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361章 袁淑《啄木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361章 袁淑《啄木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啄木詩

袁淑

南山有鳥,自名啄木。

饑則啄樹,暮則巢宿。

無乾於人,唯誌所欲。

性清者榮,性濁者辱。

……

賞析:

袁淑的《啄木詩》雖篇幅簡短,卻以精巧的構思、深刻的寓意和獨特的藝術手法,展現出詩人的情誌與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一、內容結構

1.

啄木鳥形象刻畫:開篇“南山有鳥,自名啄木”,點明所詠之物為南山的啄木鳥,簡潔明快地引入主題。“饑則啄樹,暮則巢宿”,生動描繪啄木鳥的日常習性,饑餓時啄樹覓食,傍晚歸巢棲息,勾勒出其質樸、自然的生存狀態,讓讀者對啄木鳥有直觀認識。

2.

品性表達與升華:“無乾於人,唯誌所欲”進一步深化對啄木鳥的刻畫,突出其獨立不擾、堅守自我誌向的品性。最後“性清者榮,性濁者辱”筆鋒一轉,從對啄木鳥的描寫上升到對人生哲理的闡述,將品性的清濁與榮辱相聯係,點明詩歌主旨,升華主題。

二、主題思想

1.

個人誌向寄托:詩中的啄木鳥象征著詩人自己或一類人,它們不與外界過多乾涉,專注追求自身誌向,反映詩人追求獨立自由、堅守內心誌向的人生態度,不願被世俗紛擾左右,希望按自己意願生活。

2.

道德價值評判:“性清者榮,性濁者辱”表明詩人的道德價值觀,倡導人們保持高潔品性,認為隻有品性清正才能獲得榮耀,反之品性汙濁將遭受恥辱,體現詩人對高尚品德的崇尚和對美好社會道德風尚的期盼。

三、藝術特色

1.

托物言誌手法:整首詩運用托物言誌,借啄木鳥的形象和習性,傳達詩人的人生追求與道德觀念。以啄木鳥自比,使抽象的誌向和價值觀具象化,增強詩歌感染力與表現力,讓讀者通過熟悉的啄木鳥形象,更好理解詩人情誌。

2.

語言質樸簡潔:語言質樸自然,通俗易懂,以簡單文字描繪啄木鳥特點和表達深刻哲理。如“饑則啄樹,暮則巢宿”,寥寥數語勾勒出啄木鳥生活習性;“性清者榮,性濁者辱”直白闡述道德評判標準,無華麗辭藻堆砌,卻具深刻內涵,引發讀者思考。

3.

對比手法運用:“性清者榮,性濁者辱”運用對比,將清與濁、榮與辱鮮明對照,強化詩歌表達效果,使讀者清晰認知詩人所倡導和貶斥的內容,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凸顯詩人對高潔品性的追求和對汙濁品性的批判。

……

解析:

1.

南山有鳥,自名啄木

-

解析:開篇點明地點為“南山”

給人一種遠離塵世,清幽寧靜之感,營造出詩歌的背景環境。“自名啄木”,彷彿這隻鳥以啄木為使命,自我賦予了這個名字,強調了啄木鳥的獨特身份,為下文對其行為和品性的描述做鋪墊。它暗示了啄木鳥鮮明的自我認知與定位,在南山的自然環境中,它以獨特的方式生存並定義自我。

2.

饑則啄樹,暮則巢宿

-

解析:此句具體描繪啄木鳥的生活習性。“饑則啄樹”,展現其為滿足生存需求而進行的本能活動,通過啄木尋找食物,體現其務實且勤勞的一麵。“暮則巢宿”,描繪傍晚時分它歸巢棲息,表現出其生活規律,遵循自然節奏。這兩句簡潔勾勒出啄木鳥簡單質樸、順應自然的生存狀態,在平淡的描述中,展現出一種自然、自在的生活方式,為後續對其品性的揭示埋下伏筆。

3.

無乾於人,唯誌所欲

-

解析:“無乾於人”表明啄木鳥的生活不與人類社會產生過多糾葛,它獨立於人類活動之外,不受外界乾擾,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唯誌所欲”進一步強調它隻按照自己的意誌和追求行事,突出其堅守自我誌向的特點。這兩句將啄木鳥擬人化,借鳥喻人,表達了一種不隨波逐流、堅守自我的精神境界,傳達出詩人對這種獨立自由、堅持自我生活態度的推崇。

4.

性清者榮,性濁者辱

-

解析:從對啄木鳥具體形象和行為的描述,陡然上升到對人生哲理和道德評判的高度。“性清者榮”指出品性高潔、純淨的人會收獲榮耀,“性濁者辱”表明品性汙濁的人將遭受恥辱。這裡的“性清”與“性濁”形成鮮明對比,“榮”與“辱”也構成強烈反差,詩人借啄木鳥所象征的獨立高潔形象,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強調品德修養的重要性,倡導人們追求高尚的品性,批判品性低劣之人,使詩歌的主題得到升華。

……

句譯:

1.

南山有鳥,自名啄木

南山之上有一隻鳥兒,它給自己取名叫做啄木鳥。

2.

饑則啄樹,暮則巢宿

饑餓的時候就去啄樹木(尋找食物),傍晚時分便回到巢穴棲息。

3.

無乾於人,唯誌所欲

它不與世人有所乾涉,隻按照自己的誌向行事。

4.

性清者榮,性濁者辱

品性高潔的人會獲得榮耀,品性汙濁的人會遭受恥辱。

……

全譯:

南山之上,有隻鳥兒,它稱自己為啄木鳥。

餓了便啄樹覓食,傍晚就回巢棲息。

它不與人世糾葛,隻隨心誌行事。

品性高潔者,自會榮耀加身;品性汙濁者,必將遭受恥辱。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