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75章 陶淵明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儘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
賞析: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傳世傑作,創作於東晉末年。這一時期,政治黑暗,政權更迭頻繁,戰爭連綿不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陶淵明自身雖有濟世之誌,卻在官場屢屢碰壁,對現實深感失望,最終選擇歸隱田園。在這樣的背景下,他以如椽之筆勾勒出《桃花源記》這一寄托理想的文學瑰寶。
一、立意與主題
1.
構建理想社會藍圖:文章的核心立意在於構建一個與現實社會截然不同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內,“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描繪出一幅寧靜祥和、自給自足的田園景象。這裡的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過著安居樂業、和諧美滿的生活。通過對桃花源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沒有戰亂、剝削和壓迫,人人勞動、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的嚮往。
2.
批判現實社會黑暗:以桃花源的美好為參照,反襯出東晉末年現實社會的諸多弊端。當時,政治腐敗,門閥製度森嚴,百姓在戰亂和苛政下民不聊生。“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借桃花源人之口,暗示了現實社會的動蕩不安,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批判。
3.
探尋人生歸宿與精神寄托: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陶淵明,藉助桃花源表達對人生歸宿的思考和精神寄托的追尋。桃花源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更是一個精神家園,代表著作者對寧靜、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他對人性美好品質的堅守。
二、結構與脈絡
1.
發現之奇:偶然闖入神秘之境:開篇以武陵漁人的視角,敘述其在捕魚時“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偶然發現桃花林。“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營造出神秘而美妙的氛圍,引發讀者的好奇心,為進入桃花源埋下伏筆。
2.
桃源之美:展現理想生活畫卷: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文章細致描繪了桃花源內的景象。先寫自然環境,後述人們的生活狀態,層次分明地展現出一個和諧美好的理想世界。與桃花源人的對話,進一步交代了桃花源的來曆,使故事更加完整。
3.
離開與追尋: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漁人離開桃花源時“處處誌之”,然而太守派人尋找卻“遂迷,不複得路”,南陽劉子驥“欣然規往”,但“未果,尋病終”。這些情節強化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同時也暗示了理想社會在現實中的虛幻與難以企及,突出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三、語言與修辭
1.
質樸自然,簡潔生動:語言風格質樸無華,通俗易懂,卻能生動地傳達豐富的內容。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簡潔幾筆勾勒出桃花源人的生活場景;“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樸實的語言描繪出村民的熱情好客,使讀者如臨其境。
2.
白描手法,勾勒如畫:運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寥寥數語便勾勒出鮮明的形象和場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描繪出桃花源的整體風貌;“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刻畫了老人和小孩的神情狀態,展現出桃花源的和諧與美好。
3.
伏筆與照應,情節連貫:文中多處運用伏筆與照應,使情節連貫,結構嚴謹。如漁人進入桃花源前“忘路之遠近”,暗示其將進入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開時“處處誌之”,與後文尋找時“遂迷,不複得路”相照應,增強故事的合理性與神秘感。
四、曆史與現實意義
1.
曆史意義:《桃花源記》為研究東晉社會提供了生動的文學資料,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苦難。其描繪的理想社會模式,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烏托邦”式文學作品的典範,啟發了無數文人對理想世界的想象與追求。
2.
現實意義:在現代社會,《桃花源記》依然具有重要價值。它提醒人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世界的構建,要珍惜和平,追求和諧美好的生活。其蘊含的對理想社會的嚮往,激勵著人們不斷努力,為創造更加公平、自由、美好的社會而奮鬥。
……
解析:
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
解析:“晉太元中”明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為東晉太元年間,為故事設定了曆史背景。“武陵人捕魚為業”介紹主人公身份,是武陵郡以捕魚為生的人,讓讀者對人物有初步認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描述漁人順著溪水劃船前行,漸漸忘記路程遠近,“忘”字為後文偶然發現桃花源埋下伏筆,暗示他已不知不覺脫離日常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未知之境,也營造出一種不經意間的奇遇氛圍。
2.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
解析:“忽逢桃花林”,“忽”字強調發現桃花林的突然性,增添神秘色彩。“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描繪出桃花林的絕美景色,長達數百步的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中間沒有其他雜樹,鮮嫩美麗的芳草與紛紛飄落的桃花瓣相互映襯,構成一幅奇幻美妙的畫麵。這不僅給漁人帶來強烈視覺衝擊,“漁人甚異之”,也引發讀者好奇。“複前行,欲窮其林”,表現出漁人因驚異而產生的探索**,推動故事發展,使讀者急於知曉桃花林儘頭的景象。
3.
林儘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
解析:“林儘水源”表明桃花林到了溪水源頭處結束,自然引出後麵的山。“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出現的山和隱約的光亮,進一步激發讀者興趣,營造神秘氛圍。“便舍船,從口入”,漁人舍棄船進入山洞,這一行為展示出他的好奇與勇敢,也讓故事從桃花林的奇幻景色過渡到對山洞內部未知世界的探索。
4.
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解析:“初極狹,才通人”描述山洞入口極為狹窄,僅能容一人通過,給人一種侷促、壓抑之感,與後文形成鮮明對比。“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經過狹窄通道後,眼前突然開闊明亮,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讓漁人驚喜,也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如釋重負的暢快,同時暗示著一個全新世界即將展現在眼前。
5.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解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描繪出桃花源內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齊有序,給人一種規整、安寧的感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列舉了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林等,展現出桃花源物產豐富,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聲相互可聞,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與生活氣息的鄉村畫麵,體現出桃花源內寧靜祥和的氛圍。
6.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
解析:“其中往來種作”描繪桃花源中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情景,展現出他們勤勞的品質和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說明桃花源人的穿著與外界並無差異,使桃花源與現實世界建立起某種聯係,增強故事可信度。“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自得其樂,進一步強調桃花源內生活的和諧美好,突出人們精神上的滿足。
7.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解析:“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人見到外來的漁人,感到十分驚訝,側麵反映出桃花源與世隔絕,極少有外人進入。“問所從來”,表現出他們對外界的好奇。漁人“具答之”後,村民“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要”通“邀”,熱情邀請漁人到家,並以豐盛食物款待,體現出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
8.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
解析:“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得知有外人到來,村民都前來打聽訊息,進一步體現出桃花源人對外界的關注。“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通過村民自述,交代了桃花源的來曆,他們的祖先為躲避秦朝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與外界隔絕,解釋了桃花源存在的合理性,也暗示了外界社會長期處於動蕩不安之中。
9.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
解析:“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人詢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這誇張地表現出他們與世隔絕時間之久。“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漁人向他們詳細講述外界情況後,村民們都感歎惋惜,他們的“歎惋”,可能包含對外部世界朝代更迭、戰亂頻繁的感慨,也可能有對自身與世隔絕錯過許多的複雜情緒,進一步強化了桃花源與現實世界的對比。
10.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
解析:“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除了最初邀請漁人的人家,其他村民也紛紛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並拿出酒食招待,再次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也表明桃花源內人際關係和睦,大家生活富足。“停數日,辭去”,漁人在桃花源停留數日後決定離開,推動故事發展,引出下文。
11.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
解析: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細節表現出他們對現有平靜生活的珍惜與維護,擔心外界人知曉後打破桃花源的寧靜與安寧,同時為後文尋找桃花源無果埋下伏筆,增添故事神秘色彩。
1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
解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漁人離開桃花源後,順著來時路返回,處處做標記,表現出他對桃花源的重視以及可能存在的私心。“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回到郡城後,漁人拜見太守並告知桃花源之事,反映出漁人在利益或其他因素驅使下,違背了桃花源人的囑托,也使得桃花源的神秘即將麵臨外界的介入。
13.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
解析:“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太守聽聞後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去尋找桃花源,表現出太守對這件事的重視。然而“遂迷,不複得路”,他們迷失方向,找不到曾經做的標記和通往桃花源的路,這一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暗示桃花源的神秘與不可捉摸,也表明理想世界在現實中難以尋覓。
14.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
解析:“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劉子驥作為高尚的隱士,聽聞此事後欣然計劃前往尋找桃花源,側麵反映出桃花源的吸引力,也表明不同身份的人對理想世界都有嚮往。“未果,尋病終”,劉子驥最終未能找到桃花源就因病去世,進一步強化了桃花源的虛幻性。“後遂無問津者”,此後再也沒有人去探尋桃花源,以一種略帶遺憾的方式結束故事,給讀者留下無儘遐想,也讓桃花源成為一個永遠的謎,象征著理想社會在現實中的難以實現。
……
句譯:
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2.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彆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地散在地上。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儘頭。
3.
林儘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桃林的儘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漁人發現山上有個小洞口有點光亮。於是他舍棄船隻,從洞口進去。
4.
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起初洞口很狹窄,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5.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眼前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
6.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7.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
8.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麵的人斷絕了來往。
9.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儘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歎惋惜。
10.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
11.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麵的人說啊!”
1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曆。
13.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4.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誌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
全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靠捕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不知不覺忘了路程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內,中間沒有彆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地灑在地上。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儘頭。
桃林的儘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隱隱約約有點光亮。於是他舍棄船隻,從洞口進去。
起初洞口極其狹窄,隻能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眼前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有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其他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躲避秦朝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向他們詳儘地說了出來,他們聽後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後,便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囑咐他說:“這裡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漁人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曆。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誌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後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