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549章 王融《法樂辭?歌學徒》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549章 王融《法樂辭?歌學徒》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法樂辭歌學徒

王融

昔爾輕歲月,茲也重光陰。

閨中屏鉛黛,闕下掛纓簪。

禪悅兼芳旨,法喜忘清琴。

一異非能辯,寵辱誰為心。

……

賞析:

《法樂辭·歌學徒》是王融創作的一首展現佛教學徒修行前後心境與生活轉變,以及修行感悟的詩歌。通過描述學徒對時間觀唸的改變、生活方式的調整,到內心境界的升華,呈現了佛教修行對人產生的深刻影響。

一、修行前後時間觀念轉變

1.

“昔爾輕歲月,茲也重光陰”

-

前後對比:此句以鮮明的對比,展現學徒修行前後對時間截然不同的態度。“昔爾輕歲月”描繪過去學徒對時光漫不經心,肆意揮霍,尚未意識到時間的珍貴。“茲也重光陰”則表明如今因接觸佛法,開始珍惜每一寸光陰。這種轉變體現出佛法讓學徒領悟到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從而促使他們把握當下,精進修行。

-

表意作用:簡單兩句,勾勒出學徒精神成長的脈絡,為後文進一步闡述修行生活與感悟做鋪墊,強調了佛法對學徒認知層麵的深刻觸動,讓讀者能直觀感受到學徒在修行道路上的初步覺醒。

二、生活方式的改變

1.

“閨中屏鉛黛,闕下掛纓簪”

-

行為象征:

“閨中屏鉛黛”,如果從女性學徒角度理解,意味著摒棄閨閣中梳妝打扮、追求外在美麗的行為,不再將心思耗費在脂粉鉛黛之上,體現出學徒對世俗享樂與外在虛榮的舍棄。“闕下掛纓簪”,“闕下”常指帝王宮闕之下,象征世俗的功名利祿場所,“掛纓簪”表示放下對功名利祿的追逐。纓簪是古代官員的配飾,掛起纓簪即表明不再留戀官場仕途。

-

修行決心:這兩句通過具體行為,展現學徒毅然決然告彆世俗生活,全身心投入佛法修行的堅定決心。從追求世俗的外在美與功名利祿,轉向追求內心的佛法真諦,凸顯出佛法強大的感召力,以及學徒對修行生活的虔誠與專注。

三、修行中的心靈滿足

1.

“禪悅兼芳旨,法喜忘清琴”

-

感受闡述:

“禪悅兼芳旨”,“禪悅”指在禪定修行中獲得的愉悅心境,“芳旨”可理解為佛法教義如芬芳美味般令人陶醉,說明學徒在深入研習佛法、進行禪修時,內心充滿了喜悅與滿足,這種感受如同品嘗到世間至味。“法喜忘清琴”,“法喜”同樣表達從佛法中獲得的歡喜,“清琴”常代表世俗的娛樂享受,表明學徒沉浸在佛法帶來的喜悅之中,已然忘卻世俗的娛樂,體現出佛法給予的精神滿足遠超世俗之樂。

-

精神升華:此句描繪出學徒在修行過程中達到的精神境界,他們從佛法中尋得了深層次的快樂與滿足,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不再受世俗娛樂的誘惑,凸顯出佛法對學徒心靈滋養的深度與廣度。

四、超越世俗觀唸的心境

1.

“一異非能辯,寵辱誰為心”

-

境界表達:

“一異非能辯”,從佛法角度看,“一”與“異”代表事物的同一與差異等相對概念,表明學徒通過修行,超越了對事物相對概唸的執著分辨,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認知境界,不再糾結於世間事物的差彆與對立。“寵辱誰為心”,“寵”與“辱”是世俗社會中人們極為在意的兩種境遇,而學徒此時已不為寵辱所動,內心平靜如水,不受外界評價與境遇變化的乾擾。

-

修行成果:這兩句展現出學徒通過修行佛法,實現了心境的高度超脫,擺脫了世俗觀唸的束縛,達到一種豁達、淡然的精神狀態,是學徒修行成果的集中體現,深化了詩歌關於佛法修行對人心靈塑造與提升的主題。

五、藝術特色

1.

對比鮮明,層次清晰:詩歌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如修行前後對時間態度的對比,世俗生活與修行生活的對比等,使學徒的轉變一目瞭然,層次分明地展現了學徒在佛法影響下的成長曆程,從認知改變到生活方式調整,再到內心境界的升華,邏輯清晰,讓讀者易於理解詩歌主旨。

2.

意象生動,表意深刻:

“鉛黛”“纓簪”“清琴”等意象生動形象,分彆代表世俗的外在美、功名利祿和娛樂享受,通過學徒對這些意象所代表事物的摒棄,深刻表達出學徒對世俗生活的舍棄和對佛法修行的追求。“禪悅”“法喜”等意象則直觀傳達出學徒從佛法修行中獲得的精神愉悅,使讀者能切實感受到佛法對學徒心靈的影響。

……

解析:

1.

昔爾輕歲月,茲也重光陰

-

解析:這兩句呈現出鮮明的時間態度對比。

“昔爾輕歲月”描述過去,學徒對時光毫不在意,隨意虛度,尚未體悟到時間的寶貴與生命的短暫無常。“茲也重光陰”中的“茲”指代當下,表明接觸佛法後,學徒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開始珍視每一分每一秒,意識到時光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此對比突出了佛法對學徒認知的深刻影響,讓其明白應把握當下精進修行,為後文講述學徒在修行中的改變做鋪墊。

2.

閨中屏鉛黛,闕下掛纓簪

-

解析:從象征意義來看,

“閨中屏鉛黛”若從女性角度,象征摒棄閨閣裡用鉛粉黛眉追求外在美貌的行為,意味著不再執著於世俗的外在裝扮,放下對表麵美的追求。“闕下掛纓簪”裡,“闕下”常象征朝廷、仕途,“纓簪”是官員配飾,“掛纓簪”代表放棄對功名利祿的追逐。這兩句通過具體行為,表現學徒毅然告彆世俗生活,全身心投入佛法修行的堅定決心,展現出佛法強大的感召力,使學徒能夠放下世俗誘惑,專注於內心的修行。

3.

禪悅兼芳旨,法喜忘清琴

-

解析:

“禪悅兼芳旨”描繪了學徒在修行中的美妙體驗。“禪悅”是在禪定中獲得的愉悅心境,“芳旨”將佛法教義比作芬芳美味,說明學徒深入禪修、研習佛法時,內心充滿愉悅與滿足,如同品味世間至美滋味。“法喜忘清琴”進一步強調,“法喜”指從佛法中獲得的歡喜,“清琴”代表世俗的娛樂。學徒沉浸在佛法帶來的喜悅中,已將世俗娛樂拋諸腦後,體現出佛法給予的精神滿足遠超世俗之樂,突出了佛法對學徒心靈滋養的深度,表明學徒在修行中獲得了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4.

一異非能辯,寵辱誰為心

-

解析:

“一異非能辯”蘊含著佛法的哲理,“一”與“異”是事物相對的概念,學徒通過修行超越了對這類相對概唸的執著分辨,不再糾結於事物的差異與對立,達到更超脫的認知境界。“寵辱誰為心”體現學徒心境的轉變,“寵”和“辱”是世俗極為看重的境遇,而此時學徒已不為寵辱所動,內心平靜。這兩句表明學徒通過佛法修行,擺脫了世俗觀唸的束縛,實現心境的高度超脫,達到豁達淡然的精神狀態,是對學徒修行成果的高度總結,深化了詩歌關於佛法修行提升心靈境界的主題。

……

句譯:

1.

昔爾輕歲月,茲也重光陰

-

從前你(學徒)輕視歲月,如今卻格外珍惜光陰。

2.

閨中屏鉛黛,闕下掛纓簪

-

女子在閨房中不再使用鉛粉黛眉,男子摘下朝堂上佩戴的纓簪。

3.

禪悅兼芳旨,法喜忘清琴

-

從禪定中獲得愉悅並領悟佛法的精妙,因佛法帶來的歡喜而忘卻了清琴之樂。

4.

一異非能辯,寵辱誰為心

-

對於事物的同一與差異不再去分辨,又怎會把寵辱放在心上。

……

全譯:

從前你輕視時光歲月,如今卻看重每一寸光陰。

女子在閨閣摒棄鉛粉黛眉等裝扮,男子在朝廷摘下纓簪辭官。

從禪定中感受愉悅,領略佛法精妙意旨,因佛法帶來的歡喜,忘了清琴之娛。

不再去分辨事物的相同與差異,哪還會把寵辱放在心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