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38章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二》
贈秀才入軍·其二
嵇康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儘言?
……
賞析:
《贈秀才入軍·其二》是嵇康詩作中的經典,以其清幽的意境、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它雖為贈彆兄長嵇喜之作,卻借描繪理想生活場景,傳達對人生境界的追求與感慨。
一、意境營造:自然與心靈的交融
開篇勾勒的寧靜畫卷:“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詩人描繪了一幅軍隊在蘭圃休憩,戰馬於華山下吃草,有人在平地上用彈弓狩獵,有人在長河中垂釣的場景。“蘭圃”“華山”點明瞭優美的自然環境,象征著純淨與寧靜,遠離塵世喧囂。“流磻”與“垂綸”兩種活動,動靜結合,為畫麵增添了悠然自得的氛圍,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平和、閒適的生活節奏,初步構建起一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空間。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的空靈之境:此句堪稱神來之筆,將主人公置於自然之中,一邊目送歸鴻遠去,一邊悠然彈奏五絃琴。“目送歸鴻”描繪出視野的開闊與悠遠,歸鴻象征著自由與超脫,寄托著詩人對高遠境界的嚮往。“手揮五絃”則體現出人物內心的平靜與從容,琴音與自然融為一體。這一畫麵不僅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更營造出一種空靈、悠遠的意境,使讀者彷彿能感受到那一刻時間的靜止與心靈的寧靜,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整體意境的升華:通過前麵的描寫,整首詩營造出一種寧靜、超脫、自由的意境。這種意境並非簡單的自然景色描繪,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化,是他對理想生活狀態的追求與表達。在這個意境中,人與自然相互交融,心靈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慰藉與升華,體現了嵇康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與追求。
二、思想傳達:從逍遙遊心到知音難覓
逍遙遊心的精神追求:“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直接表達了詩人的精神追求。“俯仰自得”體現出主人公在天地之間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無論是抬頭仰望還是低頭俯視,都能從自然中獲得滿足與愉悅。“遊心太玄”則進一步表明其心靈在玄遠深奧的境界中遨遊,追求對宇宙、人生真諦的體悟。這兩句詩反映出嵇康對精神自由的高度崇尚,試圖擺脫世俗的束縛,探尋生命的深層意義,與道家追求逍遙自在、順應自然的思想相契合。
對本質與精神的重視:“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運用《莊子·外物》中“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的典故。詩人讚賞釣魚者釣到魚後便忘卻捕魚工具,寓意人們不應執著於外在的形式與手段,而應關注事物的本質與精神內涵。這一典故的運用,深化了詩歌的思想主題,表明嵇康追求的是一種超越物質表象,直達精神核心的生活境界,體現了他對道家哲學思想的深刻領悟與踐行。
知音難覓的孤獨惆悵:“郢人逝矣,誰與儘言?”引用“郢匠揮斤”的典故,楚國郢都有個人,鼻尖上沾了一點白灰,他讓匠石用斧子把灰砍去,匠石運斧成風,準確地砍去白灰,而沒傷到郢人的鼻子。後來郢人死去,匠石便不再施展技藝。嵇康藉此感慨知音已逝,如今無人能與自己儘情暢談,深刻地表達了他內心知音難覓的孤獨與惆悵。儘管詩人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超脫,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境界卻難以找到共鳴者,這種孤獨感進一步深化了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讀者感受到詩人在追求理想過程中的無奈與寂寞。
三、藝術特色:簡潔筆觸與豐富內涵的統一
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嵇康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勾勒出豐富的畫麵與情感。如“目送歸鴻,手揮五絃”,短短八個字,便將人物的動作、神態以及所處的環境描繪得栩栩如生,使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那種悠然自得的氛圍。整首詩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卻能準確地傳達出詩人的思想情感與意境營造的需要,展現了嵇康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
典故運用的巧妙融合:詩中典故的運用自然貼切,與詩歌的整體意境和情感表達渾然一體。“得魚忘筌”與“郢人逝矣”兩個典故,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底蘊,更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對精神追求的理解以及知音難覓的感慨。這些典故的運用,使詩歌在有限的篇幅內蘊含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引發讀者對道家思想、人生哲理以及人際交往等多方麵的思考。
情感表達的細膩層次:詩歌情感表達細膩且富有層次。從開篇對寧靜自然生活的描繪中透露出的嚮往之情,到“遊心太玄”所表達的對精神追求的執著,再到“得魚忘筌”對本質的思考,最後以“郢人逝矣”抒發知音難覓的孤獨惆悵,情感層層遞進,逐步深化。這種細膩的情感表達,使詩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讀者深入體會到嵇康複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
解析: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
解析:“息”意為休息,“徒”指步卒、士兵,“蘭圃”是生長著蘭草的園圃,象征著環境的清幽美好。“秣”表示喂養,“華山”指代長滿花草的山。此句描繪出軍隊在長滿蘭草的園圃中休息,將戰馬放在華山下喂養的場景。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與戰爭的紛擾,展現出詩人對和平、悠然生活環境的嚮往。這種場景不僅體現了自然之美,也暗示著人們在此環境中能夠放鬆身心,與自然和諧相處。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
解析:“流”這裡指揮動,“磻”是拴在箭上的絲繩,代指用彈弓發射彈丸,“平皋”即平坦的水邊高地。“垂綸”就是釣魚,“綸”指釣魚用的絲線,“長川”表示長長的河流。此句描繪了有人在平坦的水邊高地上用彈弓打獵,有人在長長的河流邊垂釣的畫麵。“流磻”與“垂綸”兩種活動,一動一靜,進一步強化了前文營造的悠然閒適氛圍,體現出人們在這片寧靜環境中的自在生活,反映出詩人對這種遠離世俗紛爭、回歸自然生活方式的喜愛。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
-
解析:這是傳頌千古的名句。“目送”體現出專注與悠然,“歸鴻”即歸巢的大雁,大雁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向著遠方歸去,象征著自由、高遠的誌向和超脫塵世的境界。“手揮五絃”描繪出主人公從容地彈奏五絃琴的姿態。此句將視覺與聽覺相結合,通過簡單的動作描寫,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妙畫麵。主人公一邊看著大雁遠去,一邊彈奏琴絃,表現出一種悠然自得、超凡脫俗的心境,達到了心與自然交融的極高藝術境界,展現了詩人對自由、超脫生活狀態的追求。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
解析:“俯仰”描繪出主人公在天地之間,或抬頭仰望,或低頭俯視的動作,體現出一種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狀態。“自得”表明主人公從這種與自然的互動中獲得滿足與愉悅,內心充滿了自在之感。“遊心”指心靈的遨遊,“太玄”代表玄遠深奧的境界,是道家所追求的宇宙、人生的真諦。此句表達出主人公在自然的懷抱中,心靈得到極大的自由,能夠在玄遠深奧的精神境界中暢遊,體現出詩人對精神自由的崇尚,以及對探索宇宙人生哲理的追求,與道家思想中追求逍遙自在、順應自然的觀念相契合。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
解析:“嘉”表示讚賞、嘉許,“彼”指代那個,“釣叟”即釣魚的老者。“得魚忘筌”出自《莊子·外物》,“筌”是捕魚的竹器,意思是釣到魚後就忘記了捕魚的工具。詩人在這裡讚賞釣魚老者不執著於工具,而是關注到了釣魚的本質——獲得魚。運用這個典故,意在表達不應執著於外在的形式和手段,而應追求事物的本質和精神內涵,體現了詩人對道家哲學思想中超越表象、直達本質觀唸的深刻理解與推崇,進一步深化了詩歌對精神追求的主題。
郢人逝矣,誰與儘言
-
解析:此句運用了“郢匠揮斤”的典故。傳說楚國郢都有個人,鼻尖上沾了一點白灰,他讓匠石用斧子把灰砍去。匠石運斧成風,準確地砍去白灰,而沒傷到郢人的鼻子。後來郢人死去,匠石便不再施展技藝。“郢人逝矣”表示郢都的那個人已經死去,“誰與儘言”意思是如今還有誰能和我儘情地交談呢。詩人藉此典故感慨知音已經離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無人能真正理解和分享,表達出一種知音難覓的孤獨與惆悵之情,使詩歌在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時,增添了一份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共鳴的無奈與寂寞。
……
句譯: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譯:讓士兵們在長滿蘭草的園圃休息,在繁花盛開的山下喂飽戰馬。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譯:有人在平坦的水邊高地上用彈弓打獵,有人在長長的河流中垂釣。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
譯:一邊目送著南歸的大雁,一邊悠然地揮動手指彈奏五絃琴。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譯:在天地間俯仰自如,內心悠然自得,心靈在玄遠的境界中遨遊。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譯:讚賞那釣魚的老者,釣到魚後便忘了捕魚的竹簍(寓意關注本質,不執著於手段)。
郢人逝矣,誰與儘言
譯:那位像郢都的知音已經逝去,如今又還有誰能與我儘情傾談呢?
……
全譯:
讓隊伍在蘭花綻放的園圃停歇,把馬匹放養在繁花如繡的山下。
有人在平坦的水濱用彈弓狩獵,有人在悠長的河川邊悠然垂釣。
一邊目送著鴻雁緩緩南歸,一邊信手揮動手指彈奏五絃琴。
俯仰之間,內心悠然自適,心神在玄妙的境界中肆意遨遊。
我讚賞那垂釣的老者,釣得魚兒後便忘卻了捕魚的竹簍。
如今,如同郢都的知音已逝去,又還有誰能與我暢所欲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