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628章 蕭衍《子夜四時歌?春歌?其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628章 蕭衍《子夜四時歌?春歌?其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子夜四時歌春歌其二

蕭衍

蘭葉始滿地,梅花已落枝。

持此可憐意,摘以寄心知。

……

賞析:

蕭衍的《子夜四時歌·春歌·其二》以簡潔筆觸,借景抒情,營造出細膩動人的情感氛圍,展現春日裡彆樣情思。

一、獨特的春日景象描繪

1.

對比鮮明的植物景象:“蘭葉始滿地,梅花已落枝”,開篇描繪出兩種植物截然不同的狀態。蘭葉“始滿地”,展現出蘭草新生,葉片繁茂鋪滿地麵,洋溢著勃勃生機,象征春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梅花“已落枝”,梅花紛紛凋零,從枝頭飄落,呈現出一種繁華逝去的落寞感。蘭葉的繁茂與梅花的凋零形成強烈視覺與生命狀態的對比,既生動展現了春初時節新舊交替的景象,也暗示時光的悄然流逝,為詩歌奠定了複雜而略帶惆悵的情感基調。

2.

季節交替的暗示:蘭葉與梅花的狀態變化,巧妙暗示季節交替。梅花通常開在寒冬,此時已凋零,而蘭葉在春天生長繁茂,這一榮一枯,清晰呈現從冬到春的過渡,讓讀者感受到時間的流轉與自然的更迭,引發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二、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

1.

情感的寄托:“持此可憐意”,

“可憐意”飽含詩人對眼前景象的憐惜、喜愛等複雜情感。既有對新生蘭葉蓬勃生命力的喜愛,也有對梅花凋零的憐惜,這種複雜情感凝聚在對植物的關注中。詩人借蘭葉與梅花的狀態變化,將內心細膩情感寄托其中,使情感表達更為含蓄深沉。

2.

傳遞思念之情:“摘以寄心知”,詩人想要采摘蘭葉與梅花,寄給心中思念之人。借這一行為,將對時光、自然的感慨融入對對方的思念,希望對方能通過這些植物,領會自己複雜情感。這種情感傳遞方式委婉動人,體現出古人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使詩歌韻味悠長。

三、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借蘭葉與梅花兩種植物景象變化,自然引發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對遠方之人的思念,景為情的觸發點,情因景而生,情景緊密交融,不著痕跡,讓讀者在感受春日景象同時,深刻體會詩人內心複雜情感。

2.

語言簡潔,韻味無窮:詩歌語言簡潔質樸,寥寥二十字,生動描繪出鮮明畫麵,傳達出豐富情感。用詞精準,如“始”“已”準確表現蘭葉與梅花不同狀態的時間節點,以簡潔語言營造出悠遠意境與深長韻味,給讀者留下廣闊想象空間。

……

解析:

1.

蘭葉始滿地

-

解析:“始”字強調蘭葉生長處於起始階段,意味著春天剛剛來臨,蘭葉正以一種蓬勃的態勢從地麵蔓延生長,象征著生命的複蘇與活力,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日畫卷,傳達出春天萬物萌生的初始之美。

2.

梅花已落枝

-

解析:“已”字突出梅花已然從枝頭飄落的狀態。梅花多在寒冬傲雪綻放,此時卻已凋零,與蘭葉的新生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榮枯對照,既暗示了時光的更迭,從寒冬過渡到春日,也營造出一種歲月流逝、物換星移的感慨。

3.

持此可憐意

-

解析:

“可憐”在這裡並非現代意義的憐憫,而是蘊含著憐惜、喜愛、珍視等複雜情感。詩人目睹蘭葉生長與梅花凋零的景象,心中生出對生命榮枯變化的諸多感觸,這些複雜情愫凝聚為“可憐意”,體現出詩人對自然變化敏銳的感知和對生命的敬畏與思索。

4.

摘以寄心知

-

解析:詩人懷著這份“可憐意”,決定摘下蘭葉與梅花(或僅指蘭葉,結合前文二者均具象征意義),寄給“心知”之人。“心知”指詩人內心深處所牽掛、相知的人。這一行為將詩人的情感具象化,借物傳情,希望對方能通過這些飽含深情的植物,體會到自己對時光、生命的感悟,以及對對方深深的思念與相知之情,使情感表達更為深沉、含蓄。

……

句譯:

1.

蘭葉始滿地:蘭草的葉子剛剛開始長滿地麵。

2.

梅花已落枝:梅花卻已經從枝頭飄落。

3.

持此可憐意:懷著對這景象憐惜、珍視的心意。

4.

摘以寄心知:摘下它們(蘭葉與梅花)寄給心中思唸的人。

……

全譯:

蘭草的葉片,才剛開始鋪滿大地,梅花卻早已從枝頭飄落。

我懷著對這眼前景象的憐惜與感慨,摘下蘭葉與殘梅,寄給遠方我日夜思唸的人。

喜歡詩詞一萬首請大家收藏:()詩詞一萬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