豺虎競逐。鞏更恣睢,潛跱官寺。齊萬虻之附膻,如蒼蠅之逐肉。窄乎窮城,氣若無假。昔命懸天,今也惟馬。惟此馬生,才博智贍。偵諜不敢東窺,果以學古成功。多算勝寡,製敵機先。我雖重圍,我服其勇。式遘好謀,維以從容。繕甲陴,磨礱砥礪。法奇謀於古事,總角見於說難。恩洽奸宄,化行梟獍。我雖重圍,我思其理。短兵屢接,長圍浹時。勢有不可,雖守難持。糧儘於內,援絕於外。長戟指闕,凶威日加。匹夫枉死,螻蟻非辜。移屍逾城,窮城之孤。天救有術,敵铩其鋒。思守不懼,惟以窮終。窮而能通,臨歿思通。我雖重圍,而能奮雄。投命徇節,怙義忘躬。嗚呼哀哉!

城陷而死,父死於前,子戰於後。弱子在懷,弦不輟張。昔歲哭妹,於今哭母。妻子號咷,州壤諮嗟。聞風懷想,慷慨歎驚。哀哀建威,身伏斧質。悠悠烈將,覆軍喪器。戎釋我徒,顯誅我帥。以生易死,疇克不二?聖朝西顧,關右震惶。分我汧庾,化為寇糧。實賴夫子,思謨彌長。鹹使有勇,致命知方。我雖重圍,載靜載安。叔式采芑,偏師是閒。臨危奮節,在困彌厲。精冠白日,猛烈秋霜。如彼竹柏,負雪懷霜。如彼駑駟,配服驂衡。長轂雷野,高鋒彗雲。如彼乘風,陟彼昆丘。執轡如組,以遏徂寇。

昔周之季,有推圍城。漢祖之困,實離京索。非有楚之牙爪,乃一亭之長薄。信之不武,周之不綱。昔收杞梁,褒其貞勇。魯人投戈,齊為之終。夫人知之,勇不可求。悍哉馬生,心同古烈。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儘,所以仁至。土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彼非為達,處死匪難。惟其義儘,所以仁至。嗚呼哀哉!

馬生之死,嗚呼哀哉!子孫存者,今惟二孫。藐爾諸孤,朝濟洛川。刈薪負水,耕織自資。舍爵策勳,知勳在爾。今我興言,淚灑翰紙。嗚呼哀哉!

……

賞析:

《馬汧督誄並序》是潘嶽為紀念在戰亂中堅守汧城的馬敦所寫,兼具文學價值與曆史意義,深刻展現了馬敦的英勇事跡與高尚品質。

一、主題思想

1.

歌頌英雄壯舉:文章核心在於歌頌馬敦在氐羌反叛、局勢危急之際,憑借非凡勇氣與智慧,率寡弱之眾堅守汧城的英雄事跡。麵對群氐如蝟毛而起的圍攻,馬敦在城內資源極度匱乏,外救不至的絕境下,多次出奇製勝,成功抵禦敵軍,保衛了汧城百姓,其英勇頑強令人敬仰。

2.

弘揚忠義精神:通過對馬敦事跡的描述,大力弘揚忠義精神。馬敦身處重圍,堅守職責,直至城陷身死,儘顯對國家的忠誠。文中強調“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儘,所以仁至”,將馬敦的行為提升到儒家仁義的高度,使其成為忠義的典範。

3.

批判官場亂象:序言部分描繪了當時戰亂局勢下官場的混亂。眾多將領在氐羌反叛時表現怯懦,建威將軍在好畤喪命,州伯在大溪宵遁,剖符專城的官員紛紛棄守。這些描述與馬敦的英勇堅守形成鮮明對比,批判了那些在危難麵前貪生怕死、棄職而逃的官員,揭示出官場的腐敗與失職。

二、藝術特色

1.

敘事與抒情結合:序文以敘事為主,詳細敘述馬敦堅守汧城的背景、經過與艱難處境,為後文抒情做鋪墊。正文則以抒情和議論為主,飽含深情地讚揚馬敦的智勇忠義,如“我雖重圍,我服其勇”“我雖重圍,而能奮雄”等語句,將對馬敦的敬佩與哀悼之情融入字裡行間,使敘事為抒情服務,抒情基於敘事升華,兩者緊密結合,增強了文章感染力。

2.

對比與襯托手法:多處運用對比襯托突出馬敦形象。一方麵,將馬敦的英勇堅守與眾多官員的臨陣脫逃對比,如“建威喪元於好畤,州伯宵遁乎大溪。若夫偏師裨將之殞首覆軍者,蓋以十數;剖符專城,紆青拖墨之司,奔走失其守者,相望於境”,更顯馬敦的忠誠勇敢;另一方麵,以敵軍的強大兇殘襯托馬敦的堅韌頑強,如“群氐如蝟毛而起,四麵雨射城中”,突出馬敦堅守汧城的艱難與不易。

3.

用典自然貼切:文中巧妙運用典故豐富內涵、深化主題。如“昔周之季,有推圍城。漢祖之困,實離京索”,借曆史上週朝末年與漢高祖劉邦的困境,類比馬敦所麵臨的艱難處境;“昔收杞梁,褒其貞勇。魯人投戈,齊為之終”,以杞梁的典故,將馬敦的貞勇與古代英烈相聯係,讚頌其英勇忠義,使文章文化底蘊深厚,表達更具說服力。

三、文學價值

1.

豐富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學作品中,為讀者呈現了馬敦這一鮮明的英雄形象。以往文學作品多以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為主角,本文聚焦於一位官職不高的督守,豐富了文學人物畫廊,讓讀者看到在戰亂中堅守正義與職責的底層官員形象,為後世文學人物塑造提供新思路。

2.

誄文寫作典範:在誄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結構上,序文敘事清晰,正文抒情議論恰當,層次分明;內容上,對人物事跡的敘述具體生動,對人物品質的讚揚真摯深刻;手法上,多種藝術手法綜合運用,增強了誄文的表現力與感染力,為後世誄文寫作提供了優秀範例,影響深遠。

……

解析:



1.

惟元康七年秋九月十五日,晉故督守關中侯扶風馬君卒。嗚呼哀哉!

-

解析:開篇點明時間為晉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秋九月十五日,介紹人物是已故的督守、關中侯,扶風人馬君(即馬敦)去世,“嗚呼哀哉”直接表達出沉痛的哀悼之情,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調。

2.

初,雍部之內,屬羌反未弭,而編戶之氐又肆逆焉。

-

解析:“初”回溯事件起始,“雍部”指雍州地區,“弭”意為平息,“編戶”指編入戶籍的平民,“肆逆”即肆意叛逆。此句說明當時雍州地區局勢,羌族反叛尚未平定,編入戶籍的氐族又開始肆意叛亂,交代馬敦所處的動蕩背景。

3.

雖王旅致討,終於殄滅;而蜂蠆有毒,驟失小利。

-

解析:“王旅”指朝廷的軍隊,“殄滅”意為消滅,“蜂蠆”泛指毒蟲,這裡比喻反叛勢力。朝廷軍隊雖進行討伐並最終消滅反叛勢力,但如同蜂蠆有毒,官軍在過程中也突然遭受一些小的損失,表明戰爭的複雜性與殘酷性。

4.

俾百姓流亡,頻於塗炭。

-

解析:“俾”是使的意思,“塗炭”形容處境困苦。此句指出戰亂致使百姓四處流亡,頻繁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強調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

5.

建威喪元於好畤,州伯宵遁乎大溪。

-

解析:“建威”指建威將軍,“喪元”即喪命,“好畤”為地名;“州伯”指州官,“宵遁”即趁夜逃跑。建威將軍在好畤喪命,州官在大溪趁夜逃跑,通過高階將領和官員的表現,展現出當時軍事局勢的危急和部分官員的怯懦。

6.

若夫偏師裨將之殞首覆軍者,蓋以十數;剖符專城,紆青拖墨之司,奔走失其守者,相望於境。

-

解析:“偏師裨將”指非主力部隊的將領,“殞首覆軍”即戰死且軍隊覆滅;“剖符專城”指持有符節、擔任一城之長的官員,“紆青拖墨”指官員們佩青綬、著墨綬,代指官員。此句說不僅有眾多偏師裨將戰死、軍隊覆滅,還有眾多地方官員棄城而逃,在邊境上隨處可見,進一步渲染局勢的嚴峻和官場的混亂。

7.

秦隴之僭,鞏更為魁。既已襲汧而館其縣。

-

解析:“秦隴”指今陝西、甘肅一帶,“僭”指僭越叛亂,“鞏更”為人名,是反叛者的首領。在秦隴地區的叛亂中,鞏更成為罪魁禍首,他已經襲擊了汧縣並占據縣城,點明馬敦所麵臨的直接威脅。

8.

子以眇爾之身,介乎重圍之裡;率寡弱之眾,據十雉之城。

-

解析:“子”指馬敦,“眇爾”形容渺小,“介”意為處於,“雉”為古代計算城牆麵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馬敦以渺小之身,處於重重包圍之中,率領寡弱的士兵,據守周長僅十雉的小城,突出其處境艱難和責任重大。

9.

群氐如蝟毛而起,四麵雨射城中;城中鑿穴而處,負戶而汲。

-

解析:“群氐”指眾多氐族叛軍,“蝟毛而起”形容叛軍如刺蝟毛般紛紛湧起,“雨射”像雨點一樣射箭。眾多氐族叛軍蜂擁而起,從四麵像雨點般向城中射箭;城中人隻能鑿洞穴居住,背著門板去取水,描繪出汧城被圍時的緊張和艱難場景。

10.

木石將儘,樵蘇乏竭,芻蕘罄絕。於是乎發梁棟而用之;枹以鐵錍,鐵錍鈍而之;馬無草,士有饑色。

-

解析:“樵蘇”指柴草,“芻蕘”指喂牲口的草,“發”指拆下,“枹”指鼓槌,“錍”指短矛,“之”這裡指繼續使用。木石即將用儘,柴草、飼料全部匱乏。於是拆下梁棟來用;用鐵錍當鼓槌,鐵錍鈍了仍繼續使用;馬沒有草料,士兵麵帶饑色,詳細描述汧城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況。

11.

而外救不至,二師援跬步高陵,一月不及。

-

解析:然而外部救援沒有到來,兩支救援部隊距離高陵僅一步之遙,卻一個月都未能到達。說明馬敦堅守汧城時孤立無援的困境,援軍的遲緩加劇了局勢的危急。

12.

賊徒相謂:“馬少府,勇也,吾等欲戰,彼固不戰。圍久,城中食儘,力屈而死,外救必至,俱死非名。欲且以城降,更圖後舉。”

-

解析:叛軍相互商量說:“馬少府(指馬敦)非常勇敢,我們想與他交戰,他堅決不應戰。圍困久了,城中糧食耗儘,他們力竭而死,那時外救必然趕到,我們都死在這裡不是好名聲。不如暫且讓城投降,再圖謀以後的行動。”此句通過叛軍的對話,側麵烘托出馬敦的英勇,以及叛軍對他的忌憚和無奈,同時也反映出叛軍的動搖。

13.

賊既相謀,散還其營。子乃潛師夜出,用奇譎之略,棄甲銜枚,示之以弱。

-

解析:叛軍商量好後,便分散回到營地。馬敦於是趁夜秘密派出軍隊,采用奇詭的策略,讓士兵扔掉鎧甲、口中銜枚(防止出聲),向敵人示弱。體現馬敦善於把握戰機,運用智謀,為下文出奇製勝做鋪墊。

14.

賊果輕進,四麵雲集,登陴眺麾,應弦而倒者,不下數十人。賊眾奔潰,投死無所。

-

解析:叛軍果然輕率前進,從四麵像雲一樣聚集過來。馬敦登上城牆指揮,隨著弓弦聲響倒下的叛軍,不少於數十人。叛軍紛紛奔逃潰散,想拚命都找不到地方。生動描繪馬敦以奇謀擊敗叛軍的過程,展現其軍事才能和戰鬥的激烈。

15.

是時汧地枹鼓之音,聞於四鄰,先聲後實,震於秦隴。說者以為:“實體國之利器,守塞之深寶。”

-

解析:這時汧城擊鼓的聲音傳到周圍地區,先製造聲勢,後采取行動,威震秦隴地區。人們談論此事認為:“這實在是保衛國家的重要策略,是守衛邊塞的寶貴方法。”強調馬敦此次行動的影響力,以及對其軍事智謀和英勇行為的高度評價。

正文

1.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嗟茲馬生,位末名卑。

-

解析:瞭解一個人不容易,人也不容易被他人瞭解。感歎這位馬先生,職位低微、名聲不顯。開篇強調認識人的不易,引出對馬敦的介紹,雖其地位低下,但為後文突出其非凡事跡做鋪墊。

2.

西戎猾夏,乃奮其奇。保此汧城,救我邊危。

-

解析:“西戎”指西方少數民族,“猾夏”指侵擾中原。西方少數民族侵擾中原,馬敦奮起展現他的奇謀。保衛了汧城,解救了邊境的危急。直接讚揚馬敦在邊疆危機時刻挺身而出,以奇謀保衛汧城的英勇行為。

3.

彼邊奚危?城小粟富。子以眇身,而裁其守。

-

解析:那邊疆為何危急呢?因為汧城雖小但糧食富足。馬敦以渺小之身,承擔起守衛的責任。解釋邊疆危急的原因,再次強調馬敦以微小力量承擔重大責任,突出其擔當。

4.

兵無加衛,墉不增築。婪婪群狄,豺虎競逐。

-

解析:沒有增加兵力守衛,城牆也沒有增築加固。貪婪的眾狄人,像豺虎一樣競相追逐。描繪馬敦守衛汧城時力量薄弱,而敵人如豺虎般凶猛貪婪,凸顯形勢嚴峻。

5.

鞏更恣睢,潛跱官寺。齊萬虻之附膻,如蒼蠅之逐肉。

-

解析:鞏更驕橫放縱,偷偷占據官府。就像千萬隻牛虻附著在腥膻之物上,又像蒼蠅追逐腐肉一樣。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刻畫鞏更及其叛軍的醜惡行徑和貪婪本性。

6.

窄乎窮城,氣若無假。昔命懸天,今也惟馬。

-

解析:汧城狹小且陷入困境,城中士氣低落似乎難以支撐。過去命運似乎懸於上天,如今則全靠馬敦。再次強調汧城困境,突出馬敦在城中人心中的重要性,是眾人的希望所在。

7.

惟此馬生,才博智贍。偵諜不敢東窺,果以學古成功。

-

解析:隻有這位馬先生,才學淵博、智謀豐富。敵軍的偵察人員不敢向東窺探,他果然憑借學習古人的智慧取得成功。高度讚揚馬敦的才學和智謀,他的存在讓敵軍不敢輕易窺探,且能借鑒古人成功禦敵。

8.

多算勝寡,製敵機先。我雖重圍,我服其勇。

-

解析:馬敦謀劃周詳,以少數兵力戰勝眾多敵人,能在敵人行動之前掌握戰機。雖然身處重重包圍,我佩服他的勇敢。進一步闡述馬敦的軍事才能,善於謀劃、把握戰機,以及他身處重圍時的勇敢令人欽佩。

9.

式遘好謀,維以從容。繕甲陴,磨礱砥礪。

-

解析:馬敦善於謀劃,應對從容。修繕鎧甲和城牆,磨礪武器。描述馬敦在城中積極準備防禦,從容應對圍困,體現其沉穩和有備無患。

10.

法奇謀於古事,總角見於說難。

-

解析:他效法古代的奇謀,從小就顯示出辯才。表明馬敦善於從古代汲取智慧,且年少時就展現出過人之處,為其在戰爭中的智謀表現做補充說明。

11.

恩洽奸宄,化行梟獍。我雖重圍,我思其理。

-

解析:馬敦的恩德能感化奸惡之人,教化能影響兇殘之輩。雖然身處重重包圍,我思索其中的道理。強調馬敦不僅有軍事才能,還善於以德服人,在艱難處境中,其品德和智慧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12.

短兵屢接,長圍浹時。勢有不可,雖守難持。

-

解析:短兵頻繁相接,長時間被圍困。形勢有時極為不利,雖然堅守但難以持久。描繪戰爭的激烈和長久,以及堅守汧城的艱難程度逐漸增加。

13.

糧儘於內,援絕於外。長戟指闕,凶威日加。

-

解析:城內糧食耗儘,外部救援斷絕。敵軍的長戟指向城樓,凶暴的威勢日益加劇。再次強調汧城麵臨的絕境,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敵軍威脅不斷增大。

14.

匹夫枉死,螻蟻非辜。移屍逾城,窮城之孤。

-

解析:普通百姓白白死去,如同螻蟻般無辜。屍體被移過城牆,汧城成為一座孤城。描述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悲慘後果,突出汧城的孤立無援和百姓的無辜遭遇。

15.

天救有術,敵铩其鋒。思守不懼,惟以窮終。

-

解析:上天似乎有拯救的辦法,挫敗了敵人的鋒芒。馬敦一心堅守毫不畏懼,隻想著堅持到最後。表達馬敦堅守的決心,即便身處絕境,依然毫不退縮,期待轉機。

16.

窮而能通,臨歿思通。我雖重圍,而能奮雄。

-

解析:在困境中能尋求變通,臨死之際仍思考突圍之法。雖然身處重重包圍,卻能奮起展現雄威。讚揚馬敦在絕境中積極尋求出路,始終保持英勇無畏的精神。

17.

投命徇節,怙義忘躬。嗚呼哀哉!

-

解析:馬敦捨生取義,堅守正義不顧自身安危。“嗚呼哀哉”再次表達沉痛哀悼,強調馬敦為正義獻身的高尚品質。

18.

城陷而死,父死於前,子戰於後。弱子在懷,弦不輟張。

-

解析:城陷之時馬敦戰死,此前他的父親已戰死,兒子也在戰鬥。懷中抱著幼子,手中的弓弦仍未停止張弛(繼續戰鬥)。描繪城陷時馬敦一家的悲壯場景,突出馬敦及其家人的英勇無畏,為保衛汧城不惜犧牲。

19.

昔歲哭妹,於今哭母。妻子號咷,州壤諮嗟。

-

解析:去年為妹妹哭泣,如今又為母親哭泣。妻子兒女號啕大哭,全州的人都為之歎息。進一步渲染馬敦一家的悲慘遭遇,親人們相繼離世,其家人的悲痛和全州人的歎息,凸顯這場戰爭的殘酷和馬敦一家的壯烈。

20.

聞風懷想,慷慨歎驚。哀哀建威,身伏斧質。

-

解析:聽聞馬敦的事跡,人們心懷感慨,為之驚歎。悲哀啊建威將軍,已被敵人殺害。表達人們對馬敦事跡的感動和驚歎,同時再次提及建威將軍的戰死,與馬敦形成對比,突出馬敦的英勇。

21.

悠悠烈將,覆軍喪器。戎釋我徒,顯誅我帥。

-

解析:眾多壯烈的將領,軍隊覆滅、武器喪失。敵人放走了我們這些士兵,卻公然殺害我們的統帥。描繪戰爭中將領們的悲慘結局,與馬敦的堅守和犧牲相互映襯,強調戰爭的殘酷和馬敦的英勇不屈。

22.

以生易死,疇克不二?聖朝西顧,關右震惶。

-

解析:用生存換取死亡,誰能做到堅定不移?聖明的朝廷向西望去,關右地區一片震驚恐慌。感慨馬敦以死堅守的不易,同時說明這場戰爭對整個關右地區的影響,凸顯局勢的嚴峻。

23.

分我汧庾,化為寇糧。實賴夫子,思謨彌長。

-

解析:敵人瓜分我們汧城的糧倉,糧食化為他們的軍糧。實在依靠馬先生,他的智謀深遠。表明雖然汧城最終淪陷,但馬敦此前的堅守意義重大,其智謀為保衛邊疆做出貢獻。

24.

鹹使有勇,致命知方。我雖重圍,載靜載安。

-

解析:馬敦使眾人都變得勇敢,懂得在關鍵時刻獻身並知曉大義。雖然身處重重包圍,卻能讓城中保持相對的平靜和安定。讚揚馬敦對城中軍民的影響,他不僅自己英勇,還激勵眾人,在艱難處境中維持城中秩序。

25.

叔式采芑,偏師是閒。臨危奮節,在困彌厲。

-

解析:如同《詩經·小雅·采芑》中描述的方叔一樣,馬敦帶領偏師(非主力部隊)從容禦敵。麵臨危險時奮起堅守節操,在困境中更加堅定。以方叔作比,高度讚揚馬敦在戰爭中的表現,即便帶領的是非主力部隊,依然能在危難中堅守並激勵士氣。

26.

精冠白日,猛烈秋霜。如彼竹柏,負雪懷霜。

-

解析:馬敦的精神勝過白日,勇猛如同秋霜。就像那竹柏,背負著冰雪依然堅守。用比喻手法,以白日、秋霜、竹柏等形象,生動地讚揚馬敦精神的高尚和勇猛堅韌的品質。

27.

如彼駑駟,配服驂衡。長轂雷野,高鋒彗雲。

-

解析:如同駕車的馬匹,協調配合。兵車在原野上如雷聲轟鳴,鋒利的兵器指向雲端。描繪馬敦指揮作戰時軍隊的嚴整和戰鬥的激烈,展現其軍事指揮才能。

28.

如彼乘風,陟彼昆丘。執轡如組,以遏徂寇。

-

解析:如同乘風而上,登上昆侖丘。手持韁繩如同編織一樣有條不紊,以此阻止前來進犯的敵人。繼續以比喻表現馬敦在戰爭中的從容和對局勢的掌控,突出其軍事才能和英勇無畏。

29.

昔周之季,有推圍城。漢祖之困,實離京索。

-

解析:此句借曆史典故類比馬敦的困境。“周之季”指周朝末年,“有推圍城”具體所指不詳,大概是說周朝末年有城邑被圍的事例;“漢祖”即漢高祖劉邦,“離”通“罹”,遭受之意,“京索”指京縣和索亭,劉邦曾在京索之間與項羽對峙並陷入困境。這裡以古事說明,像周朝末年與漢初這樣的曆史時期,即便強大的王朝也會麵臨城邑被圍、君主被困的艱難局麵,以此來襯托馬敦堅守汧城同樣麵臨巨大困難。

30.

非有楚之牙爪,乃一亭之長薄。信之不武,周之不綱。

-

解析:“楚之牙爪”指項羽的勇猛將士,“亭之長”指劉邦,劉邦早年曾任泗水亭長,“薄”意為微小。這幾句是說,當時劉邦並沒有項羽那樣勇猛的將士,隻是一個小小的亭長。這裡強調劉邦起初力量微小,而周朝末年局勢也已綱紀鬆弛(“周之不綱”)。通過對曆史事件的進一步闡述,表明即便在困境中,如劉邦這樣起初力量薄弱之人,也能成就一番事業,暗示馬敦雖身處艱難,但憑借自身努力同樣英勇非凡。

31.

昔收杞梁,褒其貞勇。魯人投戈,齊為之終。

-

解析:此句引用春秋時期杞梁的典故。杞梁為齊國大夫,在與莒國作戰時戰死,他的妻子認為他為國立功,不應在郊外草草埋葬,齊王於是為杞梁舉行隆重葬禮(“收杞梁”)。杞梁的忠貞勇敢得到褒揚,魯國聽說後,士兵們放下武器表示敬佩,齊國也因此事而終止戰事。作者藉此典故,將馬敦與杞梁相提並論,讚頌馬敦如杞梁一般具有忠貞勇敢的品質,其事跡也應得到褒揚。

32.

夫人知之,勇不可求。悍哉馬生,心同古烈。

-

解析:人們都知道,勇敢這種品質不是輕易能具備的。勇猛的馬先生啊,你的心誌如同古代的英烈一樣。此句承接上文杞梁的典故,直接表明馬敦的勇敢難能可貴,其心誌與古代英烈相同,再次強調對馬敦英勇品質的高度讚揚。

33.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儘,所以仁至。

-

解析:這裡引用孔子“殺身以成仁”和孟子“捨生而取義”的言論,指出馬敦的行為符合儒家的仁義標準。他堅守汧城直至犧牲,做到了儘義,因而也就達到了仁的境界,從儒家思想的高度對馬敦的行為進行評價,升華了馬敦的形象與品質。

34.

土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彼非為達,處死匪難。

-

解析:“士”指有誌向、有操守的人,他們不會為了求生而損害仁,隻會犧牲自己來成全仁。馬敦並非為了顯達,麵對死亡也毫不畏懼。此句進一步闡述馬敦的行為是出於對仁義的堅守,而非為了個人的名利,突出他為了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高尚情操。

35.

惟其義儘,所以仁至。嗚呼哀哉!

-

解析:再次強調因為馬敦儘到了義,所以達到了仁的境界,最後“嗚呼哀哉”飽含悲痛之情,既表達對馬敦高尚品質的敬仰,也為他的犧牲感到哀傷。

36.

馬生之死,嗚呼哀哉!子孫存者,今惟二孫。

-

解析:感慨馬先生的離世,實在令人悲痛。如今他存活的子孫,隻有兩個孫子。表達對馬敦去世的沉痛哀悼,並說明其子孫現狀,增添了悲劇色彩。

37.

藐爾諸孤,朝濟洛川。刈薪負水,耕織自資。

-

解析:“藐爾”形容幼小的樣子,“諸孤”指馬敦的兩個孫子。這兩個年幼的孤兒,清晨渡過洛水,以砍柴擔水、耕田織布維持生計。描繪馬敦孫子們生活的艱辛,讓人不禁為英雄之後的艱難處境而心生憐憫。

38.

舍爵策勳,知勳在爾。今我興言,淚灑翰紙。

-

解析:“舍爵策勳”指古代舉行祭祀時,將酒灑地以表彰功勳。人們都知道馬敦的功勳,如今我寫下這些話,淚水灑落在紙上。表明馬敦的功勳為人所知,作者飽含深情地書寫對馬敦的緬懷,淚水灑落體現出對馬敦及其子孫的深切同情與對馬敦功績的敬重。

39.

嗚呼哀哉!

-

解析:文章結尾再次發出沉痛的哀歎,進一步強化了對馬敦的哀悼之情,使讀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對馬敦這位英雄的敬重與惋惜,餘韻悠長,令人動容。

……

句譯:



1.

惟元康七年秋九月十五日,晉故督守關中侯扶風馬君卒。嗚呼哀哉!

在晉元康七年秋季九月十五日,已故的晉朝督守、關中侯、扶風人馬君(馬敦)去世。悲痛啊!

2.

初,雍部之內,屬羌反未弭,而編戶之氐又肆逆焉。

起初,雍州地區內,歸屬的羌族叛亂尚未平息,而編入戶籍的氐族又肆意叛逆。

3.

雖王旅致討,終於殄滅;而蜂蠆有毒,驟失小利。

雖然朝廷的軍隊前往討伐,最終將其消滅;但這些叛逆勢力如同蜂蠆般有毒,官軍還是突然遭受了一些小的損失。

4.

俾百姓流亡,頻於塗炭。

致使百姓四處流亡,頻繁地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5.

建威喪元於好畤,州伯宵遁乎大溪。

建威將軍在好畤喪命,州官在大溪趁夜逃跑。

6.

若夫偏師裨將之殞首覆軍者,蓋以十數;剖符專城,紆青拖墨之司,奔走失其守者,相望於境。

至於那些非主力部隊的將領戰死且軍隊覆滅的,大概有數十人;持有符節、擔任一城之長的官員,佩青綬、著墨綬的官吏,棄城而逃的,在邊境上隨處可見。

7.

秦隴之僭,鞏更為魁。既已襲汧而館其縣。

秦隴地區的叛亂中,鞏更成為罪魁禍首。他已經襲擊了汧縣並占據了縣城。

8.

子以眇爾之身,介乎重圍之裡;率寡弱之眾,據十雉之城。

您(馬敦)以渺小之身,處於重重包圍之中;率領著寡弱的士兵,據守著周長僅十雉的小城。

9.

群氐如蝟毛而起,四麵雨射城中;城中鑿穴而處,負戶而汲。

眾多氐族叛軍如刺蝟毛般紛紛湧起,從四麵像雨點一樣向城中射箭;城中的人隻能鑿洞穴居住,背著門板去取水。

10.

木石將儘,樵蘇乏竭,芻蕘罄絕。於是乎發梁棟而用之;枹以鐵錍,鐵錍鈍而之;馬無草,士有饑色。

木石即將用儘,柴草匱乏,喂牲口的草也完全斷絕。於是拆下梁棟來用;用鐵錍當鼓槌,鐵錍鈍了仍繼續使用;馬沒有草料,士兵麵帶饑色。

11.

而外救不至,二師援跬步高陵,一月不及。

然而外部救援沒有到來,兩支救援部隊距離高陵僅一步之遙,卻一個月都未能到達。

12.

賊徒相謂:“馬少府,勇也,吾等欲戰,彼固不戰。圍久,城中食儘,力屈而死,外救必至,俱死非名。欲且以城降,更圖後舉。”

叛軍相互商量說:“馬少府(馬敦)很勇敢,我們想與他交戰,他堅決不應戰。圍困久了,城中糧食耗儘,他們力竭而死,那時外救必然趕到,我們都死在這裡不是好名聲。不如暫且讓城投降,再圖謀以後的行動。”

13.

賊既相謀,散還其營。子乃潛師夜出,用奇譎之略,棄甲銜枚,示之以弱。

叛軍商量好後,便分散回到營地。您於是趁夜秘密派出軍隊,采用奇詭的策略,讓士兵扔掉鎧甲、口中銜枚(防止出聲),向敵人示弱。

14.

賊果輕進,四麵雲集,登陴眺麾,應弦而倒者,不下數十人。賊眾奔潰,投死無所。

叛軍果然輕率前進,從四麵像雲一樣聚集過來。您登上城牆指揮,隨著弓弦聲響倒下的叛軍,不少於數十人。叛軍紛紛奔逃潰散,想拚命都找不到地方。

15.

是時汧地枹鼓之音,聞於四鄰,先聲後實,震於秦隴。說者以為:“實體國之利器,守塞之深寶。”

這時汧城擊鼓的聲音傳到周圍地區,先製造聲勢,後采取行動,威震秦隴地區。人們談論此事認為:“這實在是保衛國家的重要策略,是守衛邊塞的寶貴方法。”

正文

1.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嗟茲馬生,位末名卑。

瞭解一個人不容易,人也不容易被他人瞭解。感歎這位馬先生,職位低微、名聲不顯。

2.

西戎猾夏,乃奮其奇。保此汧城,救我邊危。

西方少數民族侵擾中原,您奮起展現您的奇謀。保衛了汧城,解救了邊境的危急。

3.

彼邊奚危?城小粟富。子以眇身,而裁其守。

那邊疆為何危急呢?因為汧城雖小但糧食富足。您以渺小之身,承擔起守衛的責任。

4.

兵無加衛,墉不增築。婪婪群狄,豺虎競逐。

沒有增加兵力守衛,城牆也沒有增築加固。貪婪的眾狄人,像豺虎一樣競相追逐。

5.

鞏更恣睢,潛跱官寺。齊萬虻之附膻,如蒼蠅之逐肉。

鞏更驕橫放縱,偷偷占據官府。就像千萬隻牛虻附著在腥膻之物上,又像蒼蠅追逐腐肉一樣。

6.

窄乎窮城,氣若無假。昔命懸天,今也惟馬。

汧城狹小且陷入困境,城中士氣低落似乎難以支撐。過去命運似乎懸於上天,如今則全靠您(馬敦)。

7.

惟此馬生,才博智贍。偵諜不敢東窺,果以學古成功。

隻有這位馬先生,才學淵博、智謀豐富。敵軍的偵察人員不敢向東窺探,您果然憑借學習古人的智慧取得成功。

8.

多算勝寡,製敵機先。我雖重圍,我服其勇。

您謀劃周詳,以少數兵力戰勝眾多敵人,能在敵人行動之前掌握戰機。雖然身處重重包圍,我佩服您的勇敢。

9.

式遘好謀,維以從容。繕甲陴,磨礱砥礪。

您善於謀劃,應對從容。修繕鎧甲和城牆,磨礪武器。

10.

法奇謀於古事,總角見於說難。

您效法古代的奇謀,從小就顯示出辯才。

11.

恩洽奸宄,化行梟獍。我雖重圍,我思其理。

您的恩德能感化奸惡之人,教化能影響兇殘之輩。雖然身處重重包圍,我思索其中的道理。

12.

短兵屢接,長圍浹時。勢有不可,雖守難持。

短兵頻繁相接,長時間被圍困。形勢有時極為不利,雖然堅守但難以持久。

13.

糧儘於內,援絕於外。長戟指闕,凶威日加。

城內糧食耗儘,外部救援斷絕。敵軍的長戟指向城樓,凶暴的威勢日益加劇。

14.

匹夫枉死,螻蟻非辜。移屍逾城,窮城之孤。

普通百姓白白死去,如同螻蟻般無辜。屍體被移過城牆,汧城成為一座孤城。

15.

天救有術,敵铩其鋒。思守不懼,惟以窮終。

上天似乎有拯救的辦法,挫敗了敵人的鋒芒。您一心堅守毫不畏懼,隻想著堅持到最後。

16.

窮而能通,臨歿思通。我雖重圍,而能奮雄。

在困境中能尋求變通,臨死之際仍思考突圍之法。雖然身處重重包圍,卻能奮起展現雄威。

17.

投命徇節,怙義忘躬。嗚呼哀哉!

您捨生取義,堅守正義不顧自身安危。悲痛啊!

18.

城陷而死,父死於前,子戰於後。弱子在懷,弦不輟張。

城陷之時您戰死,此前您的父親已戰死,兒子也在戰鬥。懷中抱著幼子,手中的弓弦仍未停止張弛(繼續戰鬥)。

19.

昔歲哭妹,於今哭母。妻子號咷,州壤諮嗟。

去年為妹妹哭泣,如今又為母親哭泣。妻子兒女號啕大哭,全州的人都為之歎息。

20.

聞風懷想,慷慨歎驚。哀哀建威,身伏斧質。

聽聞您的事跡,人們心懷感慨,為之驚歎。悲哀啊建威將軍,已被敵人殺害。

21.

悠悠烈將,覆軍喪器。戎釋我徒,顯誅我帥。

眾多壯烈的將領,軍隊覆滅、武器喪失。敵人放走了我們這些士兵,卻公然殺害我們的統帥。

22.

以生易死,疇克不二?聖朝西顧,關右震惶。

用生存換取死亡,誰能做到堅定不移?聖明的朝廷向西望去,關右地區一片震驚恐慌。

23.

分我汧庾,化為寇糧。實賴夫子,思謨彌長。

敵人瓜分我們汧城的糧倉,糧食化為他們的軍糧。實在依靠您(馬敦),您的智謀深遠。

24.

鹹使有勇,致命知方。我雖重圍,載靜載安。

您使眾人都變得勇敢,懂得在關鍵時刻獻身並知曉大義。雖然身處重重包圍,卻能讓城中保持相對的平靜和安定。

25.

叔式采芑,偏師是閒。臨危奮節,在困彌厲。

如同《詩經·小雅·采芑》中描述的方叔一樣,您帶領偏師(非主力部隊)從容禦敵。麵臨危險時奮起堅守節操,在困境中更加堅定。

26.

精冠白日,猛烈秋霜。如彼竹柏,負雪懷霜。

您的精神勝過白日,勇猛如同秋霜。就像那竹柏,背負著冰雪依然堅守。

27.

如彼駑駟,配服驂衡。長轂雷野,高鋒彗雲。

如同駕車的馬匹,協調配合。兵車在原野上如雷聲轟鳴,鋒利的兵器指向雲端。

28.

如彼乘風,陟彼昆丘。執轡如組,以遏徂寇。

如同乘風而上,登上昆侖丘。手持韁繩如同編織一樣有條不紊,以此阻止前來進犯的敵人。

29.

昔周之季,有推圍城。漢祖之困,實離京索。

從前周朝末年,有城邑被圍的情況。漢高祖也曾在京索之間遭受困境。

30.

非有楚之牙爪,乃一亭之長薄。信之不武,周之不綱。

(當時的劉邦)並沒有項羽那樣勇猛的將士,隻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劉邦起初並不強大,周朝末年綱紀也已鬆弛。

31.

昔收杞梁,褒其貞勇。魯人投戈,齊為之終。

從前,杞梁戰死,他的忠貞勇敢得到褒揚,魯國聽說後士兵們放下武器,齊國也因此終止戰事。

32.

夫人知之,勇不可求。悍哉馬生,心同古烈。

人們都知道,勇敢這種品質不是輕易能具備的。勇猛的馬先生啊,您的心誌如同古代的英烈一樣。

33.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儘,所以仁至。

孔子說要殺身以成仁,孟子說要捨生而取義。因為您儘到了義,所以達到了仁的境界。

34.

土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彼非為達,處死匪難。

有誌向、有操守的人不會為了求生而損害仁,隻會犧牲自己來成全仁。您並非為了顯達,麵對死亡也毫不畏懼。

35.

惟其義儘,所以仁至。嗚呼哀哉!

因為您儘到了義,所以達到了仁的境界。悲痛啊!

36.

馬生之死,嗚呼哀哉!子孫存者,今惟二孫。

馬先生的離世,悲痛啊!如今他存活的子孫,隻有兩個孫子。

37.

藐爾諸孤,朝濟洛川。刈薪負水,耕織自資。

這兩個年幼的孤兒,清晨渡過洛水,以砍柴擔水、耕田織布維持生計。

38.

舍爵策勳,知勳在爾。今我興言,淚灑翰紙。

舉行祭祀以表彰功勳,人們都知道您(馬敦)的功勳。如今我寫下這些話,淚水灑落在紙上。

39.

嗚呼哀哉!

悲痛啊!

……

全譯:



晉元康七年秋九月十五日,前晉督守、關中侯、扶風人馬君(馬敦)逝世。嗚呼哀哉!

起初,雍州地區內,歸屬的羌族叛亂尚未平息,編入戶籍的氐族又肆意叛逆。儘管朝廷軍隊前往征討,最終將其剿滅,但這些叛亂勢力如蜂蠍般狠毒,官軍仍意外遭受了一些小損失。致使百姓流離失所,頻繁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建威將軍在好畤丟了性命,州官在大溪趁夜逃竄。至於那些非主力部隊的將領戰死、軍隊覆滅的,大概有數十人;持有符節、負責一城的官員,佩青綬、著墨綬的官吏,棄城而逃的,在邊境上隨處可見。在秦隴地區的叛亂中,鞏更尤為猖獗,成為罪魁禍首。他已然襲擊了汧縣,並占據了縣城。

馬君您以渺小之身,深陷重重包圍之中;率領著寡弱的部眾,據守著周長僅十雉的小城。眾多氐族叛軍如蝟毛般蜂擁而起,從四麵像雨點一樣向城中射箭。城中之人隻能鑿洞穴居住,背著門板去取水。城中木石即將用儘,柴草枯竭,喂牲口的草料也完全斷絕。於是隻好拆下梁棟來用,把鐵錍當作鼓槌,鐵錍用鈍了仍繼續使用。馬匹沒有草料,士兵麵帶饑色。然而,外部救援遲遲未到,兩支援軍距離高陵僅一步之遙,卻一個月都未能趕到。

叛軍相互商議道:“馬少府,十分英勇,我們想與他交戰,他卻堅決不應戰。圍困久了,城中糧食耗儘,他們力竭而死,那時外救必然趕到,我們都死在這裡,實在不劃算。不如暫且讓城投降,再圖謀日後的行動。”叛軍商量妥當後,便分散回到營地。您於是趁夜秘密派出軍隊,采用奇詭的策略,讓士兵扔掉鎧甲、口中銜枚,向敵人示弱。叛軍果然輕率冒進,從四麵像烏雲般聚集過來。您登上城牆指揮,隨著弓弦聲響倒下的叛軍,不少於數十人。叛軍頓時奔逃潰散,想拚命都找不到地方。此時,汧城擊鼓的聲音傳到周圍地區,先製造聲勢,後采取行動,威震秦隴。人們談論此事,都認為這實在是保衛國家的重要策略,是守衛邊塞的寶貴方法。

正文

要瞭解一個人並不容易,人也不容易被他人真正瞭解。感歎這位馬先生,職位低微、名聲不顯。西方少數民族侵擾中原,您卻奮起展現奇謀,保衛了汧城,解救了邊境的危急。

邊疆為何危急?因為汧城雖小但糧食富足。您以渺小之身,承擔起守衛的重任。沒有增加兵力,也未增築城牆。貪婪的眾狄人,如豺虎般競相追逐。鞏更驕橫放縱,偷偷占據官府,就像千萬隻牛虻附著在腥膻之物上,又像蒼蠅追逐腐肉一般。

狹小的汧城陷入困境,士氣低落,彷彿難以支撐。過去命運似乎懸於上天,如今則全靠您。唯有您馬先生,才學淵博、智謀豐富。敵軍的偵察人員不敢向東窺探,您果然憑借學習古人的智慧取得成功。謀劃周詳,以少勝多,能在敵人行動之前掌握戰機。雖身處重重包圍,我仍佩服您的勇敢。

您善於謀劃,應對從容。修繕鎧甲和城牆,磨礪武器。效法古代的奇謀,從小就顯示出辯才。您的恩德能感化奸惡之人,教化能影響兇殘之輩。雖身處重重包圍,我思索其中的道理。

短兵頻繁相接,長時間被圍困。形勢有時極為不利,雖堅守卻難以持久。城內糧食耗儘,外部救援斷絕。敵軍的長戟指向城樓,凶暴的威勢日益加劇。普通百姓無辜枉死,如同螻蟻般可憐。屍體被移過城牆,汧城成為一座孤城。

上天似乎有拯救之法,挫敗了敵人的鋒芒。您一心堅守,毫不畏懼,隻想著堅持到最後。在困境中能尋求變通,臨死之際仍思考突圍之法。雖身處重重包圍,卻能奮起展現雄威。捨生取義,堅守正義,不顧自身安危。嗚呼哀哉!

城陷之時您英勇戰死,此前您的父親已戰死,兒子也在戰鬥。懷中抱著幼子,手中的弓弦仍未停止張弛。去年為妹妹哭泣,如今又為母親哭泣。妻子兒女號啕大哭,全州之人都為之歎息。聽聞您的事跡,人們心懷感慨,為之驚歎。悲哀啊建威將軍,已被敵人殺害。眾多壯烈的將領,軍隊覆滅、武器喪失。敵人放走了我們這些士兵,卻公然殺害我們的統帥。用生存換取死亡,誰能做到堅定不移?聖明的朝廷向西望去,關右地區一片震驚恐慌。敵人瓜分我們汧城的糧倉,糧食化為他們的軍糧。實在依靠您,您的智謀深遠。

您使眾人都變得勇敢,懂得在關鍵時刻獻身並知曉大義。雖身處重重包圍,卻能讓城中保持相對的平靜和安定。如同《詩經·小雅·采芑》中描述的方叔一樣,您帶領偏師從容禦敵。麵臨危險時奮起堅守節操,在困境中更加堅定。您的精神勝過白日,勇猛如同秋霜。就像那竹柏,背負著冰雪依然堅守。如同駕車的馬匹,協調配合。兵車在原野上如雷聲轟鳴,鋒利的兵器指向雲端。如同乘風而上,登上昆侖丘。手持韁繩如同編織一樣有條不紊,以此阻止前來進犯的敵人。

從前周朝末年,有城邑被圍的情況。漢高祖也曾在京索之間遭受困境。(當時的劉邦)並沒有項羽那樣勇猛的將士,隻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劉邦起初並不強大,周朝末年綱紀也已鬆弛。從前,杞梁戰死,他的忠貞勇敢得到褒揚,魯國聽說後士兵們放下武器,齊國也因此終止戰事。人們都知道,勇敢這種品質不是輕易能具備的。勇猛的馬先生啊,您的心誌如同古代的英烈一樣。孔子說要殺身以成仁,孟子說要捨生而取義。因為您儘到了義,所以達到了仁的境界。有誌向、有操守的人不會為了求生而損害仁,隻會犧牲自己來成全仁。您並非為了顯達,麵對死亡也毫不畏懼。因為您儘到了義,所以達到了仁的境界。嗚呼哀哉!

馬先生的離世,悲痛啊!如今他存活的子孫,隻有兩個孫子。這兩個年幼的孤兒,清晨渡過洛水,以砍柴擔水、耕田織布維持生計。舉行祭祀以表彰功勳,人們都知道您的功勳。如今我寫下這些話,淚水灑落在紙上。嗚呼哀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