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722章 江淹《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
江淹
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
此山具鸞鶴,往來儘仙靈。
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
絳氣下縈薄,白雲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俯伏視流星。
不尋遐怪極,則知耳目驚。
日落長沙渚,曾陰萬裡生。
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
方學鬆柏隱,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誦末,伏思托後旌。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賞析
一、主題
此詩為江淹隨從冠軍將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時所作,借描繪廬山香爐峰的奇幻景色,融入對道家仙境的嚮往以及個人情誌的抒發,表達了詩人渴望遠離塵世、追求隱逸的誌趣,同時也流露出對建平王的追隨之意。
二、藝術特色
1.
用典開篇,奠定氛圍:詩的開篇“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廣成子是傳說中黃帝時期的仙人,喜好神鼎修煉;淮南王劉安篤好丹經,醉心煉丹求仙。運用這兩個典故,為廬山香爐峰蒙上一層神秘的道家求仙色彩,暗示此地充滿仙靈之氣,為全詩營造出超凡脫俗的氛圍。
2.
繪景奇幻,層次分明:詩人以細膩筆觸描繪廬山香爐峰景色。“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絳氣下縈薄,白雲上杳冥”,從地麵的瑤草玉樹到空中的絳氣白雲,色彩鮮明,高低錯落,構成一幅奇幻瑰麗的畫麵。“中坐瞰蜿虹,俯伏視流星”則通過俯瞰山澗如蜿蜒之虹、俯見流星劃過的描寫,進一步增強景色的奇幻感與動態美,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3.
情景交融,托物言誌:在描繪景色的同時,詩人巧妙融入情感。“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藉以蘭草為席、臨風含情的舉動,抒發內心複雜情感。目睹廬山的神奇美景,詩人愈發堅定隱逸之心,“方學鬆柏隱,羞逐市井名”,直接表明自己要像鬆柏一樣隱於山林,不屑追逐世俗虛名,借景抒情與直抒胸臆相結合,使情感表達自然流暢且真摯深沉。
4.
收束得體,委婉表意:結尾“幸承光誦末,伏思托後旌”,既表達對建平王詩作的讚賞,又委婉傳達願意追隨其左右的心意,收束自然得體,在展現個人誌趣的同時,巧妙回應隨王登山這一背景,使詩歌主題更為完整。
三、文化價值
1.
反映南朝求仙風尚:詩中對道家求仙意象的運用,如廣成子、淮南王以及山中仙靈等,反映出南朝時期社會上盛行的求仙問道風氣,為研究當時的文化思潮和宗教信仰提供了文學素材。
2.
體現山水詩發展:該詩將山水描寫與個人情誌、用典相結合,既繼承了前代山水詩描繪自然景觀的傳統,又在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方麵有所發展,豐富了山水詩的表現手法和文化內涵,對後世山水詩創作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解析
1.
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
-
解析:“廣成”指廣成子,傳說他是黃帝時期的仙人,居住在崆峒山上,黃帝曾向他請教修身至道之要。廣成子喜愛煉製丹藥的神鼎,神鼎在古代煉丹術中是關鍵器具,象征著追求長生不老的修煉之道。“淮南”指西漢淮南王劉安,他篤好道家學說,召集門客撰寫《淮南子》,並熱衷於煉丹求仙之事。這兩句開篇運用典故,借廣成子和淮南王對煉丹求仙的癡迷,暗示廬山香爐峰與道家求仙的淵源,為全詩營造出神秘、超凡的氛圍,表明詩人對道家求仙文化的關注與嚮往。
2.
此山具鸞鶴,往來儘仙靈:
-
解析:“此山”即廬山香爐峰,詩人直言這座山棲息著鸞鳥與仙鶴。鸞鶴在傳統文化中常被視為仙人的坐騎或伴隨之物,是祥瑞和仙境的象征。“往來儘仙靈”進一步強調,彷彿在這廬山香爐峰上,來來往往的都是神仙精靈。這兩句承接開篇的道家氛圍,直接描述廬山香爐峰充滿仙靈之氣,強化了山峰的神秘與超凡脫俗,讓讀者感受到這裡宛如仙境一般。
3.
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
-
解析:“瑤草”是傳說中的仙草,常與仙境相連,“翕赩”形容光彩盛貌,描繪出瑤草正綻放著鮮豔奪目的光彩。“玉樹”同樣是仙境中常見的樹木,“信”表示確實,“蔥青”描繪出玉樹蔥蘢青翠的樣子。詩人通過對瑤草和玉樹的細致描寫,以鮮明的色彩和生動的形態,展現出廬山香爐峰宛如仙境般的奇幻美景,讓讀者眼前浮現出一幅充滿生機與神秘色彩的畫麵,進一步渲染了仙境氛圍。
4.
絳氣下縈薄,白雲上杳冥:
-
解析:“絳氣”指紅色的霧氣,象征祥瑞之氣,“縈”為縈繞,“薄”指草叢、樹林等植被。紅色的霧氣在山下的草木間繚繞,給人一種神秘而瑰麗的感覺。“白雲”是天空中常見的自然景象,“杳冥”表示高遠深邃的天空。白色的雲朵在高遠的天空中飄浮,直至那渺茫的蒼穹。這兩句從色彩和空間上形成鮮明對比,一紅一白,一下一上,描繪出廬山香爐峰上下不同層次的雲霧景觀,營造出一種空靈、縹緲的意境,使仙境的氛圍更加濃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5.
中坐瞰蜿虹,俯伏視流星:
-
解析:“中坐”表明詩人身處廬山香爐峰的山腰位置,“瞰”為俯瞰。詩人坐在山腰向下俯瞰,能看到蜿蜒曲折的山澗如同彩虹一般。“俯伏視流星”則是說詩人俯下身去,彷彿能看到流星劃過天際。這裡運用誇張的手法,從俯瞰的角度描繪出廬山香爐峰周圍景色的奇幻與壯麗,山澗如蜿虹,流星似可觸,進一步增強了詩歌的奇幻色彩和畫麵感,給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
6.
不尋遐怪極,則知耳目驚:
-
解析:“遐”表示遠方,“怪極”指奇異到極致的景象。這兩句是詩人的感慨,意思是如果不來到這遠方探尋廬山香爐峰這般奇異至極的景象,就不會知道自己的耳目會受到如此強烈的震撼。此句總結前文對廬山香爐峰奇幻景色的描寫,強調了廬山香爐峰景色的獨特與震撼人心,也從側麵反映出詩人對大自然神奇景觀的驚歎之情。
7.
日落長沙渚,曾陰萬裡生:
-
解析:“長沙渚”指長沙附近的江中小洲。詩人站在廬山香爐峰上,極目遠眺,看到夕陽緩緩落下,餘暉灑在長沙的江渚之上。“曾陰”即層陰,指層層疊疊的陰雲。隨著太陽的落下,層層陰雲在萬裡天空中彌漫而生。這兩句從時間和空間上拓展了詩歌的視野,由近及遠,描繪出一幅宏大的日落雲生圖,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而又略帶蒼茫的氛圍,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和宇宙的浩瀚,為下文詩人情感的抒發做鋪墊。
8.
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
-
解析:“藉蘭”意為以蘭草為席,蘭草在古代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典雅。詩人以蘭草為席,暗示自己內心的高潔誌趣。“素多意”表明詩人向來就有諸多思緒情感。“臨風”即迎著風,“默含情”描繪出詩人默默含情,在風中思緒萬千的情景。這裡詩人借景抒情,通過以蘭為席、臨風含情的舉動,含蓄地表達出自己內心複雜的情感,或許是對廬山美景的感慨,或許是對人生的思考,使情感表達更加委婉深沉。
9.
方學鬆柏隱,羞逐市井名:
-
解析:“方”表示正要,“學鬆柏隱”是說詩人正要學習鬆柏,歸隱山林。鬆柏四季常青,傲霜淩雪,常被視為隱士高潔品格的象征。“羞逐市井名”則表明詩人對追逐市井中的虛名感到羞愧。此句直接表明詩人的誌向,他嚮往像鬆柏一樣,遠離塵世的喧囂與名利,歸隱山林,保持內心的高潔,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名利的不屑。
10.
幸承光誦末,伏思托後旌:
-
解析:“幸”體現幸運之意,“承光誦末”指有幸能夠在冠軍建平王的華美詩篇之後附和。“伏思”表示內心暗自思考,“托後旌”則是希望能托身於建平王的旌旗之後,意味著詩人願意追隨建平王。這兩句既表達了詩人對建平王詩作的讚賞,又委婉地傳達出自己願意在其麾下,追隨他的風雅,展現了詩人在表達個人誌向的同時,對建平王的尊崇與追隨,使詩歌在結構上完整地回應了隨王登山這一背景。
句譯
1.
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廣成子喜愛那煉丹的神鼎,淮南王偏好於求仙的丹經。
2.
此山具鸞鶴,往來儘仙靈:這座廬山香爐峰上有鸞鳥仙鶴,往來其間的都是仙風道骨的神靈。
3.
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瑤草正開得光彩燦爛,玉樹果然是蔥蘢青翠。
4.
絳氣下縈薄,白雲上杳冥:絳紅色的霧氣向下縈繞在草木叢生之處,潔白的雲朵向上飄浮在高遠的天空。
5.
中坐瞰蜿虹,俯伏視流星:坐在山中能俯瞰到蜿蜒如帶的彩虹,俯身向下彷彿能看到流星劃過。
6.
不尋遐怪極,則知耳目驚:不必去探尋那極遠之處的怪異景觀,到此已覺耳聞目見令人震驚。
7.
日落長沙渚,曾陰萬裡生:夕陽緩緩落在長沙的江渚之上,層層陰雲在萬裡天空彌漫而生。
8.
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以蘭草為席本就思緒繁多,迎著清風默默佇立飽含深情。
9.
方學鬆柏隱,羞逐市井名:正打算學習鬆柏隱居山林,羞於去追逐那市井之間的虛名。
10.
幸承光誦末,伏思托後旌:有幸能在您華美的詩篇後附和,內心想著願追隨您的旌旗之後。
全譯
廣成子鐘情於煉丹的神鼎,淮南王熱衷於求仙的丹經。
廬山香爐峰上棲息著鸞鳥與仙鶴,往來其間的儘是仙風道骨的神靈。
瑤草正綻放出絢爛奪目的光彩,玉樹蔥蘢,翠綠欲滴。
絳紅色的霧氣,在山下的草木間縈繞;潔白的雲朵,在高遠的天空中飄浮。
坐在山腰俯瞰,能見到蜿蜒如彩虹般的山澗;俯身向下,彷彿能看見流星劃過天際。
無需探尋那極遠之地的奇異極致之景,到此所見所聞已令人大為震驚。
夕陽緩緩落在長沙的江渚上,層層陰雲在萬裡長空彌漫開來。
以蘭草為席,心中本就思緒萬千,臨風而立,默默佇立飽含深情。
我正打算效仿鬆柏隱居山林,羞於去追逐那市井間的虛名浮利。
有幸能在您華美的詩篇之後附和,內心期望能追隨在您的旌旗之後。
喜歡詩詞一萬首請大家收藏:()詩詞一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