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55章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十九》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55章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十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贈秀才入軍·其十九

嵇康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

至人遠鑒,歸之自然。

萬物為一,四海同宅。

……

賞析:

嵇康的《贈秀才入軍·其十九》雖篇幅簡短,卻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考與鮮明的價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他對世俗現象的批判以及對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

一、對世俗的批判:沉溺物慾,迷失本真

流俗的迷途:“流俗難悟,逐物不還”,嵇康開篇便直指世俗之人的弊病。“流俗”代表著芸芸眾生所遵循的世俗風氣,在他看來,這些人深陷物慾的泥沼,難以領悟人生的真諦。“逐物”描繪了人們對物質、名利等外在事物的瘋狂追逐,這種追逐如同陷入一個無法自拔的漩渦,使得他們離自己的內心本真越來越遠,“不還”二字強化了這種迷失的程度,突出了世俗之人在物慾驅使下,喪失自我、難以回頭的可悲狀態。此句深刻地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功利主義和浮躁風氣,人們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狂奔,卻忽略了內心世界的滋養和精神層麵的成長。

現實的對映:嵇康所處的魏晉時期,政治局勢動蕩不安,門閥士族爭權奪利,社會風氣日益功利化。人們為了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獲取利益和地位,紛紛追逐權勢、財富等外在之物,人性被扭曲,本真被掩埋。嵇康對“流俗”的批判,正是對這一現實狀況的深刻洞察與反思,他以犀利的筆觸揭示了世俗追求的虛幻與荒謬,試圖喚醒人們對自身行為的審視。

二、對至人的推崇:洞察本質,回歸自然

至人的智慧:與“流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至人”。“至人遠鑒,歸之自然”,“至人”是道家理想中道德修養臻於極致的人,他們擁有超凡的洞察力,能夠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遠鑒”一詞凸顯了至人的智慧和遠見卓識,他們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隨波逐流。“歸之自然”則點明瞭至人的人生歸宿,他們順應自然的規律,回歸到自然質樸的狀態,以一種平和、自在的方式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與世俗之人的追逐形成了強烈反差,體現了至人對精神自由和內在寧靜的追求。

道家思想的彰顯:嵇康對至人的推崇,深刻體現了道家思想對他的影響。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認為人應該擺脫世俗的束縛,回歸自然的懷抱,以達到心靈的寧靜與自由。在嵇康眼中,至人正是踐行道家思想的典範,他們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祿,以自然為師,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這種對至人的讚美,不僅是對一種理想人格的嚮往,更是對道家哲學思想的宣揚與踐行。

三、宇宙觀的呈現:萬物一體,和諧共生

萬物為一的本質認知:“萬物為一,四海同宅”表達了嵇康對世界本質的深刻理解。“萬物為一”體現了一種萬物平等、本質統一的哲學觀念,它打破了世俗中對事物的分彆和對立,認為世間萬物儘管形態各異,但在本質上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觀念超越了個體的侷限,使人們能夠以一種更宏觀、更包容的視角看待世界,認識到萬物之間的統一性和相互依存性。

四海同宅的和諧願景:“四海同宅”進一步拓展了“萬物為一”的思想,既然萬物本質統一,那麼整個天下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共同的家園。這一觀點倡導人們摒棄狹隘的地域觀念和個體私慾,以一種和諧共生的態度對待世間萬物。在這個共同的家園中,人們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維護世界的和諧與平衡。這種宏大的宇宙觀和和諧共生的願景,反映了嵇康對理想社會和人類關係的美好期許,體現了他追求精神自由、超越世俗紛爭的高尚情懷。

《贈秀才入軍·其十九》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展現了嵇康對世俗現象的批判、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對宇宙本質的深刻思考。整首詩充滿了道家思想的智慧光芒,不僅反映了嵇康個人超脫的精神境界,也為後人理解魏晉時期的思想文化和文人精神提供了重要的視窗。

……

解析: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

-

字詞解析:

-

“流俗”:指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這裡代指一般的世俗之人。他們遵循著大眾普遍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往往缺乏對事物本質的深入思考。

-

“難悟”:“難”表示困難,“悟”即領悟、理解。表明世俗之人難以領悟到人生、宇宙等深層次的道理。

-

“逐物”:“逐”是追逐、追求,“物”指外在的物質、名利、權勢等各種具體的事物。

-

“不還”:意思是一旦陷入對物質的追逐,就難以回歸到原本純淨、質樸的內心狀態。

-

內涵解讀:此句深刻地揭示了世俗之人的侷限性。在嵇康看來,大多數人被社會的潮流裹挾,盲目地追求物質利益,將外在的功名利祿視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被物慾矇蔽了雙眼,失去了對內心真實需求的感知。這種對物質的過度追逐,使得他們在精神層麵變得空虛和迷茫,無法觸及到生命的真諦和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至人遠鑒,歸之自然

-

字詞解析:

-

“至人”:源自道家思想,是指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這類人超越了世俗的偏見和**,具有超凡的智慧和精神境界。

-

“遠鑒”:“遠”表示深遠、高遠,“鑒”意為洞察、見識。形容至人擁有深邃的洞察力,能夠看透事物的表象,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和規律。

-

“歸之自然”:“歸”即回歸,“自然”在這裡指道家所倡導的自然之道,它代表著一種不加雕琢、順應本性的狀態。意味著至人在認清世界的本質後,選擇回歸到自然的懷抱,以自然的法則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

內涵解讀:這一句將至人與流俗之人進行鮮明對比。至人憑借其卓越的智慧,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祿所誘惑,能夠以超脫的視角看待世間萬物。他們深知自然之道的偉大和包容,明白隻有回歸自然,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內心的寧靜。這種回歸並非簡單地回到自然環境中生活,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回歸,即順應自然規律,摒棄人為的造作和虛假,以一種純真、質樸的方式生活,達到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

萬物為一,四海同宅

-

字詞解析:

-

“萬物為一”:“萬物”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為一”強調萬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沒有絕對差彆的。這體現了一種哲學層麵的認知,即從更高的維度來看,世間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但都具有內在的聯係和共性。

-

“四海同宅”:“四海”代指整個天下,“同宅”表示如同居住在同一個居所。寓意著整個世界如同一個大家庭,所有的事物都共同生活在這個廣袤的空間裡。

-

內涵解讀:“萬物為一,四海同宅”表達了嵇康宏大的宇宙觀和世界觀。“萬物為一”突破了人們對事物表麵差異的認知侷限,強調了萬物的本質統一性。這種統一性暗示著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沒有絕對孤立的存在。“四海同宅”則進一步將這種觀念拓展到整個世界,倡導人們摒棄狹隘的地域觀念、種族觀念和個體私慾,以一種包容、和諧的態度看待世界。在這個“同宅”中,所有的生命和事物都應該平等相處、和諧共生,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反映了嵇康對理想世界秩序的思考,體現了他追求精神自由、超越世俗紛爭,實現萬物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

……

句譯: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

譯:世俗之人難以領悟(人生真諦),他們一味追逐外物,深陷其中而無法回歸本真。

至人遠鑒,歸之自然

譯:道德修養極高的至人具有深遠的洞察力,他們最終歸依於自然。

萬物為一,四海同宅

譯:世間萬物本質上是一體的,整個天下就是共同的居所。

……

全譯:

世俗眾人難以領悟真諦,癡迷追逐外物,迷失不知返途。

至德之人目光深邃高遠,洞悉一切後,歸心於自然質樸。

世間萬物本就渾然一體,四海之內,皆為共同的歸宿。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