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78章 陶淵明《感士不遇賦》
感士不遇賦
陶淵明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子長又為之。餘嘗以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懷正誌道之士,或潛玉於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歸”之歎,三閭發“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儘;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屢伸而不能已者也。
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
諮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宏羅製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歎,甘貧賤以辭榮。淳源汩以長分,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無爰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湣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恒輔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長饑,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廣結發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屈雄誌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商儘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
蒼昊遐緬,人事無已。有感有昧,疇測其理?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恥?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
……
賞析:
《感士不遇賦》是陶淵明對自身及眾多士人在黑暗時代艱難處境的深刻反思與激昂傾訴。東晉末年,政治動蕩,門閥製度森嚴,官場腐敗,寒門士人晉升之路被堵,有誌之士報國無門。陶淵明一生幾仕幾隱,對這種困境體會深刻,遂作此賦,以抒心中塊壘。
一、立意與主題
1.
揭露世風衰敗,歎士人之不遇:立意於揭示當時社會風氣的墮落對士人命運的影響。開篇點明“真風告逝,大偽斯興”,指出淳樸之風不再,虛偽之風盛行,致使社會失去廉恥,士人進取之心被扭曲。正直有節之士或被埋沒,或終生徒勞,如夷、皓之歎,三閭之哀,深刻展現士不遇的悲哀,對黑暗現實予以批判。
2.
探討天道人事,質疑命運無常:深入探討天道與人事的關係,傳統觀念認為天道“輔善佑仁”,但現實中賢如伯夷、顏回,卻貧病早夭,與天道賞善之說相悖,作者發出“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的質疑,表達對命運無常的困惑與憤懣,凸顯士人在無常命運前的無奈。
3.
堅守自我價值,展現高尚氣節:主題落腳於作者麵對困境的自我抉擇與價值堅守。雖目睹士人之不幸,作者仍表明“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堅守窮困以順心意,不屈從世俗而累自身,視軒冕非榮,縕袍非恥,選擇歸隱,展現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的高尚氣節,體現對自我人格與精神追求的扞衛。
二、結構與脈絡
1.
緣起與背景引入:以董仲舒、司馬遷同題賦作引發自身感慨開篇,進而闡述社會風氣變化,為士不遇現象的論述奠定時代背景,說明此乃普遍且由來已久的問題,引出下文對士不遇具體情形的描述。
2.
詳述士人之困境:先言士人應有的美好品行與不同選擇,後對比現實中他們受社會環境逼迫,如魚鳥懼網羅而“逃祿而歸耕”。列舉眾多先賢不遇事例,從不同角度展現士不遇的悲慘,強化主題,表達對士人之同情與對現實之批判。
3.
深入質疑與思考:在描述士不遇現象後,對天道與命運展開深入思考,以伯夷、顏回等為例,質疑天道報償善惡的說法,揭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將對士不遇的感慨從個體命運上升到對宇宙規律的思考,深化主題,使情感更強烈。
4.
表明自身抉擇:麵對士不遇困境與對天道的質疑,作者表明堅守自我、歸隱田園的抉擇,“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回應開篇對世風的批判,強調自身不隨波逐流,堅守高潔品性,使文章主旨得以升華。
三、語言與修辭
1.
言辭質樸,情感濃烈:語言質樸自然,如“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用簡潔文字闡述士人品德。但質樸中飽含濃烈情感,從對世風的憤慨,對士人的同情,到對天道的質疑,情感層層遞進,如“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儘;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直白表達對士人命運的悲歎,極具感染力。
2.
用典精當,意蘊深刻:大量運用典故,涵蓋眾多曆史人物事跡,如“夷、皓有‘安歸’之歎,三閭發‘已矣’之哀”“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等。這些典故精準貼切,借古人經曆闡述士不遇主題,豐富文章內涵,使表達委婉含蓄,引發讀者聯想與共鳴,增強文章文化底蘊與說服力。
3.
對比鮮明,強化主旨:多處運用對比,如將士人美好品行與惡劣社會風氣對比,“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將天道理論與現實中賢士命運對比,“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恒輔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長饑,回早夭而又貧”。通過對比,凸顯現實殘酷與荒誕,強化對士不遇現象的批判,使文章主旨更鮮明突出。
四、曆史與現實意義
1.
曆史意義:為研究東晉社會提供生動文學資料,反映當時政治黑暗、社會風氣敗壞及士人艱難處境,是瞭解東晉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視窗。其對士不遇主題的深刻挖掘與獨特表達,豐富古代文學主題內涵,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借鑒,影響諸多文人對類似主題的表達。
2.
現實意義:在現代社會,雖與東晉時代不同,但此賦仍具重要價值。其傳達的堅守自我、不向惡劣環境妥協的精神,激勵人們在麵對誘惑與困難時,保持正直與獨立人格。對人才任用與社會公平的思考,啟示我們營造公正社會環境,重視人才,避免人才埋沒,促進社會進步。
……
解析:
1.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子長又為之。餘嘗以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
-
解析:開篇提及董仲舒和司馬遷都曾創作《士不遇賦》,陶淵明在閒暇時間研讀他們的文章後,心生“慨然惆悵”之情。這不僅表明“士不遇”是一個由來已久且受關注的主題,還引出自己對此的感慨,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調,暗示他將繼承前人,抒發對士人不遇這一現象的思考與無奈。
2.
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
解析:前兩句指出踐行誠信、思慮和順是人們應有的美好行為,保持質樸、堅守寧靜是君子深厚的素養。而後話鋒一轉,感慨淳樸世風的消逝和虛偽之風的興起。“閭閻”指民間,“市朝”指朝廷官場,說明無論是民間還是官場,都出現了不良風氣,民間之人不再堅守廉潔謙遜的節操,官場之人則一心鑽營、急於晉升,通過對比,展現出社會風氣的惡化,為下文闡述士人的艱難處境做鋪墊。
3.
懷正誌道之士,或潛玉於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歸”之歎,三閭發“已矣”之哀。
-
解析:描繪了兩類正直高潔之士的遭遇。心懷正義、誌向高遠的人,在盛年時就像美玉被潛藏,才華得不到施展;潔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終生辛勤卻徒勞無功。接著以伯夷、叔齊發出“何處歸依”的歎息,屈原發出“算了吧”的哀傷為例,具體說明正直之士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找不到出路,隻能發出無奈的悲歎,深刻體現了士不遇的悲哀。
4.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儘;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屢伸而不能已者也。
-
解析:作者在此發出悲歎,人生在世不過百年,轉瞬即逝,然而建立德行本就艱難,即便有足以圍成一座城般的大功績,也得不到讚賞。這正是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地揮筆著文,屢屢抒發感慨而不能自已的原因。此句直接表達了對士人艱難處境的同情,強調了士不遇現象的可悲,也解釋了自己創作此賦的情感衝動。
5.
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
-
解析:作者認為疏導表達內心的情思,大概隻有依靠文章。他手撫前人書卷,猶豫不決,最終有感而發創作此賦。這幾句表明瞭創作的目的,即通過文章來抒發自己對士不遇現象的感慨,承上啟下,引出下文對士不遇具體情況的詳細描述。
6.
諮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
解析:“諮”為感歎詞,作者感歎大自然賦予萬物生機,為何隻有人類最為靈秀。人類稟受了聰慧的神智,內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於世。此句從人類的獨特性說起,為後文論述士人的理想追求和遭遇做鋪墊,暗示如此靈秀且有高尚追求的人類,不應在現實中遭遇不公正的對待。
7.
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
-
解析:指出士人有不同的選擇,有的以擊壤之戲自娛自樂,過著閒適的隱居生活;有的則致力於救助天下百姓,積極出仕。無論選擇隱居還是出仕,他們都不違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順遂自己的性情。這體現了士人原本應有的自由選擇和順應本性的生活狀態,與後文所描述的現實困境形成鮮明對比。
8.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宏羅製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
-
解析:感慨世風日下,如水流逝,萬物以不同類彆相互比較。就像細密的漁網一撒下,魚就驚恐逃竄,宏大的羅網一設定,鳥就驚慌高飛。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那些通達事理的人善於覺察危險,於是逃離仕途,回歸田園耕種。此句以魚鳥懼網羅比喻士人在惡劣社會環境中的驚恐與無奈,形象地描繪出社會對士人的壓迫,以及士人被迫做出的選擇。
9.
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歎,甘貧賤以辭榮。
-
解析:描繪山巒巍峨,留住自己的影子,河流深廣,隱藏自己的聲音,營造出一種寧靜、隱匿的氛圍,象征著歸隱之士的低調與內斂。他們遙念軒轅、唐堯的美好時代,為當下世風日下而長久歎息,甘心貧賤,拒絕榮華。此句進一步刻畫了歸隱士人的心境,表達他們對美好時代的嚮往和對現實榮華的不屑,體現出他們堅守自我、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質。
10.
淳源汩以長分,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
-
解析:“淳源汩以長分”指淳樸的源頭已經久遠且發生了巨大變化,“美惡作以異途”表明美與惡從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推究各種品行中最為可貴的,認為沒有什麼比做善事更能讓人愉悅。此句從社會風氣變化深入到對道德價值的思考,為後文論述士人的困境與堅守做鋪墊,強調即便在風氣不佳的社會中,士人仍應堅守為善的價值觀念。
11.
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
-
解析:表明士人應遵從上蒼的既定旨意,學習聖人遺留的典籍,對君主和雙親儘忠儘孝,在鄉裡間樹立起誠信和道義。這體現了士人傳統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追求,他們以聖人教誨為指引,期望在社會中踐行忠孝信義,但這種美好的追求在現實中卻遭遇重重困境。
12.
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
-
解析:士人秉持真誠之心待人,期望獲得顯揚,而不是通過做作矯情來祈求聲譽。然而現實卻是令人悲哀的,人們隨聲附和,詆毀異己,憎惡超群出眾之人;善於謀劃的人被認為是糊塗,品行正直的人被說成是狂妄。此句將士人的美好期望與殘酷的現實相對比,突出了現實的荒誕與不公,進一步揭示了士不遇的社會根源。
13.
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
-
解析:即便士人胸懷至公之心,毫無猜忌,最終卻仍蒙受恥辱,遭受誹謗;他們雖然懷揣美玉、手握蘭花,徒然擁有芬芳高潔的品質,卻無人能明白他們的高尚。此句再次強調正直高潔之士在現實中的悲慘遭遇,凸顯了社會對士人的誤解與傷害,表達了作者對士人的深切同情和對這種不公現象的憤慨。
14.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
-
解析:作者悲哀地感歎,士人不被賞識的情況,並非現在纔有,在遠古炎帝、帝魁的時代就已存在。士人隻能獨自勤勉修身,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他們期望能及時增進德行,抓住時機有所作為,然而時機到來了,卻得不到眷顧。此句說明士不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曆史問題,且士人即便積極進取,也難以改變不遇的命運,進一步強化了悲劇色彩。
15.
無爰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湣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
-
解析:這裡運用典故,“爰生”指爰盎,作者感慨沒有像爰盎那樣能理解自己的人交談。“張季”即張釋之,雖有才能卻最終被埋沒。“馮叟”指馮唐,他在郎署中蹉跎歲月,幸虧遇到魏尚,才得以施展計謀。通過這些典故,具體展現了士人懷纔不遇的境遇,即便有才能,也常常因無人賞識、舉薦而被埋沒,突出了士不遇現象的普遍性和士人命運的無奈。
16.
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
-
解析:即便像馮唐那樣勉強被人瞭解,也是費儘苦心,曠日持久。“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用“三人成虎”的典故,說明即便知道街市上沒有老虎,但被三個人的傳言迷惑後,也會信以為真,比喻士人即便有真才實學,也會因外界的流言蜚語和不良環境而不被認可,進一步強調了士人在現實中遭遇的困境和不公。
17.
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
-
解析:哀悼賈誼才華出眾,卻隻能在狹小的範圍內施展遠大的抱負,如一匹良馬被侷限在侷促之地,難以儘情馳騁。悲歎董仲舒學識精深,卻屢次身處險境,僥幸才得以渡過難關。通過列舉賈誼和董仲舒的例子,進一步闡述了士人的才華與遭遇之間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士不遇的悲劇性,表達了對他們的深切同情。
18.
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恒輔善而佑仁。
-
解析:感慨這些賢哲之士孤獨無援,作者不禁淚水縱橫,灑滿衣袖。接著提到承蒙前代聖王的清言教誨,說天道對人沒有親疏之分,秉持純一之道作為借鑒,總是輔助善良、保佑仁愛之人。此句在情感上進一步深化對賢哲之士不遇的悲痛,同時引出對天道的思考,為下文質疑天道的公正性做鋪墊。
19.
夷投老以長饑,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
-
解析:以伯夷到老一直忍受饑餓,顏回過早夭折而且貧困為例,“傷請車以備槨”指顏淵死後,其父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來為顏淵置辦棺槨,“悲茹薇而殞身”指伯夷、叔齊采薇而食最終餓死。這些事例表明,即便像伯夷、顏回這樣好學且踐行道義的人,命運卻如此悲慘,與前文提到的“天道輔善佑仁”形成鮮明對比。
20.
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
-
解析:作者發出感慨,雖然他們好學且踐行道義,為何生死的遭遇如此痛苦艱辛!由此懷疑所謂上天回報善人的說法竟是如此,害怕這種說法隻是虛妄之言。通過對伯夷、顏回命運的思考,直接對“天道輔善佑仁”的觀念提出質疑,表達了對命運無常和天道公正性的困惑與憤懣,將對士不遇的感慨從個體命運上升到對宇宙規律的思考。
21.
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
解析:作者感歎為何曆經久遠的時代卻沒有賢才得遇明主,很少有道路不坎坷難行。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是憂慮不能樹立非凡的名聲。此句進一步強調士不遇現象的普遍和長久,以及這種現象對士人追求聲名和實現抱負的阻礙,反映出作者對整個時代士人命運的無奈與悲哀。
22.
廣結發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屈雄誌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
-
解析:以李廣為例,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從政,其功績足以獲得萬戶侯的獎賞,卻在宦官麵前壯誌難酬,最終連一尺土地的封賞都沒有得到。通過李廣的遭遇,具體展現了士人在現實中的壯誌難伸,即便有卓越的才能和功績,也會因各種因素而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進一步深化了士不遇的主題。
23.
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商儘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
-
解析:李廣雖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但他留下的誠信在身後,感動眾人悲痛哭泣。商鞅儘心謀劃以拯救國家的弊端,進言開始被採納,隨後災禍卻降臨。此句通過李廣和商鞅的不同事例,繼續闡述士人的艱難處境,無論他們是重品德還是重謀略,都難以避免悲慘的結局,突出了現實對士人的壓迫和傷害。
24.
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
-
解析:作者發出疑問,為何美好的時光如此容易消逝,為何忌恨賢能的情況如此急迫!此句以反問的形式,表達對士人遭遇不公的強烈憤慨,質問為何在社會中,賢能之士總是難以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反而遭受各種迫害,進一步強化了對黑暗現實的批判。
25.
蒼昊遐緬,人事無已。有感有昧,疇測其理?
-
解析:感慨蒼天高遠,人事無窮無儘。有的事能讓人有所感悟,有的卻讓人困惑不解,誰能推測其中的道理呢?此句從對具體士人的遭遇描述,上升到對整個宇宙人事的思考,表達了對天道和人事複雜關係的迷茫,體現出作者在麵對士不遇這一普遍現象時,無法理解其中緣由的無奈。
26.
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恥?
-
解析:作者表明自己的態度,寧願堅守窮困以順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從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憊。既然高官厚祿並非榮耀,難道身穿破舊的袍子就是恥辱?此句體現了作者在麵對黑暗現實和士不遇困境時的抉擇,即堅守自我,不被世俗的榮華和貧困觀念所左右,展現出高尚的氣節和獨立的人格。
27.
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
-
解析:作者認為自己確實因與世俗觀念不合而顯得笨拙,但姑且欣然歸隱。懷著孤獨的情懷度過一生,拒絕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此句進一步強調了作者的歸隱決心,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的徹底摒棄,以歸隱來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也點明瞭文章的主旨,即通過歸隱來反抗士不遇的現實,保持自我的高潔品性。
……
句譯:
1.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子長又為之。餘嘗以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
過去董仲舒創作了《士不遇賦》,司馬遷也寫過同樣題目的文章。我曾經在空閒的時日裡,講學誦讀之餘,閱讀他們的文章,不禁感慨萬千,滿心惆悵。
2.
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
踐行誠信,思慮和順,這是世人的美好品行;持守質樸,保持寧靜,這是君子深厚的素養。
3.
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自從淳樸的世風消逝,虛偽之風便大肆興起,民間之人漸漸懈怠了廉潔謙遜的節操,朝廷上下充滿了急功近利、鑽營求進的心態。
4.
懷正誌道之士,或潛玉於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
心懷正義、誌於大道的士人,有的在盛年時如美玉般被埋沒;潔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有的終生徒勞忙碌卻一事無成。
5.
故夷、皓有“安歸”之歎,三閭發“已矣”之哀。
所以伯夷、叔齊發出“何處歸依”的歎息,屈原發出“算了吧”的哀傷感歎。
6.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儘;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
可悲啊!人寄身於天地間不過百年,而轉瞬之間生命就已消逝;建立德行本就艱難,卻哪怕做出如圍成一座城般的大功績也得不到讚賞。
7.
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屢伸而不能已者也。
這就是古人之所以奮筆疾書、情緒激昂,屢屢抒發感慨而不能停止的原因啊。
8.
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
疏導表達內心的情思,大概隻有依靠文章吧?我手撫書卷,猶豫不決,於是有感而作了這篇賦。
9.
諮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
可歎大自然賦予萬物生機,為何隻有人類最為靈秀!
10.
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人類稟受了聰慧的神智而內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於世。
11.
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
有的人以擊壤之戲自娛自樂,有的人則致力於救助天下百姓;無論出仕還是隱居都不違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順遂自己的性情。
12.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
然而世風日下,如水流逝,萬物以不同類彆相互比較。
13.
密網裁而魚駭,宏羅製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
細密的漁網一撒下,魚就驚恐逃竄,宏大的羅網一設定,鳥就驚慌高飛;那些通達事理的人善於覺察,於是逃離仕途回歸田園耕種。
14.
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歎,甘貧賤以辭榮。
山巒巍峨,留住自己的影子,河流深廣,隱藏自己的聲音;遙念軒轅、唐堯的時代而長久歎息,甘心貧賤而拒絕榮華。
15.
淳源汩以長分,美惡作以異途。
淳樸的源頭已經久遠而發生了巨大變化,美與惡從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6.
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
推究各種品行中最為可貴的,沒有什麼比做善事更能讓人愉悅。
17.
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
遵從上蒼的既定旨意,學習聖人遺留的典籍。
18.
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
對君主和雙親儘忠儘孝,在鄉裡間樹立起誠信和道義。
19.
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
以真誠之心待人而獲得顯揚,不做作矯情來祈求聲譽。
20.
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
唉!人們隨聲附和,詆毀異己,憎惡超群出眾之人;善於謀劃的人被認為是糊塗,品行正直的人被說成是狂妄。
21.
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
胸懷至公之心而毫無猜忌,最終卻蒙受恥辱,遭受誹謗;雖然懷揣美玉、手握蘭花,徒然擁有芬芳高潔的品質,又有誰能明白?
22.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可悲啊!士人不被賞識的情況,在炎帝、帝魁的時代就已存在。
23.
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
隻能獨自勤勉修身,難道可以廢棄每日的多次反省?
24.
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
希望能及時增進德行,可時機到來了卻得不到眷顧。
25.
無爰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湣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
沒有像爰盎那樣能理解自己的人交談,想到張釋之最終被埋沒;同情馮唐在郎署中蹉跎歲月,幸虧遇到魏尚才得以施展計謀。
26.
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
雖然希望被人瞭解的想法勉強實現,但也是費儘苦心,曠日持久。
27.
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
明明知道街市上沒有老虎,卻被三個人的傳言所迷惑。
28.
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
哀悼賈誼的才華出眾,卻在狹小的範圍內施展遠大的抱負。
29.
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
悲歎董仲舒學識精深,卻屢次身處險境,僥幸才得以渡過難關。
30.
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
感慨這些賢哲之士孤獨無援,我淚水縱橫,灑滿衣袖。
31.
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恒輔善而佑仁。
承蒙前代聖王的清言教誨,說天道對人沒有親疏之分;秉持純一之道作為借鑒,總是輔助善良、保佑仁愛之人。
32.
夷投老以長饑,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
伯夷到老一直忍受饑餓,顏回過早夭折而且貧困;為顏淵請求車駕來置辦棺槨而悲傷,為伯夷叔齊采薇而死感到哀傷。
33.
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
雖然他們好學且踐行道義,為何生死的遭遇如此痛苦艱辛!
34.
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
懷疑所謂上天回報善人的說法竟是如此,害怕這種說法隻是虛妄之言。
35.
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
為何曆經久遠的時代卻沒有賢才得遇明主,很少有道路不坎坷難行。
36.
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是憂慮不能樹立非凡的名聲。
37.
廣結發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
李廣從年輕時就開始從政,其功績足以獲得萬戶侯的獎賞。
38.
屈雄誌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
他在宦官麵前壯誌難酬,最終連一尺土地的封賞都沒有得到。
39.
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
他留下的誠信在身後,感動眾人悲痛哭泣。
40.
商儘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
商鞅儘心謀劃以拯救國家的弊端,進言開始被採納,隨後災禍卻降臨。
41.
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
為何美好的時光如此容易消逝,為何忌恨賢能的情況如此急迫!
42.
蒼昊遐緬,人事無已。
蒼天高遠,人事無窮無儘。
43.
有感有昧,疇測其理?
有的事能讓人有所感悟,有的卻讓人困惑不解,誰能推測其中的道理呢?
44.
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
寧願堅守窮困以順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從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憊。
45.
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恥?
既然高官厚祿並非榮耀,難道身穿破舊的袍子就是恥辱?
46.
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
確實是因為與世俗觀念不合而顯得笨拙,姑且欣然歸隱。
47.
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
懷著孤獨的情懷度過一生,拒絕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
……
全譯:
過去,董仲舒創作了《士不遇賦》,司馬遷也寫過同樣主題的文章。我曾在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的閒暇時光,於講學誦讀的空當,拜讀他們的文章,不禁心生感慨,惆悵萬分。
踐行誠信,思慮和順,這是世人的美好品行;持守質樸,保持寧靜,乃君子深厚的素養。自從淳樸的世風消逝,虛偽之風便大行其道。民間之人不再堅守廉潔謙遜的節操,朝廷內外儘是急於鑽營求進之心。那些心懷正義、誌於大道的士人,有的在大好年華如美玉般被埋沒;潔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有的終生辛勤勞作卻一事無成。故而伯夷、叔齊發出“何處歸依”的悲歎,屈原亦發出“算了吧”的哀傷感慨。可悲啊!人寄身於世不過百年,轉瞬之間生命便已消逝;樹立德行如此艱難,即便建有如圍成一座城般的大功,卻得不到絲毫讚賞。這便是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地揮筆著文,屢屢傾訴感慨而不能自已的緣由。
要疏導表達內心的情思,大概隻有依靠文章吧?我手撫書卷,躊躇再三,最終有感而作此賦。
可歎大自然賦予萬物生機,為何獨獨人類這般靈秀!人類稟受聰慧的神智,內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於世。他們有的以擊壤之戲自娛自樂,有的則致力於救助天下蒼生;無論出仕還是隱居,皆不違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順遂自己的性情。然而,世風日下,如水流逝,萬物以不同類彆相互比較。細密的漁網裁好,魚便驚恐逃竄;宏大的羅網製成,鳥即驚慌高飛。那些通達事理的人善於察覺,於是逃離仕途,歸鄉務農。山巒巍峨,留住自身影子;河流深廣,隱藏自身聲音。他們遙念軒轅、唐堯的時代,不禁長久歎息,甘心貧賤,拒絕榮華。淳樸的源頭已然久遠且發生巨變,美與惡從此分道揚鑣。推究諸多品行中最為可貴的,無過於做善事能讓人愉悅。遵從上蒼的既定旨意,學習聖人遺留的典籍,向君主和雙親儘忠儘孝,在鄉裡間樹立誠信和道義。以真誠之心待人而獲顯揚,不做作矯情來祈求聲譽。唉!人們隨聲附和,詆毀異己,憎惡超群出眾之人;把善於謀劃者視作糊塗,將品行正直者說成狂妄。胸懷至公之心且毫無猜忌,最終卻蒙恥遭謗;雖懷揣美玉、手握蘭花,徒然擁有芬芳高潔的品質,又有誰能明白?可悲啊!士人不被賞識的情形,在炎帝、帝魁的時代便已存在。隻能獨自勤勉修身,每日多次反省又怎可廢棄?期望能及時增進德行,可時機到來卻得不到眷顧。沒有像爰盎那樣能理解自己的人交談,想到張釋之最終被埋沒;同情馮唐在郎署中蹉跎歲月,幸虧遇到魏尚才得以施展計謀。雖然希望被人瞭解的想法勉強實現,但也是費儘苦心,曠日持久。明明知道街市上沒有老虎,卻被三個人的傳言所迷惑。哀悼賈誼才華出眾,卻隻能在狹小的範圍內施展遠大抱負。悲歎董仲舒學識精深,卻屢次身處險境,僥幸才得以渡過難關。感慨這些賢哲之士孤獨無援,我不禁淚水縱橫,灑滿衣袖。承蒙前代聖王的清言教誨,說天道對人沒有親疏之分;秉持純一之道作為借鑒,總是輔助善良、保佑仁愛之人。然而伯夷到老一直忍受饑餓,顏回過早夭折且貧困;為顏淵請求車駕來置辦棺槨而悲傷,為伯夷叔齊采薇而死感到哀傷。他們雖好學且踐行道義,為何生死的遭遇如此痛苦艱辛!不禁懷疑所謂上天回報善人的說法竟是這般,害怕這種說法隻是虛妄之言。為何曆經久遠時代,賢才卻難遇明主,幾乎沒有道路不坎坷難行。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是憂慮不能樹立非凡的名聲。李廣從年輕時就開始從政,其功績足以獲得萬戶侯的獎賞,卻在宦官麵前壯誌難酬,最終連一尺土地的封賞都沒有得到。他留下的誠信在身後,感動眾人悲痛哭泣。商鞅儘心謀劃以拯救國家的弊端,進言開始被採納,隨後災禍卻降臨。為何美好的時光如此容易消逝,為何忌恨賢能的情況如此急迫!
蒼天高遠,人事無窮無儘。有的事能讓人有所感悟,有的卻讓人困惑不解,誰能推測其中的道理呢?我寧願堅守窮困以順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從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憊。既然高官厚祿並非榮耀,難道身穿破舊的袍子就是恥辱?確實因與世俗觀念不合而顯得笨拙,姑且欣然歸隱。懷著孤獨的情懷度過一生,拒絕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