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663章 陸厥《蒲阪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663章 陸厥《蒲阪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蒲阪行

陸厥

江南風已春,河間柳已把。

流泊祁連山,飄颻高闕下。

蒼茫縈白暈,蕭瑟帶長風。

羌兵燒上郡,胡騎獵雲中。

……

賞析:

《蒲阪行》是一首風格獨特的詩作,陸厥以巧妙的構思與生動筆觸,展現出迥異地域風貌與嚴峻邊事,蘊含深沉情感與深刻主題。

一、結構與層次

1.開篇

“江南風已春,河間柳已把”,詩人描繪江南與河間春日盛景。江南春風輕拂,河間柳絲垂拂,洋溢生機與活力,為讀者勾勒出兩幅安寧祥和的畫麵,營造出溫馨美好的氛圍,這不僅展現出詩人對和平、美好環境的熟悉與眷戀,也為後文情感的轉折埋下伏筆。

2.“流泊祁連山,飄颻高闕下”,詩意陡然一轉。從溫婉江南、河間之地,瞬間切換至遙遠的祁連山與高闕之下。“流泊”“飄颻”二詞,傳遞出漂泊無依之感,暗示主人公命運轉變,從安穩生活陷入動蕩漂泊,此句為詩歌情感基調定下沉重底色,引領讀者從美好憧憬跌入殘酷現實。

3.“蒼茫縈白暈,蕭瑟帶長風”,聚焦邊塞環境。天空蒼茫,白色光暈縈繞,給人以迷茫、混沌之感;長風呼嘯,蕭瑟淒涼。詩人通過視覺與聽覺描寫,渲染出邊塞環境惡劣與孤寂,讓讀者深切感受主人公所處的艱難境地,進一步強化沉重氛圍,為尾聯戰爭場景的描繪做足鋪墊。

4.“羌兵燒上郡,胡騎獵雲中”,直陳邊患危機。“燒”“獵”二字極具衝擊力,生動展現羌兵燒殺搶掠、胡騎肆意侵擾的畫麵,“上郡”“雲中”等地的戰火紛飛,深刻反映出邊疆地區百姓所遭受的苦難,將詩歌對戰爭殘酷的揭示推向**,引發讀者對戰爭的痛恨與對和平的渴望。

二、藝術特色

1.

對比鮮明:詩歌開篇江南、河間的春日祥和與後文邊塞的動蕩漂泊、戰火紛飛形成強烈對比。這種對比,一方麵凸顯出地域差異與命運變化,強化情感落差;另一方麵,引發讀者對和平與戰爭的思考,使詩歌主題更加深刻。

2.

環境烘托:“蒼茫縈白暈,蕭瑟帶長風”通過對邊塞環境的細膩描繪,營造出沉重、淒涼氛圍,有力烘托出人物的漂泊之苦與戰爭的殘酷,使讀者如臨其境,增強詩歌感染力。

3.

用詞精準:“燒”“獵”等動詞精準刻畫敵人侵略行徑,生動展現戰爭場景,讓讀者直觀感受邊患危機,用詞雖簡潔,卻極具表現力與衝擊力。

……

解析:

1.

江南風已春,河間柳已把

-

解析:此句以空間上的兩個不同地點起筆。“江南”,在古人的認知與文學書寫中,常是溫潤秀麗、充滿詩意之地,“風已春”短短三字,勾勒出春風輕柔拂過江南大地,帶來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宣告春天已然降臨。“河間”,點明另一個地域,“柳已把”形象地描繪出河間地區柳樹生長的狀態,“把”字彷彿賦予柳枝以人的姿態,好似它們已經長出了足夠長的枝條,可以被人握住,描繪出柳樹的繁茂,傳達出春天蓬勃的生命力。這兩句通過對江南和河間春日景色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寧靜、美好的氛圍,給人以愉悅、輕鬆之感,為全詩先鋪墊出一幅安寧祥和的背景畫麵,與後文邊塞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2.

流泊祁連山,飄颻高闕下

-

解析:從溫婉的江南、河間,詩人的筆觸陡然轉向遙遠而荒涼的邊塞。“流泊”一詞,生動地展現出一種漂泊無定、居無定所的狀態,就像水中的浮萍,隨著水流四處飄蕩。“祁連山”,這座位於西北邊塞的山脈,在古代常是中原與塞外的交界地帶,充滿了未知與危險,暗示主人公漂泊到瞭如此偏遠且局勢複雜的地方。“飄颻”同樣表達出飄蕩不定的意味,強調了這種漂泊的動蕩與不安。“高闕”,是古代邊塞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飄颻高闕下”描繪主人公在高闕之下,更凸顯出個體在廣袤而陌生的邊塞環境中的渺小與無助。這兩句詩不僅在空間上實現了大幅度的轉換,從繁華的內地轉到苦寒的邊塞,也在情感上實現了轉折,從開篇的寧靜美好過渡到漂泊動蕩,奠定了全詩沉鬱、凝重的基調。

3.

蒼茫縈白暈,蕭瑟帶長風

-

解析:此句聚焦於邊塞獨特的自然景象,進一步渲染氛圍。“蒼茫”一詞,描繪出邊塞天地間廣闊無垠卻又透著一種混沌、迷茫的狀態,讓人感受到天地的浩瀚與自身的渺小。“縈白暈”,天空中縈繞著白色的光暈,這種光暈或許是沙漠中的蜃景,或許是狂風捲起沙塵形成的朦朧景象,為畫麵增添了一種神秘而虛幻的色彩,強化了那種迷茫、混沌的感覺。“蕭瑟”,形容風吹過發出的聲音,給人一種淒涼、孤寂之感,而“帶長風”則強調了風的猛烈與持久,長風呼嘯而過,帶來的不僅是寒冷,更是一種肅殺之氣。這兩句詩通過對邊塞天空景象與風聲的描寫,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營造出一種極其惡劣、孤寂、荒涼的環境氛圍,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深刻感受到主人公所處環境的艱難,為下文描寫戰爭場景做了有力的鋪墊,使讀者更能體會到在這樣的環境下,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與威脅。

4.

羌兵燒上郡,胡騎獵雲中

-

解析:“羌兵”和“胡騎”,分彆指代當時來自西北和北方的少數民族軍隊,點明瞭製造戰亂的主體。“燒上郡”的“燒”字,極具衝擊力,形象地展現出羌兵的殘暴與破壞力,他們在“上郡”(古代重要的邊郡)大肆燒殺搶掠,將原本安寧的城市化為一片火海,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獵雲中”的“獵”字用得巧妙,表麵上看“獵”是狩獵之意,但在這裡,“胡騎獵雲中”並非真正的打獵,而是將雲中地區(同樣是重要邊地)當作他們肆意踐踏、掠奪的獵場,生動地描繪出胡騎在雲中地區如野獸般橫行無忌的情景。這兩句詩直接描繪了邊疆戰爭的殘酷畫麵,展現了敵人的侵略行為給邊疆地區帶來的災難,深刻反映出當時邊疆局勢的嚴峻和百姓所遭受的痛苦,使全詩的主題得到了深化,引發讀者對戰爭的痛恨以及對和平的嚮往之情。

……

句譯:

1.

江南風已春,河間柳已把:江南大地春風輕拂,已充滿春天的氣息;河間地區柳樹的枝條已然修長,彷彿可以用手握住。

2.

流泊祁連山,飄颻高闕下:一路漂泊流落到祁連山下,又在高闕關附近四處飄蕩、居無定所。

3.

蒼茫縈白暈,蕭瑟帶長風:邊塞天空蒼茫,縈繞著白色的光暈;風聲蕭瑟淒厲,裹挾著狂猛的長風。

4.

羌兵燒上郡,胡騎獵雲中:羌人的軍隊縱火燒掠上郡,胡人的騎兵在雲中地區肆意踐踏、侵擾。

……

全譯:

江南大地春風輕拂,已滿是春的氣息,河間岸邊柳樹抽條,枝條修長似可手握。

大雁北返,卻未捎來南方的書信,我滿心的思念,又該如何傾訴?

一路漂泊,來到祁連山下,在高闕關附近四處輾轉,居無定所。

蒼茫天空,白色光暈縈繞,風聲蕭瑟,裹挾著猛烈長風。

羌人的軍隊在焚燒上郡,胡人的騎兵於雲中肆意侵擾。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