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憶破案局 第115章 替身的遊戲
-
“完美贗品”案的波瀾尚未完全平息,一起新的、更加詭異的案件,以一種近乎荒誕的方式,進入了濱海警方的視野。這一次,報案人是本市著名企業家、宏遠集團董事長周天豪的私人保鏢。
保鏢聲稱,近一個月來,周天豪先生的行為變得極其反常。這位素以精力充沛、決策果斷著稱的商業钜子,變得健忘、猶豫,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商業談判中表現出與其風格迥異的怯懦和優柔寡斷。更令人不安的是,他偶爾會說出一些完全不符合其知識背景和興趣愛好的言論,比如突然談論起他從未涉足的古典音樂或者冷門哲學。
起初,家人和下屬以為他是壓力過大導致。但細心的保鏢發現了一個更加驚悚的細節——他隱約覺得,周董的某些細微習慣,比如握杯子的手勢、簽名時某個筆畫的弧度,甚至笑起來眼角皺紋的深淺,似乎和以前有了一些難以言喻的差彆。
“就好像……好像換了一個人!”保鏢在刑偵支隊,用一種近乎恐懼的語氣說道。
“換了一個人?”李振皺起眉頭,這種說法太過離奇。他首先排除了周天豪被脅迫或精神控製的可能性,因為其行動自由,身邊安保嚴密。那麼,剩下的可能性就更加匪夷所思了。
警方秘密調取了周天豪近期大量的公開活動和私人會麵的監控錄像,由研究室的微表情和行為分析專家進行比對分析。
結果令人毛骨悚然。
分析顯示,錄像中的“周天豪”確實存在!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其行為模式、微表情、甚至一些極其細微的無意識動作,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版本”!一個版本更接近周天豪過往的影像資料,而另一個版本,則顯得略微“生硬”,彷彿在刻意模仿,但在某些細節上又流露出了不同的個人習慣!
真的有兩個周天豪?!
這個結論讓所有知情者都感到難以置信。雙胞胎?易容術?還是某種超自然現象?
江雨在仔細觀看了對比錄像後,提出了一個相對科學的假設:“不是超自然。這更像是……高度精準的模仿與替換。有人找到了一個外貌與周天豪極其相似的人,並對他進行了長期的、極其嚴苛的行為模仿訓練,然後在特定的時間點,替換掉真正的周天豪,以完成某些事情。”
這個假設雖然依舊驚人,但至少提供了一個可以追查的方向。
那麼,動機是什麼?替換掉一個如此顯赫的人物,目的是什麼?竊取商業機密?操縱金融市場?還是進行某種更龐大的陰謀?
警方立刻對周天豪的宏遠集團進行了秘密調查,重點排查近期的重大商業決策、資金異常流動,以及可能存在的商業對手。同時,對周天豪的行程進行精確到分鐘的重構,尋找可能被“替換”的時間空檔。
調查發現,在幾次“版本b”周天豪出現的時段內,宏遠集團恰好完成了幾筆看似正常、但仔細推敲卻存在微妙利益輸送嫌疑的併購案,並且有一筆钜額資金以複雜的路徑流向了海外一個空殼公司。
顯然,替換者的目的是經濟利益,並且很可能與外部勢力勾結。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那個替身,以及真正的周天豪在哪裡?
警方冇有打草驚蛇,而是加強了對“版本b”周天豪的隱秘監控,試圖找出其行動規律和可能的聯絡人。同時,動用所有技術手段,搜尋真正周天豪的下落,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監控發現,“版本b”周天豪的生活極其規律,除了必要的商業活動,幾乎深居簡出,且身邊總是跟著幾名新雇傭的、背景神秘的保鏢,很難接近。他的通訊也經過了高度加密和反監聽處理。
案件似乎陷入了僵局。對手的準備非常充分。
轉機出現在一次“版本b”周天豪出席的慈善晚宴上。一名經驗豐富的偵查員偽裝成侍者,近距離觀察時,敏銳地注意到,“周天豪”在飲酒時,喉結滾動的頻率和幅度,與過往錄像中真正的周天豪有細微差彆。更重要的是,他偶爾會下意識地用右手小指輕輕敲擊桌麵,這是一個在真正周天豪身上從未出現過的習慣性動作!
這個敲擊動作,成為了識彆替身的關鍵特征!
警方據此加強了對所有監控錄像的篩查,終於在一個路邊超市的隱蔽攝像頭拍攝的畫麵中,發現了“版本b”周天豪在替換身份前,與一名戴著鴨舌帽的男子短暫接觸的影像。該男子身形瘦削,行動敏捷,反偵察意識極強,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但技術部門通過圖像增強和人像比對,還是鎖定了這名男子——他是一個綽號“影子”的國際職業中間人,專門負責策劃和執行各種高難度的欺詐和替換任務。
抓住“影子”,就能找到突破口!
國際警方同步行動,很快在歐洲某個小國將“影子”抓獲。“影子”麵對證據,爽快地承認了受雇策劃“周天豪替換計劃”,但他聲稱自己隻負責安排替身的訓練和初期替換,並不知道真正周天豪的下落,後續操作由另一組更專業的人負責。
根據“影子”提供的有限線索,警方順藤摸瓜,最終在鄰市一個廢棄的化工廠地下密室中,找到了被囚禁多時、憔悴不堪但生命無虞的真正周天豪。他被注射了鎮靜藥物,並受到嚴密看守。
原來,替換計劃是由一個國際金融鱷魚集團策劃,目的是通過控製周天豪,操縱宏遠集團的決策,進行利益輸送和資本市場操作,牟取暴利。他們花費數年時間尋找並訓練替身,時機成熟後便實施了替換。
隨著真正周天豪的獲救,“版本b”替身及其同夥迅速被控製。宏遠集團內部與外部勢力勾結的高管也被一併揪出。
案件宣告破獲,一場可能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動盪的陰謀被扼殺在搖籃中。
然而,此案帶給人的震撼遠未結束。它展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犯罪模式——不再是簡單的綁架或刺殺,而是通過精細的模仿和替換,悄無聲息地“竊取”一個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犯罪對社會的信任基礎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江雨在案件總結中寫道:“當外貌和行為都可以被精準複製時,個體的唯一性該如何界定?法律和社會又該如何防範這種‘身份竊取’的終極形式?這不僅是一個刑偵課題,更是一個關乎社會倫理和未來安全的深刻命題。”
濱海市恢複了往日的秩序,但“替身”帶來的陰影,卻如同一聲警鐘,長久地迴盪在人們心中,提醒著他們,在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可能隱藏著超越想象的詭計與危機。而守護者的目光,必須變得更加銳利,能夠穿透一切偽裝,直抵真相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