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仕途之巔:從中央選調生起航 > 第89章 鏡鑒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仕途之巔:從中央選調生起航 第89章 鏡鑒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國家重要媒體記者團的到來,讓清源示範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由七八家央媒資深記者組成的團隊,在省委宣傳部和清源市委宣傳部相關人員的陪同下,開始了為期一天的緊湊調研。

調研嚴格按照預定的“三點一線”方案進行。第一站,“三角地”。昔日邊界地帶的混亂與割裂,已被平整的土地、初具雛形的道路管網和醒目的聯合規劃展示圖所取代。管委會規劃局的負責人詳細講解了從“三不管”到“共建共享”的破題過程,重點介紹了聯合指揮部模式和利益協調機製。記者們聽得認真,不時提問,對基層的這項創新表現出濃厚興趣,閃光燈在規劃圖前頻頻閃爍。

江辰作為全程陪同的協調負責人,

discreetly

跟在隊伍側後方,仔細觀察著記者們的反應,並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問題。他看到記者們對“三角地”從物理整合到機製創新的故事線索頗為認可,心中稍定。

轉場前往第二站——天湖與經開“智慧製造共享工廠”聯合工作組的臨時辦公點。車上,有記者主動與江辰交談,詢問示範區建設中最深刻的體會。江辰沒有空談成績,而是誠懇地提到了“利益重構的艱難”和“規則建立的必要性”,並簡要介紹了“動態貢獻分配”模型的探索。他的務實和思考,給提問記者留下了良好印象。

在聯合工作組,兩區抽調的人員同室辦公,牆上掛著專案進度表和協同工作機製圖。天湖區的李局長和經開區的王主任共同出麵介紹,講述了雙方從最初的爭執到逐步找到合作路徑的過程。現場氣氛融洽,展示了協同機製的實際運作形態。記者們對具體的合作細節,特彆是智慧財產權和利益分配如何落地追問甚詳。

午飯後,車隊駛向本次調研的最後一站,也是最具挑戰的一站——江港區東亞紡織升級改造專案工地。路程較長,一些記者麵露疲態。江辰的心微微提起,他知道,能否在疲憊期抓住記者的注意力,關鍵在於現場的真實感和故事的感染力。

抵達江港時,已是下午兩點多。工地圍擋整潔,安全措施到位。東亞紡織的董事長趙廣富穿著工裝,戴著安全帽,早已等候在此。麵對鏡頭和話筒,他略顯緊張,但講述的內容卻異常紮實。他沒有迴避企業一度瀕臨外遷的困境,動情地描述了在用地、能耗、環評等環節遇到的瓶頸,然後話鋒一轉,詳細說明瞭示範區政策如何像“及時雨”,以及管委會如何協調各方,通過“績效對賭”等創新方式幫助企業突破難關。他指著身後已完成基礎施工的廠房區域,信心滿滿地描繪了升級後的效益前景。

“以前是想走留不下,現在是看到了希望,紮下根來發展!”趙廣富這句樸實的話語,充滿了力量。

記者們顯然被這個“絕處逢生”的故事所吸引,疲憊感一掃而空,紛紛圍攏過來提問、拍攝。江辰注意到,一位以深度調查報道見長的記者,問題尤為犀利,不僅問政策支援,也問及了傳統紡織業普遍麵臨的環保壓力、勞動力成本等問題,以及示範區政策能否真正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盈利。趙廣富和陪同的江港區錢大有副區長一一作答,既承認挑戰,也展示了具體應對措施。

整個調研過程,江辰安排的三個點位,如同三個緊密銜接的樂章:“三角地”展示破題與決心,“共享工廠”展示機製與探索,“東亞紡織”展示成效與普惠,較為完整地勾勒出示範區建設的邏輯鏈條。

調研結束後的座談會上,張主任代表管委會做了全麵彙報。記者們提問踴躍,焦點集中在政策的可持續性、區域利益平衡的難度、以及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上。張主任和江辰等人沉著應對,回答既體現自信,也不避諱困難。

送走記者團,管委會上下都鬆了一口氣。初步反饋來看,記者們對清源的探索普遍給予積極評價,尤其對“三角地”的基層創新和“東亞紡織”的案例故事印象深刻。

然而,江辰的思考並未停止。這次媒體調研,如同一麵鏡子,不僅照出了示範區的階段性成果,也映照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那位犀利記者關於“可持續性”的提問,言猶在耳。東亞紡織的成功是個案,還是可複製的模式?示範區的協同效應,是停留在幾個標杆專案上,還是能真正惠及更廣泛的市場主體?

“基金池”、“指標池”等創新機製,能否經得起大規模實踐的檢驗?

當晚,江辰在辦公日誌上寫下:“媒體關注是動力,更是鏡鑒。暴露於陽光之下,任何瑕疵都將無所遁形。當前成績固然可喜,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將個案經驗轉化為普遍製度,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內生動力。下一步,必須加快完善微觀機製,強化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裡’的穿透力。”

他合上日誌,目光投向窗外。媒體的聚光燈會逐漸移開,但示範區建設的漫漫長路,仍需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前行。這次“鏡鑒”,讓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肩頭的責任與前路的艱辛。而那個關於他個人“進一步重用”的傳聞,在經曆了這次高強度、高曝光的工作考驗後,似乎也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更沉甸甸的工作實績和更為清晰的未來路徑。他的仕途,註定與這片試驗田的成敗,緊緊相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