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巔:從中央選調生起航 第366章 無聲的抗議與農田上的光伏板
峰會籌備工作的整改正在緊張進行,江辰又將目光投向了另一項省裡重點推動的工作——新能源產業發展,特彆是光伏發電專案的落地。省裡下達了硬性的新能源裝機指標,並將其納入地方黨政領導乾部考覈體係。這對於能源結構偏煤、環保壓力較大的清河市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市發改委拿出的初步方案中,一個重點方向是推廣“農光互補”模式,即在基本農田或一般農用地上方架設光伏板發電,下方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實現“一地兩用”。方案選取了幾個日照條件好、土地相對平整的鄉鎮作為試點,其中位於清河市北部、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青田鎮被列為重點區域。
方案提交到市政府常務會討論時,獲得了方遠市長和多數參會領導的支援。大家認為,這既能完成省裡指標,又能為農民帶來穩定的土地租金收入,還能發展綠色能源,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方遠要求發改委和青田鎮政府加快前期工作,儘快與投資企業對接,啟動土地流轉和專案申報。
然而,當青田鎮政府開始入村宣傳、動員村民流轉土地時,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與以往征地拆遷時常見的激烈對抗不同,這次村民們的反應出奇地“平靜”,甚至可以說是“沉默”。鎮村乾部開會宣講政策,台下村民大多低頭不語,問及意見,也隻是含糊地表示“再想想”、“看看彆人”。土地流轉協議簽署工作進展極其緩慢。
這種異常的“沉默”,引起了青田鎮黨委書記的警覺,他將情況彙報到了市裡。方遠聽後不以為然,認為可能是村民對政策不瞭解、或者想抬高租金,要求鎮政府加大宣傳力度,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儘快開啟局麵。
江辰得知後,卻感覺這“沉默”背後可能另有隱情。他決定不打招呼,直接去青田鎮看看。
在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江辰的車悄然駛入了青田鎮規劃中的“農光互補”專案區。眼前是大片平整的麥田,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田間地頭,一些村民正在勞作。江辰讓車停在路邊,步行走向田埂。
他試圖與幾位正在給小麥澆水的村民攀談,詢問他們對光伏專案的看法。村民們的反應幾乎一致:先是警惕地打量他,然後露出拘謹而疏遠的笑容,擺擺手說:“領導,俺們不懂這個,政府定就行。”或者“挺好,挺好。”便不再多言,繼續埋頭乾活。那種客氣而戒備的態度,讓江辰無法瞭解到真實想法。
就在江辰感到一籌莫展時,一位戴著草帽、麵板黝黑、年紀約莫六十多歲的老農,扛著鋤頭從另一塊田裡走過來。他看了看江辰和身後的轎車,眼神複雜,似乎猶豫了一下,最終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避開,而是蹲在田埂上,掏出旱煙袋默默地抽著。
江辰走過去,蹲在老農身邊,遞上一根香煙,用閒聊的語氣說:“老人家,今年麥子長得不錯啊。”
老農接過煙,看了看牌子,沒點,彆在耳朵上,歎了口氣:“也就這樣吧,靠天吃飯。”
“聽說咱們這要搞光伏發電,上麵架板子,下麵還能種地,您覺得咋樣?”江辰切入主題。
老農沉默地吸了幾口旱煙,煙霧繚繞中,眼神望向遠方綠油油的麥田,良久,才緩緩開口,聲音沙啞:“領導,你們是乾大事的,俺們莊稼人,就知道土裡刨食。”他頓了頓,從懷裡摸索出一張折疊得有些發皺的紙條,遞給江辰,“俺沒啥文化,這是俺讓上高中的孫子幫著寫的,您要是有空,就看看吧。”
江辰接過紙條,展開。上麵用工整的鋼筆字,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計算和分析:
光伏板遮光對小麥、玉米等喜光作物產量的影響估算(依據相關農業期刊資料);
架設光伏板後,大型農機下田作業可能受限,增加人工成本;
土地租金一次性給付與長期種植收益的對比,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專案結束後,光伏板拆除、土地複墾的成本和風險由誰承擔?
對當地小氣候、土壤墒情可能產生的長期影響未知……
最後,紙條上寫了一句話:“地是命根子,不能隻看眼前租錢,斷了子孫後路。”
看著這張凝聚著一位老農和他孫子心血與智慧的紙條,江辰的手微微顫抖了。這哪裡是“不懂”?這分明是經過了深入調查和理性思考後的深切憂慮!這無聲的抗議,比任何喧囂的呐喊都更有力量!
“老人家,謝謝您!您這比我們很多乾部都想得深、想得遠!”江辰緊緊握住老農粗糙的手,鄭重地說,“您放心,這件事,政府一定會慎重考慮,絕不會草率決定,更不會做損害農民長遠利益的事!”
離開青田鎮的路上,江辰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立刻通知市委辦,第二天上午召開專題會議,重新研究“農光互補”專案方案,要求發改委、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主要領導和相關專家參加,並特彆指示青田鎮要邀請包括那位老農在內的村民代表列席會議。
會議上,江辰展示了那張紙條,動情地說:“同誌們,這是我們基層群眾用最樸實的方式,給我們上的一堂生動的科學發展課!他們不是反對新能源,而是擔心生存的根本受到威脅!如果我們不顧實際情況,不顧群眾意願,為了完成指標而搞‘一刀切’,那就是最大的形式主義,是對人民不負責任!”
他要求,專案必須暫停推進,重新進行科學、嚴謹的評估:
第一,由農業部門牽頭,組織專家深入評估光伏板架設對不同作物、不同區域的實際影響,必須有詳實的資料支撐。
第二,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土地流轉必須自願有償,絕不能搞變相強製。
第三,要探索更靈活、更普惠的合作模式,比如鼓勵利用荒山荒坡、灘塗等未利用地,或者創新“光伏
特色種植”、“光伏
養殖”等真正互利共贏的模式。
第四,要明確運營期結束後的退出機製和生態恢複責任。
江辰的決策,暫時摁下了“農光互補”專案的快進鍵,卻開啟了一場關於如何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惠及民生的新能源發展之路的更深層次思考。那位默默遞上紙條的老農,用他的理性與遠見,守護著腳下的土地,也警示著執政者:任何發展,都不能脫離腳下的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