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646章 蕭衍《贈逸民詩?其四》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646章 蕭衍《贈逸民詩?其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贈逸民詩其四

蕭衍

目因見生,才為時育。

何為山阿,何為空穀。

聲殊雊雉,響異呦鹿。

豈須托夢,寧俟延卜。

想象屠釣,踟躕板築。

……

賞析:

《贈逸民詩·其四》中,蕭衍以獨特視角探討人才與隱居現象,展現對賢才的渴慕及對其隱居原因的思考,短短幾句,蘊含豐富情感與深刻見解。

一、人才與時代的關聯

1.

“目因見生,才為時育”:此句以形象類比闡述人才與時代關係。“目因見生”表明眼睛通過觀察外界事物產生認知,藉此類比“才為時育”,說明人纔是時代孕育的產物。強調時代環境對人才成長的塑造作用,如同外界事物刺激視覺產生認知,特定時代需求與背景催生不同人才,體現詩人對人才誕生規律的深刻理解,為後文討論賢才隱居做鋪墊,暗示當下時代應也有與之適配的賢才,隻是其狀態有待探討。

二、對隱居現象的疑問

1.

“何為山阿,何為空穀”:

“山阿”與“空穀”代表清幽僻遠之地,常為隱居者選擇。詩人連用兩個“何為”,表達對賢才選擇隱居的不解與疑問。以這兩個意象發問,營造出空靈、引人深思氛圍,引發對賢才為何舍棄世俗、選擇遁世於如此清幽之地的思考,開啟對隱居賢才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關係的探究。

三、強調賢才獨特性

1.

“聲殊雊雉,響異呦鹿”:

詩人用自然界中野雞鳴叫與鹿的呦呦聲各具特色,比喻隱居賢才的獨特。表明賢才如這些獨特聲音,在人群中有與眾不同之處,其才華、品德或思想不流於世俗。此句一方麵強調賢纔不應被忽視,另一方麵解釋了他們可能因自身獨特而選擇隱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從賢才自身特質角度,為其隱居原因提供一種解讀。

四、對尋求賢才方式的思考

1.

“豈須托夢,寧俟延卜”:詩人在此否定通過托夢、占卜等神秘方式尋求賢才。托夢與占卜在古代常被用於獲取神意或預知未來,以尋找賢才帶有神秘與被動色彩。詩人以反問語氣表明不應依賴此類方式,倡導更積極主動、理性務實的尋才策略,體現其對傳統尋才觀唸的突破,反映對切實發現賢才的急切心情與正確態度。

五、對賢才的期盼

1.

“想象屠釣,踟躕板築”:

“屠釣”讓人聯想到薑太公垂釣等待明主,“板築”則指傅說在從事版築勞作時被發現。詩人藉此典故,表達對如薑太公、傅說般賢才的渴望。“想象”體現對賢才事跡的追慕,“踟躕”描繪出在期待賢纔出現過程中的徘徊與思索,表明詩人殷切期盼賢纔出現,像古代賢才一樣為國家貢獻力量,點明詩歌主旨,凸顯對賢纔出山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六、藝術特色

1.

比喻象征,生動形象:

詩中運用諸多比喻象征手法,如以“目因見生”喻“才為時育”,用“雊雉”“呦呦鹿”之聲比賢才獨特,使抽象的人才與時代關係、賢才獨特性等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增強詩歌形象性與感染力,讓讀者更易理解詩人意圖。

2.

巧用典故,含蓄表意:

結尾處引用薑太公屠釣、傅說板築典故,委婉表達對賢才的期盼。典故運用使詩歌內涵豐富,避免直白表述,增添文化底蘊,引發讀者聯想,於含蓄中傳遞強烈情感與深刻思想,展現詩人深厚文學素養與高超表達技巧。

……

解析:

1.

目因見生,才為時育

-

解析:此句從生活常理出發,眼睛因接觸外界事物產生視覺認知,詩人藉此類比人才成長與時代的關係。“才為時育”表明人才並非憑空出現,而是特定時代環境、需求與機遇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同外界事物刺激眼睛產生視覺,時代的種種因素塑造並催生人才,反映詩人對人才誕生規律的深刻洞察,為理解全詩探討人才現狀奠定基礎,強調時代對人才的重要影響,暗示當下時代應孕育出相應賢才。

2.

何為山阿,何為空穀

-

解析:“山阿”指山的曲折幽深之處,“空穀”代表空曠寂靜的山穀,二者都象征著遠離塵世喧囂的隱居之地。詩人連用兩個疑問,旨在引發對賢才選擇隱居的思考。這種發問不僅是對隱居地點的好奇,更深入探究賢才內心為何傾向於如此清幽僻遠之所,是對賢才行為動機與內心世界的叩問,開啟對隱居現象背後原因的探尋。

3.

聲殊雊雉,響異呦鹿

-

解析:

“殊”和“異”都表示不同。詩人以野雞(雊雉)鳴叫與鹿(呦鹿)叫聲的差異,比喻隱居賢才的獨特之處。將賢才比作自然界中具有獨特聲音的生物,意在表明賢纔在品德、才能、思想等方麵與眾不同,不隨波逐流。這種獨特性或許是他們選擇隱居的內在原因之一,也體現出詩人對賢才獨特價值的認知與重視,強調賢纔不應被忽視,其獨特之處值得深入挖掘。

4.

豈須托夢,寧俟延卜

-

解析:

“豈須”和“寧俟”都表反問語氣。“托夢”與“延卜”在古代是尋求神意、預知未來的神秘方式,常用於尋找賢纔等重要事務。詩人以反問否定這種依賴神秘力量尋才的做法,認為不應坐等通過托夢或占卜來發現賢才。這體現詩人積極務實的態度,倡導以主動、理性方式去尋找賢才,打破傳統神秘尋才觀念束縛,展現對積極發掘人才的急切渴望與正確理念。

5.

想象屠釣,踟躕板築

-

解析:

“想象”一詞引出詩人對曆史典故的回想。“屠釣”指薑太公曾以屠牛釣魚為生,等待明主賞識;“板築”說的是傅說在被發現前從事築牆勞役。詩人“想象”這些場景,表達對如薑太公、傅說般賢才的渴慕。“踟躕”描繪出詩人在期待賢才過程中的徘徊、思索狀態,反映其內心對賢才早日出現的急切期盼,希望當下也有這樣的賢才為國家效力,點明詩歌核心主旨,凸顯對賢纔出山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

句譯:

1.

目因見生:眼睛因為看見了外界事物,才產生視覺認知。

2.

才為時育:人纔是由所處的時代所培育造就的。

3.

何為山阿:為什麼要選擇隱居在那山的曲折幽深之處呢?

4.

何為空穀:為什麼要遁世於那空曠寂靜的山穀之中呢?

5.

聲殊雊雉:(隱居賢才的)聲響不同於野雞的鳴叫。

6.

響異呦鹿:(隱居賢才的)回響也不同於呦呦叫的鹿。

7.

豈須托夢:哪裡需要依靠托夢(這種方式來尋找賢才)呢?

8.

寧俟延卜:難道還要等待占卜(來決定賢纔是否出仕)嗎?

9.

想象屠釣:(不禁)想象起(薑太公那樣)從事屠牛釣魚(等待明主)的情形。

10.

踟躕板築:(讓人)徘徊思索(傅說那樣在板築勞作中等待發掘的故事)。

……

全譯:

眼睛因接觸外界事物而產生視覺,人纔是由時代培育造就。

為何要隱居在山的曲折處,又為何要遁入空曠的山穀?

(隱居者)有著不同於野雞鳴叫、小鹿呦呦的聲響。

何須依靠托夢,難道還要等待占卜(來尋覓賢才)?

不禁想象起薑太公屠釣待主、傅說板築求用的情景,令人徘徊沉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