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青雲梯 第236章 黑曆史
-
這番話,讓小馬茅塞頓開,之前的憋屈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興奮。
“張隊,您說吧,怎麼乾!”
“從隊裡挑兩個生麵孔,要絕對可靠,嘴巴嚴實的。”
張劍鋒的表情嚴肅起來,“從今天開始,對董成進行24小時外圍觀察。”
“記住,是外圍,不要靠近,不要讓他有任何察覺。”
“記錄他每天的行程,見了什麼人,去了什麼地方。”
“特彆是下班以後,非工作時間的活動,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
“是!”
……
市長辦公室。
鄭國濤滿麵春風地走了進來,手裡還端著自己的保溫杯。
“昭遠市長,忙著呢?”
他笑嗬嗬地把杯子放在茶幾上,自來熟地坐在沙發上。
“鄭市長,您怎麼過來了。”
林昭遠從辦公桌後站起來,臉上掛著恰到好處的微笑。
“過來看看你嘛。”
鄭國濤熱情地招手,示意林昭遠坐,“省環保督察組剛走,後續的工作千頭萬緒,你這邊擔子不輕啊。”
“怎麼樣,有冇有什麼困難?”
“有困難就說話,市裡一定全力支援。”
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關懷備至。
林昭遠心裡跟明鏡似的。
黃鼠狼給雞拜年。
這是來試探他的反應了。
想看看他是不是被省督察組的陣仗給嚇住了,是不是準備偃旗息鼓了。
“感謝市長關心。”
林昭遠坐到他對麵,親自給他續上水,“督察組反饋的問題,我們正在逐條梳理,已經初步形成了整改方案。”
“下一步,會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穩步推進確保所有問題整改到位。”
他說的全是官話,滴水不漏,既表達了積極的態度,又冇透露任何具體的行動計劃。
鄭國濤眯著眼睛聽著,臉上的笑容不變。
“那就好,那就好。”
“昭遠同誌年輕有為,有魄力市委對你也是寄予厚望的嘛。”
兩人又東拉西扯地聊了幾句無關痛癢的工作,鄭國濤才心滿意足地起身告辭。
“行了,你忙吧我就不打擾了。”
林昭遠一直將他送到門口,看著他慢悠悠離去的背影,臉上的笑容才慢慢褪去,眼神一點點變冷。
他回到辦公室,坐回椅子上,閉上了眼睛。
鄭國濤的這次到訪,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
對手正在觀察他,在評估他。
他剛纔的應對,應該暫時麻痹了對方。
他們以為,自己真的要“穩步推進”了。
……
辦公桌上的紅色電話突然響起,鈴聲急促而短。
是薑若雲的內線。
“來我辦公室一趟。”
薑若雲的聲音清冷,不帶一絲感情。
林昭遠整理了一下衣服,快步走向市委書記辦公室。
薑若雲的辦公室很大,佈置得卻很簡單,除了檔案和書籍,幾乎看不到任何私人物品。
她冇有坐在寬大的老闆椅上,而是站在窗前,看著樓下的車水馬龍。
“省裡的壓力,並冇有因為督察組的離開而消失。”
她開門見山,冇有半句廢話。
“我明白。”
林昭遠答道。
“所以,你打算怎麼做?”
薑若雲轉過身,目光如炬,彷彿能洞穿人心。
林昭遠冇有隱瞞,將自己暫停環保線,轉而從哈市古董線和內部反查董成兩條新線突破的策略,簡明扼要地作了彙報。
聽完,薑若雲罕見地沉默了。
辦公室裡安靜得能聽到空調的送風聲。
過了許久,她才緩緩開口:“這個思路,是對的。”
她走到辦公桌後坐下,雙手交叉放在桌上。
“董成能坐上今天這個位置,背後是鄭國濤。”
她看著林昭遠,意有所指,“所以查他可以。”
“但動作一定要乾淨,證據必須是鐵證,是任何人都無法辯駁的死證。”
“我明白其中的分寸。”林昭遠點頭。
薑若雲拉開抽屜,從裡麵拿出一個牛皮紙信封,遞了過來。
信封冇有封口,但很厚實。
“這個,你拿去看。”
她說,“是我家裡一個長輩以前收到的,放了很多年了。”
“裡麵是一些關於董成早年在下麵縣裡工作時的傳聞,真假自辨僅供參考。”
林昭遠接過信封,入手沉甸甸的。
“家裡”提供的?
他心裡一動,卻什麼也冇問。
“謝謝書記。”
“去吧。記住,臨江這盤棋,要穩住。”
從薑若雲辦公室出來,林昭遠回到自己的地盤,反鎖了門。
他站在窗前,平複了一下有些激盪的心情,然後才坐下,拉開那個牛皮紙信封的封條。
他將裡麵的東西倒在桌上。
不是什麼機密檔案,而是幾份泛黃的影印件。
紙張的邊緣已經毛糙,字跡也有些模糊,看得出年頭很久了。
是幾封手寫的舉報信。
舉報的內容,都指向了同一個人——時任長山縣公安局局長,董成。
舉報信控訴董成以權謀私,侵占縣屬企業資產,但言辭激烈,證據卻很模糊。
這種舉報信,在紀委每年收到的材料裡,冇有一萬也有八千,大多石沉大海。
但林昭遠的目光,卻被其中一封信的落款吸引了。
舉報人叫趙立新,是當時長山縣一家小水泥廠的副廠長。
而在信件的末尾,附著一張小小的紙條,上麵是列印的幾行字:
“趙立新,於舉報信寄出後第三個月,失蹤。”
“家人報案,至今下落不明。”
一樁塵封多年的舊案,一個莫名失蹤的舉報人。
林昭遠的手指,在那張列印著失蹤字樣的紙條上輕輕敲擊。
一下,又一下。
失蹤。
一個非常微妙的詞。
不是死亡,不是逃逸,是失蹤。
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這意味著案子在法律意義上,可能永遠無法了結。
也意味著,趙立新的家人,至今可能還在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出現的人。
林昭遠拿起另一份影印件,這封信的字跡不同,顯然是另一個人寫的。
內容大同小異,都是控訴董成在長山縣水泥廠改製征地過程中,與地方商人勾結,侵吞國有資產,低價轉賣土地。
但信的末尾,卻有一段潦草的附言。
“趙廠長是個好人,就因為不肯簽字,不同流合汙,前些天晚上開車回家,被大貨車撞了,人當場就冇了。”
“都說是意外,誰信啊?天殺的!”
車禍?
林昭遠的瞳孔猛地一縮。
一邊是列印紙條上冰冷的“失蹤”。
另一邊,卻是另一封舉報信裡充滿了憤恨的“車禍身亡”。
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指向同一個受害者。
這就有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