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巔:從中央選調生起航 第68章 細則博弈
“動態貢獻分配”模型的原則性通過,如同在僵持的冰麵上鑿開了一個缺口。然而,缺口之下,是更為湍急和複雜的暗流——將原則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實施細則。這一步,考驗的不僅是智慧,更是耐心、韌性以及對各方利益訴求的精準把握。
協調會後,天湖區和經開區的聯合工作組立刻投入到緊張的技術細節磋商中。江辰並未置身事外,他讓籌備組政策研究專班的一名骨乾列席雙方的討論,既是為了及時掌握進展、提供政策指導,也是為了在必要時進行協調。
果然,爭論從宏觀原則迅速下沉到極其具體的指標設定。
首先卡殼的是“初始投入貢獻”的量化。天湖區堅持其提供的基礎技術(一組關於智慧控製演算法的專利)應由第三方機構進行高估值,認為這是專案的“靈魂”。經開區則反駁,專利的價值最終需由市場檢驗,在未產生收益前應謹慎評估,更強調其投入的真金白銀(土地、廠房、裝置預算)纔是專案啟動的“硬保障”。雙方在估值方法、折算比例上爭執不下。
接著,“持續運營貢獻”的評估指標更是成了角力場。天湖區提出要將其後續可能提供的“技術諮詢時長”、“專家支援次數”甚至“聯合發表論文數量”都納入評估體係。經開區對此嗤之以鼻,認為應更關注“產能利用率”、“良品率”、“成本降低幅度”等硬核運營指標。對於“協同增值貢獻”,雙方都認同其重要性,但如何界定“協同帶來的額外訂單”、如何量化“產業鏈集聚效應”,又成了模糊地帶,難以達成共識。
討論經常陷入僵局,甚至一度不歡而散。列席的籌備組人員將情況如實彙報給江辰。
江辰意識到,完全依靠雙方自行協商,效率太低,且容易因立場問題陷入死迴圈。他必須更深入地介入,引導他們跳出區劃本位,從專案整體成功和示範區品牌價值的角度思考問題。
他再次召集李局長和王主任開了一個小範圍推進會。
“李局,王主,我理解雙方都希望最大化保障自身利益。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專案不僅是天湖和經開的專案,更是示範區的首個標杆性協同專案。”江辰開門見山,語氣平和卻帶著分量,“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後續更多協同專案能否順利推進,也關係到國家層麵對我們清源示範區的評價。如果我們在細節上糾纏過久,貽誤了時機,甚至導致專案流產,對誰都不是好事。”
他拿出籌備組根據雙方爭議焦點整理的一份建議方案:
“關於初始投入估值,我們建議可以先設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保守估值作為基礎分配權重,同時約定,在專案實現穩定盈利後(比如第三年),再委托權威機構進行一次正式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對前三年的累積收益進行一次性結算調整。這既保障了專案啟動,也體現了對技術價值的長期尊重。”
“關於運營貢獻指標,建議分為‘基礎保障指標’和‘卓越績效指標’。基礎指標與工廠基本運營掛鉤(如產能、良品率),達標即可獲得基礎權重;卓越指標則與技術創新、市場拓展、成本控製優化等掛鉤,完成纔有額外加分。這樣既肯定了運營的基本功,也鼓勵追求卓越。”
“至於協同增值,初期可能難以精確量化,可以先建立案例申報和認定機製。由聯合工作組提出,報管委會一個由專家、相關部門組成的評估小組認定,認定的協同增值收益,分配時給予更高權重,以此激勵雙方主動創造協同價值。”
江辰的方案,核心是“先易後難、動態調整、著眼長遠”,引入了第三方評估和管委會仲裁機製,增加了規則的公信力和靈活性。
李局長和王主任聽完,沉默地權衡著。江辰的方案沒有完全滿足任何一方的最高要價,但提供了一個現實可行、且能保護雙方核心利益的出路。更重要的是,江辰點出了專案成敗對示範區整體的重要性,這讓他們不得不考慮更高層麵的政治影響。
“我同意按這個方向細化。”王主任最終率先表態,他知道,儘快推動專案落地,對展示經開區的產業承接能力同樣重要。
“我們也沒問題,但第三方評估機構的選擇機製必須公平。”李局長也順勢下了台階。
最大的難點就此突破,後續的細則磋商速度明顯加快。與此同時,江辰主導的《關於支援江港片區加快轉型升級的若乾措施》初稿也已完成,開始在籌備組內部和市相關部門小範圍征求意見。
意見反饋如期而至。市環保局對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提出建議,認為可考慮從示範區未來的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市財政局則提醒要注重政策的可持續性,避免形成新的“等靠要”;而最引人矚目的,是經開區反饋的一條意見:經開局王科長提出,支援江港的“飛地經濟”政策,應明確“飛入”江港的專案,其產生的gdp和工業產值等統計指標,是否可按一定比例同時在專案轉出區和江港進行覈算。
這一條意見,看似是技術細節,實則觸及了深層次的考覈激勵機製。如果實現,將極大鼓勵天湖、經開等發達區域將專案轉移到江港的積極性。江辰立即意識到這條意見的價值,將其作為關鍵條款納入《若乾措施》的修改稿。
然而,江辰也清楚,無論是聯合專案的細則,還是支援江港的措施,都隻是紙麵文章。真正的考驗,在於落實,在於能否經受住複雜現實的衝擊。就在他認為可以稍鬆一口氣時,一個電話從江港區打了過來,是副區長錢大有,語氣帶著幾分焦急。
“江組長,有個突發情況!我們區原來計劃升級改造的那片老舊廠房區,有一家重點企業,東亞紡織,今天突然向我們提出,如果區裡不能儘快幫助他們解決擴產用地和能耗指標問題,他們可能考慮將總部和核心產線搬遷到外地!這家企業是我們江港的納稅和就業大戶,它要是走了,影響太大了!”
江辰的心微微一沉。東亞紡織的問題,恰好暴露了江港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兩難困境:既要淘汰落後、推動升級,又要穩住基本盤,防止產業空心化。這家企業的去留,瞬間讓支援江港的《若乾措施》變得無比緊迫和具體。
他對著電話沉穩地說:“錢區長,您彆急,先把企業的具體訴求和麵臨的困難詳細瞭解清楚。我們這邊支援江港的政策正在走程式,很快就會正式征求意見。這家企業的情況,正說明瞭我們製定差異化政策的必要性。我馬上向張副秘書長彙報,看來,我們的工作節奏需要再加快一些了。”
放下電話,江辰深吸一口氣。示範區的藍圖之下,是無數個像“東亞紡織”這樣具體而微的生存與發展命題。政策的針腳,必須足夠細密,才能縫補這些裂痕,引導航船穿越暗礁。真正的壓力,從來不會給人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