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63章 張協《雜詩?其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63章 張協《雜詩?其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雜詩其二

張協

大火流坤維,白日馳西陸。

浮陽映翠林,回飆扇綠竹。

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

龍蟄暄氣凝,天高萬物肅。

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

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

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

……

賞析:

張協的《雜詩·其二》是一首借景抒情、感悟人生的詩作。詩歌通過對夏秋交替時節自然景象的細膩描繪,引發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感慨,展現出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和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一、主題思想

1.

感慨時光流逝:詩的開篇以“大火流坤維,白日馳西陸”描繪星宿與太陽的執行,展現時光的飛速流轉,為全詩奠定了時光易逝的基調。隨後對夏秋之交自然景象的描寫,如植物在季節變換中的變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時光流逝之感,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歲月的匆匆。

2.

歎人生之短暫:由季節的更迭,詩人聯想到人生的短暫,“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將人生比作飛鳥掠過眼前,轉瞬即逝,表達出對生命短暫的無奈與感慨。這種對人生短暫的喟歎,是對生命脆弱性和有限性的深刻認識。

3.

勸人珍惜時光:麵對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暫,詩人借“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引用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典故,表明應以前賢為榜樣,自我勉勵,珍惜時光,積極麵對人生,傳達出一種珍惜當下、奮發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歌前半部分集中筆墨描繪夏秋之交的自然景色。“浮陽映翠林,回飆扇綠竹。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通過對陽光、清風、飛雨、輕露以及翠林、綠竹、朝蘭、叢菊等自然景物的細膩刻畫,營造出一種既清新又略帶蕭瑟的氛圍。這些景色的變化暗示著季節的轉換,而季節的轉換又與時光流逝緊密相連,從而巧妙地引發了詩人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使景與情相互交融,渾然一體。

2.

比興手法的運用:“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詩人以植物的生長規律作比,樹枝不會再次長出同樣的枝葉,花朵不會再次散發同樣的芬芳,象征著時光一去不複返,人生的美好也難以重現。這一手法的運用,生動形象地強化了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主題,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思考。

3.

語言清新自然,富有表現力:整首詩語言清新自然,用詞精準,如“浮陽”“回飆”“飛雨”“輕露”等詞語,生動地描繪出自然景象的特點和動態。同時,詩人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表述,如“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將人生短暫的感慨表達得淋漓儘致,使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三、文學價值

1.

豐富了魏晉詩歌的主題內涵:在魏晉詩歌中,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短暫的感慨是常見主題,但張協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獨特描繪和比興手法的運用,為這一主題注入了新的內涵。他不僅表達了對生命短暫的無奈,更強調了珍惜時光的積極態度,使主題更加深刻豐富,為後世詩人在同類主題創作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2.

體現魏晉詩歌的藝術成就: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體現了魏晉詩歌注重情景交融、善於運用比興等特點。張協以細膩的筆觸描繪自然景色,巧妙地將情感融入其中,展現出魏晉詩歌在寫景抒情方麵的高超技藝,對於研究魏晉詩歌的藝術風格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解析:

1.

大火流坤維,白日馳西陸。

-

解析:“大火”指心宿二,古人常以星宿位置變化來標識季節。“坤維”指西南方向,心宿二向西南移動,意味著夏去秋來。“白日”即太陽,“西陸”指太陽執行到西方,“馳”字生動地表現出太陽快速向西落下。此句通過描寫星宿與太陽的執行軌跡,點明夏秋交替之時,時光迅速流逝,為全詩奠定了時光匆匆的基調,讓讀者直觀感受到時間的動態變化,彷彿親眼目睹季節的更迭。

2.

浮陽映翠林,回飆扇綠竹。

-

解析:“浮陽”指浮動的陽光,“映”描繪出陽光灑在翠綠樹林上的景象,展現出樹林在陽光映照下的生機。“回飆”即迴旋的狂風,“扇”字運用擬人手法,將狂風比作扇子,形象地寫出狂風拂過綠竹,使竹子搖曳的姿態。這兩句從視覺角度描繪了夏秋之交陽光與風作用下的自然景色,陽光的溫暖與狂風的動態相互交織,營造出一種既明媚又略帶動感的氛圍,暗示季節轉換時自然萬物的微妙變化。

3.

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

-

解析:“飛雨”表明雨勢急促,“灑”字生動地寫出雨點滴落在“朝蘭”(清晨的蘭花)上的情景,賦予蘭花一種清新、潤澤之感。“輕露”突出露珠的輕盈,“棲”字將露珠擬人化,彷彿露珠安靜地棲息在“叢菊”(成叢的菊花)之上,營造出一種靜謐、美好的畫麵。這兩句選取清晨蘭花沐雨、菊花帶露的場景,展現出夏秋之交的清新與濕潤,同時也暗示了自然萬物在季節交替中的承接與變化,為後文感慨時光與生命做鋪墊。

4.

龍蟄暄氣凝,天高萬物肅。

-

解析:“龍蟄”指龍蛇蟄伏,古人認為龍蛇在秋季會蟄伏起來,這一現象暗示秋季的來臨。“暄氣凝”表明夏季的溫熱之氣逐漸凝聚、消散,氣候開始轉涼。“天高”描繪出秋季天空高遠的特點,“萬物肅”則體現出萬物在秋季呈現出的肅殺、凋零之態。此句從整體上描繪了夏秋之交氣候和萬物的變化,強調季節更替帶來的自然環境變化,為下文抒發對時光和人生的感慨營造出一種略帶蕭瑟的氛圍。

5.

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

-

解析:“弱條”指柔弱的枝條,“重結”表示再次長出枝葉;“芳蕤”指花朵,“馥”意為散發香氣。此句以植物生長規律作比,說柔弱的枝條不會再次長出同樣的枝葉,嬌豔的花朵不會再次散發同樣的芬芳。這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寫實,更象征著時光的不可逆,美好事物一旦消逝便難以重現,藉此引發對人生短暫和時光一去不複返的感慨,以具體的自然景象類比抽象的時光與人生,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詩人的情感。

6.

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

-

解析:“瀛海”指大海,這裡代指天地之間,形容空間廣闊。“忽如鳥過目”將人生比作飛鳥從眼前掠過,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人生在浩瀚宇宙中的短暫與渺小。在廣闊無垠的天地間,人的生命如同瞬間閃過的飛鳥,轉瞬即逝,這種強烈的對比,深刻地表達出詩人對人生短暫的無奈與感歎,讓讀者對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

7.

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

-

解析:“川上之歎逝”引用了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典故,孔子在河邊感歎時光如流水般不停流逝。“前修”指前代的賢人,“勖”意為勉勵。詩人藉此典故,表明應以前代賢人為榜樣,在感慨時光流逝的同時,自我勉勵,珍惜時光,積極麵對人生。此句點明詩歌主旨,從對時光和人生的感慨上升到對人生態度的思考,傳達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使整首詩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

句譯:

1.

大火流坤維,白日馳西陸。

-

翻譯:大火星向西南方向移動,太陽快速地向西邊落下。

2.

浮陽映翠林,回飆扇綠竹。

-

翻譯:浮動的陽光映照在翠綠的樹林上,迴旋的狂風像扇子一樣吹拂著綠竹。

3.

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

-

翻譯:疾飛的雨點灑落在清晨的蘭花上,輕盈的露珠棲息在成叢的菊花上。

4.

龍蟄暄氣凝,天高萬物肅。

-

翻譯:龍蛇開始蟄伏,暑熱之氣漸漸凝聚消散,天空高遠,世間萬物呈現出肅殺之態。

5.

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

-

翻譯:柔弱的枝條不會再次長出同樣的枝葉,嬌豔的花朵哪會再次散發芬芳?

6.

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

-

翻譯:人生在這茫茫天地之間,就如同飛鳥從眼前一閃而過。

7.

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

-

翻譯:要像孔子在河邊感歎時光流逝那樣,以前代賢人為榜樣自我勉勵。

……

全譯:

心宿二向西南方向緩緩移動,白日裡的太陽也匆匆朝著西方疾馳而去。

浮動的陽光溫柔地映照在翠綠的樹林之上,迴旋的疾風如扇般輕拂著嫩綠的竹林。

急促的飛雨紛紛灑落,灑在清晨綻放的蘭花上,輕盈的露珠悄然棲息在一叢叢菊花之間。

龍蛇已然蟄伏,夏日的溫熱之氣逐漸凝聚消散,天空愈發高遠,世間萬物都呈現出一片肅殺凋零之態。

那纖細的枝條不會再度抽出同樣的枝葉,嬌豔的花朵又怎能再次散發出馥鬱的芬芳?

人生存於這廣闊的天地之間,就好似飛鳥從眼前瞬間掠過般短暫。

正如孔子在河邊感歎時光如流水般一去不複返,我們應當以前代賢人為榜樣,時刻自我勉勵。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