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巔:從中央選調生起航 第87章 傳聞之下
省委彙報的肯定餘溫尚存,但“可能進一步重用”的人事變動傳聞,卻像一片無形的薄霧,開始在清源市,特彆是示範區管委會內部彌漫開來。這傳聞並無確切來源,卻因其符合某種邏輯(年輕有為、上級賞識、工作需要)而顯得格外逼真,悄然改變著一些微妙的氛圍。
江辰對此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和刻意的低調。他比以往更加勤勉地投入到“三區方案”的細化與落地工作中,用實實在在的業務來填充所有時間,避免捲入無謂的猜測和議論。他深知,在這種敏感時期,任何一絲浮躁或不當言行,都可能被放大解讀。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最先體現出變化的是副局長周強。他在工作中依舊配合,甚至更加積極主動,但在一些需要江辰拍板決策的事情上,他請示彙報的頻率明顯增高,言辭間也多了幾分以往沒有的謹慎,甚至可稱之為“客氣”。這種看似更加尊重組織程式的行為背後,隱隱透出一種距離感和觀望心態。在一次關於“基金池”首批專案遴選標準的討論中,周強提出了一個傾向於天湖區成熟專案的方案,當江辰從示範區整體帶動效應角度提出不同意見時,周強沒有像過去那樣據理力爭或委婉堅持,而是很快表示“江局考慮得更周全,按您的意見辦”。這種過於順暢的“服從”,反而讓江辰感到一絲不適,彷彿兩人之間隔了一層無形的膜。
其他部門的一些負責人,在與江辰對接工作時,態度也發生了不易察覺的變化。以往是平等甚至略帶審視的同事式交流,現在則多了幾分熱絡與恭維,言談中總會不經意地帶上“江局年輕有為”、“以後還請多關照”之類的試探性話語。一些原本需要反複協調才能推動的跨部門流程,如今似乎順暢了不少,但這種“順暢”背後,有多少是源於對工作的認同,有多少是源於對傳聞的考量,江辰心中存疑。
對於這些變化,江辰一律以更加嚴謹、謙遜和就事論事的態度應對。對周強,他依然充分授權,肯定其工作價值,但在原則問題上毫不含糊,力求決策依據清晰透明,經得起推敲。對其他人的恭維,他淡然處之,迅速將話題引回工作本身。他試圖用行動傳遞一個明確訊號:無論外界如何傳聞,他的重心隻有一個,那就是推動示範區建設。
這天下午,江辰召集區域協同發展局全體會議,專題討論“示範區協同發展基金”的管理暫行辦法草案。這是“三區方案”中最具創新也最核心的環節之一,基金的運作模式將直接決定政策紅利的導向和效果。
會議剛開始,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張明宇不期而至,說是“路過,聽聽大家的討論”。張主任的突然出現,讓會議室的氣氛瞬間變得更加微妙起來。大家心照不宣,這絕不僅僅是“路過”。
江辰平靜地繼續主持會議,引導大家對基金的資金來源、支援重點、申報流程、評審機製、投後管理等關鍵條款進行深入討論。張主任坐在一旁,沉默地聽著,很少插話,但目光銳利,顯然在仔細觀察每個人的表現和會議的走向。
當討論到基金專案評審委員會的構成時,出現了分歧。有同誌建議委員會成員應主要以管委會內部領導和相關局辦負責人為主,以提高決策效率。周強則提出,應考慮吸納三個區的分管領導作為特邀委員參與評審,以增強區的參與感和方案的可行性。
這一次,江辰沒有立即表態,而是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他注意到,在張主任在場的情況下,周強的發言比平時更加註重平衡和措辭,但維護區級參與權的意圖依然清晰。
待各方意見充分表達後,江辰才綜合各方觀點,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評審委員會的常設核心成員應以管委會為主,確保決策的獨立性和戰略性。同時,建立‘專案預審和意見征詢’機製,對於涉及特定區域的重大專案,必須邀請相關區的主要負責人和專家參與預審環節,其意見作為委員會決策的重要依據。這樣,既保證了效率與公平,也體現了對區級主體的尊重。”
這個方案兼顧了各方關切,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周強想了想,也點頭表示可行。
會議結束時,張主任簡單講了幾句,肯定了會議討論的深度和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強調基金是示範區的“造血乾細胞”,必須管好用好,隨後便離開了。
張主任的來去,像一陣風,沒有留下任何明確的指示,卻讓每個人心中都蕩起了漣漪。江辰明白,這既是領導對重點工作的關心,也可能是一次對他駕馭複雜局麵能力的無聲考察。
散會後,江辰回到辦公室,沉思片刻,拿起內線電話,撥通了考覈評價局局長的號碼:“李局,我是江辰。關於那個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係,我有個想法,能否增加一項‘協同專案貢獻度’的考覈權重,特彆是對管委會內部各局辦推動跨區域協同成效的評估?這對引導工作方向可能很重要……”
他必須主動出擊,利用一切可能的製度和機製,將工作的重心和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協同發展”這個核心使命上,用清晰的規則和導向,來抵消人事傳聞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內部消耗。隻有在製度的軌道上穩健執行,才能抵禦任何風浪的侵襲。
他剛放下電話,秘書敲門進來,送上一份新收到的檔案——是關於國家層麵某重要媒體計劃組織記者團,赴各地調研區域協調發展典型經驗的通知,清源示範區已被列入備選調研點。
新的機遇和挑戰,總是不期而至。他必須時刻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