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卒:開局吞噬華雄 第229章 淮安北望塵埃落定
「嗯。」曹操收起笑意,思忖良久,終於下定決心:
「明日再談,可承認劉駿實控徐州及九江、廬江兩郡,封其徐州牧、伏南將軍。但必須讓他承諾出兵助我抗袁,並自備錢糧。
至於揚州,咬定其餘郡縣已歸孫策管轄,朝廷不再乾涉。」
「喏。」眾人領命。
之後,將細節徹底定下,眾文武方纔各自散去,自作準備。
而另一邊,驛館內,賈詡也在燈下沉思。
副使低聲說道:「先生,今日曹操等人似有鬆動。隻是如此明著趁火打劫,曹操當真會答應?」
賈詡淡淡道:「袁紹勢大,曹操急需外援。我主所提要求,雖看似過高,但還在可接受邊緣。明日,他們必會丟擲最終條件,核心便是聯合抗袁。玉璽反倒是其次。」
「那我們是答應,還是……」
「答應,為何不答應?」賈詡詭笑道,「袁紹是曹操大敵,亦是我主北麵之患。聯手除之,符合我方利益。
但如何出兵,出多少兵,何時出兵,戰後如何分潤,這裡麵的文章大了去了。明日,需在這些細節上,再爭一爭。」
他鋪開地圖,手指點在冀州一帶:「關鍵不是答應與否,而是如何讓我方付出最小,獲利最大。同時,要防著曹操過河拆橋。」
袁紹與曹操一分出勝負,不管誰輸誰贏,必然都會與徐州翻臉。
正應了那句老話: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亦沒有永遠的敵人。
次日,談判再開。
果然如賈詡所料,曹操方主動提出聯合抗袁的提議,並在此基礎上,給出了最終的疆界和官爵方案。
此方案與昨夜商議大致不差,但在錢糧支援和出兵細節上,提出了更具體更過分的要求。
賈詡據理力爭,尤其在出兵時間和規模上,強調廣陵新定,需要時間穩定內部,隻能提供有限支援。
雙方又是一番激烈爭論,最終達成妥協:
大戰開始,劉駿需派遣至少一萬精銳,北上策應曹操主力。
同時,徐州還需要陳兵琅琊,抑製袁譚大軍,使其不得西進。戰後,則依據戰功分割袁紹地盤,靠近青州的部分可考慮劃歸劉駿。
至於揚州方麵,曹操方咬死朝廷已下詔確認孫策對揚州的管轄權,無可更改。隻能預設劉駿佔領淮南之地。
賈詡心知這是既定事實,無法改變,便不再糾纏,反而表示願與孫氏和平共處。
曹操眾人臉上帶笑,實際暗自嘲諷:你主強納孫、週二人未婚妻,還能和平共處?當真是天大笑話。
對麵這夥人在想什麼,賈詡自然知道。他心中不以為然:婦人之事,有與無,江東皆會與徐州為敵。主公奪人未婚妻子,反倒滅敵威風,實則是好事一樁。
即使曹操作詩令人詆毀,哈哈,笑死,主公納美,隻會令人羨慕。又不是與曹操一樣,因美色損將死兒。
雙方各自心中埋汰對方主公,臉上客客氣氣。完美闡釋了什麼叫臉上笑眯眯,心裡媽賣皮。
談判持續數日,最終敲定所有細節。
一紙盟約,在司空府內簽訂。雙方麵上帶笑,心中卻各懷鬼胎。
盟約既成,賈詡不再耽擱,即刻辭行,帶著朝廷的正式詔書和封賞旨意返回廣陵。送迎玉璽之事最終定在建安五年新春之時。
曹操親自送賈詡出府門,執手相語,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樣:
「文和回去,代我向仲遠問好。此次共抗強敵,你我雙方當同心協力纔是。」
賈詡躬身行禮:「司空放心,詡定當轉達。我主必不負朝廷所托,誓與司空戮力同心!」
馬車駛離許昌,賈詡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
他回頭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城牆,眼神冰冷。
他知道,這份盟約脆弱得像一張紙,袁紹的壓力一旦解除,或者某一方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撕毀盟約隻在頃刻之間。
視角轉回另一邊。
婚禮過後,劉駿在廬江又停留了十餘日,徹底將軍政事務安排妥當。
他任命黃忠為郡守,輔以從廣陵調來的乾吏,並留一萬兵馬鎮守廬江、鞏固防務。
一切安排就緒後,劉駿正式啟程返回淮安。
此番同行者,除了趙雲等原班人馬,還有大小喬,以及新效力的諸葛瑾。
車駕轔轔,旌旗招展。
隊伍經九江郡,停留數日重賞張繡等留守將士,再次一路向東。
此時,喜訊傳來,張遼成功奪取合肥等地,徹底佔領淮南全境。
至此,劉駿勢力範圍南有長江天險,北有淮水護持,安全性大增。
劉駿大喜過望,再次下令重賞張遼及全軍將士。
班師大軍一路前行,不久進入廣陵境內。
馬車上,小喬好奇地掀開車簾一角,打量著窗外陌生的景色。
大喬則安靜地坐著,手中捧著一卷書,卻是許久未翻一頁。她的心思早已飛到了即將抵達的淮安,那將是她們未來長久生活的地方。
劉駿騎在赤兔馬上,開始再一次打趣並轡而行的趙雲。
「子龍,秋兒那丫頭知道你要娶她,是何反應?」劉駿笑問。
這一路,他已經變著花樣問了十幾次,把趙雲調戲得人都麻了。
主公可真八卦啊。
趙雲難得地露出些許窘迫:「回主公,雲還未正式向她提親。隻是上次回淮安,與她說過心意。」
「哈哈,原來如此!放心,文姬信中說,秋兒那丫頭聽說後,歡喜得很,正在加緊繡嫁衣呢。」
劉駿大笑,「待回去,我便為你們主持婚禮,斷不能讓我的常勝將軍委屈了。」
「謝主公!」趙雲臉上泛起紅光,一本正經拱手。
說笑間,劉駿目光投向北方,思緒已飛得更遠。
廬江已定,南方暫安。
但北方的曹操和袁紹,纔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官渡之戰的序幕,恐怕快要拉開了。自己如今坐擁徐州、兩郡之地,兵精糧足,在這場即將到來的巨變中,該如何自處?是趁火打劫,還是隔岸觀火?
賈詡當真能憑口舌之利,為己掙得幾分好處?
還有諸葛亮!從諸葛瑾處得知,諸葛亮如今可能去了潁川。不知什麼時候會回返,今年,他該有十八了吧?
「曆史」上,諸葛亮二十七歲出山。
此時去找他出仕,合適嗎?提前八、九年,會不會讓他曆練不足,反而弄巧成拙,損失掉一員絕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