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巔:從中央選調生起航 第389章 技術路線的選擇
研發中心的股權與管理架構方案在江辰的協調下初步成型,雖然各方仍有保留意見,但總算達成了繼續推進的共識。然而,一個更根本、更專業,也更能決定中心未來命運的問題,隨即被擺上了台麵:核心技術路線如何選擇?
這個問題,在研發中心首次學術委員會籌備會上,引發了比股權之爭更加激烈,也更為隱秘的較量。會議邀請了國內礦業技術領域的多位權威專家,主角依然是林浩博士代表的“新遠界”團隊,以及江北礦業集團旗下的資深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國華教授代表的傳統技術路線派。
會議一開始,林浩團隊的核心技術負責人,一位年輕的海歸博士,通過精美的ppt和動畫演示,詳細闡述了他們的王牌技術——“原位生物萃取技術”。其原理是利用特殊馴化的微生物,在地下礦體中就地將目標金屬離子化並選擇性萃取出來,通過溶液迴圈帶到地麵回收。優點是理論上對環境擾動極小,無尾礦、無廢石,幾乎零排放,代表了極端環保的未來方向。但缺點是技術極其前沿,在全球範圍內仍處於實驗室和中試階段,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缺乏成功先例,前期研發投入巨大,成本高昂,且生物菌種的穩定性、萃取效率、對複雜礦體的適應性存在不確定性,技術風險極高。
“這是礦業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年輕的博士充滿激情地總結,“一旦成功,將徹底改變礦業‘高能耗、高汙染’的舊有形象。我們‘新遠界’在該領域已有十年積累,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申請專利百餘項。研發中心若能以此為核心方向,必將搶占全球綠色礦業技術的製高點!”
林浩補充道:“是的,雖然存在風險,但巨大的風險也意味著巨大的機遇和回報。我們願意投入最核心的技術團隊,與中心共擔風險。”
接下來,傅國華院士沉穩地站起身,他身後是一位中年研究員進行展示。他們推出的是一套“高效物理分選—精準化學提取—廢水閉環處理”的整合技術方案。這套方案基於成熟的物理選礦和濕法冶金技術,進行了大幅優化和創新,能耗和汙染排放指標遠優於現行國標,技術可靠,易於放大,投資和運營成本相對可控,在國內多個礦山有成功應用或改造經驗。
傅院士扶了扶眼鏡,語氣平和但分量十足:“林博士團隊的技術理念非常先進,令人欽佩。但礦業是重資產行業,技術革新需要循序漸進。我們的方案,是在現有工業體係上進行‘綠色升級’,技術成熟度高,風險可控,能夠在短期內見到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對於研發中心立足、示範推廣至關重要。如果一開始就追求過於超前的技術,萬一失敗,將對中心的聲譽和可持續發展造成致命打擊。”
他委婉地批評道:“礦業不是實驗室,我們不能拿寶貴的礦產資源和巨大的投資去賭一個不確定性極高的未來。”
雙方觀點針鋒相對。會場上,專家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援林浩,認為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跨越式發展;另一派支援傅院士,強調穩健推進,積小勝為大勝。爭論的焦點,表麵是技術路徑,深層則是發展哲學:是追求顛覆性的理想主義,還是選擇漸進式的實用主義?
市長方遠明顯傾向於傅院士的方案。他在私下交流中對江辰說:“江書記,傅院士的方案更穩妥,見效快。咱們清河等不起啊,需要儘快出成果、出形象。林博士的技術好是好,但有點像空中樓閣,萬一失敗了,我們無法向全市人民交代。”
江辰陷入了沉思。他理解方遠的顧慮,作為行政主官,穩定和見效是重要考量。但他更看到了林浩技術背後的巨大戰略價值。如果成功,清河就有可能成為全球綠色礦業的技術策源地,這種引領性的地位,是任何短期效益都無法比擬的。
“技術路線的選擇,決定了研發中心的基因和未來。”江辰在總結發言中說道,“我認為,我們不必非此即彼,可以采取一種更加包容和分階段的策略。研發中心的使命是引領,既要立足當下,也要著眼未來。”
他提出了一個初步構想:“是否可以考慮‘雙軌並行’的方案?一方麵,以傅院士團隊的整合優化技術作為近期示範和產業化的主力,確保中心能夠快速起步,產生影響力,積累經驗和資金。另一方麵,將林博士團隊的原位生物萃取技術作為中長期的戰略方向,設立專門的尖端技術實驗室,給予充足的資源和時間進行攻關,允許試錯。兩條腿走路,既保障生存,又謀劃未來。”
這個折中方案,為爭論提供了緩衝空間,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資源如何分配?重點如何把握?兩條路線是否會形成內部競爭或資源內耗?
技術路線的選擇,是一場無聲的較量,它不僅是學術之爭,更是利益、理念和遠見的博弈。江辰的“雙軌製”能否行得通,需要接下來的具體規劃和實踐來檢驗。而這場較量的結果,將深遠地影響清河市產業轉型的路徑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