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50章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十四》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
嵇康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儘言?
……
賞析:
嵇康的《贈秀才入軍·其十四》是一首富含哲理與詩意的佳作,生動展現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對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對知音的深切渴望,體現出魏晉時期獨特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情趣。
一、意境營造:自然與閒適的交融
清幽自然的場景描繪:開篇“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詩人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意的自然畫卷。“蘭圃”“華山”“平皋”“長川”等意象,描繪出蘭草繁茂、山花爛漫、水邊平坦、河流悠長的自然環境,為人物活動提供了優美的背景。士卒在蘭圃休息,馬匹在山下進食,詩人於平皋射鳥、長川垂釣,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閒適畫麵,營造出寧靜、悠然的氛圍,展現出詩人對自然生活的熱愛與嚮往。
悠然閒適的生活狀態:詩中所描述的休息、喂馬、射鳥、釣魚等活動,節奏舒緩,充滿生活情趣。這種悠然閒適的生活狀態,與塵世的喧囂紛擾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詩人超脫塵世、回歸自然的心境,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遠離世俗的寧靜與自在。
二、情感表達:多元情感的交織
對自由與精神境界的追求:“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是詩人情感與精神追求的集中體現。“目送歸鴻”,目光追隨歸鴻遠去,暗示對自由的嚮往;“手揮五絃”,則展現出詩人高雅的情趣與超脫的姿態。“俯仰自得,遊心太玄”進一步表明,詩人在自然中悠然自得,心靈在深奧的玄理世界遨遊,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超越,體現了魏晉文人對玄學的熱愛以及對精神境界的不懈探索。
對知音的渴望與感慨:“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儘言?”詩人先借“得魚忘筌”讚賞釣叟超脫的境界,隨即筆鋒一轉,以“郢人逝矣”的典故,抒發知音難覓的感慨。即便詩人在自然與精神探索中達到一定高度,卻苦於無人傾訴分享,這種情感的轉折,使詩歌在悠然自得的氛圍中,增添了一絲孤獨與惆悵,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層次。
三、藝術特色:生動形象與用典巧妙
生動形象的細節描寫:“目送歸鴻,手揮五絃”,短短八字,通過兩個極具畫麵感的動作,將詩人悠然自得、超脫塵世的形象刻畫得淋漓儘致。歸鴻的自由翱翔與詩人揮弦的優雅姿態相互映襯,一動一靜,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麵,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展現出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巧妙的用典:詩中“得魚忘筌”與“郢人逝矣”兩處用典,簡潔而深刻。“得魚忘筌”借道家典故,深化了詩歌對超脫境界的追求;“郢人逝矣”則以《莊子》中的故事,巧妙傳達出知音難覓的千古感慨。這些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還使情感表達更加含蓄深沉,引發讀者的聯想與共鳴,體現了嵇康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湛的詩歌技藝。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通過獨特的意境營造、豐富的情感表達和巧妙的藝術手法,展現了嵇康獨特的人格魅力與精神追求。這首詩不僅是詩人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魏晉時期文人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
解析: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
字麵解析:“息徒”,“息”有使動用法,讓……休息,“徒”可指隨行的人或士卒
所以“息徒”就是讓同行之人休息。“蘭圃”指長滿蘭草的園圃,蘭草在古代文化中象征著高潔、清幽。“秣馬”,“秣”是喂牲口,“秣馬”即喂馬。“華山”並非特指五嶽中的華山,而是指開滿鮮花的山,描繪出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
-
深層寓意:詩人描繪在蘭草繁茂之地讓同伴休息,在山花爛漫處喂馬,營造出一種寧靜、清幽的氛圍,表達對遠離塵世喧囂,回歸自然寧靜生活的嚮往。這種場景的選擇,也暗示著詩人希望擺脫世俗事務的紛擾,讓身心在自然中得到休憩。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
字麵解析:“流磻”,“流”是用某種工具丟擲,“磻”是係在絲繩上的石塊,用於弋射,所以“流磻”就是用係著石塊的絲繩打鳥。“平皋”指水邊的平地。“垂綸”,“垂”是懸掛,“綸”指釣絲,“垂綸”即釣魚。“長川”指長長的河流。
-
深層寓意:這兩句描寫了在平坦的水濱射鳥,在長河畔釣魚的活動,展現出一種悠然自得、閒適愜意的生活狀態。詩人借這些活動,進一步強調對寧靜、自由生活的享受,遠離塵世的紛爭與煩惱,沉浸在大自然賦予的簡單樂趣之中。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
-
字麵解析:“目送歸鴻”,眼睛追隨著南歸的大雁,描繪出一種悠然的神態,展現出詩人對遠方的關注與嚮往。“手揮五絃”,用手彈奏五絃琴,五絃琴在古代是一種高雅的樂器,彈奏五絃琴體現出詩人的高雅情趣。
-
深層寓意:此句將視覺與動作相結合,展現出詩人超脫塵世的瀟灑姿態。歸鴻象征著自由與高遠,詩人目送歸鴻,表達對自由境界的嚮往;手揮五絃則體現詩人在精神層麵的高雅追求,兩者結合,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反映出詩人在自然與藝術中追求精神自由的狀態。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
字麵解析:“俯仰自得”,“俯仰”指低頭和抬頭,形容在天地之間,無論何種姿態。“自得”表示內心的自在、滿足。“遊心太玄”,“遊心”指讓心靈遨遊,“太玄”是深奧的玄理,意思是讓心靈在深奧的玄理世界中遨遊。
-
深層寓意:詩人在自然之中,無論俯仰之間都能感到悠然自得,說明其內心的自在與滿足並非依賴外界物質,而是源於自身對生活的感悟。“遊心太玄”則表明詩人不滿足於現實的物質享受,更追求精神上的深度探索,在對玄理的思索中,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體現出魏晉時期文人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
字麵解析:“嘉”是讚賞、稱讚。“釣叟”指釣魚的老人。“得魚忘筌”出自《莊子·外物》,“筌”是捕魚的竹器,意思是捕到魚後就忘了捕魚的工具。
-
深層寓意:詩人讚賞釣叟這種不為外物所累,專注於事物本質的態度。釣叟的目的是得魚,得到魚後便不再執著於工具,這反映出一種超脫的境界。詩人藉此表達自己對這種超脫境界的認同,追求一種不為世俗名利所羈絆,專注於精神追求的人生態度。
郢人逝矣,誰與儘言?
-
字麵解析:此句運用了“郢人斫堊”的典故。楚國郢都有個人,鼻尖上沾了一點白灰,他讓一位石匠用斧子把灰削去,石匠揮斧成風,準確地削掉白灰,而郢人的鼻子卻絲毫沒有受傷。後來郢人死去,石匠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搭檔了。這裡“郢人逝矣”指知音已經逝去。“儘言”指儘情地交談、傾訴。
-
深層寓意:詩人以這個典故,表達了知音難覓的感慨。儘管詩人在精神境界上有獨特的追求,但卻找不到能與之深入交流、分享感悟的人。這種感慨使詩歌在超脫、悠然的氛圍中,增添了一絲孤獨與惆悵,深化了詩歌的情感內涵。
……
句譯: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譯:讓隨行的人在長滿蘭草的園圃休息,在鮮花盛開的山下喂飽馬匹。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譯:在平坦的水濱用係著石塊的絲繩弋射飛鳥,在長長的河流邊持竿垂釣。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
譯:目光追隨著南歸的大雁遠去,同時用手輕撫著五絃琴。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譯:俯仰之間都能悠然自得,讓自己的心靈在深奧的玄理中儘情遨遊。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譯:讚賞那釣魚的老者,釣得魚兒後便忘了捕魚的竹簍。
郢人逝矣,誰與儘言?
譯:郢都那位(能與石匠默契配合的)知音已經逝去,又還有誰能與我儘情傾談呢?
……
全譯:
在那蘭草叢生的圃地,讓同伴稍作休憩,於爛漫山花的山下,精心喂飽馬兒。
在平坦的水畔,丟擲係石之繩弋射飛鳥,在悠長的河邊,垂下釣絲靜靜等候魚兒上鉤。
目光追隨著南歸的大雁漸漸遠去,手中輕撫五絃琴,任音符流淌。
俯仰之間,皆是悠然自得的愜意,心靈在玄妙的哲理中肆意遨遊。
我讚賞那垂釣的老者,釣得魚兒後,便忘卻了捕魚的工具。
可惜啊,郢都的知音已遠去,如今還有誰能與我傾心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