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343章 何承天《報應問》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343章 何承天《報應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報應問

何承天

西方說報應,其枝末雖明,而即本常昧。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無征。乖背五經,故見棄於先聖。誘掖近情,故得信於季俗。夫欲知日月之行,故假察於璿璣;將伸幽冥之信,宜取符於見事。故鑒燧懸而水火降,雨宿離而風雲作,斯皆遠由近驗,幽以顯著者也。夫鵝之為禽,浮清池,咀春草,眾生蠢動,弗之犯也。而庖人執焉,鮮有得免刀俎者。燕翻翔求食,唯飛蟲是甘,而人皆愛之,雖巢幕而不懼。非直鵝也,群生萬有,往往如之。是知殺生者無惡報,為福者無善應。所以為訓者如彼,所以示世者如此,餘甚惑之。若謂燕非蟲不甘,故罪所不及,民食芻豢,奚獨嬰辜?若謂禽豸無知,而人識經教,斯則未有經教之時,畋漁網罟,亦無罪也。無故以科法入中國,乃所以為民陷阱也。彼仁人者,豈其然哉!故餘謂佛經但是假設權教,勸人為善耳,無關實敘。是以聖人作製,推德翳物,我將我享,實膺天佑。田獲三品,賓庖豫焉。若乃見生不忍死,聞聲不食肉,固君子之所務也。竊願高明,更加三思。

……

賞析:

《報應問》為何承天所撰,旨在針對佛教因果報應之說展開深入探討與辯駁。在佛教思想於南朝廣泛傳播的背景下,該文體現了儒者對佛教教義的理性審視與回應。

一、核心觀點

1.

直指佛教報應說之弊:何承天開篇即點明佛教報應說

“枝末雖明,而即本常昧。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無征”,指出其雖在細節上看似清晰,本質卻模糊,言論浮誇、不得要領,且比喻迂腐無實證,與儒家五經相悖,因此不被先聖認可。

2.

以例項反證報應無據:通過列舉鵝與燕的不同遭遇,何承天指出殺生者未必得惡報,為善者未必得善應。鵝生性溫和不犯他物,卻常遭宰殺;燕以飛蟲為食,人卻愛之。由此說明現實中因果報應規律並不成立,對佛教報應說的核心邏輯發起挑戰。

3.

剖析報應說內在矛盾:假設並剖析報應說的矛盾之處,若因燕隻食飛蟲便罪不及身,那人類食用家畜為何要受罰?若以禽獸無知、人類知曉經教為區分標準,那經教出現前人類打獵捕魚是否無罪?何承天藉此揭示佛教報應說在邏輯上的混亂。

4.

判定佛教教義本質:何承天判定佛經是

“假設權教,勸人為善耳,無關實敘”,認為其並非對真實世界的敘述,而是一種勸善手段。他倡導遵循儒家聖人之製,以道德推及萬物,認為如此方能膺受天佑。

二、論證特色

1.

注重實證,以事說理:文章大量運用生活例項,如鵝、燕的事例,以直觀、具體的現實場景為依據,增強論證說服力,使讀者能從日常現象中直觀感受佛教報應說與現實的脫節,避免抽象說理的枯燥與晦澀。

2.

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從指出佛教報應說的整體弊端,到以例項反駁,再到剖析其內部矛盾,最後得出對佛教教義本質的判斷,論證環環相扣,邏輯鏈條完整,逐步深入揭示佛教報應說的不合理性。

3.

援儒入辯,以儒衡佛:何承天站在儒家立場,以儒家五經為參照,批判佛教報應說乖背五經,不被先聖認可。同時,倡導遵循儒家聖人之製,將儒家的道德觀念與行為準則作為評判佛教教義的重要依據,體現了儒家思想在其論證中的核心地位。

三、曆史價值

1.

思想爭鳴價值:《報應問》是南朝時期儒佛思想交鋒的重要文獻,反映了當時儒家學者對佛教思想的深入思考與回應,為研究這一時期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提供關鍵素材,展現思想領域多元爭鳴的繁榮景象。

2.

推動思想發展:何承天對佛教報應說的批判促使佛教信徒及學者反思與回應,在思想的碰撞中,雙方觀點不斷深化與完善,推動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尤其是因果觀唸的發展。同時,也為後世學者探討類似哲學問題提供思路與借鑒。

……

解析:

1.

西方說報應,其枝末雖明,而即本常昧

-

解析:“西方”指佛教起源的印度地區。此句表明佛教宣揚因果報應的說法,從一些具體表現或細微之處來看,似乎能說得明白,但探究其根本核心,卻常常含糊不清。何承天一開始就對佛教報應說的本質提出質疑,為後文的批判奠定基礎。

2.

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無征

-

解析:“奢”意為浮誇,“寡要”指不得要領,“譬”即比喻,“迂”表示迂腐,“無征”指缺乏驗證。此句指出佛教關於報應的言論浮誇,抓不住關鍵要點,所用比喻迂腐,且無法得到實際驗證。進一步從言論和論證方式上批判報應說,說明其缺乏可信度。

3.

乖背五經,故見棄於先聖

-

解析:“乖背”即違背,何承天認為佛教報應說與儒家五經的思想相違背。在當時,儒家思想占據正統地位,五經被視為經典準則,所以先聖摒棄了這種與五經不符的學說。這是以儒家的正統觀念為依據,對佛教報應說進行否定。

4.

誘掖近情,故得信於季俗

-

解析:“誘掖”指引導扶持,“近情”表示接近人情,“季俗”指末世的風俗。此句說佛教報應說能夠以貼近人情的方式引導人,所以在末世的風俗中能獲得人們的信任。這裡分析了佛教報應說在當時能被一些人接受的原因,雖有一定迷惑性,但也暗示其隻是迎合世俗心理,並非真理。

5.

夫欲知日月之行,故假察於璿璣

-

解析:“璿璣”是古代觀測天文的儀器。要想瞭解日月的執行規律,就需要藉助璿璣進行觀察。此句以瞭解日月執行需藉助儀器觀察為例,說明認識事物需要通過可靠的途徑和方法,為下文闡述驗證報應說應依據現實事例做鋪墊。

6.

將伸幽冥之信,宜取符於見事

-

解析:“伸”有伸張、表明之意,“幽冥”指深奧、隱晦,這裡指佛教報應說這類難以捉摸的理論,“符”即驗證,“見事”指現實中可見的事情。此句表明,要讓人相信像佛教報應說這類深奧隱晦的理論,應該用現實中可見的事情來驗證。強調驗證報應說需要以現實為依據。

7.

故鑒燧懸而水火降,雨宿離而風雲作,斯皆遠由近驗,幽以顯著者也

-

解析:“鑒燧”是古代取水火的工具,懸掛鑒燧可以引來水火;“雨宿”指與降雨相關的星宿,這些星宿位置變化就會有風雲興起。這些現象都是通過身邊近處的事物來驗證遠處的規律,以明顯的現象來說明隱晦的道理。何承天以此進一步強調可以通過日常現象驗證抽象道理,暗示佛教報應說也應如此驗證。

8.

夫鵝之為禽,浮清池,咀春草,眾生蠢動,弗之犯也

-

解析:鵝作為一種禽類,在清澈的池塘中浮遊,咀嚼著春天的青草,對其他活動著的眾生,它不會去侵犯。描繪鵝的生活習性和溫和不犯他物的特點,為後續說明其遭遇與報應說不符做準備。

9.

而庖人執焉,鮮有得免刀俎者

-

解析:“庖人”指廚師,“刀俎”是切肉用的刀和案板。然而廚師卻會捉住鵝,很少有鵝能免於被宰殺的命運。此句與上句形成對比,指出鵝雖不殺生卻不得善終,與佛教殺生得惡報的說法相悖。

10.

燕翻翔求食,唯飛蟲是甘,而人皆愛之,雖巢幕而不懼

-

解析:燕子在空中翻飛翱翔尋找食物,隻喜歡吃飛蟲,但是人們都很喜愛燕子,即使它在帷幕上築巢,人們也不懼怕。說明燕子殺生卻受到人的喜愛,沒有得到惡報,再次以例項反駁報應說。

11.

非直鵝也,群生萬有,往往如之

-

解析:“非直”即不僅,此句指出不隻是鵝這種情況,世間萬物,常常都是如此,說明上述與報應說不符的現象具有普遍性,並非個例,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12.

是知殺生者無惡報,為福者無善應

-

解析:通過前麵鵝和燕子的例子,得出結論:殺生的生物沒有得到惡報,不殺生的生物也沒有得到善報。直接點明佛教報應說在現實中無法得到驗證。

13.

所以為訓者如彼,所以示世者如此,餘甚惑之

-

解析:“為訓者”指佛教報應說所宣揚的教義,“示世者”指現實中呈現的實際情況。佛教所宣揚的教義是那樣(有報應),而現實世界呈現的情況卻是這樣(無報應),對此何承天表示深感疑惑,再次強調佛教報應說與現實的矛盾。

14.

若謂燕非蟲不甘,故罪所不及,民食芻豢,奚獨嬰辜

-

解析:“芻豢”指家畜。假設有人說燕子隻吃飛蟲,所以不應被歸為有罪,那麼普通民眾食用家畜,為什麼偏偏要遭受罪責呢?何承天通過假設和類比,進一步揭示佛教報應說在邏輯上的矛盾。

15.

若謂禽豸無知,而人識經教,斯則未有經教之時,畋漁網罟,亦無罪也

-

解析:“禽豸”泛指禽獸,“畋漁”指打獵捕魚,“網罟”指漁網。假設認為禽獸沒有認知,而人類知曉佛教經教,所以有不同的報應標準,那麼在還沒有佛教經教的時候,人們打獵捕魚,按照這個邏輯也應該是無罪的。此句從時間角度深入剖析報應說的矛盾,指出其標準的不合理性。

16.

無故以科法入中國,乃所以為民陷阱也

-

解析:“科法”指佛教的教義法規。何承天認為無緣無故將佛教的這些教義法規引入中國,就像是給民眾設定的陷阱。表明他對佛教教義在中國傳播的擔憂,認為其不合理的教義會誤導民眾。

17.

彼仁人者,豈其然哉

-

解析:那些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難道會這樣做嗎?此句以反問的形式,表達何承天認為真正的仁人不會推行這種不合理的教義,對佛教報應說進行間接批判。

18.

故餘謂佛經但是假設權教,勸人為善耳,無關實敘

-

解析:所以何承天認為佛經隻是一種假設的、具有權宜性質的教法,目的僅僅是勸人為善,並非對真實情況的敘述。直接表明他對佛經性質的判斷,否定了佛教報應說的真實性。

19.

是以聖人作製,推德翳物,我將我享,實膺天佑

-

解析:“翳”有覆蓋之意,“膺”指承受。因此聖人製定製度,推廣道德覆蓋萬物,人們遵循這種道德規範,進行祭祀等活動,就能真正承受上天的庇佑。此句闡述何承天所認可的儒家觀念,即通過遵循聖人之製、推行道德來獲得上天庇佑,與佛教報應說形成對比。

20.

田獲三品,賓庖豫焉

-

解析:“田獲三品”出自《易經》,指打獵獲得多種獵物,“賓庖豫焉”表示這些獵物可用於宴請賓客、廚房烹飪。何承天以此說明按照儒家觀念,打獵獲取獵物用於正常生活所需是合理的,並非如佛教報應說所認為的那樣是有罪的。

21.

若乃見生不忍死,聞聲不食肉,固君子之所務也

-

解析:如果看到活物不忍心它死去,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就不吃它的肉,這固然是君子所追求的行為。何承天肯定了這種體現仁愛之心的行為,但這與佛教的報應說並無關聯,隻是從儒家道德層麵的一種倡導。

22.

竊願高明,更加三思

-

解析:“竊願”是謙辭,私下希望,“高明”指見解高超的人。何承天希望那些見解高超的人,對佛教報應說等相關問題能夠再深入思考。以委婉的方式呼籲人們對佛教教義進行理性審視。

……

句譯:

1.

西方說報應,其枝末雖明,而即本常昧

-

翻譯:西方(佛教)宣揚因果報應之說,它的一些細節之處雖然看似明白,但根本主旨卻常常模糊不清。

2.

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無征

-

翻譯:它的言論浮誇且不得要領,所用的比喻迂腐而缺乏實際驗證。

3.

乖背五經,故見棄於先聖

-

翻譯:(這種說法)與儒家五經相違背,所以被古代的聖賢所摒棄。

4.

誘掖近情,故得信於季俗

-

翻譯:(它)以接近人情的方式誘導勸勉,所以能在末世的風俗中獲得人們的信任。

5.

夫欲知日月之行,故假察於璿璣

-

翻譯:想要瞭解日月的執行規律,所以要藉助璿璣這種儀器來進行觀察。

6.

將伸幽冥之信,宜取符於見事

-

翻譯:要想讓人相信那些深奧隱晦的理論,應該用現實中可見的事情來加以驗證。

7.

故鑒燧懸而水火降,雨宿離而風雲作,斯皆遠由近驗,幽以顯著者也

-

翻譯:所以懸掛鑒燧可以引來水火,與降雨相關的星宿位置變化就會有風雲興起,這些都是通過近處的現象來驗證遠處的規律,用明顯的事物來說明隱晦的道理。

8.

夫鵝之為禽,浮清池,咀春草,眾生蠢動,弗之犯也

-

翻譯:鵝作為一種禽類,在清澈的池塘中浮遊,咀嚼著春天的青草,對於其他活動著的小生命,它不會去侵犯。

9.

而庖人執焉,鮮有得免刀俎者

-

翻譯:然而廚師卻會捉住它,很少有鵝能免於被刀和案板宰殺的命運。

10.

燕翻翔求食,唯飛蟲是甘,而人皆愛之,雖巢幕而不懼

-

翻譯:燕子在空中翻飛翱翔尋找食物,隻以飛蟲為食,但是人們都喜愛燕子,即使它在帷幕上築巢,人們也不懼怕。

11.

非直鵝也,群生萬有,往往如之

-

翻譯:不隻是鵝這樣,世間眾多的生物,常常都是如此。

12.

是知殺生者無惡報,為福者無善應

-

翻譯:由此可知,殺生的生物沒有得到惡報,不殺生的生物也沒有得到善報。

13.

所以為訓者如彼,所以示世者如此,餘甚惑之

-

翻譯:(佛教)所宣揚的教義是那樣(有報應),而現實世界呈現的情況卻是這樣(無報應),對此我深感疑惑。

14.

若謂燕非蟲不甘,故罪所不及,民食芻豢,奚獨嬰辜

-

翻譯:如果說燕子若非飛蟲就不願吃,所以不應被歸為有罪,那麼百姓食用家畜,為什麼偏偏要遭受罪責呢?

15.

若謂禽豸無知,而人識經教,斯則未有經教之時,畋漁網罟,亦無罪也

-

翻譯:如果說禽獸沒有認知,而人類知曉佛教經教,所以有不同的報應標準,那麼在還沒有佛教經教的時候,人們打獵捕魚,按照這個邏輯也應該是無罪的。

16.

無故以科法入中國,乃所以為民陷阱也

-

翻譯:無緣無故將佛教的教義法規引入中國,這就像是給民眾設定的陷阱。

17.

彼仁人者,豈其然哉

-

翻譯:那些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難道會這樣做嗎?

18.

故餘謂佛經但是假設權教,勸人為善耳,無關實敘

-

翻譯:所以我認為佛經隻是一種假設的、具有權宜性質的教法,目的僅僅是勸人為善,並非對真實情況的敘述。

19.

是以聖人作製,推德翳物,我將我享,實膺天佑

-

翻譯:因此聖人製定製度,推廣道德覆蓋萬物,人們遵循這種道德規範,進行祭祀等活動,就能真正承受上天的庇佑。

20.

田獲三品,賓庖豫焉

-

翻譯:打獵獲得多種獵物,這些獵物可用於宴請賓客、廚房烹飪。

21.

若乃見生不忍死,聞聲不食肉,固君子之所務也

-

翻譯:如果看到活物不忍心它死去,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就不吃它的肉,這固然是君子所追求的行為。

22.

竊願高明,更加三思

-

翻譯:我私下希望那些見解高超的人,對這些問題能夠再深入思考。

……

全譯:

西方佛教宣揚因果報應之說,其細節之處雖看似明晰,但根本主旨卻常模糊難辨。它的言論浮誇且不得要領,所用比喻迂腐又缺乏實證。此說與儒家五經相悖,故而遭古代聖賢摒棄。然而,它以貼近人情的方式誘導勸誡,所以能在末世風俗中獲得民眾信任。

想要知曉日月的執行規律,需藉助璿璣進行觀測;要讓人信服那些玄奧隱晦的理論,就該用現實中可見之事加以驗證。正如懸掛鑒燧能引來水火,雨宿星宿位置變動會引發風雲變幻,這些都是以近驗遠、以顯明幽的例證。

鵝作為禽類,浮遊於清池,咀嚼著春草,從不侵犯其他生靈,可廚師卻常將其捕獲,很少有鵝能逃脫被宰殺的命運。燕子在空中翻飛覓食,唯獨喜好飛蟲,人們卻都喜愛燕子,即便它在帷幕上築巢也不畏懼。不止是鵝,世間萬物,大多如此。由此可知,殺生者未必遭受惡報,為善者也未必獲得善應。佛教所宣揚的教義與現實情況如此相悖,實在令我困惑不已。

倘若說燕子隻因非飛蟲不食,所以不應獲罪,那百姓食用家畜,為何卻偏偏要承受罪責?若認為禽獸無知,而人類知曉佛教經教,故而有不同報應標準,那麼在佛教經教尚未傳入之時,人們打獵捕魚,按此邏輯豈不也無罪?無緣無故將佛教教義法規引入中國,這無異於給民眾設下陷阱。那些真正心懷仁愛的人,又怎會如此行事?

所以我認為,佛經不過是一種假設的權宜教法,目的僅在於勸人為善,並非對真實情況的記述。因此,聖人製定製度,推廣道德以澤被萬物,人們依循道德規範,舉行祭祀等活動,便能真正得到上天庇佑。打獵獲取各類獵物,可供宴請賓客與廚房烹飪之用。至於見到活物不忍其死,聽聞動物被殺之聲便不食肉,這固然是君子應有的行為。我衷心希望見解高明之人,對此能再作深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