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557章 範雲《古意贈王中書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557章 範雲《古意贈王中書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古意贈王中書詩

範雲

攝官青瑣闥,遙望鳳皇池。

誰雲相去遠,脈脈阻光儀。

岱山饒靈異,沂水富英奇。

逸翮淩北海,摶飛出南皮。

遭逢聖明後,來棲桐樹枝。

竹花何莫莫,桐葉何離離。

可棲複可食,此外亦何為。

豈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

……

賞析:

《古意贈王中書詩》是範雲贈予王中書的詩作,借景與典故,以物喻人,含蓄表達對王中書境遇及才華的感慨。

一、開篇點明身份與距離

1.

“攝官青瑣闥,遙望鳳皇池”:

“攝官”表明詩人暫居官職,“青瑣闥”指代宮廷,點明詩人身處宮廷為官。“遙望鳳皇池”,“鳳皇池”在魏晉南北朝指中書省,是接近皇帝、參與機要之地。詩人遠望鳳皇池,暗示王中書身處權力核心,而自己與之有距離。“遙望”二字,既寫實又含情感,流露出對王中書所處位置的嚮往與自身與之相隔的微妙情緒。

2.

奠定情感基調:此句開篇營造出一種既有關聯又有距離感的氛圍,為全詩定下對友人複雜情感的基調,引出下文對彼此關係及友人才能境遇的敘述。

二、讚美友人出身與才華

1.

“岱山饒靈異,沂水富英奇”:

“岱山”即泰山,“沂水”為山東河流。詩人以岱山的靈秀奇異、沂水孕育眾多英奇之士,讚譽王中書出身不凡之地,暗示其具有不凡稟賦。泰山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莊重、神聖,沂水與諸多曆史文化典故相關,這樣的描述烘托出王中書出身地的鐘靈毓秀,為其才華出眾做鋪墊。

2.

“逸翮淩北海,摶飛出南皮”:

“逸翮”指矯健翅膀,代表能高飛的鳥,象征王中書。“淩北海”“摶飛出南皮”,化用莊子大鵬典故,展現其如大鵬般有高遠誌向與卓越才能,可在廣闊天地間振翅高飛,從南皮脫穎而出,高度讚美其才華與誌向。

三、表達友人遇明主的感慨

1.

“遭逢聖明後,來棲桐樹枝”:

“遭逢聖明後”表明王中書得遇賢明君主,這是其施展才華的契機。“來棲桐樹枝”,用鳳凰非梧桐不棲典故,將王中書比作鳳凰,梧桐象征聖明君主提供的良好平台,體現王中書在明主下找到施展才華之所,詩人為其感到欣慰。

2.

對理想君臣關係的肯定:此句表達詩人對王中書遇明主的認可,也流露出對理想君臣關係的嚮往,認為賢才應在聖主麾下發揮才能,實現抱負。

四、描繪友人優越條件及自身態度

1.

“竹花何莫莫,桐葉何離離。可棲複可食,此外亦何為”:

“竹花”“桐葉”,相傳鳳凰食竹花、棲梧桐。“莫莫”形容竹花繁盛,“離離”描繪桐葉茂密,為王中書描繪美好境遇,他在聖主處如鳳凰有棲身之所與充足食物,無需他求。

2.

對比中顯自身態度:與王中書境遇形成對比,暗示自己未處如此優越之境,以王中書的滿足狀態,襯托自己對其境遇的看法,也流露出自身的感慨。

五、以鷦鷯自比,凸顯差異

1.

“豈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

“鷦鷯”體型小,易滿足,以之自比。與比作鳳凰的王中書相比,鷦鷯隻需“一粒”食物就滿足,表明自己所求不多,與王中書所處高位、資源豐富形成鮮明反差。

2.

強化情感表達:通過鷦鷯與鳳凰對比,強化詩人與王中書在境遇、追求上的差異,使全詩複雜情感表達更深刻,既有對王中書的讚美、欣慰,也有自身境遇的感慨。

六、藝術特色

1.

用典豐富:詩中多處用典,如鳳凰池、梧桐、竹花、鷦鷯等典故,增添文化底蘊,使表達含蓄委婉,引發讀者聯想,豐富詩歌內涵。

2.

對比鮮明:將王中書比作鳳凰,自己比作鷦鷯,從出身、才華施展、所處境遇等多方麵形成對比,突出兩者差異,增強詩歌表現力,深刻傳達複雜情感。

……

解析:

1.

攝官青瑣闥,遙望鳳皇池

-

解析:

“攝官”意味著詩人暫居官位,並非正式長久任職,透露出一種臨時之感。“青瑣闥”指代皇宮,此處表明詩人身處宮廷為官,描繪了其所處的工作環境。“遙望鳳皇池”,“鳳皇池”在當時代指中書省,是朝廷的核心機要之地。詩人在這裡遠遠眺望鳳皇池,“遙望”二字既體現出實際距離,又蘊含著心理上的距離感。從現實層麵看,可能由於職位或其他因素限製,詩人難以靠近;從情感角度,表現出對在中書省任職之人(王中書)的關注與嚮往,為全詩奠定了一種對友人所處高位既關注又有一定距離感的基調。

2.

誰雲相去遠,脈脈阻光儀

-

解析:

“誰雲相去遠”,詩人以反問起句,看似質疑兩人距離遙遠的說法。實際上,雖地理位置或職位層級上可能相距不遠,但“脈脈阻光儀”給出了答案。“脈脈”形容含情凝視,“光儀”指對方的風采儀容。此句意思是,儘管兩人或許空間距離並非遙不可及,然而卻彷彿被無形之物阻隔,隻能含情相望,難以真正親近,無法一睹對方的風采。這種表述細膩地刻畫了詩人與王中書之間看似近卻又有著難以逾越隔閡的微妙關係,進一步強化了開篇營造的那種距離感,飽含著無奈之情。

3.

岱山饒靈異,沂水富英奇

-

解析:

“岱山”即泰山,在傳統文化裡,泰山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被視為神聖之山,充滿了神秘奇異的色彩,象征著莊重、威嚴與靈異之氣。“饒靈異”表明泰山一帶有著豐富的靈妙奇異的景象,寓意著此地能孕育出不凡之人。“沂水”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常與諸多曆史典故、文化名人相聯係,“富英奇”意味著沂水之地人才輩出,富有英雄豪傑與奇能異士。詩人在此以岱山和沂水這兩個富有象征意義的地域,暗指王中書出身之地鐘靈毓秀,從而襯托出王中書天賦異稟,有著非凡的氣質與才能,為後文對其才華與誌向的進一步描述做鋪墊。

4.

逸翮淩北海,摶飛出南皮

-

解析:

“逸翮”本意是指矯健的翅膀,在這裡代指那些能夠展翅高飛的鳥兒,象征著王中書這樣誌向高遠、才華出眾之人。“淩北海”描繪出如同鳥兒憑借矯健翅膀淩駕於北海之上的壯闊場景,展現出一種高遠的誌向和強大的力量,寓意王中書擁有超越常人的抱負,能夠在廣闊天地間自由翱翔。“摶飛”一詞出自《莊子·逍遙遊》中“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形容鳥兒振翅高飛的姿態。“出南皮”表明王中書就像從南皮這個地方振翅脫穎而出,南皮在古代也曾是人文薈萃之地,進一步強調他出身不凡且憑借自身才能嶄露頭角,生動形象地突出了王中書的卓越才華與高遠誌向。

5.

遭逢聖明後,來棲桐樹枝

-

解析:

“遭逢聖明後”明確指出王中書有幸遇到了聖明的君主,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契機。在古代,賢才渴望遇到明主,方能施展抱負,實現人生價值。“來棲桐樹枝”運用了“鳳凰非梧桐不棲”的典故,將王中書比作鳳凰,而“桐樹枝”則象征著聖明君主所提供的良好平台。此句寓意王中書在遇到賢明君主後,如同鳳凰找到了適宜棲息的梧桐樹,有了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的環境,表達了詩人對王中書得遇明主的欣慰之情,也暗示了詩人對這種理想君臣關係的認可與嚮往。

6.

竹花何莫莫,桐葉何離離

-

解析:

“竹花”和“桐葉”都與鳳凰的傳說相關,相傳鳳凰以竹花為食,棲息於梧桐樹上。“莫莫”描繪出竹花繁茂的樣子,“離離”則形容桐葉生長得濃密茂盛。詩人在此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竹花與桐葉的繁盛之態,一方麵是對前文將王中書比作鳳凰、所處環境比作梧桐的進一步渲染,生動展現出王中書所處環境的優渥,有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麵,通過這種繁茂景象的描繪,營造出一種美好的氛圍,為王中書的境遇增添了一份祥和與美好,側麵反映出詩人對王中書在聖主麾下良好發展的讚賞。

7.

可棲複可食,此外亦何為

-

解析:

“可棲複可食”承接上文對鳳凰(王中書)棲息環境和食物來源的描述,意思是王中書如今就像鳳凰一樣,既有如梧桐樹般良好的棲息之所,又有竹花這樣充足的食物供應,生活優渥且能充分施展才華。“此外亦何為”則進一步強調,在這樣理想的條件下,似乎彆無他求。此句從王中書的角度出發,以一種滿足的口吻,描繪出他在聖明君主之下的順遂境遇,同時也隱含著詩人對王中書這種境遇的肯定與感慨,暗示在這樣完美的環境中,無需再去追求其他東西,一切都已恰到好處。

8.

豈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

-

解析:

“豈知”一詞引出與前文所描述的鳳凰(王中書)截然不同的形象——鷦鷯。“鷦鷯”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鳥,在傳統認知中,它容易滿足。“一粒有餘貲”意思是對於鷦鷯來說,隻要有一粒食物就已經心滿意足,還有剩餘。詩人以鷦鷯自比,與比作鳳凰的王中書形成鮮明對比。王中書如鳳凰般處於高位,擁有豐富資源,而詩人自比的鷦鷯所求甚少。這種對比不僅凸顯了詩人與王中書在境遇和追求上的巨大差異,更藉此表達了詩人自身的一種態度,或許是對自身處境的無奈自嘲,又或許是一種安於淡泊的心境,使全詩情感更加豐富複雜。

……

句譯:

1.

攝官青瑣闥,遙望鳳皇池

我暫在宮廷任職,遠遠遙望著中書省所在之地。

2.

誰雲相去遠,脈脈阻光儀

誰說我們相距很遠呢,隻是含情相望卻被阻礙,難以親見您的風采。

3.

岱山饒靈異,沂水富英奇

泰山一帶充滿靈妙奇異的景象,沂水之地孕育眾多英雄奇士。

4.

逸翮淩北海,摶飛出南皮

您像矯健的鳥兒淩駕於北海之上,振翅從南皮脫穎而出。

5.

遭逢聖明後,來棲桐樹枝

有幸遇到聖明的君主,就像鳳凰來棲息在梧桐樹枝上。

6.

竹花何莫莫,桐葉何離離

竹花是多麼繁密啊,桐葉又是多麼茂盛。

7.

可棲複可食,此外亦何為

(對您來說)有棲息之地又有食物可吃,除此之外又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8.

豈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

誰又知道像我這鷦鷯鳥,隻要有一粒食物就已足夠。

……

全譯:

我暫於宮廷之內任職,遠遠眺望那中書省所在。

誰說我們相距甚遠?隻是含情凝視,卻難見您的風采。

泰山靈秀奇異,沂水孕育眾多英雄豪傑。

您如矯健飛鳥淩駕北海,從南皮振翅脫穎而出。

有幸得遇聖明君主,恰似鳳凰棲息於梧桐之枝。

竹花是這般繁密,桐葉是如此茂盛。

有棲息之處又有食物,除此之外又還有何求?

誰能知曉我這如鷦鷯般的人,隻要一粒食物便已滿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