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425章 謝朓《賦貧民田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425章 謝朓《賦貧民田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賦貧民田詩

謝朓

假遇非將迎,靖共延殊慶。

中歲曆三台,旬月典邦政。

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貧病。

將無富教禮,孰有知方性。

敦本抑工商,均業省兼並。

察壤見泉脈,覘星視農正。

黍稷緣高殖,穱稌即卑盛。

舊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

遙樹匝清陰,連山周遠淨。

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

既微三載道,庶藉兩歧詠。

俾爾倉廩實,餘從穀口鄭。

……

賞析:

《賦貧民田》是謝朓在地方任職時所作,展現了他作為官員對民生的關懷以及治理地方的理念與期望。

一、起筆闡述理政機緣與態度

“假遇非將迎,靖共延殊慶。中歲曆三台,旬月典邦政。”詩人表明自己任職並非刻意逢迎,而是秉持恭敬之心期待帶來特彆福祉。中年曆經不同職位,到此時主管地方政務。起筆奠定了詩人認真負責、心懷使命的理政基調,讓讀者感受到他對此次任職的重視與擔當。

二、表明恤貧決心與治政理念

“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貧病。將無富教禮,孰有知方性。”詩人強調與民眾共同治理的情誼,不敢忘記撫恤貧困疾苦之人。認為隻有通過使百姓富足並施以禮教,才能讓民眾懂得禮儀規範。此句體現詩人深知民生與教化的重要性,將恤貧作為首要任務,且明白物質富足與精神教化相輔相成,為後續治理舉措的描述做鋪墊。

三、提出具體治政舉措

1.

經濟層麵:“敦本抑工商,均業省兼並。”詩人主張重視農業這一根本,抑製商業過度發展,平衡民眾產業,減少土地兼並現象。在當時農業為基礎的社會,此舉措旨在保障農民權益,穩定農業生產,讓百姓有穩定生活來源,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

2.

農業生產指導:“察壤見泉脈,覘星視農正。黍稷緣高殖,穱稌即卑盛。”詩人關注土壤狀況探尋泉脈,觀測星象把握農時,指導百姓根據地勢高低種植適宜作物。這顯示出他對農業生產細節的深入瞭解,通過科學指導提高農業產量,保障民生。

3.

基礎設施與田園描繪:“舊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遙樹匝清陰,連山周遠淨。”描繪整治後的田園景象,新舊田埂分明,青苗與白水相互輝映,遠處樹木環繞形成清涼樹蔭,連綿山脈環繞,環境清幽。不僅展現出治理後田園的井然有序與生機勃勃,也暗示了詩人治政成效初顯,百姓生活環境改善。

四、抒發期望與個人誌向

“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既微三載道,庶藉兩歧詠。俾爾倉廩實,餘從穀口鄭。”麵對治理後的良好景象,詩人自斟自飲。雖不敢說三年能實現大道,但希望能如“兩歧麥”的典故一樣,獲得豐收讚譽。期望百姓倉廩充實,自己則效仿隱居的鄭子真,功成身退。這表明詩人將百姓富足視為治政目標,且不貪戀權勢,展現出高尚的情懷與誌向。

五、藝術特色

1.

內容務實,結構清晰:全詩圍繞治理地方、撫恤貧民展開,從表明理政態度,到闡述治政理念、提出具體舉措,再到抒發期望,層次分明,內容詳實,體現出詩人對政務的深入思考與規劃。

2.

情景交融:在描述治理舉措與成果時,穿插對田園風光的描繪,如“青苗白水映”“遙樹匝清陰”等,將治理成效具象化,使讀者既能感受到詩人的治政智慧,又能領略到鄉村的美好景象,增強詩歌感染力。

3.

用典自然:“兩歧詠”“穀口鄭”等典故的運用,自然貼切,簡潔地表達出詩人對治政成果的期望和個人誌向,豐富詩歌文化內涵,展現詩人深厚文學素養。

……

解析:

1.

假遇非將迎,靖共延殊慶

-

解析:“假遇”指憑借機遇,詩人說自己獲得任職的機會並非是通過刻意逢迎、鑽營奔走得來。“將迎”體現了那些不正當謀取官職的行為,詩人在此表明自身的清正與純粹。“靖共”即“靖恭”,意為恭敬謹慎,詩人秉持著這樣恭敬的態度來對待官職,希望能為當地帶來特彆的福祉。此句開篇就奠定了詩人認真負責、一心為公的基調,顯示出他對此次任職的鄭重態度,以及期望有所作為的決心。

2.

中歲曆三台,旬月典邦政

-

解析:“中歲”表明詩人此時正值中年,“曆三台”說明詩人在中年時期已經經曆過多個重要職位,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旬月典邦政”指出到此時詩人開始主管地方政務。此句承接上句,進一步闡述自身經曆,為下文展開治理理念和舉措做鋪墊,也暗示了詩人憑借過往經驗有信心治理好地方。

3.

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貧病

-

解析:“曾是”有“正是”之意,強調詩人與民眾共同治理地方的深厚情誼。詩人深知治理地方並非一己之力,而是與百姓息息相關。“敢忘恤貧病”以反問的語氣,突出詩人不敢忘記體恤貧困和患病的百姓。這直接表明瞭詩人心係民生、將百姓疾苦放在首位的執政理念,體現了他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4.

將無富教禮,孰有知方性

-

解析:“將無……孰有……”是一種加強語氣的反問句式。詩人認為,如果不使百姓生活富足,並對他們進行禮教的教化,又怎麼能期望百姓懂得禮儀規範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呢?此句體現了詩人對物質與精神雙重治理的深刻認識,明白民生與教化相輔相成,隻有讓百姓在物質上富足,才能更好地開展精神層麵的教育,從而提升民眾整體素質。

5.

敦本抑工商,均業省兼並

-

解析:“敦本”即重視農業這個根本。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詩人強調要大力發展農業,“抑工商”並非完全抑製工商業,而是在當時重農的大背景下,適當調控,防止商業過度發展對農業造成衝擊。“均業”指平衡民眾的產業,讓百姓都有合適的營生,“省兼並”即減少土地兼並現象。土地兼並會使大量農民失去土地,陷入貧困,詩人此舉措旨在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穩定農業生產,從經濟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實現社會的公平與穩定。

6.

察壤見泉脈,覘星視農正

-

解析:“察壤見泉脈”體現了詩人對土地的細致考察,通過觀察土壤的情況,探尋地下的泉脈,以便合理利用水資源進行灌溉,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覘星視農正”中,“覘星”指觀測星象,古代農民常依據星象來判斷農時,詩人通過觀測星象來把握正確的農時,指導百姓適時進行耕種、收獲等農事活動。這兩句展現了詩人對農業生產的深入瞭解和科學指導,從土地資源利用到農時把握,全方位為農業生產提供支援。

7.

黍稷緣高殖,穱稌即卑盛

-

解析:“黍稷”是耐旱的農作物,“緣高殖”表示要根據地勢較高的特點種植黍稷等作物,因為高處相對乾燥,適合這類作物生長。“穱稌”是水稻等水生作物,“即卑盛”意味著在地勢低窪、水源充足的地方種植穱稌,這樣它們才能生長茂盛。詩人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習性和土地的地勢條件,合理安排種植,體現了因地製宜的科學種植理念,有助於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8.

舊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

-

解析:“舊埒新塍分”描繪了田間景象,“埒”和“塍”都指田埂,新舊田埂分明,說明對農田進行了規整和劃分,使土地規劃更加合理有序,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管理。“青苗白水映”則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麵,綠色的青苗與清澈的水相互輝映,不僅體現了農作物生長良好,也描繪出鄉村田園清新秀麗的風光,暗示了詩人治理有方,農業生產正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9.

遙樹匝清陰,連山周遠淨

-

解析:“遙樹匝清陰”,遠處的樹木環繞成一片,形成清涼的樹蔭,為鄉村增添了一份清幽寧靜的氛圍。“連山周遠淨”,連綿的山脈環繞在四周,顯得格外潔淨、悠遠。這兩句進一步描繪鄉村的自然環境,從近處的田園延伸到遠處的山林,展現出一幅廣袤而寧靜的畫麵,不僅體現了治理後鄉村生態環境的美好,也反映出詩人注重整體環境的營造,使百姓生活在宜人的環境之中。

10.

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

-

解析:“即此風雲佳”,麵對眼前治理後呈現出的美好景象,無論是田園的生機還是環境的清幽,都讓詩人覺得當下的形勢如同風雲般美好。“孤觴聊可命”,“觴”指酒杯,詩人獨自斟酒,表達此刻內心的欣慰與滿足。在為地方治理付出諸多努力後,看到成效初顯,詩人通過自斟自飲來稍作放鬆,享受這一時刻的喜悅。

11.

既微三載道,庶藉兩歧詠

-

解析:“既微三載道”,詩人自謙地說,雖然不敢說在這三年任職期間能夠完全實現理想的治政之道。“庶藉兩歧詠”,“兩歧”出自典故,傳說中麥長出雙穗是豐收的吉兆,常用來歌頌地方官員治理有方。詩人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能像被歌頌的官員一樣,獲得百姓對豐收和良好治理的讚譽,表達了詩人對治政成果的期望,以及渴望得到百姓認可的心情。

12.

俾爾倉廩實,餘從穀口鄭

-

解析:“俾爾倉廩實”,“俾”意為使,詩人的願望是讓百姓家中的糧倉都充實起來,即希望百姓生活富足,這是他治理地方的核心目標。“餘從穀口鄭”,“穀口鄭”指鄭子真,他是漢代的隱士,居住在穀口。詩人表示,當百姓實現富足後,自己將效仿鄭子真,功成身退,隱居山林。此句展現了詩人不貪戀權勢,一心隻為百姓謀福祉的高尚情懷,也為全詩畫上了一個淡泊而又充滿理想色彩的句號。

……

句譯:

1.

假遇非將迎,靖共延殊慶:

-

我憑借機遇任職並非靠逢迎鑽營,而是秉持恭敬之心來迎來特彆的福祉。

2.

中歲曆三台,旬月典邦政:

-

中年時我已曆經多個職位,如今主管地方政務。

3.

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貧病:

-

我與民眾本就有共同治理之情,怎敢忘記撫恤貧困與患病之人。

4.

將無富教禮,孰有知方性:

-

如果不使百姓富足並施以禮教,又哪有人能懂得禮儀規範呢?

5.

敦本抑工商,均業省兼並:

-

重視農業抑製工商業過度發展,平衡民眾產業減少土地兼並。

6.

察壤見泉脈,覘星視農正:

-

觀察土壤探尋泉脈,觀測星象以把握正確農時。

7.

黍稷緣高殖,穱稌即卑盛:

-

黍稷等作物在地勢高的地方種植,水稻等作物在地勢低的地方生長旺盛。

8.

舊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

-

新舊田埂分明,綠色的青苗與清澈的水相互輝映。

9.

遙樹匝清陰,連山周遠淨:

-

遠處樹木環繞形成清涼樹蔭,連綿山脈環繞,顯得潔淨悠遠。

10.

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

-

麵對如此美好的形勢,我獨自斟酒以表欣慰。

11.

既微三載道,庶藉兩歧詠:

-

雖不敢說三年能實現理想治政之道,但願能如“兩歧麥”般獲百姓讚譽。

12.

俾爾倉廩實,餘從穀口鄭:

-

讓你們糧倉充實後,我將效仿穀口鄭子真功成身退。

……

全譯:

我因機緣巧合擔任此職,絕非刻意鑽營,秉持恭謹之心,祈願帶來非凡福祉。

人至中年,已曆眾多職位,如今執掌地方政務,全力施展抱負。

深知與民眾休慼與共,同謀發展,怎敢忘卻撫恤貧困之人與病患疾苦。

若不使百姓富足並加以禮教,又怎能期望民眾懂得禮儀規範?

故而大力重視農業,適當抑製工商,平衡民眾產業,減少土地兼並現象。

仔細勘察土壤,探尋地下泉脈,觀測星象變化,把握正確農時。

讓黍稷在高處茁壯成長,使水稻於低窪之地繁茂豐收。

整治後的田埂新舊分明,青苗與白水相互映襯,生機勃勃。

遠處樹木環繞,灑下清涼樹蔭,連綿山脈環抱,一片清幽潔淨。

麵對如此美好的景象,我自斟自飲,心中滿是欣慰。

雖不敢說短短三年能實現理想治政,但盼能如那“兩歧麥”般,獲百姓讚頌。

隻願能讓你們糧倉充實,生活富足,而後我便效仿鄭子真,歸隱山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