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214章 孫楚《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214章 孫楚《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

孫楚

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

傾城遠追送,餞我千裡道。

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

莫大於殤子,彭聃猶為夭。

吉凶如糾纆,憂喜相紛繞。

天地為我爐,萬物一何小!

達人垂大觀,誡此苦不早。

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

孰能察其心?鑒之以蒼昊。

齊契在今朝,守之與偕老。

……

賞析:

孫楚的這首詩在情感表達與哲理思考方麵達到了精妙的融合,以送行為契機,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沉感慨,同時也傳達了對友情的珍視。

一、主題與情感

1.

離彆之情與友情的珍視:詩歌開篇描繪的秋風、歧路、零雨、秋草等意象,營造出濃鬱的離情彆緒。“傾城遠追送,餞我千裡道”,則通過描述盛大的送行場麵,側麵烘托出詩人與征西官屬之間深厚的情誼。眾人遠送千裡,這種真摯的情感令人動容,而詩人在即將與友人分離之際,內心充滿惆悵,卻又對這份情誼有著堅守的期許,“齊契在今朝,守之與偕老”一句,將對友情的珍視之情推向**,希望彼此的情誼如同今日一般,永恒不變。

2.

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從“三命皆有極”開始,轉入對人生的哲思。詩人指出,無論人的命運如何不同,壽命終究是有限的。殤子雖早夭,卻可能領悟到生命的真諦,相比之下,彭祖、老聃即便長壽,也不能說他們的生命就沒有遺憾,生死的界定在詩人看來並非絕對。“吉凶如糾纆,憂喜相紛繞”進一步闡述人生充滿變數,吉凶禍福相互交織,難以預料。這種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不僅僅是一種消極的喟歎,更是引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入思考。

二、藝術特色

1.

情景交融的開篇:“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充滿蕭瑟之感的離彆場景。秋風在歧路上吹拂,彷彿在訴說著離彆之愁;零雨灑落在秋草上,更增添了幾分淒涼。開篇通過景語營造出情語,秋風、歧路暗示著即將分彆的無奈,零雨、秋草則烘托出內心的惆悵,使讀者在開篇便沉浸在一種憂傷的氛圍之中,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

2.

深刻的哲理表達:詩人運用對比和比喻等手法闡述人生哲理。“莫大於殤子,彭聃猶為夭”,通過將早夭的殤子與長壽的彭祖、老聃對比,打破了人們對生死長短的常規認知,引發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吉凶如糾纆,憂喜相紛繞”,把吉凶禍福比喻成纏繞在一起的繩索,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人生的複雜與無常。這種將抽象的哲理具象化的表達方式,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感悟。

3.

豁達與深情的結合:“天地為我爐,萬物一何小”展現出詩人豁達的宇宙觀,以宏大的天地為背景,萬物都顯得渺小,體現出一種超脫塵世的豁達胸懷。然而,在這種豁達之中,詩人又飽含著對友人的深情。儘管認識到人生的無常和世界的宏大,但麵對即將到來的離彆,依然“惆悵盈懷抱”,並堅定地表達出對友情的堅守,這種豁達與深情的交織,使詩歌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將離彆之情、人生哲理與對友情的堅守完美融合,展現了孫楚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在魏晉詩歌中獨樹一幟。

……

解析:

1.

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

-

解析:“晨風”點明時間是清晨,清晨的風在“歧路”上飄蕩,“歧路”即岔路,古人常以歧路象征離彆,暗示著詩人與送行之人即將在此分彆。“零雨”指零星的小雨,“被”是覆蓋的意思,小雨灑落在秋草之上。這兩句通過描寫秋風、歧路、零雨、秋草等意象,營造出一種蕭瑟、淒涼的氛圍,為全詩定下了憂傷的基調,烘托出離彆的惆悵之情。

2.

傾城遠追送,餞我千裡道。

-

解析:“傾城”並非實指全城的人,而是形容送行人數眾多。眾多人不辭辛勞,遠遠地追隨著為詩人送行,一直把詩人送到“千裡道”上。此句通過描述盛大的送行場麵,表現出送行者對詩人的深厚情誼和不捨之情,從側麵反映出詩人在眾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暗示了此次分彆的重要性和遠行的遙遠。

3.

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

-

解析:“三命”在古代有多種說法,一般指上命、中命、下命,分彆對應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壽命,這裡泛指人的命運。“極”表示極限、儘頭,意思是人無論處於何種命運,壽命都有終結的時候。“咄嗟”意為瞬間、片刻,此句是說人生短暫,命運無常,生命在轉瞬之間就可能消逝,怎能確保長久呢?詩人由此發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引發讀者對生命有限性的思考。

4.

莫大於殤子,彭聃猶為夭。

-

解析:“殤子”指未成年而夭折的孩子,在常人觀念中,殤子生命短暫,是極其不幸的。然而詩人在這裡提出不同觀點,認為“莫大於殤子”,意思是殤子雖生命短促,但從某種角度看,他或許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其生命意義未必比長壽者小。“彭”指彭祖,傳說他活了八百歲,“聃”指老子,是長壽的象征。但詩人卻認為“彭聃猶為夭”,即使像彭祖、老子這樣的長壽之人,放在永恒的時間長河中,依然是短暫的,同樣難逃生命的終結,打破了人們對長壽與短壽的常規認知,強調生命的長短並非衡量生命價值的唯一標準。

5.

吉凶如糾纆,憂喜相紛繞。

-

解析:“糾纆”指繩索,這裡用來比喻吉凶禍福相互纏繞。詩人把人生中的吉凶、憂喜比作糾結在一起的繩索,難以分開,形象地表達出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福禍相依,憂喜參半,隨時可能發生變化,進一步深化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這種比喻手法使抽象的人生哲理變得具體可感,讓讀者更能體會到詩人對人生變幻莫測的深刻認知。

6.

天地為我爐,萬物一何小!

-

解析:詩人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天地比作一座巨大的熔爐,世間萬物都在這個熔爐中鍛造。在天地這個廣袤的背景下,“萬物一何小”,萬物都顯得如此渺小。此句展現出詩人豁達的宇宙觀,將個體生命置於浩瀚宇宙之中,凸顯出生命的渺小與短暫。這種對比不僅讓讀者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和永恒,也促使人們從更廣闊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使詩歌的意境得到升華。

7.

達人垂大觀,誡此苦不早。

-

解析:“達人”指通達事理、豁達樂觀的人,“垂”有流傳、留下之意,“大觀”表示宏大的見解或視野。詩人認為通達之人能夠以宏大的視野看待人生,洞察生命的真諦。“誡此苦不早”是說可惜很多人不能早早明白這個道理,從而為人生的短暫和無常而苦惱。此句既是對前麵人生哲理思考的總結,也是對世人的勸誡,希望人們能以豁達的態度麵對人生,不要被一時的得失和生命的短暫所困擾。

8.

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

-

解析:“乖離”意為分離,“即”表示走向,“長衢”指大路,此句描述詩人即將與送行之人分彆,踏上遠行的大路。“惆悵盈懷抱”則直接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惆悵”一詞準確地表達出離彆時的不捨、憂傷之情,“盈懷抱”說明這種惆悵之情充滿了整個胸懷,強調了詩人離彆時心情的沉重,與前文的離彆場景和人生感慨相呼應,使情感表達更加真摯強烈。

9.

孰能察其心?鑒之以蒼昊。

-

解析:詩人在離彆之際,感慨誰能真正瞭解自己此時的內心想法呢?“鑒”有明察、審察之意,“蒼昊”指蒼天。詩人認為隻有蒼天能夠洞察自己的內心。這兩句詩一方麵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對知音的渴望,在即將與友人分彆的時刻,覺得無人能完全理解自己複雜的心情;另一方麵,將內心的情感訴諸蒼天,也增添了一種莊嚴、深沉的情感氛圍,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含蓄而深刻。

10.

齊契在今朝,守之與偕老。

-

解析:“齊契”指深厚的情誼、契合的心意,詩人與送行之人在今朝相聚,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守之與偕老”則表達了詩人對這份情誼的珍視和堅守,希望能夠與友人一直保持這份情誼,直到終老。此句將詩歌的情感從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和離彆的惆悵,轉向對友情的堅定承諾,使詩歌在結尾處展現出一種溫暖而積極的情感力量,給人以慰藉和希望,同時也點明瞭詩人與友人之間真摯的友情是麵對人生無常的一種支撐和寄托。

……

句譯:

1.

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

清晨的風在岔路口吹拂飄蕩,零星的小雨灑落在秋草之上。

2.

傾城遠追送,餞我千裡道。

眾多的人遠遠地趕來追隨著為我送行,一直把我送到千裡之外的大道上為我餞彆。

3.

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

人的命運無論怎樣,壽命都有儘頭,生命短暫,瞬間即逝,怎能確保長久呢?

4.

莫大於殤子,彭聃猶為夭。

從某種意義上說,未成年而夭折的孩子(其生命意義)未必小,即便像彭祖和老子這樣的長壽之人,也還是如早夭一般(在永恒時間中顯得短暫)。

5.

吉凶如糾纆,憂喜相紛繞。

人生的吉祥與災禍如同纏繞在一起的繩索,憂愁和喜悅相互交織紛擾。

6.

天地為我爐,萬物一何小!

天地就像一座為我而設的大熔爐,世間萬物在其中是多麼渺小啊!

7.

達人垂大觀,誡此苦不早。

通達事理的人以宏大的視野看待人生,可惜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卻苦於不夠早。

8.

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

即將分離,我就要踏上遠行的大路,心中滿是離彆的惆悵。

9.

孰能察其心?鑒之以蒼昊。

誰能夠洞察我此刻的內心呢?隻有蒼天可以明察我的心意。

10.

齊契在今朝,守之與偕老。

我與大家在今朝結下深厚的情誼,希望能一直堅守這份情誼,直到終老。

……

全譯:

清晨的微風在岔路口輕輕飄蕩,淅淅瀝瀝的小雨灑落在秋草之上。

全城的人都遠道趕來為我送行,一路陪著我走到千裡之外為我餞彆。

人的命運不論如何,都有儘頭,生命短暫無常,怎能保證長存?

從生命真諦看,殤子未必渺小,彭祖與老聃,同樣如早夭一樣。

人生的吉凶禍福如繩索相纏繞,憂愁與喜悅相互交織紛擾不斷。

天地猶如一座宏大的熔爐,世間萬物在其中是何等渺小!

通達之人以廣闊視野看待人生,可惜很多人明白此理為時已晚。

此刻即將分彆,我將踏上大路,心中滿是難以排遣的惆悵之情。

又有誰能真正體察我的心意?唯有那蒼天可明鑒我的內心。

今日我們在此結下深厚的情誼,願彼此堅守這份情誼直到終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