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卒:開局吞噬華雄 第220章 玉璽燙手
在現代時,網友一個個說自己得到傳國玉璽,掛了,也是駕崩。
好嘛,現在這寶貝就在自己手上。要是讓那群人知道,還不得羨慕死他們。
可惜,作為穿越者,他不僅清楚這東西代表的意義,也更清楚它帶來的麻煩!
「懷璧其罪啊……」劉駿喃喃自語。
曆史上得到它的人,孫堅、袁術,有幾個有好下場?這就是個招災引禍的靶子。
留下?現在廣陵看似發展迅猛,但根基未穩,北邊曹操、南邊孫策,西邊還有劉表,哪個是省油的燈?拿著這東西,等於自稱「天命在我」,立刻會成為眾矢之的。
獻給漢獻帝?那等於直接送給曹操,增強曹操「挾天子」的合法性,對自己半點好處沒有。
他腦子裡飛速盤算。
「主公,」趙雲看著玉璽,眼中閃過一絲擔憂,「此物,留之無益,反受其害。主公萬不可久留身邊,須儘快送還皇帝纔好!」
劉駿點頭:「子龍與我想到一處了。但直接送給曹操,我心有不甘!」
他起身踱了幾步,走到懸掛的巨大地圖前站定。
目光逡巡片刻,最終劉駿的視線定格在徐州北部的小沛和彭城上。
小沛目前雖被己方勢力實控,但名分上還有些模糊;彭城則像一顆楔子,被自己的地盤三麵包圍,但仍歸屬曹操。
如果能名正言順將這兩處要地徹底納入管轄,徐州的防禦體係將更加完整。
不僅如此,日後北上兗州、西進豫州也都有了更好的跳板。
「曹操……」劉駿的手指劃拉到地圖上的許昌位置上,慢慢往橫北東北方向橫移:
「官渡之戰快要來了吧?他現在最頭疼的應該是袁紹這個龐然大物。他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後方,以及避免兩線作戰。
這玉璽,對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合法性』有大益……」
劉駿暗自思忖,「用玉璽換取小沛和彭城的正式歸屬權,以及一些虛名,或者一個暫時的同盟關係,曹操應該會認真考慮。」
他看向黃忠和趙雲:「我意以此璽向曹操換取小沛、彭城,以及朝廷對我統領徐州、九江、廬江的正式冊封。二位以為如何?」
黃忠撫掌讚道:「主公明見。玉璽虛名,怎及實際地盤、人口重要。」
趙雲鬆了口氣,拱手道:「主公未被虛名所惑,雲佩服。此計大善。」
劉駿微笑回應。此事大又不大,小又不小,需謀定後動才能攫取利益。
他當即修書一封給徐庶、賈詡,詳述取得玉璽經過及自身顧慮想法,令二人便宜行事。
信件送達廣陵時,淮安州牧府內一片繁忙。
徐庶閱畢信件,臉色古怪。
他看向一旁慢條斯理品茶的賈詡:「文和,壽春已下,淮南諸郡傳檄待定。隻是主公送來了這個。」
賈詡抬眼,目光落在徐庶推過來的錦盒上。
盒蓋未開,
「何物能讓元直如此失色?」他伸手,輕輕掀開盒蓋。
一方玉璽靜靜躺在明黃綢緞上——螭鈕威嚴——一角用黃金修補,在陽光下流轉著溫潤的光。
室內寂靜。
賈詡連端茶的手都頓在了半空。
「傳……傳國玉璽。」徐庶吐出四個字,每個字都似有千斤重。
「袁術身死,其部下殺主求榮,獻於文遠。文遠不屑其為人,已將那幾人綁了,連同袁術兄弟屍首一並送往壽春。守將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賈詡緩緩合上盒蓋,指尖在盒麵上輕點兩下。
「重寶,亦是燙手山芋。」
他臉上看不出喜怒,「主公如何說?」
「主公信在此。」徐庶將密信遞過,「主公大喜,重賞文遠,令其暫駐壽春,推行淮安政改。至於此物……
主公言,此乃僭越之器,於我輩如同雞肋,留之無益,反招禍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物對他,或有大用,可迫其獻地正名!」
賈詡迅速瀏覽信件,嘴角漸漸勾起一絲滿意的弧度:「主公明智。未被虛名所惑,所見與詡略同。以此無用之物換切實之地,甚善。小沛已在我手,彭城?曹操怕是不會輕易鬆口。」
「正是此理。」徐庶點頭,「主公意欲用此物向曹操換取好處。如小沛、彭城,乃至朝廷正式承認主公對徐州及九江、廬江的管轄權。」
「有難度,亦有機會。」賈詡眯起眼:「依我之意,此寶不僅要換地、換利,更要換名!需讓天下人皆知,是主公誅滅逆賊袁術,並將此重寶獻還朝廷。
如此,大義在手,曹操即使日後想反悔,也得掂量掂量。」
「登報?」徐庶立刻領會,笑道:「主公昔年不惜代價所辦之報,實乃一妙棋。」
「然也,」賈詡微笑點頭:「此篇文稿,須字裡行間,透出逼問之意!
此事當有勞元直。」
徐庶撫掌:「可,我即刻準備文稿。出使許昌之事,公可願往?」
賈詡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詡願往。吾聽聞曹孟德麾下謀士如雨,正好一會!」
「許昌此刻怕是已暗流洶湧。」徐庶提醒道,「曹操與袁紹在北境對峙,互有勝負,吾料想乃試探之舉,想必來年必有大戰。」
徐庶道:「此時玉璽出現,曹操必喜,正好利用。」
賈詡微微一笑:「水渾纔好摸魚。元直且坐鎮淮安,督促耕種,整備軍械。詡去去便回。」
當夜,《淮安旬報》的印刷工坊燈火通明。
翌日,新一期的報紙以最快速度散發往各地,頭版標題赫然醒目:
《逆賊袁術伏誅,傳國玉璽重見天日》
《廣陵侯劉駿,忠義無雙,欲獻寶還朝》
文章詳述「廣陵侯劉駿麾下大將張遼」如何擊潰袁術殘部,袁術如何「惶恐驚懼,嘔血而亡」,其部下如何「悖逆弑主」,張將軍如何「義薄雲天,誅殺凶徒,收斂逆臣屍身」,最終「順應天命,將傳國玉璽獻予主公,由主公決意奉還朝廷」。
文章通篇洋溢著對劉駿忠義、武勇的讚美,結尾處筆鋒一轉,提出尖銳一問:「廣陵侯如此不世之功,朝廷當何以酬之?」
訊息像長了翅膀,先於賈詡的使團,飛向了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