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547章 王融《法樂辭?歌雙樹》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547章 王融《法樂辭?歌雙樹》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法樂辭歌雙樹

王融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結。

川上不徘徊,條間函渝滅。

靈智湛常然,俯應有盈缺。

感運複來儀,且厭人間世。

……

賞析:

《法樂辭·歌雙樹》由王融所作,圍繞佛教意象“雙樹”展開,借自然之景與對生命的感悟,傳達深刻的佛法教義,展現詩人對生命和佛法的深邃思考。

一、開篇自然之景隱喻生命無常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結”:

-

景緻勾勒:首句“亭亭宵月流”,“亭亭”描繪出夜月高懸、儀態優雅之姿,“流”字賦予月光動態感,彷彿月光如潺潺流水,靜靜傾灑。次句“膍膍晨霜結”,“膍膍”形容晨霜濃密厚實,生動展現清晨萬物覆霜的景象。

-

象征意義:這兩句通過描繪夜晚到清晨的時間轉換及相應的自然景象變化,以月與霜的交替,隱喻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夜月的流逝如同生命時光的悄然消逝,晨霜的凝結恰似生命中無常的降臨,營造出靜謐又略帶憂傷的氛圍,引發讀者對生命易逝的思索,為全詩定下深沉基調。

二、生命消逝的歎惋與不可逆轉

1.

“川上不徘徊,條間函渝滅”:

-

意象運用:

“川上不徘徊”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之意,將生命比作川流不息的河水,一刻不停地向前流逝,毫無徘徊停留之意,強調生命消逝的不可逆轉。“條間函渝滅”中,“條”可能指樹枝,“函渝滅”表示在樹枝間的事物逐漸消逝,或許象征著生命在時光的流轉中,如枝頭的花葉般,無可避免地走向衰敗與滅亡。

-

情感表達:此句進一步深化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以河水與枝頭事物的消逝,表達詩人對生命匆匆離去的歎惋,讓讀者深切感受到生命在時間麵前的脆弱與無力,強化了對生命短暫本質的認知。

三、佛法智慧的恒常與應世

1.

“靈智湛常然,俯應有盈缺”:

-

佛法內涵:

“靈智”指代佛法所蘊含的智慧,“湛常然”表明這種智慧如清澈的湖水般,永恒不變、深邃純淨。“俯應有盈缺”指出佛法智慧雖永恒,但在應對世間萬象時,會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因應不同的情境和眾生的需求而呈現出不同的方式。這體現了佛法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它既能保持本質的恒常,又能因世而變,普度眾生。

-

思想升華:與前文對生命無常的感慨形成對比,此句強調佛法智慧的永恒性,為處於生命無常困惑中的人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指引,使詩歌從單純對生命短暫的歎惋,上升到對永恒佛法智慧的探尋與領悟,提升了詩歌的思想深度。

四、渴望超脫塵世的心境表達

1.

“感運複來儀,且厭人間世”:

-

情感抒發:

“感運複來儀”表達詩人感受到命運的流轉變化,期待佛法再次降臨世間,為眾生帶來救贖與指引。“且厭人間世”直白地表明詩人對人間世事的厭倦,這種厭倦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基於對生命無常的深刻洞察,意識到塵世的苦難與虛幻,從而渴望超脫塵世,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解脫。

-

主題深化:此句點明詩人渴望藉助佛法超脫人間苦難的心境,進一步深化詩歌主題,呼應前文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以及對佛法智慧的闡述,完整地呈現出詩人從對生命的思考,到對佛法的嚮往,最終渴望超脫塵世的思想脈絡。

五、藝術特色

1.

巧妙用典,深化主題:詩中巧妙化用“川上”這一典故,自然貼切地表達生命如流水般消逝的感慨,增強詩歌文化底蘊,深化生命無常的主題,引發讀者共鳴,使讀者更易理解詩人意圖。

2.

對比映襯,突出主旨:將生命的無常與佛法智慧的恒常進行對比,以生命的短暫、變化襯托佛法的永恒、穩定,突出佛法對眾生的指引與救贖意義,使詩歌主旨更加鮮明,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歸宿與解脫之道。

……

解析: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結

-

景語描繪:“亭亭宵月流”,“亭亭”生動展現出夜月高懸時那種優雅、挺拔的姿態,給人一種寧靜而高遠之感。“流”字賦予了月光動態美,彷彿月光如水流淌,輕柔地灑向大地,描繪出夜晚靜謐且柔和的氛圍。“膍膍晨霜結”中,“膍膍”形象地描繪出晨霜的濃密狀態,讓人聯想到清晨時分,萬物都被一層厚厚的霜所覆蓋,呈現出一片銀白的世界。

-

情語暗示:從時間上看,這兩句從夜晚過渡到清晨,借宵月與晨霜兩種不同時間的自然景象,暗示了時光的流轉。這種時光的流逝如同生命的程序,悄無聲息卻又不可阻擋,隱喻著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在寫景中蘊含著淡淡的對生命易逝的感慨,為全詩奠定了一種帶有思索與惆悵的情感基調。

2.

川上不徘徊,條間函渝滅

-

意象解讀:

“川上不徘徊”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典故,把生命比作川流不息的河水,河水奔騰向前,不會為誰停留徘徊,形象地強調了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流逝的必然性。“條間函渝滅”裡,“條”可能指樹枝,“函渝滅”可理解為在樹枝間存在的事物逐漸消逝不見,也許象征著生命就像枝頭的生命形態,隨著時間推移,無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

情感表達:此句進一步強化了對生命無常的感歎。詩人通過這兩個意象,傳達出對生命匆匆消逝的無奈與惋惜之情,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生命在時間長河中的渺小與脆弱,加深了對生命短暫這一主題的感受。

3.

靈智湛常然,俯應有盈缺

-

佛法內涵闡釋:

“靈智”指的是佛法所蘊含的智慧,“湛常然”表明這種智慧如同清澈深邃的湖水,始終保持著純淨、恒定的狀態,不受外界乾擾,象征佛法智慧的永恒不變。“俯應有盈缺”意思是佛法智慧雖然本質永恒,但在應對世間萬象、普度眾生時,會像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根據不同的情況和眾生的需求,呈現出不同的方式和表現。

-

哲理啟示:這兩句將佛法智慧的恒常與應對世事的靈活性相結合,體現了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它告訴人們,儘管生命充滿無常,但佛法智慧是永恒的依靠,同時也教導人們要以靈活的方式運用佛法智慧去麵對世間的種種變化,為處於生命困惑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指引和解決之道。

4.

感運複來儀,且厭人間世

-

情感抒發解析:

“感運複來儀”表達詩人感受到命運的迴圈流轉,期盼佛法如同祥瑞再次降臨世間,給眾生帶來希望與救贖。“且厭人間世”直接抒發了詩人對人間世事的厭倦情緒,這種厭倦源於對生命無常的深刻認識,意識到人間充滿了苦難與虛幻不實。

-

主題深化理解:此句點明詩人渴望藉助佛法超脫塵世的心境,深化了詩歌的主題。前麵的詩句對生命無常的描述以及對佛法智慧的闡釋,在此處歸結為對超脫人間苦難的強烈渴望,完整地展現了詩人從對生命的觀察與思考,到對佛法的嚮往,最終希望擺脫塵世束縛的思想曆程。

……

句譯: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結

-

夜晚明月高高懸掛,月光緩緩流淌,清晨濃霜密密凝結。

2.

川上不徘徊,條間函渝滅

-

河水不停流淌毫不徘徊,樹枝間的事物也逐漸消隕。

3.

靈智湛常然,俯應有盈缺

-

佛法的智慧清澈永恒不變,應對世事會如同月有圓缺般隨機而化。

4.

感運複來儀,且厭人間世

-

感慨命運流轉盼望佛法再來,並且心生對人間塵世的厭倦。

……

全譯:

高高夜月灑下如流清輝,厚厚晨霜凝結世間萬物。

河水流淌不停從不徘徊,枝條之間生機漸次消隕。

佛法智慧澄澈永恒不變,因應世事如同月有圓缺。

感慨命運輪回盼佛法降臨,暫且厭倦這紛紛擾擾的人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