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憶破案局 第85章 舊案餘波與新芽初綻
-
江雨在警院的教學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她的課程以其獨特的實戰視角、深刻的案例剖析和啟發性思維訓練,迅速成為了學院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不僅學員們趨之若鶩,不少一線辦案的年輕乾警在得知訊息後,也時常利用休息時間跑來旁聽,希望能從這位傳奇前輩身上汲取經驗。
然而,平靜的校園生活並未能完全隔絕外界的紛擾。陳默案的餘波,以及她過去經曆所帶來的一些“後遺症”,偶爾還是會找上門來。
這天,她接到了一份來自市檢察院的正式函件,是關於對陳默進行精神鑒定和刑事責任能力認定的專家谘詢請求。鑒於江雨是案件前期的重要參與者和犯罪心理的深度分析者,檢方希望她能以專家身份,提供一份專業的評估意見,協助法庭準確量刑。
這並非一項輕鬆的任務。需要對陳默的成長經曆、行為模式、犯罪動機進行極其客觀、嚴謹的分析,既要避免因其精神問題而讓其逃脫應有的懲罰,也要防止因民憤而忽視其疾病因素導致量刑失當。江雨接下了這個任務,這既是責任,也是將她課堂上傳授的理論應用於實踐的一次檢驗。
她調閱了陳默的全部案卷,包括警方的審訊錄像、其親友鄰居的詢問筆錄、以及精神病院出具的初步鑒定報告。她花了數個夜晚,反覆觀看陳默在審訊中那些時而沉默、時而亢奮的片段,分析他言語中的邏輯漏洞和象征性表達,試圖穿透那層妄想的迷霧,觸摸到他內心真實的驅動。
最終,她提交了一份詳儘的評估報告。報告中,她客觀指出了陳默確實存在嚴重的妄想性障礙,其犯罪行為深受其病態信念體係的影響;但同時,她也用大量證據證明,陳默在策劃和實施犯罪過程中,展現了清晰的邏輯思維、周密的計劃和極強的執行能力,他對自己的行為性質及後果有明確的認知,並非完全喪失辨認和控製能力。她認為,陳默屬於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其精神狀況應作為量刑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這份邏輯嚴密、論據充分的報告,為法庭的最終判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這也讓司法係統內的更多同行,見識到了這位轉任教官的前刑警的專業素養。
除了這類正式的公事,一些意想不到的“拜訪”也時有發生。
一週後,兩位穿著樸素、神情拘謹的中年夫婦通過學院聯絡到了江雨。他們是陳默的遠房表姨和表姨夫,也是陳默在國內僅存的、還算有聯絡的親戚。
“江警官……我們,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表姨未語淚先流,表姨夫則在一旁沉重地歎氣。他們表示,陳默父母早亡後,他們也曾試圖關心這個內向的侄子,但陳默從小就孤僻,長大後更是疏遠,他們根本不知道他怎麼會變成這樣,更冇想到他會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他們感到深深的自責和無助,想知道陳默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也想為他請一位好律師,儘一點微薄的心意。
麵對這對悲痛而迷茫的夫婦,江雨心中五味雜陳。她無法告訴他們陳默那套扭曲的“淨化”理論,那隻會增加他們的痛苦。她隻能從專業角度,儘量客觀地解釋了妄想性障礙的一些特征,強調了這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並非家庭關愛單方麵能夠預防和解決的。她建議他們相信法律,並肯定了他們想為陳默請律師的做法是符合法律程式的。
送走這對夫婦後,江雨的心情有些沉重。陳默是罪犯,是危險分子,但他也曾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扭曲背後,是無數個環節的缺失與錯位。打擊犯罪是警察的天職,但如何從源頭上減少這類悲劇的發生,則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麵對的課題。這個案例,或許也可以成為她未來教學中,關於犯罪預防與社會乾預的一個生動素材。
這些來自過去的“餘波”,並未打亂江雨的教學節奏,反而讓她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豐富的素材。她將這些真實的、充滿複雜性的案例融入課堂,引導學員們不僅學習破案技巧,更要思考案件背後的社會成因和人性的複雜性。
在她的影響下,刑偵係的學風為之一新。學員們不再滿足於死記硬背理論知識,而是開始主動關注社會熱點案例,組織模擬偵查和辯論,嘗試用多學科視角分析問題。以那個曾課後向江雨表達敬佩的短髮女學員林薇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學員,更是展現出了極大的潛力和熱情。
林薇甚至自發組織了一個小型讀書會,帶領幾個誌同道合的同學,專門研究國內外涉及高科技和心理操控的疑難案件,並嘗試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她們的報告雖然稚嫩,但角度新穎,思考深入,讓江雨看到了新一代警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江教官,我們看了很多‘普羅米修斯’案件的公開資料,”一次課後,林薇拿著厚厚的筆記本找到江雨,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我們有個不成熟的想法,覺得未來這類利用尖端科技和心理學原理的犯罪可能會增多。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課程裡,適當加入一些關於科技倫理、資訊甄彆和抗心理操控的訓練內容?”
江雨看著這個充滿銳氣和責任感的年輕女孩,心中倍感欣慰。這正是她希望看到的——學員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能夠主動發現問題、思考解決方案的未來棟梁。
“這個想法很好。”江雨肯定地點點頭,“犯罪在進化,我們的教育和訓練也必須跟上。你們可以先把你們的想法和初步建議整理成一份詳細的提案,我可以幫你們提交給係裡討論。或許,我們可以嘗試開設一門選修課,或者至少在現有課程中增加相關的模塊。”
林薇和她的夥伴們興奮不已,立刻投入了準備工作。看著他們充滿乾勁的背影,江雨彷彿看到了希望的種子正在破土發芽。她意識到,她的工作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火種,激發這些年輕人內心守護正義的火焰和探索未知的勇氣。
舊案的餘波或許還會不時蕩起漣漪,但更多的精力和希望,已經投向了未來。在警院這片相對純淨的土壤裡,江雨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參與著守護社會的偉大事業。她培養的這些新芽,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抵禦一切罪惡、庇護萬家燈火的堅實屏障。
而她,這位曾經衝鋒在一線的老兵,如今在三尺講台上,找到了自己新的使命和價值。她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隻是筆墨,從驚心動魄的現場,轉向了潤物無聲的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