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494章 沈約《秋晨羈怨望海思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494章 沈約《秋晨羈怨望海思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秋晨羈怨望海思歸

沈約

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

八桂曖如畫,三桑眇若浮。

煙極希丹水,月遠望青丘。

……

賞析:

《秋晨羈怨望海思歸》是沈約的詩作,借秋晨望海之景,融入奇幻想象,抒發濃鬱羈旅思鄉之情。

一、開篇點題,營造氛圍

“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起筆描繪出一幅壯闊又略帶迷濛的畫麵。詩人置身秋晨海邊,天空與地麵似被分隔,眼前海霧彌漫,霧氣似將空間劃分。“臨”字,寫出詩人站在霧氣前的姿態,有一種直麵未知與迷茫之感。“披遠”則展現詩人極力撥開視野障礙,遠眺滄海的急切。“滄流”描繪海水蒼茫浩渺、奔騰不息,為全詩奠定了雄渾而略帶惆悵的基調,既暗示空間的廣闊,又隱喻詩人內心如滄海般起伏的愁緒。

二、巧用典故,寄托情思

1.

八桂之暖:“八桂曖如畫”,“八桂”原指八株桂樹,後常代指廣西一帶,傳說中那裡溫暖美好。“曖如畫”將八桂之地描繪得如畫卷般溫暖宜人,色彩柔和,令人心生嚮往。這一典故的運用,既展現出詩人對遠方美好之地的想象,又通過對比眼前秋晨的羈旅之境,強化了內心對溫暖家鄉或理想歸宿的渴望。

2.

三桑之渺:“三桑眇若浮”,“三桑”出自《山海經》,傳說中的神樹,生長在遙遠之地。“眇若浮”形容三桑遙遠縹緲,彷彿浮於天際,不可觸及。此典故傳達出一種虛幻、遙遠之感,暗示詩人與理想之地的距離遙不可及,加深了思鄉與羈旅的愁緒,同時增添了詩歌的奇幻色彩。

三、虛實結合,拓展意境

1.

煙極希丹水:“煙極”描繪眼前煙霧彌漫至儘頭,是實景描寫。而“希丹水”中的“丹水”,在古代文獻中常帶有神秘色彩,可能與神話傳說相關。詩人在煙霧儘頭渴望見到丹水,由實入虛,將眼前的現實之景與對神秘之地的幻想相連,拓展了詩歌的空間感與神秘感,表達出對未知美好與歸宿的期盼。

2.

月遠望青丘:“月遠”描繪明月高懸,是實寫秋夜之景。“青丘”同樣源自神話傳說,是個神秘之所。在明月映照下,詩人遙望青丘,虛實相生,借神話中的青丘,抒發內心深處的思鄉與羈旅愁緒,使詩歌意境更為深邃,借虛幻之地寄托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

四、藝術特色

1.

意境雄渾開闊:通過“澥霧”“滄流”“煙極”“月遠”等意象,構建出宏大、開闊的空間意境,展現出大海的浩瀚、天地的廣袤,讓讀者感受到詩人所處環境的壯闊,同時凸顯個體在其中的渺小與孤獨,強化羈旅愁思。

2.

用典巧妙自然:運用“八桂”“三桑”“丹水”“青丘”等典故,自然融入詩歌情境,不僅豐富了詩歌文化內涵,增添奇幻色彩,還巧妙傳達詩人情感,借神話傳說中的美好與遙遠,映襯現實的羈旅困境與思鄉之情。

3.

情感含蓄深沉:詩人沒有直白傾訴羈怨與思歸之情,而是借景、用典委婉表達。從對遠方美好之地的想象,到對神話神秘之處的渴望,層層遞進,含蓄中飽含深沉情感,使讀者能細細品味其中的複雜滋味。

……

解析:

1.

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

-

解析:“分空臨澥霧”,詩人開篇描繪出一種空間上的獨特感受,彷彿天空與地麵被某種力量分隔開來,而自己正麵對著海邊濃重的霧氣。“臨”字生動地展現出詩人站在霧氣前,霧氣撲麵而來的場景,營造出一種朦朧、迷茫的氛圍,同時也暗示了詩人所處環境的陌生與未知。“披遠望滄流”,“披遠”體現出詩人極力撥開眼前的障礙,試圖向遠處眺望的姿態,表現出他內心對遠方的渴望與探尋。“滄流”指代蒼茫的水流,通常指大海,描繪出一片浩渺無垠、波濤湧動的景象,展現出空間的廣闊,也為全詩奠定了雄渾壯闊的基調,同時暗示詩人內心如這滄流一般,湧動著複雜的情緒。

2.

八桂曖如畫,三桑眇若浮

-

解析:“八桂曖如畫”,“八桂”這一意象,在古代常用來指代廣西一帶,傳說那裡桂樹成林,景色宜人。“曖”字營造出一種溫暖、柔和的氛圍,彷彿八桂之地籠罩在一片溫馨的色調之中,如同一幅色彩斑斕、充滿生機的畫卷。詩人藉此表達對美好之地的嚮往,這種美好或許象征著他心中的故鄉或者理想的歸宿,與他當下所處的羈旅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內心對溫暖與安寧的渴望。“三桑眇若浮”,“三桑”源自古代神話傳說,生長在遙遠的地方。“眇”表示遙遠、渺茫,“若浮”則給人一種虛幻、不真實的感覺,彷彿三桑之地遠在天際,縹緲不定,難以觸及。此句通過對三桑的描繪,不僅增添了詩歌的神秘奇幻色彩,更暗示了詩人與心中嚮往之地距離遙遠,進一步強化了他的羈旅愁緒和對歸鄉的期盼。

3.

煙極希丹水,月遠望青丘

-

解析:“煙極希丹水”,“煙極”描繪出眼前煙霧彌漫,向遠方伸展直至儘頭的景象,這是對現實場景的描寫,給人一種朦朧、深遠的感覺。“希”通“稀”,在這裡可理解為希望、期待,“丹水”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常與神秘的故事相關聯。詩人在煙霧的儘頭渴望看到丹水,由眼前的實景過渡到對虛幻神秘之地的想象,將現實與神話相融合,表達出對未知美好事物的嚮往,也暗示了他在羈旅中對某種超越現實的寄托的追尋。“月遠望青丘”,“月遠”描繪出明月高懸於天際的畫麵,點明時間是在夜晚,月光灑下,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略帶孤寂的氛圍。“青丘”同樣是神話傳說中的地方,充滿了奇幻色彩。在這清冷的月光下,詩人極目遠望青丘,借對青丘的遙望,抒發內心深處難以言說的情感,或許是對故鄉的思念,或許是對理想世界的憧憬,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邃悠遠,傳達出一種在羈旅中對遠方神秘而美好事物的嚮往與惆悵。

……

句譯:

1.

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

-

翻譯:天空彷彿與地麵分界,我麵對著海邊茫茫霧氣,極力放眼遠望,目光追逐那蒼茫的海流。

2.

八桂曖如畫,三桑眇若浮

-

翻譯:八桂之地溫暖明媚,美得如同一幅畫卷;三桑遙遠渺茫,看起來彷彿在漂浮。

3.

煙極希丹水,月遠望青丘

-

翻譯:煙霧儘頭,我渴望看到傳說中的丹水;明月高懸時,我遙望著那神秘的青丘。

……

全譯:

天空與大地似被分隔,我佇立在彌漫的海邊霧氣前,極力遠眺,望向那茫茫無儘的滄海水流。

八桂之地溫暖宜人,仿若一幅色澤明麗的畫卷;傳說中的三桑遙遠縹緲,好似在天際漂浮。

煙霧繚繞的儘頭,我盼望著能一睹丹水的模樣;明月高懸夜空,我遙遙凝視著神秘的青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