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65章 何晏《言誌詩·其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65章 何晏《言誌詩·其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言誌詩·其一

何晏

鴻鵠比翼遊,群飛戲太清。

常恐夭網羅,憂禍一旦並。

豈若集五湖,順流唼浮萍。

逍遙放誌意,何為怵惕驚。

……

賞析:

何晏的《言誌詩·其一》以鴻鵠為喻,生動展現了詩人在政治環境影響下,內心從追求高遠誌向到渴望安穩生活的轉變,深刻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複雜的心境與生存狀態。

一、意象鮮明,寄寓情誌

詩中“鴻鵠”這一核心意象,承載著豐富的內涵。開篇“鴻鵠比翼遊,群飛戲太清”,描繪鴻鵠結伴翱翔天際,“比翼”突出其相互協作,“戲太清”則勾勒出自由不羈、誌向高遠的姿態,象征著詩人曾經的壯誌豪情與對廣闊天地的嚮往。然而,“常恐夭網羅,憂禍一旦並”,“網羅”這一意象瞬間打破美好,代表著現實中潛藏的危險與政治迫害,與鴻鵠的自由形成強烈反差,生動體現出詩人在追求理想過程中對未知災禍的深深恐懼。“五湖”“浮萍”意象在詩後半部分出現,“豈若集五湖,順流唼浮萍”,描繪出五湖的寧靜與浮萍的悠然,象征著遠離塵世紛擾、平和安穩的生活,是詩人在權衡利弊後內心渴望的歸宿。這些意象相互交織,層層遞進,將詩人的心路曆程清晰呈現。

二、情感跌宕,真實誠摯

詩歌情感起伏變化,真摯動人。開篇營造出的自由歡快氛圍,瞬間被“常恐”引發的憂慮所取代,形成強烈的情感落差,使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內心的不安。這種對災禍的恐懼並非無病呻吟,而是對當時險惡政治環境的真實寫照。隨後,詩人通過“豈若”引出對五湖生活的嚮往,情感逐漸轉向平和與嚮往,從對危險的恐懼過渡到對安穩的追求,展現出一種無奈的妥協。“逍遙放誌意,何為怵惕驚”,以反問強化情感,表達出對平靜生活的渴望以及對過往恐懼的解脫,情感真摯且富有感染力,讓讀者能真切體會到詩人在理想與現實間掙紮後的心境。

三、對比映襯,深化主題

詩中運用對比手法,深化了主題。天空中鴻鵠的自由高飛與時刻麵臨網羅的危險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現實對理想的威脅,反映出政治環境的殘酷。而天空與五湖的場景對比,更是強化了詩人內心的抉擇。天空雖廣闊,卻危機四伏;五湖雖狹小,卻寧靜安穩。這種對比不僅是環境的對比,更是兩種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的碰撞,凸顯出詩人在理想受挫後,對安穩生活的珍視與追求,深刻揭示了詩歌主題,即文人在政治高壓下對生存方式的無奈選擇與對內心寧靜的渴望。

四、時代烙印,深刻反映

此詩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普遍遭遇與心境。當時政治局勢動蕩,司馬氏與曹氏集團爭權,文人常因政治立場而陷入危險境地。何晏身為曹魏集團成員,在政治鬥爭中麵臨諸多不確定性,其詩中對危險的恐懼與對安穩的嚮往,是這一時期文人的共同心聲。詩中體現出的從壯誌豪情到無奈妥協的轉變,展現了文人在政治壓迫下理想的破滅與生存的艱難,使詩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成為研究魏晉時期文人心態與社會背景的重要資料。

何晏的《言誌詩·其一》以其鮮明的意象、跌宕的情感、巧妙的對比以及深刻的時代反映,成為魏晉詩歌中的佳作,為讀者呈現了一幅那個時代文人內心世界的生動畫卷。

……

解析:

鴻鵠比翼遊,群飛戲太清

-

意象與意境營造:“鴻鵠”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是誌向遠大的象征,常被用來比喻那些心懷壯誌、追求高遠目標的人。詩人開篇描繪鴻鵠“比翼遊”“群飛戲太清”的畫麵,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自由壯闊的場景。“比翼”突出了鴻鵠結伴而飛的和諧狀態,暗示著誌同道合之人共同追求理想;“群飛”則強調了一種集體的力量和氣勢;“戲太清”中,“太清”指代天空,一個“戲”字,賦予鴻鵠以活潑靈動之感,彷彿它們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嬉戲,無拘無束。這兩句詩營造出一種宏大、開闊且充滿活力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高遠誌向的嚮往以及對自由追求理想境界的憧憬。

常恐夭網羅,憂禍一旦並

-

情感轉折與現實憂慮:“常恐”二字,語氣陡然一轉,打破了前文營造的美好氛圍,將筆觸從理想的天空拉回到現實的殘酷。“夭網羅”形象地比喻了各種潛在的危險和災禍,如同張開的大網,隨時可能將人捕獲。“憂禍一旦並”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災禍突然降臨的擔憂,這種擔憂並非憑空產生,而是源於當時複雜險惡的政治環境。在魏晉時期,政治鬥爭激烈,文人常常因政治立場、言論等因素陷入困境,甚至遭遇殺身之禍。何晏身處這樣的時代,雖有遠大抱負,但也時刻警惕著周圍可能出現的危險,此句真實地反映了他內心的恐懼與不安。

豈若集五湖,順流唼浮萍

-

抉擇與心境轉變:“豈若”表示一種對比和選擇,詩人將鴻鵠在天空麵臨危險的處境與在五湖的生活進行對比。“集五湖”描繪出一幅寧靜、祥和的畫麵,五湖相較於天空,少了許多未知的風險,象征著一種遠離塵世紛爭的安穩環境。“順流唼浮萍”,“順流”體現出一種順應自然、隨遇而安的態度,“唼浮萍”則生動地展現了一種悠然自得的生存方式,鴻鵠在五湖之中順著水流輕鬆地覓食浮萍,無需擔憂網羅的威脅。這兩句詩表明詩人在經曆了對危險的恐懼後,內心開始嚮往一種平和、安穩的生活,體現出心境的轉變,從追求高遠誌向轉向尋求現實的安穩。

逍遙放誌意,何為怵惕驚

-

理想生活的期許與心境表達:“逍遙放誌意”描繪了在五湖生活所能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逍遙”體現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心境,在這種環境下,詩人可以儘情地舒展自己的誌向和心意,不再受到外界過多的乾擾和束縛。“何為怵惕驚”以反問的形式,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選擇的合理性和優越性。既然在五湖能夠逍遙自在,又何必像之前在天空中那樣擔驚受怕呢?此句表達了詩人對擺脫恐懼、獲得內心平靜的渴望,同時也傳達出一種對過去那種充滿擔憂生活的反思,表明詩人在權衡利弊後,認為選擇安穩的生活更能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

……

句譯:

鴻鵠比翼遊

譯:鴻鵠鳥兒相互挨著翅膀一同遨遊。

群飛戲太清

譯:它們成群結隊地飛翔,在浩瀚天空中嬉戲。

常恐夭網羅

譯:卻常常害怕那意外的羅網(從天而降)。

憂禍一旦並

譯:擔憂災禍突然間一並降臨。

豈若集五湖

譯:怎比得上棲息在五湖之上。

順流唼浮萍

譯:順著水流,啄食著浮萍。

逍遙放誌意

譯:自由自在地舒展誌向與心意。

何為怵惕驚

譯:又何必擔驚受怕、心存恐懼呢。

……

全譯:

鴻鵠結伴振翅同遊,成群於天際自在戲耍。

卻常擔憂那如天般的羅網,害怕憂難災禍一朝並至。

怎比得上棲息在五湖之上,順著水流悠然啄食浮萍。

逍遙自在,暢抒誌向心意,又何苦擔驚受怕心懷恐懼。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