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605章 蕭衍《遊鐘山大愛敬寺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605章 蕭衍《遊鐘山大愛敬寺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遊鐘山大愛敬寺詩

蕭衍

曰予受塵縛,未得留蓋纏。

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長眠。

才性乏方便,智力非善權。

生住無停相,刹那即徂遷。

歎逝比悠稔,交臂乃奢年。

從流既難反,弱喪謂不然。

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燒然。

貪癡養憂畏,熱惱坐焦煎。

道心理歸終,信首故宜先。

駕言追善友,回輿尋勝緣。

麵勢周大地,縈帶極長川。

棱層疊嶂遠,迤邐隥道懸。

朝日照花林,光風起香山。

飛鳥發差池,出雲去連綿。

落英分綺色,墜露散珠圓。

當道蘭靃靡,臨階竹便娟。

幽穀響嚶嚶,石瀨鳴濺濺。

蘿短未中攬,葛嫩不任牽。

攀緣傍玉澗,褰陟度金泉。

長途弘翠微,香樓間紫煙。

慧居超七淨,梵住逾八禪。

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

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

正趣果上果,歸依天中天。

一道長死生,有無離二邊。

何待空同右,豈羨汾陽前。

以我初覺意,貽爾後來賢。

……

賞析:

《遊鐘山大愛敬寺詩》為蕭衍所作,此詩以獨特視角展現了詩人從塵世困惑到於佛法中尋求解脫的心靈曆程,同時蘊含著豐富的藝術魅力。

一、內容剖析

1.

塵世困境的哀歎

-

“曰予受塵縛,未得留蓋纏。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長眠。才性乏方便,智力非善權。”詩起始,蕭衍便吐露自己被塵世枷鎖禁錮,深受煩惱纏繞。他將“三有”比作永夜,“六道”視為長眠,凸顯出輪回之苦。又感慨自身才性與智力,難以覓得解脫的巧妙方法,這一開篇奠定了全詩渴望超脫的基調。

2.

人生無常的喟歎

-

“生住無停相,刹那即徂遷。歎逝比悠稔,交臂乃奢年。從流既難反,弱喪謂不然。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燒然。貪癡養憂畏,熱惱坐焦煎。”詩人在此描述人生如白駒過隙,瞬息萬變。人們易隨波逐流,年少迷失真性而不自知。“二苦”常伴、“三毒”焚心,因貪癡而生憂懼,內心飽受煎熬,深刻揭示了塵世眾生麵臨的精神痛苦與生存困境。

3.

向佛之心的萌發

-

“道心理歸終,信首故宜先。駕言追善友,回輿尋勝緣。”麵對塵世苦難,詩人意識到信仰佛法是最終歸宿,於是啟程追尋善友,尋覓佛緣,這標誌著詩人精神追求的重大轉變,堅定地邁向佛法修行之路。

4.

鐘山勝景的描繪

-

“麵勢周大地,縈帶極長川。棱層疊嶂遠,迤邐隥道懸。朝日照花林,光風起香山。飛鳥發差池,出雲去連綿。落英分綺色,墜露散珠圓。當道蘭靃靡,臨階竹便娟。幽穀響嚶嚶,石瀨鳴濺濺。蘿短未中攬,葛嫩不任牽。攀緣傍玉澗,褰陟度金泉。長途弘翠微,香樓間紫煙。”詩人以細膩筆觸,全方位描繪鐘山景緻。從廣闊的地勢、蜿蜒的河流,到層疊的山巒、曲折的山路;從陽光照耀的花林、風起的香山,到飛鳥出雲、落英墜露;從道旁蘭草、階前翠竹,到幽穀鳥鳴、石間急流,以及沿途的藤蔓、澗泉、翠微和香樓紫煙,營造出清幽空靈、如詩如畫的氛圍,不僅展現自然之美,更烘托出佛法的莊嚴與神聖。

5.

佛法境界的體悟

-

“慧居超七淨,梵住逾八禪。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正趣果上果,歸依天中天。一道長死生,有無離二邊。何待空同右,豈羨汾陽前。”詩人到達大愛敬寺後,感受到此處超凡脫俗的境界,超越“七淨”“八禪”。他視菩提為聖種,十力為福田,虔誠歸依佛陀,追求至高果位,領悟到超越生死、有無的佛法真諦,表明無需效仿古人求道,至此精神境界得以升華。

6.

弘法心願的表達

-

“以我初覺意,貽爾後來賢。”詩末,詩人願將自己初悟的佛法要義,留予後世賢能,體現其弘法利生的廣闊胸懷,使詩歌意義從個人感悟延伸至對大眾的啟迪。

二、藝術特色

1.

情景理交融:詩中巧妙融合景物描寫、情感抒發與佛理闡釋。先以對塵世痛苦的感慨引發情感共鳴,再描繪鐘山美景營造空靈氛圍,為體悟佛法做鋪墊,最後闡述佛法感悟,三者緊密相連,層層遞進,使詩歌既有情感深度,又具思想高度。

2.

意象豐富生動:運用大量意象展現塵世與佛法世界。如“永夜”“六道”等描繪塵世苦難;“花林”“香山”“飛鳥”“落英”等勾勒自然美景;“菩提”“十力”等象征佛法。這些意象生動形象,增強詩歌感染力與表現力,使讀者更易理解詩人心境與佛法內涵。

3.

結構嚴謹有序:詩歌從表達塵世困惑,到尋求解脫、描繪鐘山遊曆,再到體悟佛法、傳遞感悟,結構清晰,邏輯連貫。各部分過渡自然,逐步引導讀者深入詩人的精神世界,領略其從塵世到佛法的心靈

journey。

《遊鐘山大愛敬寺詩》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對佛法的深刻理解,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與思想意義。

……

解析:

1.

曰予受塵縛,未得留蓋纏

-

解析:詩人開篇便直抒胸臆,“曰予”表明是自我陳述,“受塵縛”指自己深受塵世種種煩惱的束縛,難以掙脫。“未得留蓋纏”中,“蓋纏”在佛教語境裡指煩惱,意即沒能擺脫這些煩惱的糾纏,生動展現出詩人在塵世中掙紮的狀態,奠定了全詩尋求解脫的基調。

2.

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長眠

-

解析:

“三有”指欲有、色有、無色有,涵蓋了三界眾生的生存狀態;“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輪回。詩人將“三有”的存在比作永遠的黑夜,“六道”中的生命狀態如同長久的沉睡,形象地描繪出眾生在輪回中迷茫、痛苦,不見光明的困境,強化了開篇所表達的塵世苦惱。

3.

才性乏方便,智力非善權

-

解析:此句詩人感慨自身的才性與智力不足。“方便”和“善權”在佛教中都指巧妙、有效的修行方法或度化手段。詩人覺得自己缺乏找到解脫塵世煩惱的有效方式,體現出對自身能力的反思以及對擺脫困境的急切渴望。

4.

生住無停相,刹那即徂遷

-

解析:

“生住”指事物的產生和暫時存在。詩人在此表達世間萬物沒有靜止不變的狀態,一切都在刹那間發生變化,“徂遷”強調消逝、變遷之快,深刻體現了佛教中無常的觀念,感慨生命和世間萬物的短暫與瞬息萬變。

5.

歎逝比悠稔,交臂乃奢年

-

解析:

“歎逝”感歎時光流逝,“悠稔”表示長久的時間,詩人認為感歎時光飛逝時,覺得這流逝的光陰比漫長的歲月還要悠長。“交臂”形容時間短暫,像手臂相交的瞬間,“奢年”指長壽之年,這裡反用其意,說人生短暫,即使活到高齡,也如白駒過隙,進一步強化人生無常、時光易逝的感慨。

6.

從流既難反,弱喪謂不然

-

解析:

“從流”指人隨著世俗的洪流前行,一旦隨波逐流,就很難再回頭。“弱喪”原指年少時喪失故鄉,這裡指年少時迷失了本性。詩人感慨年少迷失本性的人往往不認為自己已隨波逐流,難以回頭,反映出眾生在塵世中難以自知、執迷不悟的狀態。

7.

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燒然

-

解析:

“二苦”在佛教中指苦苦(由身心痛苦的感受而生的苦)和行苦(世間萬物遷流無常而帶來的苦),這兩種苦常常如影隨形。“三毒”指貪、嗔、癡,這三種煩惱如同火一般在內心自我燃燒,侵蝕人的心靈,形象地描繪出塵世煩惱對人的困擾。

8.

貪癡養憂畏,熱惱坐焦煎

-

解析:

“貪癡”即貪婪和癡迷,這種心態會滋生憂愁和畏懼。“熱惱”指內心的煩躁苦惱,“焦煎”則強調這種苦惱如被火煎熬一般,形象地展現出因內心的貪癡而導致的精神痛苦,讓人感同身受。

9.

道心理歸終,信首故宜先

-

解析:

“道心”指追求佛法正道之心,詩人認為從佛法的道理來講,這是最終的歸處。“信首”強調信仰是首要的,應當放在首位,表明詩人意識到信仰佛法是擺脫塵世苦難的關鍵,決心向佛。

10.

駕言追善友,回輿尋勝緣

-

解析:

“駕言”“回輿”都表示駕車出行,詩人決定駕車去追尋誌同道合、能引導自己修行的善友,調轉車頭去尋覓殊勝的佛緣,表明詩人為了尋求解脫,積極付諸行動。

11.

麵勢周大地,縈帶極長川

-

解析:

此句描繪鐘山的地勢,“麵勢”指地勢、地形,鐘山的地勢環繞著廣闊的大地。“縈帶”將河流比作縈繞的絲帶,“極長川”表示河流延伸至很遠的地方,展現出鐘山周邊地域的廣闊與山川的壯麗。

12.

棱層疊嶂遠,迤邐隥道懸

-

解析:

“棱層疊嶂”形容山巒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向遠處延伸。“迤邐”描繪山路曲折蜿蜒,“隥道懸”突出山路高懸,彷彿懸掛在空中,生動地刻畫了鐘山山巒的雄偉和山路的險峻。

13.

朝日照花林,光風起香山

-

解析:

清晨的陽光照耀著鮮花盛開的樹林,給樹林披上一層金色光輝。“光風”指雨後初晴時的和風,微風吹過香山,營造出一種清新、明媚且帶有禪意的氛圍。

14.

飛鳥發差池,出雲去連綿

-

解析:

“差池”形容飛鳥參差不齊地飛起,展現出鳥兒靈動的姿態。雲朵連綿不斷地從山中飄出,畫麵富有動態感,描繪出一幅自然和諧的景象,暗示著生命的自由與變化。

15.

落英分綺色,墜露散珠圓

-

解析:

“落英”即飄落的花瓣,“綺色”指絢麗多彩的顏色,花瓣飄落,色彩繽紛。“墜露”為墜落的露珠,“散珠圓”形容露珠圓潤如珠,紛紛散落,從視覺角度描繪出細膩而美麗的自然畫麵,展現出自然之美。

16.

當道蘭靃靡,臨階竹便娟

-

解析:

“當道”指道路上,“蘭靃靡”描繪蘭草在道路上隨風倒伏的姿態,富有詩意。“臨階”靠近台階,“竹便娟”形容竹子姿態輕盈、柔美,賦予竹子擬人化的美感,從植物的角度展現鐘山的清幽。

17.

幽穀響嚶嚶,石瀨鳴濺濺

-

解析:

“幽穀”幽靜的山穀,傳來鳥兒“嚶嚶”的叫聲,增添了山穀的幽靜氛圍。“石瀨”指石上的急流,“鳴濺濺”描繪水流衝擊石頭發出的清脆聲響,以聲襯靜,使整個畫麵更具生機與靜謐之感。

18.

蘿短未中攬,葛嫩不任牽

-

解析:

“蘿”和“葛”都是藤蔓植物,“蘿短未中攬”說藤蘿太短,無法握住;“葛嫩不任牽”指葛藤太嫩,不能牽拉,這兩句細膩地描繪出登山途中所見到的藤蔓植物的狀態,增添了旅途的細節感。

19.

攀緣傍玉澗,褰陟度金泉

-

解析:

“攀緣”表示沿著山勢攀爬,“傍玉澗”指沿著如玉石般清澈的山澗前行。“褰陟”意為提起衣服登山,“度金泉”指渡過像黃金般閃耀的泉水,描繪出詩人登山涉泉的過程,展現出鐘山山水的清幽與美麗。

20.

長途弘翠微,香樓間紫煙

-

解析:

在漫長的路途上,翠微之色越來越濃,“翠微”指代青山,描繪出山色的蔥蘢。“香樓”指寺廟中的樓閣,“間紫煙”樓閣在紫色的煙霧中時隱時現,營造出一種神秘、莊嚴且超凡脫俗的氛圍,暗示著接近佛法之地。

21.

慧居超七淨,梵住逾八禪

-

解析:

“慧居”指智慧所居之處,即大愛敬寺,“七淨”在佛教中有多種含義,一般指戒淨、心淨等七種達到清淨的境界。“梵住”指修行者所居之處,“八禪”即四禪八定中的八種禪定境界。詩人認為這座寺廟的境界超越了七淨和八禪,高度讚美了此地的殊勝,體現出對佛法境界的體悟。

22.

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

-

解析:

到達此處,詩人終於能夠舒展身體,表達對佛法的敬意,內心也真正實現了虔誠。這兩句表現出詩人在曆經塵世苦惱與尋求解脫的過程後,在這佛法殊勝之地,內心獲得寧靜與虔誠。

23.

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

-

解析:

“菩提”在佛教中意為覺悟、智慧,被視為神聖的種子,能讓人獲得解脫。“十力”是佛陀所具備的十種特殊力量,象征著佛法的強大。詩人將菩提比作種子,十力當作福田,表達對佛法的尊崇,認為佛法是修行的根本與福報的來源。

24.

正趣果上果,歸依天中天

-

解析:

“正趣”指正確的趨向,“果上果”表示最高的果位,即佛果。“天中天”是對佛陀的尊稱,意為諸天之中最為尊貴者。詩人表明自己要追求最高的佛果,歸依至高無上的佛陀,明確表達出自己的修行目標與堅定信仰。

25.

一道長死生,有無離二邊

-

解析:

“一道”指佛法正道,詩人領悟到通過佛法正道可以超越生死輪回。“有無離二邊”即超脫“有”和“無”這兩個極端,不執著於事物的存在與不存在,體現出對佛法中中道思想的深刻理解,表明已達到較高的佛法領悟境界。

26.

何待空同右,豈羨汾陽前

-

解析:

“空同右”引用黃帝向廣成子問道於空同山的典故,“汾陽前”指唐堯欲讓位於許由,許由不受而隱居於潁水之陽的典故。詩人認為無需像黃帝等待廣成子的教導,也不羨慕許由的隱逸之舉,表明自己通過領悟佛法,已找到精神歸宿,無需效仿古人的求道方式。

27.

以我初覺意,貽爾後來賢

-

解析:

詩人最後表示,要把自己剛剛覺悟到的佛法大意,留給後來的賢能之人。體現出詩人弘法利生的胸懷,希望後人能從自己的感悟中受益,在佛法修行之路上有所收獲。

……

句譯:

1.

曰予受塵縛,未得留蓋纏:我說我被塵世的煩惱束縛,沒能擺脫這些煩惱的糾纏。

2.

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長眠:三界如同漫長黑夜,六道眾生好似長久沉睡。

3.

才性乏方便,智力非善權:我才性缺乏解脫的巧妙方法,智力也沒有有效的手段。

4.

生住無停相,刹那即徂遷:萬物的生起與存在沒有停止的跡象,瞬間就發生了變遷。

5.

歎逝比悠稔,交臂乃奢年:感歎時光流逝,覺得它比長久歲月還漫長,人生短暫,即便活到高齡也如瞬間即逝。

6.

從流既難反,弱喪謂不然:人一旦隨波逐流就難以回頭,年少迷失本性的人卻不這麼認為。

7.

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燒然:苦苦和行苦這二苦常常跟隨,貪、嗔、癡三毒在內心如火燒般煎熬。

8.

貪癡養憂畏,熱惱坐焦煎:貪婪和癡迷滋生憂愁與畏懼,內心的熱惱讓人如坐針氈般備受煎熬。

9.

道心理歸終,信首故宜先:從佛理來說最終要歸向正道,所以信仰應當放在首位。

10.

駕言追善友,回輿尋勝緣:駕車去追尋善友,調轉車頭尋覓殊勝的緣分。

11.

麵勢周大地,縈帶極長川:這裡的地勢環繞著廣闊大地,河流如絲帶般延伸到遠方。

12.

棱層疊嶂遠,迤邐隥道懸:山巒層層疊疊向遠方延伸,曲折的山路蜿蜒高懸。

13.

朝日照花林,光風起香山:早晨的陽光照耀著花林,和風吹過香山。

14.

飛鳥發差池,出雲去連綿:飛鳥參差不齊地飛起,雲朵連綿不斷地飄離。

15.

落英分綺色,墜露散珠圓:飄落的花瓣色彩絢麗,墜落的露珠圓潤如珠。

16.

當道蘭靃靡,臨階竹便娟:道路上蘭草隨風倒伏,台階旁竹子姿態婀娜。

17.

幽穀響嚶嚶,石瀨鳴濺濺:幽靜的山穀傳來嚶嚶鳥鳴,石間急流發出濺濺水聲。

18.

蘿短未中攬,葛嫩不任牽:藤蘿太短無法握住,葛藤太嫩不能牽拉。

19.

攀緣傍玉澗,褰陟度金泉:沿著玉澗攀緣而上,提起衣服涉過金泉。

20.

長途弘翠微,香樓間紫煙:漫長路途上翠微之色越來越濃,香樓在紫煙中時隱時現。

21.

慧居超七淨,梵住逾八禪:這智慧所居之地超越七淨境界,修行者所住之處超過八禪境地。

22.

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才得以在這裡舒展身體表達敬意,方纔實現內心的虔誠。

23.

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菩提是神聖的種子,佛的十力是良好的福田。

24.

正趣果上果,歸依天中天:正趣向最高的果位,歸依至高無上的佛陀。

25.

一道長死生,有無離二邊:領悟一種能超越生死的佛法正道,超越有和無這兩個極端。

26.

何待空同右,豈羨汾陽前:何必等待像黃帝在空同山問道於廣成子那樣的機緣,又怎會羨慕像唐堯讓位於許由那樣的行為。

27.

以我初覺意,貽爾後來賢:把我最初覺悟到的佛法大意,留給後來的賢能之人。

……

全譯:

我說自己深受塵世煩惱的束縛,始終未能掙脫這重重纏裹。

三界猶如無儘的黑夜,六道眾生彷彿永眠未醒。

我才性駑鈍,缺乏解脫的善巧方便,智力有限,難覓有效的法門。

世間萬物生滅無常,刹那間便已變遷。

感歎時光飛逝,竟覺比悠悠歲月更為漫長,人生短暫,即便長壽也如交臂一瞬。

人一旦隨波逐流,便難再回頭,可年少迷失本性者卻渾然不覺。

苦苦與行苦常伴左右,貪嗔癡三毒內心燃燒。

貪婪癡迷滋生憂懼,內心熱惱如受煎熬。

從佛法的道理而言,歸向正道方為最終歸宿,故而信仰理應先行。

於是駕車追尋善友,掉轉車頭尋覓勝緣。

眼前地勢環繞廣袤大地,河流如帶,延伸至遙遠天際。

層巒疊嶂連綿遠去,蜿蜒山路高懸其間。

朝陽灑照花林,和風吹拂香山。

飛鳥參差飛起,雲朵連綿飄離。

飄落的花瓣色彩繽紛,墜落的露珠圓潤似珠。

道上蘭草隨風搖曳,階旁翠竹婀娜多姿。

幽穀中傳來嚶嚶鳥鳴,石間急流濺濺作響。

藤蘿太短難以攀攬,葛藤尚嫩不堪牽拉。

沿著玉澗小心攀緣,提起衣擺渡過金泉。

漫長旅途,青山翠意愈發濃鬱,香樓在紫煙中時隱時現。

此處乃智慧居所,超越七淨之境,亦是梵行之地,勝過八禪之妙。

至此才得以舒展身心,虔誠禮拜,遂了心中敬意。

菩提是神聖的種子,佛的十力是肥沃的福田。

一心趨向至高佛果,虔誠歸依無上佛陀。

領悟佛法正道,超脫生死輪回,超越有無之境,不執兩邊。

何須效仿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又怎會羨慕唐堯讓位於許由。

現將我初悟的佛法真意,留予後來的賢能之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