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73章 諸葛亮《出師表》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73章 諸葛亮《出師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儘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賞析:

《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即將率軍北伐曹魏。此時蜀漢新遭猇亭之敗,元氣大傷,而曹魏政權日益強大,東吳亦虎視眈眈。在這內憂外患之際,諸葛亮為實現興複漢室的大業,上此表文,以懇切言辭勸誡後主劉禪,同時表明自身北伐決心。

一、立意與主題

興複漢室,鞠躬儘瘁:文章核心立意是興複漢室,這是諸葛亮一生的政治理想,也是蜀漢政權存在的重要意義。開篇點明蜀漢“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決心北伐,“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體現對先帝遺誌的忠誠踐行與為實現理想鞠躬儘瘁的精神。此主題貫穿全文,激勵蜀漢上下團結一心,為共同目標奮鬥。

勸誡後主,勵精圖治:勸誡後主劉禪是重要主題。諸葛亮深知後主年輕,缺乏政治經驗,故在文中反複叮囑,希望他“開張聖聽”,廣納諫言,避免“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強調賞罰公正,“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尤其要“親賢臣,遠小人”,以先漢興隆、後漢傾頹為鑒,勵精圖治,穩固蜀漢政權。

二、結構與脈絡

開篇明勢,奠定基調:以“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起筆,點明蜀漢艱難處境,“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突出形勢嚴峻,卻又以“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展現希望,為後文提出建議與表明北伐決心奠定基礎,讓讀者感受到局勢緊迫與責任重大。

提出建議,條理清晰:從朝政、用人等方麵提出建議。在朝政上,強調賞罰分明,宮中府中一體對待;用人上,舉薦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賢才,建議後主親信並重用他們,同時以兩漢興衰對比,凸顯親賢遠佞重要性。建議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為蜀漢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

自述身世,表忠明誌:由對後主勸誡轉入自身經曆回顧,從“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到“遂許先帝以驅馳”,詳述先帝知遇之恩,“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表達對蜀漢的忠誠與擔當。進而闡述北伐時機成熟及決心,表明北伐是為報先帝、忠陛下,將個人命運與蜀漢興衰緊密相連。

明確分工,殷切期望:明確自身與郭攸之等人職責,將北伐重任攬於己身,把進忠言之事托付他人,期望後主“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對後主提出殷切期望,為蜀漢未來發展指明方向,使文章主題得以升華。

三、語言與修辭

質樸懇切,情真意切:語言質樸無華,卻飽含深情。如“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直白表達對先帝的懷念、對後主的擔憂及即將出征的複雜情感,質樸言辭直擊人心,引發讀者強烈共鳴。

整散結合,節奏明快:采用整散結合句式。“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為整句,對仗工整,增強節奏感與說服力;“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為散句,靈活自然,便於表達複雜內容。整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富有韻律美。

對比映襯,強化觀點:運用對比手法,如先漢與後漢用人導致不同結果對比,“親賢臣,遠小人”與“親小人,遠賢臣”形成鮮明反差,強化親賢遠佞重要性,讓後主深刻認識到正確用人關乎國家興衰。

四、曆史與現實意義

曆史意義:《出師表》是研究三國曆史重要文獻,反映蜀漢政權當時政治、軍事狀況,展現諸葛亮政治智慧與忠誠品質。其對興複漢室理想的執著追求,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激勵無數仁人誌士為國家鞠躬儘瘁,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擔當精神傳承影響深遠。

現實意義:在當今社會,其蘊含智慧仍具借鑒價值。勸誡後主“開張聖聽”“察納雅言”,啟示領導者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強調賞罰公正,對構建公平公正社會環境與管理機製有指導意義;諸葛亮忠誠擔當精神,激勵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堅守責任,為實現目標努力奮鬥,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

解析: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解析:開篇便以沉痛的語氣敘述,“先帝”指劉備,他開創蜀漢大業卻未完成便中途去世,這是蜀漢政權麵臨的重大挫折。“天下三分”點明當時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勢,“益州疲弊”則指出蜀漢所處益州地區,因連年征戰,人力、物力匱乏,民生艱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直接表明蜀漢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後文提出的各項建議和闡述北伐的必要性埋下伏筆,營造出一種緊張且嚴峻的氛圍。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

解析:“然”字轉折,雖蜀漢形勢危急,但仍有希望。“侍衛之臣不懈於內”指宮廷內侍奉保衛的臣子毫不懈怠,“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說的是在外征戰的將士不顧生死。“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解釋原因,他們是追念先帝劉備對他們的特殊厚待,希望能在陛下您這裡報答這份恩情。此句體現出蜀漢君臣一心,為後文勸誡後主劉禪團結眾人、勵精圖治做鋪墊。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解析:“誠宜”表明這是應當做的事,建議劉禪要“開張聖聽”,即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這樣做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恢弘誌士之氣”,振奮那些有誌之士的士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則告誡劉禪不要過分看輕自己,說話不要不恰當。否則就會“以塞忠諫之路也”,堵塞了臣子們忠心進諫的道路。此句從正反兩方麵闡述,強調廣開言路對蜀漢發展的重要性。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解析:“宮中”指皇宮內的近臣,“府中”指丞相府的官員,強調皇宮和丞相府都是一個整體。“陟罰臧否”指對官員的提升、處罰、表揚、批評,“不宜異同”表示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即要做到賞罰公平公正,不論親疏,一視同仁。這是為了保證蜀漢政權內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維護朝廷的秩序和穩定。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解析:進一步說明具體做法,“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觸犯法律條文的人,以及儘忠做好事的人。“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都應該交給主管部門的官員去判定他們應得的刑罰或獎賞,這樣做是“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來顯示陛下您公正嚴明的治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再次強調不能偏袒私情,讓宮內和朝廷的賞罰標準不一樣,強化了賞罰公正的觀點。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解析:開始舉薦人才,“侍中、侍郎”是官職,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擔任這些職位。“此皆良實”說明他們都是善良誠實的人,“誌慮忠純”表明他們誌向和心思忠誠純正。“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此先帝劉備選拔他們,留下來輔佐陛下。突出這些人是先帝認可的賢才,值得劉禪信任。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解析:“愚以為”是謙辭,表明自己的看法。建議劉禪對於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悉以諮之”,都要拿來詢問他們的意見,“然後施行”,之後再去實施。這樣做的結果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獲得很多好處。強調這些賢纔在宮中事務處理上的重要作用。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

解析:舉薦將軍向寵,“性行淑均”說明他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曉暢軍事”表明他精通軍事。“試用於昔日”指過去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之曰能”,先帝劉備稱讚他有才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體現向寵不僅有才能,還得到眾人認可。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

解析:建議劉禪在軍隊中的事情,“悉以諮之”,都要向向寵諮詢。這樣做能夠“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讓軍隊團結一心,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將士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突出向寵在軍事管理方麵的重要性,能保證軍隊的良好秩序和戰鬥力。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

解析:通過對比先漢和後漢的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親近賢能的臣子,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小人,遠賢臣”,親近小人,疏遠賢能的臣子,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以曆史為鑒,強呼叫人的重要性,為劉禪提供曆史經驗教訓,讓他明白正確用人關乎國家興衰。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

解析:“先帝”劉備在世時,“每與臣論此事”,每次和諸葛亮談論到用人這件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沒有一次不對桓帝、靈帝時期的用人不當感到歎息和痛心遺憾。借先帝之歎,進一步強調親賢遠佞的重要性,讓劉禪深刻認識到錯誤用人帶來的嚴重後果。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

解析:再次強調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都是忠貞善良、能以死報國的大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希望劉禪能夠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那麼漢朝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突出這些賢才對蜀漢複興的重要作用,鼓勵劉禪重用賢才。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解析:諸葛亮自述身世,“臣本布衣”表明自己原本是平民百姓,“躬耕於南陽”說自己在南陽親自耕種田地。“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隻想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中揚名顯達。體現出諸葛亮早年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與後文先帝的知遇之恩形成對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解析:“先帝不以臣卑鄙”,劉備不因為諸葛亮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猥自枉屈”,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次到草廬中拜訪諸葛亮。“諮臣以當世之事”,向諸葛亮詢問當時天下的大事。“由是感激”,因此諸葛亮十分感動,“遂許先帝以驅馳”,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詳細敘述先帝的知遇之恩,表達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為後文表明北伐決心做鋪墊。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

解析:“後值傾覆”指後來遇到兵敗,即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被曹操擊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一年了。強調自己追隨先帝以來,曆經艱難,始終不離不棄,進一步體現對蜀漢的忠誠。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解析:“先帝知臣謹慎”,先帝劉備深知諸葛亮做事小心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所以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表明諸葛亮受托之重,突出先帝對他的信任,也為下文闡述北伐是履行對先帝的承諾做鋪墊。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

解析:“受命以來”,接受遺命以來,“夙夜憂歎”,諸葛亮早晚憂愁歎息。“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擔心先帝托付的大事不能實現,從而損害先帝的知人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指諸葛亮率軍南征孟獲,體現他為完成先帝遺願,不辭辛勞,儘心儘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

解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經過南征,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也已經充足,北伐的時機已經成熟。“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希望用儘自己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凶惡的敵人。“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恢複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洛陽,明確闡述北伐的目標和決心,表明這是對先帝遺誌的繼承和踐行。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儘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

解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就是諸葛亮用來報答先帝並且儘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斟酌損益,進儘忠言”,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明確自身與郭攸之等人的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共同為蜀漢的複興努力。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

解析:“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交給自己,並要求看到成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如果沒有成效,就懲治自己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表明諸葛亮對北伐的堅定決心,將自己置於必成的壓力之下,以表忠誠。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

解析:“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同時也希望陛下您自己要多多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臣不勝受恩感激”,表達自己對陛下的感激之情,再次強調各方應各司其職,共同為蜀漢複興努力。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解析:“今當遠離”,如今即將遠離朝廷,率軍北伐。“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麵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以情動人,體現諸葛亮對蜀漢的不捨,對後主的擔憂,以及即將出征的複雜心情,使文章的情感達到**,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

句譯: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譯:先帝開創統一天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譯:然而,宮廷裡侍奉守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誌的將士,在戰場上捨身忘死,這都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想要報答給陛下您啊。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譯: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誌士們的勇氣,不應該隨意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從而堵塞了忠臣進諫的道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譯: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丞相府中而有所不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譯: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觸犯法律條文的,以及儘忠做好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部門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偏袒有私心,使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譯: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誌向和心思忠誠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譯: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再去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獲得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譯: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譯: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將士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譯: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譯: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帝、靈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譯: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能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以數著日子等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譯: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親自耕種田地,隻想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中揚名顯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譯: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天下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譯:後來遇到兵敗,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譯:先帝深知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譯: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歎息,擔心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從而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譯: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儘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複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儘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譯: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儘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譯: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懲治我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譯: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就受恩感激不儘了。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如今我即將遠離陛下,麵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

全譯:

先帝開創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力睏乏,民生凋敝,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啊。然而,宮廷裡侍奉守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誌的將士,在戰場上捨身忘死,這都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想要報答給陛下您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誌士們的士氣,不應該隨意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從而堵塞了忠臣進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丞相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觸犯法律條文的,以及儘忠做好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部門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偏袒有私心,使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誌向和心思忠誠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再去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獲得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將士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帝、靈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能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以數著日子等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親自耕種田地,隻想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中揚名顯達。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天下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歎息,擔心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從而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儘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複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儘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懲治我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就受恩感激不儘了。

如今我即將遠離陛下,麵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