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580章 任昉《贈王僧孺詩》
贈王僧孺詩
任昉
惟子見知,惟餘知子。
觀行視言,要終猶始。
敬之重之,如蘭如芷。
形應影隨,曩行今止。
百行之首,立人斯著。
子之有之,誰毀誰譽。
脩名既立,老至何遽。
誰其執鞭,吾為子禦。
伊昔有懷,交相欣勖。
嘉爾晨燈,惜餘夜燭。
……
賞析:
《贈王僧孺詩》是任昉贈予友人王僧孺之作,以真摯筆觸,展現二人深厚情誼,對友人品德才華高度讚賞,飽含對其人生境遇的慰藉期許。
一、開篇直陳,奠定深情基調
“惟子見知,惟餘知子。”詩開篇便直抒胸臆,強調彼此是對方知音。兩個“惟”字加重語氣,凸顯二人相知程度之深,無人能及。此句奠定全詩深厚情誼基調,讓讀者深切感受二人心靈契合,為下文展開對友情描述與對友人的讚譽做鋪墊。
二、相知相敬,類比高潔品性
1.
觀行視言,要終猶始:表明二人長期相處,通過觀察對方行為言語,深知彼此從始至終堅守自我,品性如一。體現友情建立在對彼此全方位、長時間瞭解基礎上,非一時意氣或表麵之交。
2.
敬之重之,如蘭如芷:將對友人敬重之情,比作對蘭花、白芷的珍視。蘭芷在傳統文化中象征高潔品德,此比喻不僅讚譽友人品德高尚,更表明這份敬重源自對其內在品質欣賞,使友情具有深厚精神內涵。
三、往昔相伴,今朝感慨分彆
“形應影隨,曩行今止。”回憶往昔,二人如形影般相隨,形影不離,生動描繪親密無間的相處狀態。“曩行今止”則筆鋒一轉,感慨如今麵臨分彆,往昔同行時光不再,在今昔對比中,流露出對分彆的不捨,增添情感複雜性與厚重感。
四、盛讚品德,寬慰不懼毀譽
1.
百行之首,立人斯著:指出在諸多品行中,為人之道最為關鍵。此為普遍道理闡述,為引出對友人讚揚做鋪墊。
2.
子之有之,誰毀誰譽:表明友人已具備高尚為人之道。直言友人品德高尚,無論他人如何詆毀或讚譽,都無損其內在品質。此句既是對友人品德高度認可,也是對友人的寬慰,鼓勵其堅守自我,不為外界評價左右。
五、美譽已立,無懼歲月流逝
“脩名既立,老至何遽。”稱讚友人已樹立美好名聲,即便麵對衰老,也無需恐懼匆忙。在古代,名聲對文人至關重要,此句肯定友人成就,同時傳達一種豁達人生態度,即已取得成就,應坦然麵對人生自然程序,體現對友人關懷與期許。
六、願為助力,回顧共勉往昔
1.
誰其執鞭,吾為子禦:以願為友人駕車執鞭的形象表述,表達願為友人效力、助力其前行之意。此句生動展現對友人的支援,體現深厚友情不僅停留在言語讚譽,更願在行動上給予幫助。
2.
伊昔有懷,交相欣勖:回顧往昔,二人各懷誌向,相互欣賞鼓勵。“伊昔”點明時間,“交相欣勖”強調相互鼓勵的互動,說明深厚友情建立在共同追求與相互支援基礎上,非功利結合。
3.
嘉爾晨燈,惜餘夜燭:以“嘉爾晨燈,惜餘夜燭”作結,“嘉”“惜”二字,分彆表達對友人如晨燈照亮前路的讚賞,以及對自身如夜燭般時光的珍惜。既肯定友人價值,也暗示各自人生道路雖不同,但都有獨特意義,深化對友情與人生的思考。
七、藝術特色
1.
情感真摯質樸:全詩無華麗辭藻堆砌,以質樸語言直抒胸臆,將對友人相知、敬重、不捨、支援等情感真實呈現,極易引發讀者共鳴。
2.
結構層次分明:從開篇點明相知,到回憶往昔相伴、盛讚友人品德、寬慰友人並表達支援,再到回顧共勉往昔,層次清晰,逐步深入,情感表達層層遞進,使友情主題得以充分展現。
3.
善用比喻象征:以蘭芷象征友人高潔品德,用晨燈、夜燭比喻友人與自己人生價值,使抽象情感與品德具象化,增強詩歌表現力與感染力。
……
解析:
1.
惟子見知,惟餘知子
-
解析:此句以簡潔而有力的表述,直接點明詩人與王僧孺之間獨特且深厚的相知關係。兩個“惟”字,突出了這種瞭解的唯一性,表明在詩人心中,王僧孺是那個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同時自己也是最懂王僧孺的人。這種開篇方式,瞬間將讀者帶入到二人惺惺相惜的親密氛圍之中,為整首詩奠定了真摯深厚的情感基調。
2.
觀行視言,要終猶始
-
解析:這一句闡述了二人相知的基礎。詩人與王僧孺通過長時間對彼此行為的觀察和言語的聆聽,發現對方始終如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和品性。“要終猶始”強調了這種堅守的永續性,說明他們的友情並非基於一時的衝動或表麵的印象,而是建立在對彼此全麵、深入且長期瞭解的堅實基礎之上,體現了友情的穩固與可靠。
3.
敬之重之,如蘭如芷
-
解析:詩人在這裡運用比喻的手法,將對王僧孺的敬重之情比作對蘭花和白芷的珍視。蘭花與白芷在我國傳統文化裡,一直是高潔品質的象征。通過這一比喻,詩人不僅高度讚譽了王僧孺品德的高尚,更表明自己對友人的敬重並非流於表麵,而是源自對其內在美好品質的深深欣賞,進一步深化了二人之間的精神契合度。
4.
形應影隨,曩行今止
-
解析:前半句“形應影隨”形象地描繪了詩人與王僧孺過去相處時的親密狀態,如同身體與影子一般緊緊相隨,片刻不離,生動地展現出他們曾經深厚的情誼和頻繁的交往。而後半句“曩行今止”則陡然轉折,“曩”表示過去,說明過去一同前行的日子已經結束,如今麵臨著分彆。這種今昔對比,強烈地抒發了詩人對往昔共同生活的懷念以及對當下分彆的不捨之情,讓情感在對比中更顯濃烈。
5.
百行之首,立人斯著
-
解析:此句從對二人友情的描述過渡到對品德修養的一般性論述。詩人指出,在眾多的行為準則和品德規範中,“立人”之道,也就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是最為重要、最為顯著的。這裡為下文對王僧孺個人品德的稱讚埋下伏筆,強調了良好品德在人生中的關鍵地位。
6.
子之有之,誰毀誰譽
-
解析:承接上句,詩人明確表示王僧孺已經具備了這種至關重要的“立人”品德。“誰毀誰譽”則表達出一種豁達且堅定的態度,意思是既然友人擁有如此高尚的品德,那麼無論外界是詆毀還是讚譽,都不能改變他的本質。這既是對王僧孺品德的高度肯定,也是對他的一種鼓勵,希望他不要被外界的輿論所左右,堅守自己的高尚品行。
7.
脩名既立,老至何遽
-
解析:“脩名”指美好的名聲,詩人誇讚王僧孺已經建立起了良好的聲譽。“老至何遽”則體現出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意思是既然已經取得了這樣的成就,即便衰老逐漸來臨,又何必感到驚慌和急迫呢?此句一方麵是對王僧孺過往成就的認可,另一方麵也傳達出一種坦然麵對人生自然規律的思想,安慰友人不必因歲月的流逝而焦慮,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關懷與人生智慧的分享。
8.
誰其執鞭,吾為子禦
-
解析:這是一個形象生動的表達,詩人以願意為友人駕車執鞭來表明自己的心意。在古代,為他人駕車執鞭通常表示願意為其效力、輔佐。詩人藉此傳達出對王僧孺的全力支援,不僅在情感上給予理解和尊重,更在行動上願意提供幫助,進一步深化了二人之間真摯的友情,體現出詩人對友人毫無保留的深厚情誼。
9.
伊昔有懷,交相欣勖
-
解析:“伊昔”表示往昔,詩人回憶起過去的時光,他們各自懷揣著理想和抱負。“交相欣勖”描繪了兩人相互欣賞、相互勉勵的場景,說明他們的友情不僅僅是生活上的陪伴,更是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精神夥伴。這種共同追求和相互鼓勵的經曆,進一步豐富了他們之間的情感紐帶,使友情更加堅固且富有意義。
10.
嘉爾晨燈,惜餘夜燭
-
解析:詩的結尾,詩人用“嘉爾晨燈,惜餘夜燭”這樣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了對彼此人生價值的認可與珍惜。“嘉爾晨燈”,是對王僧孺的稱讚,將其比作清晨的明燈,寓意著他如同晨燈一般,能夠照亮前程,給人以希望和指引。“惜餘夜燭”則體現了詩人對自己人生的珍視,如同珍惜夜晚的蠟燭,暗示自己的人生雖如夜燭般或許並不耀眼,但同樣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此句不僅巧妙地呼應了前文對彼此的情感表達,還升華了主題,傳達出一種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友情的獨特感悟,即無論人生處於何種階段,都應珍惜彼此的價值,珍視這份真摯的情誼。
……
句譯:
1.
惟子見知,惟餘知子:
隻有你真正懂我,隻有我真正懂你。
2.
觀行視言,要終猶始:
觀察彼此行為、留意彼此言語,自始至終都始終如一。
3.
敬之重之,如蘭如芷:
敬重你就像敬重蘭花和白芷。
4.
形應影隨,曩行今止:
過去我們如形影相隨,曾經一同前行,如今卻要分彆。
5.
百行之首,立人斯著:
在眾多品行中,做人的準則最為重要顯著。
6.
子之有之,誰毀誰譽:
你已具備這樣的品德,何必在意他人詆毀或讚譽。
7.
脩名既立,老至何遽:
美好名聲已經樹立,衰老來臨又何必驚慌。
8.
誰其執鞭,吾為子禦:
若有人為你執鞭駕車,我願為你充當車夫。
9.
伊昔有懷,交相欣勖:
往昔我們各懷誌向,相互欣賞並勉勵。
10.
嘉爾晨燈,惜餘夜燭:
讚賞你如清晨的明燈,珍惜我如夜晚的蠟燭。
……
全譯:
隻有你真正瞭解我,隻有我真正瞭解你。
觀察彼此行為、留意彼此言語,自始至終都保持一致。
像敬重蘭花與白芷般敬重你。
過去我們如形影相隨,曾一同前行,如今卻要分彆。
眾多品行中,為人之道最為重要顯著。
你已具備此等品德,何須在意他人詆毀或讚譽。
美好名聲已然樹立,即便衰老來臨又何必驚慌。
若有人為你執鞭駕車,我願為你駕車。
往昔我們各懷誌向,相互欣賞並勉勵。
讚賞你如清晨的明燈,珍惜我如夜晚的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