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352章 吳邁遠《胡笳曲》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352章 吳邁遠《胡笳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胡笳曲

吳邁遠

輕命重意氣,古來豈但今。

緩頰獻一說,揚眉受千金。

邊風落寒草,鳴笳墜飛禽。

越情結楚思,漢耳聽胡音。

既懷離俗傷,複悲朝光侵。

日當故鄉沒,遙見浮雲陰。

……

賞析:

吳邁遠的《胡笳曲》以獨特視角,借胡笳這一典型意象,營造出濃鬱的塞外氛圍,深入刻畫征人複雜內心世界,展現了南北朝時期樂府詩的獨特魅力。

一、主題情感

1.

壯誌與無奈交織:開篇“輕命重意氣,古來豈但今。緩頰獻一說,揚眉受千金”,塑造出重義氣、輕生死且具智謀的征人形象。他憑借計策獲賞,然而這背後卻是不得不滯留邊地的無奈。這體現出征人既有建功立業的壯誌豪情,又因局勢陷入長期離家的困境,壯誌與無奈相互交織,構成其複雜心境的重要部分。

2.

濃烈的思鄉之情:

“越情結楚思,漢耳聽胡音”直白地道出征人雖身處胡地,心卻係故鄉。獨特的胡笳聲,不僅是邊地的標誌,更如重錘般敲擊著征人的心,勾起其對家鄉深深的思念。“既懷離俗傷,複悲朝光侵”進一步深化這種情感,在思鄉的同時,征人感慨時光流逝,自己卻仍被困異鄉,歸期無望,思鄉之情愈發濃烈且苦澀。

3.

對時光與命運的喟歎:“朝光侵”象征著時光無情流逝,征人在塞外度過漫長歲月,青春不再,生命在等待與煎熬中消耗,卻無法改變現狀。這種對時光與命運的喟歎,使詩歌主題更具深度,反映出普通人在時代、命運麵前的渺小與無奈。

二、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與氛圍營造:“邊風落寒草,鳴笳墜飛禽”,寥寥數語勾勒出塞外蕭瑟肅殺之景。邊地寒風凜冽,寒草凋零,胡笳聲淒厲,竟能使飛禽驚墜。此景不僅渲染出塞外環境的惡劣與孤寂,更烘托出征人內心的悲涼,景情相融,為全詩定下哀傷基調。

2.

對比手法強化情感:

“越情結楚思,漢耳聽胡音”,“越情”“楚思”代表征人的故鄉情懷,“胡音”則是所處現實環境,故鄉情思與異域聲音形成鮮明對比,強烈衝擊征人內心,強化了其思鄉的痛苦與無奈。

3.

意象運用深化主題:詩中“胡笳”意象貫穿始終,胡笳在邊塞詩中常象征著戰爭、離彆與思鄉。此處,胡笳聲不僅是邊地特色聲音,更成為觸發征人情感的關鍵,每一聲都喚起征人對故鄉的思念、對命運的感慨,深化了詩歌主題。

三、結構層次

1.

人物形象引入:前四句介紹征人重意氣、獻計謀獲賞卻滯留邊地的背景,為後文情感抒發做鋪墊,讓讀者瞭解征人處境,為理解其複雜情感奠定基礎。

2.

情感逐層遞進:中間四句從耳聞胡音引發思鄉之情,到感慨時光流逝,情感層層深入。由最初單純的思鄉,發展到對自身命運、時光的思考,使征人情感更加豐富立體。

3.

以景結情升華主題:最後兩句“日當故鄉沒,遙見浮雲陰”,描繪太陽在故鄉方向被浮雲遮蔽的景象,以景語作結,象征征人歸鄉之路被阻,欲歸不得。這一結尾含蓄蘊藉,升華了思鄉與命運無奈的主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與思考空間。

……

解析:

1.

輕命重意氣,古來豈但今

-

解析:開篇便點明主旨,塑造出征人的形象。“輕命”展現出征人不把個人生命安危放在首位,有一種豁出去的果敢;“重意氣”則強調其看重義氣、情誼,為了心中所堅守的道義或承諾,可以不顧惜生命。“古來豈但今”說明這種重義氣而輕生死的行為並非當下獨有,自古以來便有這樣的俠義傳統。此句不僅解釋了征人投身塞外生活的內在精神動力,也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悲壯且曠達的情感基調,暗示了征人遠離家鄉、置身異域的緣由是受這種古老俠義精神的驅使。

2.

緩頰獻一說,揚眉受千金

-

解析:“緩頰”意為婉言陳說,這裡指征人憑借自己的智慧,從容地向將領獻上一條計策。“獻一說”突出了征人的智謀。“揚眉受千金”描繪出計策被採納且立下功勞後,征人獲得千金賞賜時的神態,“揚眉”展現出他因立功受賞而意氣風發的樣子。然而,這兩句也暗示了征人因此不得不長期留在邊地,雖然獲得了物質上的獎勵,但也陷入了離家不得歸的境地,為下文抒發思鄉之情埋下伏筆。

3.

邊風落寒草,鳴笳墜飛禽

-

解析:這兩句著力於描繪邊地的自然環境和聲音效果,營造出一種肅殺、淒涼的氛圍。“邊風”點明是塞外的風,“落寒草”形象地寫出在強勁的邊地寒風肆虐下,耐寒的草都紛紛凋落,展現出環境的惡劣與荒蕪。“鳴笳”指胡笳的聲音,胡笳是邊塞特有的樂器,其聲悲涼。“墜飛禽”誇張地表現出胡笳聲的淒厲,連在空中飛翔的鳥兒都彷彿被這聲音驚嚇得墜落。這種對邊地風聲和胡笳聲的描寫,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渲染出塞外的蕭索與孤寂,有力地烘托出征人內心的悲涼與孤獨,為下文進一步抒發思鄉之情做了鋪墊。

4.

越情結楚思,漢耳聽胡音

-

解析:“越情”和“楚思”都表達了征人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越”和“楚”在這裡指代故鄉,運用了借代的手法,強調征人心中濃鬱的鄉情。“漢耳聽胡音”則表明征人作為漢人,身處塞外,每天聽到的卻是胡地的聲音。故鄉的情思與現實中聽到的異域之音形成鮮明對比,強烈地刺激著征人的感官和內心,進一步突出了他身處異鄉的孤獨感和對故鄉的眷戀,形象地刻畫出征人內心因思鄉而產生的痛苦與無奈。

5.

既懷離俗傷,複悲朝光侵

-

解析:“離俗傷”指征人長期流離異域,與故鄉的風俗習慣、親人和熟悉的生活環境隔絕,內心產生了一種與世俗脫離的憂傷情緒。這種憂傷不僅源於空間上的遠離故鄉,更在於文化和情感上的疏離。“朝光侵”則感慨時光的流逝,“朝光”象征著每天新的時光,“侵”字形象地表現出時間如潮水般不斷侵蝕著征人的生命。征人在塞外度過漫長歲月,青春不再,卻依然無法回歸故鄉,既為離鄉背井而傷,又為年華老去而悲,兩種情感疊加,深化了征人的痛苦,使思鄉之情與對命運的無奈交織得更加緊密。

6.

日當故鄉沒,遙見浮雲陰

-

解析:此句以景語作結,蘊含深刻的象征意義。從字麵看,描繪的是太陽正要在故鄉的方向落下,然而遠遠望去,卻隻見浮雲蔽日,一片陰沉。“日”常被視作希望和歸宿的象征,這裡太陽本應在故鄉落下,寓意著征人渴望回歸故鄉,就像太陽回歸它的棲息之地。但“浮雲陰”卻阻斷了這種希望,浮雲遮蔽太陽,象征著征人歸鄉的道路被阻礙,無論他多麼渴望回到故鄉,卻總是被各種因素所羈絆,欲歸不能。這種以景結情的方式,含蓄而深刻地表達出征人的思鄉之苦和對命運的無奈,使詩歌的主題得到升華,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

句譯:

1.

輕命重意氣,古來豈但今:

不看重生命而注重義氣豪情,這樣的風氣自古以來便有,哪裡隻是當今才存在。

2.

緩頰獻一說,揚眉受千金:

憑藉口才獻上一條計策,便得意地接受了千金賞賜。

3.

邊風落寒草,鳴笳墜飛禽:

邊地的寒風使耐寒的草紛紛凋落,胡笳的悲鳴聲讓空中的飛禽驚墜。

4.

越情結楚思,漢耳聽胡音:

心中滿是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作為漢人卻隻能聽聞胡地的聲音。

5.

既懷離俗傷,複悲朝光侵:

既懷著遠離故土習俗的哀傷,又悲歎時光不斷流逝。

6.

日當故鄉沒,遙見浮雲陰:

太陽應該在故鄉的方向落下,遠遠望去卻隻見浮雲遮蔽,一片陰沉。

……

全譯:

人們自古便輕生死重義氣,這般豪情豈止今日才得見。

有人憑藉口才獻上一計,而後揚眉吐氣獲千金賞賜。

塞外寒風刮過,寒草紛紛凋落,胡笳悲鳴聲聲,驚得飛禽墜落。

我滿心都是對故鄉的思念,身為漢人,卻隻能聽胡地之音。

既為遠離故土風俗而哀傷,又為時光悄然流逝而悲歎。

太陽該在故鄉方向緩緩落下,可遠遠望去,隻有浮雲蔽日,一片昏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