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69章 張協《雜詩?其八》
雜詩其八
張協
述職投邊城,羈束戎旅間。
下車如昨日,望舒四五圓。
借問此何時?胡蝶飛南園。
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
閩越衣文蛇,胡馬願度燕。
土風安所歸,由來有固然。
……
賞析:
《雜詩·其八》是張協詩作中一篇情感真摯、藝術手法獨特的思鄉之作。詩作以詩人在邊城的任職經曆為背景,深入刻畫了其內心複雜的情感,展現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一、主題思想
1.
時光流逝的喟歎:“下車如昨日,望舒四五圓”,詩人初到邊城彷彿就在昨日,然而月亮已圓了四五次。這種對時間的描述,巧妙地傳遞出詩人對時光飛逝的驚訝與感慨。不經意間,已在邊城度過數月,凸顯出時光的悄然流逝,讓詩人意識到在這異域的時光已非短暫,為下文思鄉之情的抒發做了鋪墊。
2.
濃烈的思鄉之情:“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詩人運用比興手法,以流水眷戀舊地、行雲思念故山,生動且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深切思念。“閩越衣文蛇,胡馬願度燕”進一步深化這種情感,通過不同地域風俗習性的描述,以“胡馬”自比,表明自己雖身處邊城,心卻嚮往故鄉。結尾“土風安所歸,由來有固然”,詩人感慨不同地域風土人情各異,而自己對故鄉的思念源於天性,將思鄉之情推向**,深刻表達出對故鄉的情感歸屬。
3.
對不同風土人情的感悟:詩中“閩越衣文蛇,胡馬願度燕”描繪了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閩越之人以文身像蛇為服飾,展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而胡馬渴望越過燕地,體現出動物對故鄉或適宜環境的嚮往。詩人通過這種描寫,不僅強調了地域差異,更藉此襯托出自己對故鄉風土的眷戀,同時也表達了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觀察與思考。
二、藝術特色
1.
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是比興手法運用的典範。詩人借自然現象中流水與行雲對舊地、故山的眷戀,引發並比喻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使抽象的思鄉之情具象化,生動且富有感染力。這種手法讓讀者更易理解詩人的情感,同時增添了詩歌的含蓄美與意境美。
2.
借景抒情與敘事相結合:詩歌開篇敘事,“述職投邊城,羈束戎旅間”交代自己因職務來到邊城並受軍務束縛,為全詩奠定背景。“借問此何時?胡蝶飛南園”通過描寫蝴蝶飛舞之景點明季節,以景語暗示時間流逝,將敘事與借景抒情自然融合。在描述時間與景色變化過程中,思鄉之情逐漸滲透,使情感表達更自然流暢,富有層次感。
3.
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技巧:“閩越衣文蛇,胡馬願度燕”通過不同地域風俗與習性的對比,即閩越獨特服飾與胡馬對燕地的嚮往,映襯出詩人對故鄉的眷戀。這種對比不僅強化了詩歌的地域色彩,更突出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傾向,使思鄉主題更為鮮明。
三、文學價值
1.
豐富魏晉思鄉詩的內涵:在魏晉時期思鄉詩的創作中,張協此詩以獨特視角與表現手法豐富了這一主題。詩中不僅有單純的思鄉之情,還融入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對不同地域文化的思考,為魏晉思鄉詩增添新的元素與深度,為後世研究魏晉文人的情感世界與文化觀念提供了生動素材。
2.
展現魏晉詩歌藝術風格:本詩體現了魏晉詩歌注重比興、借景抒情等藝術風格。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情景交融的自然流暢以及對情感細膩入微的刻畫,都是魏晉詩歌藝術成就的典型體現,對於研究魏晉詩歌的藝術特色與創作技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解析:
1.
述職投邊城,羈束戎旅間。
-
解析:“述職”表明詩人是因履行職責,向上級彙報工作,而來到“邊城”,即偏遠的邊境城市。“羈束”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如同被繩索捆綁一般,被“戎旅”之事緊緊束縛。“戎旅”指代軍事、戰爭相關事務,說明詩人在邊城的生活完全圍繞軍務展開,點明瞭詩人所處的環境和狀態,為全詩奠定了基調,暗示了詩人在邊城生活的不自由與忙碌。
2.
下車如昨日,望舒四五圓。
-
解析:“下車”在古代常指官員初到任所,詩人感覺自己到任就像昨天才發生的事,然而“望舒”,也就是月亮,已經圓了四五次。這裡通過時間感受上的反差,用“如昨日”的錯覺與“四五圓”的客觀時間流逝相對比,生動地表現出時光在不經意間迅速流逝,讓詩人產生一種恍然如夢的感慨,在不經意間,已在邊城度過了較長的一段時間。
3.
借問此何時?胡蝶飛南園。
-
解析:詩人以設問的方式“借問此何時”,引發讀者的好奇,然後以“胡蝶飛南園”作答。蝴蝶在南園飛舞,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日景象,通過對這一景象的描繪,點明瞭當下的季節。這種以景語作答的方式,不僅巧妙地回應了時間的問題,還營造出一種悠然閒適的氛圍,與前文因時光流逝帶來的感慨形成一種舒緩的過渡,同時也為下文抒情做鋪墊。
4.
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
-
解析:此句運用比興手法。“流波”即流動的水波,“舊浦”是它原來流經的水濱;“行雲”飄蕩的雲朵,“故山”是它原本升起的山巒。流水眷戀著舊時的水濱,行雲思念著故鄉的山巒,詩人借這兩種自然現象,來比喻自己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將抽象的思鄉之情寄托於具體的自然事物,使情感表達更加生動、形象且富有感染力,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詩人內心對故鄉的思念如流水和行雲對舊地的眷戀般深切。
5.
閩越衣文蛇,胡馬願度燕。
-
解析:“閩越”是古代南方的一個地區,當地的人有“衣文蛇”的習俗,即穿著帶有蛇圖案的衣服或者有文身像蛇的習慣,展現了閩越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和風俗。“胡馬”指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馬,“願度燕”表示它們渴望越過燕地,燕地在古代常被視為北方的一個區域,這暗示了胡馬對其熟悉的北方環境的嚮往。詩人通過描繪這兩種不同地域的人和動物對各自熟悉環境的傾向,以“胡馬”自比,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同時也體現出不同地域風土人情的差異。
6.
土風安所歸,由來有固然。
-
解析:“土風”指各地的風土人情,“安所歸”表達了對歸宿的思考,即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各自有著怎樣的歸屬。“由來有固然”意思是這種現象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有其必然的原因。詩人在此感慨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歸屬,而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也是源於這種自然的情感歸屬,是一種天性使然。這一句總結全詩,深化了思鄉的主題,強調了詩人對故鄉的眷戀是深深紮根於內心的,是自然而然、無法改變的情感。
……
句譯:
1.
述職投邊城,羈束戎旅間。
-
翻譯:為履行職責奔赴邊城,在軍旅事務中受束縛。
2.
下車如昨日,望舒四五圓。
-
翻譯:到任彷彿就在昨日,然而月亮已經圓了四五次。
3.
借問此何時?胡蝶飛南園。
-
翻譯:想問如今這是什麼時節?隻見蝴蝶在南園翩翩飛舞。
4.
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
-
翻譯:流動的水波眷戀著原來的水濱,飄蕩的雲朵思念著故鄉的山巒。
5.
閩越衣文蛇,胡馬願度燕。
-
翻譯:閩越之地的人穿著有蛇紋圖案的衣服,胡地的馬渴望越過燕地。
6.
土風安所歸,由來有固然。
-
翻譯:各地的風土人情各有歸屬,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
全譯:
我因述職來到這遙遠的邊城,從此被軍務緊緊束縛。
到任的情景彷彿就在昨天,不知不覺月亮已圓過四五回。
想問現在是什麼時節呀?隻見蝴蝶在南園自在地飛舞。
流動的水波眷戀著昔日的水濱,飄蕩的雲朵思念著故鄉的山巒。
閩越之人喜好身著帶有蛇紋的服飾,胡地的駿馬渴望跨越到燕地。
各地風土人情都有其歸依之處,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