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263章 束皙《讀書賦》
讀書賦
束皙
耽道先生,
榮華遺身。
服膺墳典,
偃仰卷舒。
有若呂梁之夫,
仰淵而企水;
曦顏之徒,
望岩而慕回。
忽情想於古今,
瞻形神於耳目。
欽大聖之弘慈,
悅至道之彌穆。
每至若季春之始,
肇發蟄之期。
含冰滌凍,
融雪渙澌。
其氣溫,
其光熙。
和風起,
甘露曦。
正顏色,
審威儀。
邁仁裡,
遊聖域。
逍遙無事,
幸為暇日。
乃乘閒而靖思,
玩墳籍以遊目。
於是耽道先生,
道環樞中,
績神內照。
耽嗜墳素,
如味大牢。
俯以察於地理,
仰以觀乎天文。
觀古今於須臾,
撫四海於一瞬。
道在邇而求諸遠,
事在易而求諸難。
驗名實之相符,
校同異之所存。
於是智者見之謂之智,
仁者見之謂之仁。
隨其所好,
求無不得。
抱甕而汲,
不損其井;
操觚染翰,
不涸其源。
是故重華詠《詩》以終己,
仲尼讀《易》於終身。
原憲潛吟而忘賤,
顏回精勤以輕貧。
當塗而慕寂,
居家而頤神。
窮年沒齒,
不易其純。
此耽道先生之讀書也。
……
賞析:
《讀書賦》是束皙所作,以賦的形式深入展現了一位“耽道先生”對讀書的熱愛與鑽研,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與獨特的藝術特色。
一、思想內容
1.
對道與經典的尊崇:“耽道先生,榮華遺身。服膺墳典,偃仰卷舒”,開篇便表明先生將道置於首位,摒棄榮華,全身心投入對古代經典的信奉與研讀。“欽大聖之弘慈,悅至道之彌穆”進一步體現其對大聖之道的欽佩與對至道的喜愛,反映出當時文人對精神追求的重視,視探索真理、領悟大道為人生重要目標。
2.
讀書之樂與收獲:先生讀書如“呂梁之夫,仰淵而企水;曦顏之徒,望岩而慕回”,對知識充滿渴望。讀書不僅能“俯以察於地理,仰以觀乎天文。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獲取豐富知識,還能讓不同人“隨其所好,求無不得”,各有所悟。如“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體現讀書對人思想的啟迪與滋養,使人在精神層麵得到滿足與提升。
3.
以讀書修身養性:“正顏色,審威儀。邁仁裡,遊聖域”,表明讀書影響先生的言行舉止與品德修養,使其追求高尚道德境界。“原憲潛吟而忘賤,顏回精勤以輕貧。當塗而慕寂,居家而頤神”,借原憲、顏回等先賢事例,強調讀書能讓人超越物質困境,堅守內心寧靜,注重精神富足,實現修身養性,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保持純真品性。
二、藝術特色
1.
生動的比喻與用典:多處運用比喻,“如味大牢”將先生對典籍的喜愛比作對美味食物的享受,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其讀書時的陶醉。用典豐富,“呂梁之夫”“曦顏之徒”“重華詠《詩》”“仲尼讀《易》”“原憲潛吟”“顏回精勤”等典故,不僅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蘊,還藉助典故中人物對道或學問的執著,映襯先生對讀書的熱愛與專注,增強感染力與說服力。
2.
細膩的環境描寫烘托:“每至若季春之始……和風起,甘露曦”,描繪季春時節冰雪消融、風和日麗的美好環境。在此環境下先生“正顏色,審威儀……玩墳籍以遊目”,以宜人的自然環境烘托先生讀書時的閒適心境與愉悅氛圍,使讀者更易感受到先生讀書的愜意與投入,增添作品的畫麵感與藝術感染力。
3.
清晰的結構與嚴謹邏輯:文章先刻畫耽道先生對道和經典的尊崇,接著描述其讀書的收獲與樂趣,最後闡述讀書對修身養性的作用,結構清晰。在論述過程中,邏輯嚴謹,如從先生對讀書的渴望,到讀書帶來的知識拓展與思想感悟,再到對品德修養的影響,層層遞進,深入闡述讀書的意義與價值,使讀者能係統理解作者觀點。
……
解析:
1.
耽道先生,
榮華遺身。
-
解析:“耽道先生”點明文中主角,是一位沉醉癡迷於“道”的人。“耽”有沉溺、專注之意,表明先生對“道”全身心投入。“榮華遺身”中,“榮華”指代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遺”是遺棄、拋開,此句說明先生將榮華富貴置於身外,不被世俗物質所誘惑,突出其對精神追求的執著,為後文描述他專注讀書做鋪墊。
2.
服膺墳典,
偃仰卷舒。
-
解析:“服膺”表示衷心信奉、銘記在心,“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代指古代經典書籍。“偃仰卷舒”描繪先生讀書時的狀態,“偃仰”指仰臥和起身,“卷舒”指展開和合攏書卷,形象展現先生整日與書相伴,沉浸在經典之中,隨意自如地閱讀,體現其對古代經典的熱愛與鑽研。
3.
有若呂梁之夫,
仰淵而企水;
曦顏之徒,
望岩而慕回。
-
解析:運用比喻和用典手法。“呂梁之夫”的典故,相傳呂梁有一位善於遊泳的人,麵對深淵渴望入水,這裡比喻耽道先生對知識如呂梁之夫對水般充滿渴望。“曦顏之徒”指仰慕顏回的人,“望岩而慕回”說的是望見山岩就追慕顏回的品德(顏回曾在陋巷中安貧樂道),藉此表明先生對高尚品德和學問的嚮往如同仰慕顏回之人對顏回的追慕,突出先生對知識與品德追求的熱切。
4.
忽情想於古今,
瞻形神於耳目。
-
解析:“忽情想於古今”描繪先生讀書時思緒在古今之間快速穿梭,不受時空限製,通過閱讀與古人對話,體會不同時代的思想情感,展現讀書對其思維的拓展。“瞻形神於耳目”指先生藉助耳目感知書中所呈現事物的外在形態與內在精神,表明他讀書不僅停留在文字表麵,更深入領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體現其讀書的深度與思考的深度。
5.
欽大聖之弘慈,
悅至道之彌穆。
-
解析:“欽”是欽佩、敬重,“大聖”指道德、智慧極高的聖人,“弘慈”即宏大的慈悲情懷。“悅”為喜愛,“至道”指高深的道理,“彌穆”形容寧靜祥和。此句表明先生對大聖之人的宏大慈悲心懷欽佩,對高深寧靜的道理心生喜愛,進一步強調先生通過讀書對高尚道德與深刻思想的追求,反映其精神境界的提升。
6.
每至若季春之始,
肇發蟄之期。
-
解析:點明時間為季春之初,即春季的最後一個月開始的時候,也是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的時期。“肇”表示開始,“發蟄”指冬眠的動物蘇醒,此句為下文描述先生在這個時節讀書的情景做鋪墊,以季節的轉換暗示生命的複蘇與活力,也為先生的讀書活動營造自然、充滿生機的背景。
7.
含冰滌凍,
融雪渙澌。
-
解析:描繪季春時節的景象,冰雪開始消融,流水解凍。“含冰滌凍”寫冰逐漸融化,“融雪渙澌”說雪融化後形成流水,展現出冬季過後,春天萬物複蘇,冰雪消融的動態過程,營造出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氛圍,為先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增添了明快的色彩。
8.
其氣溫,
其光熙。
-
解析:進一步描述季春的氣候與光線特點。“氣溫”表明天氣逐漸變得溫和,不再寒冷;“光熙”指陽光明媚,溫暖而明亮。通過對氣候和光線的描寫,渲染出舒適宜人的環境,為先生讀書創造了一個愉悅的氛圍,暗示這樣的環境有利於先生靜下心來享受讀書的樂趣。
9.
和風起,
甘露曦。
-
解析:繼續描繪春天的景象,“和風”即溫和的風,輕輕吹拂,給人舒適之感;“甘露曦”中“甘露”指甜美的露水,“曦”表示蒸發,說明在溫暖的陽光下,露水逐漸蒸發,描繪出一幅春日風和日麗的美好畫麵,烘托出先生讀書時悠然自得的心境。
10.
正顏色,
審威儀。
-
解析: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下,先生“正顏色”,即端正自己的神色,使其莊重嚴肅;“審威儀”指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注重儀表儀態。表明先生在讀書前通過調整自身狀態,以一種恭敬、專注的態度進入讀書情境,體現他對讀書的敬重與認真。
11.
邁仁裡,
遊聖域。
-
解析:“邁”有行走之意,“仁裡”指有仁厚之風的地方,常指鄰裡之間關係和睦、道德高尚之處;“遊”即遨遊,“聖域”代表聖人的思想境界。此句形象地說明先生通過讀書,彷彿行走在充滿仁厚之風的地方,遨遊於聖人的思想境界之中,表達讀書使先生的品德修養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進入到高尚的道德與思想領域。
12.
逍遙無事,
幸為暇日。
-
解析:描繪先生此時的狀態,“逍遙無事”表明他心境閒適,沒有世俗事務的煩擾;“幸為暇日”表示慶幸擁有這樣閒暇的時光。體現先生在繁忙生活中獲得閒暇用於讀書的幸運與滿足,強調這種閒適時光對他讀書的珍貴,也從側麵反映他對讀書的珍視。
13.
乃乘閒而靖思,
玩墳籍以遊目。
-
解析:“乃”承接上文,表明在閒暇且心境閒適的情況下,先生“乘閒而靖思”,即趁著閒暇之時靜心思考;“玩墳籍以遊目”中,“玩”有賞玩、研讀之意,“墳籍”依舊指古代典籍,“遊目”表示縱目瀏覽,此句描述先生在閒暇時光裡,靜下心來研讀古代典籍,儘情地在書籍的知識海洋中遨遊,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與思考。
14.
於是耽道先生,
道環樞中,
績神內照。
-
解析:再次強調耽道先生,“道環樞中”將“道”比作中心樞紐,圍繞著先生,表明先生以“道”為核心,生活與思想都圍繞對“道”的追求展開;“績神內照”指先生精神專注內斂,深入思考,將精神凝聚於對“道”的領悟與探索,突出先生對“道”的執著追求和專注的精神狀態。
15.
耽嗜墳素,
如味大牢。
-
解析:“耽嗜”表示極度喜愛、沉迷,“墳素”同樣指代古代典籍;“如味大牢”運用比喻,把先生對古代典籍的喜愛比作品嘗“大牢”(古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牲具備謂之“大牢”,是非常美味的食物),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先生讀書時如同享受美味佳肴一般陶醉其中,體現他對讀書的熱愛達到癡迷程度。
16.
俯以察於地理,
仰以觀乎天文。
-
解析:化用《易經》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表明先生通過讀書,能夠向下考察地理風貌,向上觀測天文現象,體現讀書使先生獲得廣泛的知識,涵蓋天地自然等諸多方麵,展現讀書對其知識視野的拓展,使其能夠瞭解宇宙萬物的規律與奧秘。
17.
觀古今於須臾,
撫四海於一瞬。
-
解析:進一步強調讀書帶給先生的時空跨越感。“觀古今於須臾”說明先生在短時間內就能遍覽古今之事,彷彿時間在他閱讀過程中濃縮,展現書籍蘊含的豐富曆史知識,使先生能快速穿梭於古今之間;“撫四海於一瞬”表示瞬間就能統攬四海之景,體現書籍內容的廣闊,如同為先生開啟一扇通向世界的視窗,讓他在瞬間領略到各地的風貌,突出讀書對先生認知範圍的極大拓展。
18.
道在邇而求諸遠,
事在易而求諸難。
-
解析:此句描述先生讀書時的思考方式與探索精神。“道在邇而求諸遠”意思是有時候道理就在近處,先生卻向遠處去尋求,體現他不滿足於表麵、淺顯的認知,而是深入探究,追求更深刻的理解;“事在易而求諸難”指事情本身可能比較容易,但先生會從困難的角度去思考,進一步挖掘其中的內涵與本質,反映先生讀書時善於思考、精益求精的態度,力求全麵、深入地掌握知識與道理。
19.
驗名實之相符,
校同異之所存。
-
解析:“驗”是檢驗,“名實之相符”指驗證名稱與實際是否相符,體現先生讀書時注重對知識準確性的探究,不盲目接受書中內容,而是通過思考和驗證來判斷其真實性;“校”為考察,“校同異之所存”表示考察相同與差異之處,說明先生善於對不同知識、觀點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中的異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展現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20.
於是智者見之謂之智,
仁者見之謂之仁。
-
解析:此句化用《易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表明不同人從書中能獲得不同的感悟與收獲。由於先生讀書深入且書籍內容豐富,智慧的人從先生所讀之書中看到智慧的道理,便稱之為智;仁德的人看到仁德的思想,就稱之為仁。這體現了書籍內涵的豐富性和讀者感悟的多樣性,也反映出讀書對不同人思想的啟發因人而異,能滿足不同人的精神需求。
21.
隨其所好,
求無不得。
-
解析:承接上句,進一步強調書籍的包容性與對讀者需求的滿足。無論讀者有何種喜好,在書中都能找到相應的內容與啟發,都能有所收獲。突出讀書對人的滋養是全方位的,隻要用心去讀,都能在書中找到與自己興趣、追求相契合的部分,滿足自身精神追求。
22.
抱甕而汲,
不損其井;
操觚染翰,
不涸其源。
-
解析:運用比喻,“抱甕而汲,不損其井”將從書中獲取知識比作抱著甕從井中汲水,即使不斷取水,井也不會受損,說明書籍知識如同井水般源源不斷,取之不儘;“操觚染翰,不涸其源”把書寫創作比作從源頭取水,無論如何書寫,知識的源頭都不會乾涸,強調書籍所蘊含的知識不僅豐富,而且是創作靈感的無儘源泉,為讀書的價值提供形象的比喻論證。
23.
是故重華詠《詩》以終己,
仲尼讀《易》於終身。
-
解析:使用典故,“重華”即舜,傳說舜一生喜愛詠誦《詩經》;“仲尼”指孔子,孔子對《易經》極為推崇,終身研讀。通過這兩位古代聖賢的事例,說明像舜和孔子這樣的偉人都將讀書作為終身的愛好與追求,從側麵證明讀書的重要性和吸引力,為耽道先生熱愛讀書提供曆史上的例證,增強說服力,也暗示先生對讀書的熱愛與聖賢有相通之處。
24.
原憲潛吟而忘賤,
顏回精勤以輕貧。
-
解析:繼續用典,“原憲”是孔子弟子,生活貧困卻潛心吟詠,沉浸在學問中而忘卻自身的貧賤;“顏回”同樣是孔子弟子,精心勤勉地學習,將貧困看得很輕。以原憲和顏回為例,表明讀書能讓人超越物質的困境,專注於精神世界的追求,體現讀書對人的精神滋養,使人在貧困的生活中也能堅守內心的寧靜與對學問的熱愛,這也是耽道先生讀書的精神境界體現。
25.
當塗而慕寂,
居家而頤神。
-
解析:描述耽道先生不同生活狀態下的心境。“當塗”指身處仕途,即使在仕途之中,先生依然嚮往寂靜,不被世俗的喧囂與名利所迷惑,保持內心的寧靜;“居家”時先生則注重頤養精神,享受讀書帶來的精神愉悅,進一步強調先生無論處於何種生活境遇,都能通過讀書堅守內心的寧靜,追求精神的富足,突出讀書對其修身養性的重要作用。
26.
窮年沒齒,
不易其純。
-
解析:“窮年”指一年到頭,“沒齒”表示年老齒落,指一生。此句表明耽道先生即使到了年老之時,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純真品性。說明讀書對先生的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貫穿一生,使他始終保持內心的純淨與對道的執著追求,強調讀書對人品德修養的塑造作用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
27.
此耽道先生之讀書也。
-
解析:總結全文,再次點明前文所描述的就是耽道先生讀書的狀態、收獲與境界,使文章主旨更加明確,收束有力,讓讀者對耽道先生熱愛讀書、通過讀書提升自我的形象有完整而清晰的認識。
……
句譯:
1.
耽道先生,
榮華遺身。
沉醉於道的先生,將榮華富貴拋諸腦後。
2.
服膺墳典,
偃仰卷舒。
衷心信奉古代經典,或仰臥或起身,自如地翻閱書卷。
3.
有若呂梁之夫,
仰淵而企水;
曦顏之徒,
望岩而慕回。
就像呂梁那位善於遊泳之人,仰望深淵便渴望入水;又似仰慕顏回的人,望見山岩就追慕顏回的品德。
4.
忽情想於古今,
瞻形神於耳目。
思緒在古今之間快速穿梭,通過耳目感知事物的外在形態與內在精神。
5.
欽大聖之弘慈,
悅至道之彌穆。
欽佩大聖之人的宏大慈悲,喜愛至道的寧靜祥和。
6.
每至若季春之始,
肇發蟄之期。
每當到了季春之初,也就是冬眠動物開始蘇醒的時期。
7.
含冰滌凍,
融雪渙澌。
冰雪消融,流水解凍。
8.
其氣溫,
其光熙。
天氣變得溫和,陽光明媚。
9.
和風起,
甘露曦。
溫和的風輕輕吹起,甜美的露水逐漸蒸發。
10.
正顏色,
審威儀。
端正神色,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
11.
邁仁裡,
遊聖域。
邁著步伐走過仁厚之風盛行的裡巷,遨遊在聖人的思想境界中。
12.
逍遙無事,
幸為暇日。
逍遙自在,沒有煩心事,慶幸擁有這樣的閒暇時光。
13.
乃乘閒而靖思,
玩墳籍以遊目。
於是趁著閒暇靜心思考,賞玩古代典籍,縱目瀏覽。
14.
於是耽道先生,
道環樞中,
績神內照。
這位沉醉於道的先生,將道視為核心,精神專注於內,深入思考。
15.
耽嗜墳素,
如味大牢。
極度喜愛、沉迷於古代典籍,就像品嘗牛羊豬等美味佳肴一樣享受。
16.
俯以察於地理,
仰以觀乎天文。
俯身觀察地理風貌,仰頭觀看天文現象。
17.
觀古今於須臾,
撫四海於一瞬。
在片刻之間便能遍觀古今之事,瞬間就可統攬四海之景。
18.
道在邇而求諸遠,
事在易而求諸難。
有時候道理就在近處,卻向遠處尋求;事情本就容易,卻往難處探究。
19.
驗名實之相符,
校同異之所存。
檢驗名稱與實際是否相符,考察相同與差異之處。
20.
於是智者見之謂之智,
仁者見之謂之仁。
於是,智慧的人看到書中的道理便稱之為智慧,仁德的人看到則稱之為仁德。
21.
隨其所好,
求無不得。
人們可隨自己的喜好,在書中尋求,沒有什麼得不到的。
22.
抱甕而汲,
不損其井;
操觚染翰,
不涸其源。
就像抱著甕去井中汲水,不會使井水減少;拿起木簡提筆書寫,也不會使源頭乾涸。
23.
是故重華詠《詩》以終己,
仲尼讀《易》於終身。
因此,舜一生詠誦《詩經》,孔子終身研讀《易經》。
24.
原憲潛吟而忘賤,
顏回精勤以輕貧。
原憲潛心吟詠而忘卻自身的貧賤,顏回精心勤勉地學習而看輕貧困。
25.
當塗而慕寂,
居家而頤神。
身處仕途卻嚮往寂靜,居家時則頤養精神。
26.
窮年沒齒,
不易其純。
即便到了年老齒落,也不改變自己的純真。
27.
此耽道先生之讀書也。
這就是耽道先生讀書的情形。
……
全譯:
有一位沉醉於道的先生,把榮華富貴拋在一邊。他衷心信奉古代經典,整日與書卷相伴,或躺或起,隨意地翻閱著書籍。
他對知識的渴望,就如同呂梁那位善泳者,仰望深淵就急切渴望投身水中;又似那些仰慕顏回的人,望見山岩便油然追慕顏回的高尚品德。他的情思在古今之間飛馳,通過耳目去洞察世間萬物的外在形貌與內在神韻。他欽佩大聖之人的廣大慈悲,喜愛那至高之道的寧靜祥和。
每當到了季春之初,也就是冬眠動物開始蘇醒的時節。這時冰雪消融,流水潺潺。天氣變得溫暖,陽光明媚燦爛。溫和的春風輕拂,晶瑩的甘露蒸發。先生便端正神情,審視自己的儀態。他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過那充滿仁厚之風的裡巷,暢遊在聖人的思想境界之中。此時他逍遙自在,恰逢閒暇之日。於是趁著這閒暇時光,靜下心來深入思考,賞玩古代典籍,儘情地瀏覽品味。
這位沉醉於道的先生,將道視為生活的核心,精神專注內省。他癡迷於古代的典籍文獻,那種喜愛就如同品嘗牛羊豬齊全的豐盛美食一般。他既能俯身仔細考察地理風貌,又能仰頭認真觀測天文現象。在片刻之間,他便能遍覽古今的曆史變遷;轉瞬之際,彷彿已將四海的壯闊儘收眼底。有時候,明明道理近在咫尺,他卻偏要從遠處去探尋其根源;明明事情看似簡單,他卻非要從難處去思索其中的深意。他仔細檢驗名稱與實際是否相符,認真考察相同點與差異點之所在。
於是,智慧的人從他所鑽研的學問中看到了智慧的光芒,便稱之為智;仁德的人從中感受到了仁德的力量,便稱之為仁。無論人們有怎樣的喜好追求,在這學問的海洋裡,都能有所收獲。就好像抱著甕去井中汲水,井水不會因此而減少;拿起木簡提筆書寫,知識的源頭也不會因此而乾涸。
所以,舜一生都在詠誦《詩經》,孔子更是終身研讀《易經》。原憲潛心吟誦,全然忘卻自身的貧賤;顏回精心勤勉學習,絲毫不把貧困放在心上。這位先生身處仕途時嚮往內心的寧靜,閒居家中時則注重頤養精神。即便歲月流逝,直至年老體衰,他也始終不會改變自己的純真本性。
這便是沉醉於道的先生讀書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