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威大帝 第66章 共同發展
豪強們的代表都失魂落魄地回去了。
仁宗的威勢已經過去了百二十年,但還是深深印刻在世家的心中的。這一刻,這些豪強的代表,覺得自己又麵對一個仁宗了。
也是,這個沐津,還真是仁宗的子孫,雖然不是嫡出。
從那飛出的巨石的情形來看,這位墨郡王殿下應該是得到了一件前所未有的炮車,要不然不會那麼容易將那堅實的城牆給砸垮。
可問題是,那個炮車被木柵欄擋得嚴嚴實實的,壓根就不知道那炮車長什麼樣。另外,就算派人往外麵去通傳訊息也很難,因為墨郡王收複的義清縣和寧河縣隻和崖林郡接壤。
派人去崖林郡,就崖林郡那個死板太守,估計會直接將自己這邊派出的信使扭送到三安節度使府,因為義清縣和寧河縣已經是三安節度使府管轄地了,其餘的郡縣是不能插手的。
至於為什麼不派人去其餘郡縣自家當官的子弟那去傳信?
能活著穿過亂軍控製的地盤再說吧!
混在商隊裡更不可能。
就商會和世家對立的態度,讓商會幫世家的忙,切!
商會會和世家做生意,但也隻做生意。
一時間,兩縣的豪強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做好了。
這次民亂,兩縣世家豪強們控製的人丁已經大幅度下降,所以從兩縣世家豪強那裡掏人丁不是沐津的優先選項。優先選項是地,其次則是書,再其次則是工匠。
如果這些世家豪強們識趣的話,那麼工匠可以考慮放過。
在認真考慮了後,也互通了訊息後,兩縣的世家豪強們認輸了,各家的家主親自趕往寧河縣縣衙,表示隻要郡王的條件合理,他們願意聽從安排。
上道,很是上道。
說真的,沐津也不打算用鐵血手段削掉一切。
因為就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也壓根做不到。
很快,沐津就和這些家主們達成了協議。
首先就是土地,所有家族交出自家控製土地的七成,尤其是山澤全部交出。而且,不得再用佃農。各家下麵的佃戶全部放良,一應的借貸也全都取消。
其次,各家的書籍全都上交,當然,郡王府會給出補償,一本書三十兩銀子。
當然,沐津也要給利益給這些家族。
有釀酒工匠的家族,沐津就鼓勵他們擴張自己的酒坊,有繡孃的家族就支援他們擴充織布,除此之外,還有造紙、製蠟什麼的……
這些事很麻煩,沐津就是一家家談過去的。
實際上,大虞民間不缺消費的潛力,就缺來錢的渠道和商品的渠道。
三安郡和崖林郡一樣,都是西南商貿重鎮。崖林郡以酒出名,三安郡以布出名,甚至有天下布者,三安最佳的說法。
都出現三安布這個早期品牌了。
三安布可不僅是暢銷大虞國內,在南邊各藩屬國也是賣的俏。
可以說,不缺市場,就缺商品。
而以前那群鼠目寸光的世家,死死把控著工匠,產量不僅沒上去,布的銷量也沒提高多少。產量低世家又賣得貴,人們就隻能省著買了。
沐津沒想著三安布在大虞國內大賣,就算放開了工坊,沐津估算了下三安布的產量,能夠填飽南邊藩屬國麻布市場的八分之一就不錯了。
至於織布坊的原料問題……
這個不難,三安郡一直有種植麻料的傳統。實際上三安郡生產的麻料,供應自己生產不僅綽綽有餘,還能賣到其餘郡縣去。
至於糧食問題,南涼縣現在是產糧大縣,能有什麼問題?
更何況,沐津還解決了秫米難熟的問題,糧食就更不是問題了。
政策是需要時間的,見效更是需要時間。
和兩縣世家豪強們的家主交談後,沐津算是明白了,藉助配重炮車的威勢,算是擺平他們了。不過,還得解決兩地百姓的生計問題。
編戶齊民這是沒得說的嗎,首要大事。
丈量田地什麼的都需要人手,這不,就解決了一部分人丁的臨時就業不。然後,就是開始修道路。
三安郡的官道,是真的爛!
如果說沐津現在的政策是什麼?
嗯,休養生息。
沒錯,就是休養生息。
當然,也可以不休養生息就直接平定叛亂,但就必須要藉助本地世家豪強們的力量。你藉助了他們的力量,就必須要對他們做出妥協。
相反,如果隻靠自己實打實的本事,那就是這裡的世家豪強們求你放過他們。
從文宗對世家妥協後世家就開始擺脫頹勢漸漸壯大就可以看出,你隻要敢做出一點妥協,世家就會蹬鼻子上臉。
沐津不想和世家妥協,要妥協也隻能是世家向他沐津妥協,就像這兩縣的世家豪強們一樣。
能共同發展還是好好一起發展吧。
除了修橋鋪路,整溝挖渠外,沐津還下達了一條節度使令:凡三安郡內朝廷所屬山澤,皆免稅開放!
這令一下,兩縣的百姓都沸騰了。
世家豪強們也是有苦難言,每年靠著山澤,他們就有一筆不菲的收入。隻要做飯就要用柴火,用柴火就要去打柴。朝廷的山澤有打柴稅,世家控製的山澤也是要付錢打柴的。
甚至,世家控製的水源,你去打水都要給錢!
三安郡郡治的官吏們也得到了這條政令,畢竟在三安節度使府成立的那一刻,他們就受三安節度使府節製了。麵對這條政令,三安郡的官吏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節度使殺治下的官吏是不需要向朝廷請命的。
但凡能自己搞定叛亂,朝廷何需任命節度使?
反正,在沒有將兩縣安定以前,沐津沒打算出兵將三安郡其餘縣的叛亂給搞定。而且,三安郡周圍的郡縣都已經派兵守住進出三安郡的道路了,暫時不用擔心民亂溢位去。
沐津估計,半年之內是沒有事的。
再說了,自己將手頭的事忙活完應該就是四個月左右的工夫,不急,不急。
沐津安安穩穩在兩個縣搞治理,三安郡其餘縣的亂軍開始紛亂了一陣後,見官軍一點都沒有繼續的意思,又都安心下來。反正走上了造反就是死,那麼就在死前享受個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