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766章 江淹《雜三言?鏡論語》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766章 江淹《雜三言?鏡論語》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雜三言鏡論語

江淹

巡青史之殘誥,覽朱管之遺冊。

惟魯濱之一叟,信銜道而探寂。

世艱險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

講業兮齊衛,論精兮汴泗。

子之說兮義已秘,成賈鄭之雄理,可黃何之壯思。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雲而靖意。

意恬悵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觀。

憲媯禹而折法,襲仁誼而求安。

不嬿婉於戚施,寧踸踔於馬蘭。

俾後生之庶士,鑒明德之音翰。

惟山中兮寂寞,沉憂思兮無從。

石紅青兮百疊,山濃淡兮萬重。

日下兮□□,月出兮銅峰。

竹色兮拂戶,水氣兮繞窗。

味哲人之遺珍,折片句兮忘老。

嘉石門之埋名,憐柳子之沈道。

書吳伯於衣袖,鏤顏子於心抱。

籌出處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若妙行與上靈,非積學之所紹。

至遊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

《雜三言·鏡論語》賞析

《雜三言·鏡論語》是江淹融合曆史、哲理與個人感悟的詩作,借古聖先賢之道,抒個人於山中孤寂時對學問、品德及人生抉擇的思考。

一、主題思想

1.

對古聖學問與品德的推崇:詩開篇通過“巡青史之殘誥,覽朱管之遺冊”,表達對古代經典文獻的探尋,引出對“魯濱一叟”這類懷道探寂之人的讚賞。提及在齊衛講業、汴泗論精,凸顯古代賢士對學問的鑽研與傳播。詩中肯定學說成就可與賈鄭、黃何媲美,展現對古人深邃義理與雄闊思想的推崇,強調品德與學問傳承的重要性,望後世士子借鑒,以明“明德之音翰”。

2.

個人處世態度與價值取向:

“不嬿婉於戚施,寧踸踔於馬蘭”表明詩人不願與諂媚之人為伍,願堅守自我,即便踽踽獨行,也不放棄正直品格。以媯、禹為憲,襲仁求安,體現詩人對仁義道德的堅守及追求安穩生活的嚮往,反映其在複雜世間的處世哲學與價值判斷。

3.

山居孤寂中的思索與感悟:“惟山中兮寂寞,沉憂思兮無從”描繪詩人山居的孤寂,於孤寂中品味哲人之遺珍,忘卻衰老,表明對古代智慧的沉醉。對石門隱者、柳子沉道的態度,以及對吳伯、顏子的銘記,反映詩人對不同人生選擇的思考。“籌出處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體現其對出仕與隱居、言語與沉默的權衡,展現對人生方向的迷茫與審慎抉擇。同時,詩中意識到有些妙行與上靈旨意非單純積學可達,流露出對人生境遇的無奈與對砥礪心智的期許。

二、藝術特色

1.

用典豐富,底蘊深厚:大量運用典故,如魯濱叟、賈鄭、黃何、媯禹、石門隱者、柳子、吳伯、顏子、遊夏等,借古人古事表達思想情感,使詩歌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增強表達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展現詩人對曆史文化的熟知與巧妙運用。

2.

情景交融,意境幽遠:

“石紅青兮百疊,山濃淡兮萬重。日下兮□□,月出兮銅峰。竹色兮拂戶,水氣兮繞窗”描繪出山間清幽、寂寥的景色,將山居孤寂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營造出悠遠深邃的意境,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詩人心境,為其思考與感悟增添氛圍烘托。

3.

語言凝練,表意深刻:語言簡潔凝練,短短幾句便表達複雜思想情感。如“籌出處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精準概括對人生重要抉擇的思考;“味哲人之遺珍,折片句兮忘老”生動體現對古代智慧的癡迷,以質樸文字傳達深刻見解,耐人尋味。

解析

1.

巡青史之殘誥,覽朱管之遺冊

-

解析:詩人開篇表明自己在翻閱古代的曆史典籍。“巡”和“覽”都有仔細檢視、研讀之意。“青史”指代曆史,因古代在竹簡上記事,竹簡經火烤後青色的竹汗滲出,故稱青史。“殘誥”指殘留下來的古代帝王的詔令、文書等,這些往往承載著重要的政治、文化資訊。“朱管”指紅色的筆,代指書寫,“遺冊”即遺留下來的書籍、冊頁。此句描繪出詩人沉浸於古代文獻的海洋,努力探尋曆史智慧的畫麵,為下文對古人思想和行為的闡述做鋪墊。

2.

惟魯濱之一叟,信銜道而探寂

-

解析:“惟”在這裡表示強調,突出“魯濱之一叟”。“魯濱”可能是指某個特定地方,也可能是一種泛指,代表著遠離塵世喧囂之處。“叟”即老者,這位老者“信銜道而探寂”,“信”表示確實、的確,“銜道”意味著心懷大道,將道作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探寂”則是探尋寂靜、幽深的境界,暗示其對道的深度鑽研和追求內心寧靜的精神狀態,體現出詩人對這類真正追尋道的人的敬重與讚賞。

3.

世艱險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

-

解析:此句描述了一種社會現實與個人品質的對比。“世艱險而多阻”描繪出世間充滿艱難險阻,生活的道路崎嶇坎坷,這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一種概括,暗示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堅守正道並非易事。“君英明而不革”則讚揚了某位君主(也可理解為具有高尚品質的人),儘管身處如此艱難的世道,依然保持英明,不改變自己的誌向和原則,凸顯出一種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這種品格在艱難環境的襯托下顯得尤為可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4.

講業兮齊衛,論精兮汴泗

-

解析:這兩句描繪了古人講學論道的場景。“講業”即講學授業,傳授知識和學問。“齊衛”是春秋時期的兩個諸侯國,在這裡代表地域。表明古人在齊衛之地開展教學活動,傳播自己的學說。“論精”指討論精妙的義理,“汴泗”是兩條河流,同樣代指地點,說明在汴泗之畔,學者們深入探討學問的精華,展現了古代學術交流的活躍與繁榮,體現出古人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探索精神。

5.

子之說兮義已秘,成賈鄭之雄理,可黃何之壯思

-

解析:詩人在此高度評價某人(“子”)的學說。“義已秘”表示其學說的義理已經十分精深隱秘,難以輕易參透,說明該學說具有深厚的內涵。“賈鄭”指東漢經學家賈逵和鄭玄,他們在經學研究方麵成就卓著,以學識淵博、見解深刻著稱。“成賈鄭之雄理”意思是“子”的學說能像賈逵、鄭玄那樣形成雄辯有力、邏輯嚴密的理論體係。“黃何”可能指黃霸和何休,黃霸是西漢著名政治家,以治政有方聞名;何休為東漢經學家,對儒家經典有深入研究。“可黃何之壯思”表明“子”的學說在思想境界上可與黃霸、何休的壯麗思想相媲美,突出該學說在思想性和理論性方麵的卓越成就。

6.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雲而靖意

-

解析:“惜”體現詩人對古人選取人才方式的一種感慨或惋惜之情。“古人之取才”暗示詩人認為古人在選拔人才方麵可能存在某些不儘如人意之處。“瞰青雲而靖意”描繪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心境,“瞰青雲”仰望高遠的天空,寓意著追求高遠的目標或境界,“靖意”則使心境平靜安寧,反映出古人在取才過程中,或許過於注重外在的聲名或高遠的目標,而忽略了一些更為本質的東西,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對古人這種心境和取才方式的一種思考和反思。

7.

意恬悵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觀

-

解析:“意恬悵兮有端”,“意”指詩人的內心,“恬悵”即恬靜又惆悵,這種看似矛盾的情緒其實反映了詩人內心複雜的情感。“有端”表示這種情緒是有緣由的,並非無端產生,暗示詩人在對古人、世事以及自身的思考中,內心既有對某種境界的嚮往(恬靜),又因現實的種種不如人意而感到惆悵。“才嶒峻兮可觀”則是對才華的描述,“嶒峻”本意形容山勢高峻,這裡比喻人的才華卓越不凡,如同高聳的山峰般引人注目,“可觀”表示值得欣賞和讚歎,表達了詩人對具有卓越才華之人的認可和讚賞。

8.

憲媯禹而折法,襲仁誼而求安

-

解析:“憲”在這裡作動詞,意為效法、以……為典範。“媯”指舜帝,舜帝姓姚,名重華,因生於媯汭,故以媯為姓。“禹”即大禹,他們都是古代聖明的君主。“憲媯禹而折法”表示要以舜帝和大禹為榜樣來製定法度,遵循他們的聖德和治理方式。“襲仁誼而求安”,“襲”有承襲、繼承之意,“仁誼”即仁義,強調要傳承和踐行仁義的道德準則,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追求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體現出詩人對古代聖王治理理念和道德準則的推崇,並希望以此為指導來構建理想的社會秩序。

9.

不嬿婉於戚施,寧踸踔於馬蘭

-

解析:此句表達了詩人鮮明的處世態度。“嬿婉”本意是美好、和順的樣子,這裡引申為與……交好、親近。“戚施”指代那些諂媚、阿諛奉承的人。“不嬿婉於戚施”表明詩人不願與這類人為伍,不屑於與諂媚者親近交好。“寧”表示寧願,“踸踔”形容獨自走路不穩的樣子,“馬蘭”是一種植物,常生長在野外。“寧踸踔於馬蘭”體現詩人寧願獨自在馬蘭草叢間艱難行走,也不願違背自己的原則與諂媚之人為伴,突出詩人堅守自我、不隨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和獨立精神。

10.

俾後生之庶士,鑒明德之音翰

-

解析:“俾”是使、讓的意思,“後生之庶士”指後世的眾多士子。“鑒”有借鑒、學習之意,“明德”即高尚的品德,“音翰”指代言論和文章。此句表明詩人希望後世的眾多讀書人能夠從古代賢人的事跡和思想中汲取智慧,借鑒高尚品德之人的言論和文章,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和學識水平,強調了文化傳承和道德教育對後世的重要性,體現出詩人對後輩的殷切期望。

11.

惟山中兮寂寞,沉憂思兮無從

-

解析:此句描繪了詩人在山中的心境。“惟”加強語氣,突出“山中”這一特定環境。“寂寞”直接表達出詩人身處山中所感受到的孤獨與寂靜,這種寂靜不僅是環境的清幽,更是內心的孤寂。“沉憂思”說明詩人內心有著深沉的憂愁和思緒,“無從”則強調這些憂思無處排遣,無人傾訴,形象地刻畫了詩人在山中獨處時,被憂愁思緒所困擾卻又無法解脫的苦悶狀態,為下文對山間景色及個人感悟的描述奠定了情感基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12.

石紅青兮百疊,山濃淡兮萬重

-

解析:詩人開始描繪山中景色。“石紅青兮百疊”,細致地刻畫了山中石頭的顏色,呈現出紅青相間的色彩,並且層層疊疊,“百疊”形容其層數之多,展現出石頭紋理和色彩的豐富變化。“山濃淡兮萬重”描繪山巒的景象,遠處的山巒在光線和霧氣的作用下,呈現出濃淡不同的色調,“萬重”極言山巒之多,連綿起伏,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又富有層次感的視覺效果,通過對山石和山巒的描寫,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氣勢恢宏的山間畫卷。

13.

日下兮□□,月出兮銅峰

-

解析:此句雖有缺字,但整體描繪了山中日月交替的景象。“日下”即太陽落下,“月出”表示月亮升起,一落一出,形成鮮明的時間轉換。“銅峰”可能指山峰在月光或日光下呈現出類似銅的色澤,或許是因山峰的岩石材質、光線照射角度等因素所致。這種日月交替、山峰在不同光影下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又充滿變化的氛圍,體現出山中時光的流轉和自然景色的奇妙。

14.

竹色兮拂戶,水氣兮繞窗

-

解析:進一步描繪山中居所周圍的景緻。“竹色兮拂戶”,翠竹的顏色清新翠綠,彷彿輕輕拂過門戶,給人一種靈動、清幽之感,展現出竹子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暗示居所環境的寧靜雅緻。“水氣兮繞窗”,山間的水汽氤氳,環繞在窗戶周圍,營造出一種朦朧、濕潤的氛圍,增添了居所的清幽和靜謐,使整個畫麵充滿詩意,讓人感受到一種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生活狀態。

15.

味哲人之遺珍,折片句兮忘老

-

解析:回到詩人自身的感悟。“味”在這裡是品味、體悟的意思,“哲人”指那些具有卓越智慧和深刻思想的古代聖賢。“遺珍”指他們遺留下來的珍貴思想和言論。“折片句”即領悟其中的片言隻語。詩人沉浸在對哲人們遺留下來的智慧的品味中,僅僅領悟其中的隻言片語,就達到了忘卻衰老的境界,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對古代智慧的癡迷和沉醉,強調了古代哲人的思想對詩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影響和滋養。

16.

嘉石門之埋名,憐柳子之沈道

-

解析:詩人在此表達了對兩種不同人物行為和思想的態度。“嘉”是讚賞、嘉獎之意,“石門之埋名”可能指石門隱者這類隱姓埋名、淡泊名利的人,詩人對他們不追求聲名,選擇隱居的生活方式表示讚賞,體現出對這種超脫世俗、追求內心寧靜的生活態度的認同。“憐”有憐惜、同情之意,“柳子之沈道”可能指柳下惠堅守道德準則,即使身處困境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但其道不被當時的社會所重視,詩人對他的遭遇表示憐惜,反映出詩人對堅守正道卻不被理解的人的同情,以及對社會現實的一種無奈感慨。

17.

書吳伯於衣袖,鏤顏子於心抱

-

解析:此句體現詩人對吳伯和顏子的銘記與敬重。“書”即書寫,“吳伯”可能指吳太伯,他為了成全父親傳位給弟弟季曆的心願,與弟弟仲雍出逃至荊蠻,斷發文身,建立吳國,其讓國的品德備受讚譽。詩人將吳伯的事跡寫在衣袖上,以便時刻看到,提醒自己不忘這種高尚的品德。“鏤”意為雕刻,“顏子”指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和安貧樂道著稱。詩人把顏子的思想像雕刻一樣銘刻在心中,表達對顏回高尚品德和思想的深刻認同與敬仰,希望自己能以他們為榜樣,踐行高尚的道德準則。

18.

籌出處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

解析:這兩句展現了詩人對人生抉擇的思考。“籌”有籌劃、謀劃之意,“出處”指出仕和隱居,“叔仲”原指兄弟間的排名,這裡可理解為權衡、比較出仕與隱居這兩種人生道路的利弊。“酌”即斟酌,“言默”指說話和沉默,“多少”表示分寸。詩人在思考何時該出仕為社會做貢獻,何時該隱居獨善其身,同時也在斟酌言語表達與沉默不語的分寸,體現出詩人對人生方向和為人處世方式的審慎態度,反映了他在麵對複雜人生選擇時的迷茫與深思熟慮。

19.

若妙行與上靈,非積學之所紹

-

解析:詩人在此表達了對某些事物的深刻認識。“妙行”指奇妙、超凡的行為,“上靈”可理解為上天的旨意、神靈的意誌。詩人認為,如果是那種超凡脫俗的行為以及順應上天旨意的事情,並非僅僅通過積累學識就能夠傳承或做到的。這表明有些境界和行為,除了知識的積累,還需要個人的天賦、機緣以及對更高層次力量的感悟,體現出詩人對人生中一些不可捉摸因素的敬畏和對自身能力侷限性的清醒認識,暗示了在追求理想和踐行道德過程中,存在一些超越人力和學識的因素。

20.

至遊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

-

解析:“遊夏”指孔子的學生子遊和子夏,他們在文學和學問方麵有很高的造詣。“升降”原指上升和下降,這裡可理解為在學問和品德修養上有進有退。詩人以子遊、子夏為參照,希望自己在追求學問和道德修養的道路上,能像他們一樣,無論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有所收獲和成長。“幸砥心而勿夭”,“幸”表示希望,“砥心”即砥礪心智,磨煉自己的內心,“勿夭”指不要夭折,不要半途而廢。詩人希望自己能夠不斷磨礪內心,堅定信念,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不被困難挫折打倒,表達出對自身成長和堅持追求的一種期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句譯

1.

巡青史之殘誥,覽朱管之遺冊:我細細翻閱青史上殘留的帝王詔令,瀏覽朱筆書寫留存的古老冊籍。

2.

惟魯濱之一叟,信銜道而探寂:唯有那魯濱之地的一位老者,確實心懷大道去探尋寂靜深邃之境。

3.

世艱險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世間充滿艱難險阻,而君子卻英明且堅守原則不改變。

4.

講業兮齊衛,論精兮汴泗:在齊衛之地講學授業,於汴泗之畔探討精妙義理。

5.

子之說兮義已秘,成賈鄭之雄理,可黃何之壯思:您的學說義理已然精深隱秘,能成就如同賈逵、鄭玄般雄辯的理論,可與黃霸、何休的宏偉思想相媲美。

6.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雲而靖意:可惜古人選取人才的方式,猶如仰望青雲般追求高遠,以求內心平靜。

7.

意恬悵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觀:內心既恬靜又惆悵是有原因的,此人的才華卓越,值得讚賞。

8.

憲媯禹而折法,襲仁誼而求安:以媯、禹為典範來製定法度,承襲仁義之道來追求安定。

9.

不嬿婉於戚施,寧踸踔於馬蘭:不願與諂媚奉承之人為伍,寧願在馬蘭草叢中獨自艱難前行。

10.

俾後生之庶士,鑒明德之音翰:使後世眾多士子,能夠借鑒高尚品德之人的言論與文章。

11.

惟山中兮寂寞,沉憂思兮無從:身處山中倍感寂寞,深沉的憂思無處排遣。

12.

石紅青兮百疊,山濃淡兮萬重:石頭呈現紅青相間,層層疊疊;山巒濃淡有致,連綿萬重。

13.

日下兮□□,月出兮銅峰:太陽落下,(此處缺字難以完整表意),月亮從銅色山峰上升起。

14.

竹色兮拂戶,水氣兮繞窗:翠竹的顏色輕拂著門戶,水汽環繞在窗戶周圍。

15.

味哲人之遺珍,折片句兮忘老:品味著哲人們遺留的珍貴思想,領悟片言隻語便忘卻了衰老。

16.

嘉石門之埋名,憐柳子之沈道:讚賞石門隱者隱姓埋名的做法,憐惜柳下惠堅守之道卻不被重視。

17.

書吳伯於衣袖,鏤顏子於心抱:把吳伯的事跡寫在衣袖上時刻銘記,將顏子的思想銘刻在內心深處。

18.

籌出處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謀劃著出仕與隱居的利弊,斟酌言語與沉默的分寸。

19.

若妙行與上靈,非積學之所紹:如果是超凡的行為與上天的旨意,並非單靠積累學識就能傳承。

20.

至遊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希望能像子遊、子夏那樣在學問和品德上有進有退,有幸砥礪心智且不半途而廢。

全譯

我細細巡閱青史上殘留的帝王誥命,認真覽讀朱筆書寫的往昔冊籍。

唯有那魯濱之地的一位老者,真正是心懷大道,探尋著寂靜的真諦。

世間充滿艱難險阻,而君子依然英明,堅守原則毫不動搖。

在齊衛之地講學授業,於汴泗之畔探討義理的精妙。

您的學說,義理深邃隱秘,能成就如同賈逵、鄭玄那般雄辯的理論,可與黃霸、何休的宏大思想相媲美。

可惜古人選拔人才的方式,如同仰望青雲般追求高遠,以求內心的平靜。

心中既恬靜又惆悵,是有緣由的;此人的才華卓越超群,值得讚歎。

以舜帝和大禹為典範來製定法度,承襲仁義之道來追求社會的安定。

不願與諂媚奉承之徒親近交好,寧願在馬蘭草叢間獨自艱難前行。

讓後世的眾多士子,能夠借鑒高尚品德之人的言論與文章。

隻是身處山中,倍感寂寞,深沉的憂思無處排遣。

石頭呈現出紅青相間的色澤,層層疊疊;山巒濃淡有致,連綿萬重。

太陽落下,(此處缺字,難以完整表意),月亮從如銅般色澤的山峰上升起。

翠竹的青影輕拂著門戶,水汽氤氳環繞在窗戶四周。

品味著哲人們遺留的珍貴思想,領悟其中片言隻語,便忘卻了衰老。

讚賞石門隱者隱姓埋名的做法,憐惜柳下惠堅守大道卻不被重視。

把吳伯的事跡書寫在衣袖上,時刻銘記;將顏子的思想銘刻在內心深處。

謀劃著出仕與隱居的利弊得失,斟酌著言語與沉默的恰當分寸。

如果是超凡的行為與上天的旨意,並非僅僅依靠積累學識就能達成。

希望能像子遊、子夏那樣,在學問和品德修養上有進有退,有幸砥礪心智,且不半途而廢。

喜歡詩詞一萬首請大家收藏:()詩詞一萬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