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獵國之武正 第14章 暗流湧動,回汴京
郭成罕有地晉升為雄州防禦使,折可適為詫州防禦使。此外,哲宗命令章楶將兩名西夏將領套上枷鎖,用囚車送往開封。章楶以兩人具情報價值,懇求皇恩大赦,收歸旗下。
宋朝的軍事勝利帶來國際回響,西夏三度請求遼國軍事介入。不久,遼朝使者抵達開封,促請即時停戰。隨著形勢轉變,遼乾預宋夏戰爭的潛在動機表麵化起來,宋朝滅掉西夏並不符合遼國的戰略利益。進行正式調停之前,遼使透露這次斡旋乃鑒於西夏的危急情況,要求和解。遼廷的有關決策過程沒有清楚記錄,但據一些零星資料顯示,似乎是一個三重政策。惇建議不用理會遼國的調停,無論是戰爭亦或和平,應由宋朝決定。“夏國作過未已,北使雖來勸和,亦須討伐,若能服罪聽命,雖北朝不來勸和,亦自當聽許。”樞密使曾布和鄜延路經略使呂惠卿則認為,宋朝應著眼於從西夏身上得到實際利益,不應進一步破壞宋遼關係。伊始,章惇的建議似乎較具影響力。經過哲宗與章惇、曾布及其餘高階官員的廣泛討論,朝廷修正立場,允許:“夏國罪惡深重,雖遣使謝罪,未當開納。以北朝遣使勸和之故,令邊臣與之商量,若至誠服罪聽命,相度許以自新。”然而,宋逼西夏澄清遼夏關係有彆於宋夏關係,堅持宋是西夏的宗主國。誠如國書所述,遼和西夏是父與子婿的關係,宋和西夏則是統治者與子民的關係。宋朝懲罰子民並不意味著與遼朝對立。而且,國書宣稱所有西夏土地都是由宋太宗和宋真宗授予李繼遷的疆土。所以,如果西夏不打算投降,宋廷仍保留收回統治權的最終權力。又指出夏人反複無常的態度,“一麵修貢,一麵犯邊”。更重要的是,國書道出準備戰爭作為戰略取向,並非宋朝所創。相反,遼興宗曾明確地用以對付西夏的侵略,“元昊縱其凶黨,擾我親鄰,屬友愛之攸深,在蕩平之亦可”,而宋朝隻不過仿效前者。最後,國書承諾談判。在逗留開封三十五天之後,遼朝使者接受國書而回。同時,宋朝促請西夏呈上謝罪書和交還兩名戰犯珪布默瑪和淩吉訛裕,作為換取和平的必要條件。在西夏未履行這些要求之前,宋軍加快進行橫山和天都山的防禦工事。
正當西夏兵敗平夏城,宋朝全麵占據橫山和天都山。東路的鄜延路建築暖泉寨,距離米脂寨東北四十五裡。同時,河東路在黃河西岸建置了四座堡寨,加強對橫山的控製。1099年夏,宋朝動員超過十萬大軍,十天之內築成另外八座堡寨。結果,鄜延、河東和麟府三路連成一道新防線,沿橫山綿延超過三百裡,將黨項人驅趕到沙漠地帶。為鞏固對新佔領地的控製,宋朝在葭蘆寨設立晉寧軍。此外,環慶路經略司在橫山興建三座重要堡寨外,另於沙漠邊緣、距離前西夏韋州監軍司僅十裡的地方築了一寨。值得注意的是,從1038年起,宋朝占據原屬白豹城和金湯城控製的地帶,這兩座堡寨牢牢地楔入鄜延和環慶兩路之間。完成兩座堡寨的工事後,朝廷決定沿用其名,以為紀念1041年範仲淹關於收複該兩座堡寨的初步構想,首次揭開了宋夏爭奪橫山的序幕。
同時,涇原路擴張邊麵,由平夏城以北,伸延到西夏行宮南牟會的原址,設立天都山的指揮部於西安州。西安州距熙河路通會堡僅五十裡,邊麵連線,而西夏天都山監軍司自此失去了所據的地盤。據方勺和韓濾說,佔領附近的鹽池以後,宋朝每月出產的鹽值達十四萬錢,足以應付熙河路部份地區的支出。1099年秋,涇原和熙河兩路完成會州及其餘三座堡寨的工事,重新確認從蘭州經黃河到會州,再沿天都山北巒穿過沒煙峽,最後抵達平夏城的領土。1099年秋,西夏遣使謝罪,其謝表用辭謙卑。
天使內侍提舉官楊戩來到前線,走進大帳開啟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聞:治天下者,必安其內;安內者,必攘其外。邦國之本,在於乾城;社稷之固,賴於虎臣。朕以涼德,嗣承大統,夙夜憂勤,惟恐弗逮,思得良將,以固邦基。
當今天下,初定未穩。西夏屢犯邊陲,窺我疆土;北遼時有異動,擾我黔首。內則水旱頻仍,民生多艱;外則強敵環伺,國步維艱。此誠危急存亡之秋,非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略者,不足以當此重任。
惟爾將軍,國之棟梁,朕之股肱。爾自束發從戎,投身行伍,南征北戰,東討西伐。平西夏之亂,爾功居第一;爾勇冠三軍。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有子房之謀;身先士卒,親冒矢石,有冠軍之勇。忠君愛國,赤膽可昭日月;愛兵如子,恩威遍及三軍。朕每念爾功,未嘗不嘉歎;每聞爾名,未嘗不心安。
今者,邊報日急,國事多艱。朕欲與卿當麵商討軍國大計,共定安邊之策,以慰萬民之望。卿之智勇,朕所深知;卿之忠心,天日可鑒。朝中諸臣,亦皆翹首以盼,望卿早日還朝,以安社稷,以定人心。
茲特頒詔,命卿即刻交割所部軍務,委副將暫代,輕車簡從,星夜馳赴京師。沿途官府,需備車馬糧草,不得有絲毫延誤。卿入京之日,朕當親臨城外迎接,以示優隆。入京之後,即於武英殿召見,共商國是。
卿宜體朕至意,速速前來,毋負朕拳拳倚畀之望。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元符二年九月十七日
楊戩瞥了一眼帳內眾人,“範將軍,領旨吧,陛下允您升任懷化郎將,領羽林衛,現在與童貫將軍切割軍務,回汴京吧
範正鴻接過聖旨,心中充滿了感激和責任感。他知道,他必須儘快完成交割,以便儘快回到京師,他想起來宋哲宗快死了,權力更迭自然會有不少的人宦海沉浮,有的人會升,有的人會降,他必須趁哲宗死之前給自己留足更大的籌碼。
範正鴻迅速與童貫完成了軍務交割,而後帶著幾名親信,快馬加鞭地朝著汴京趕去。一路上,他都在思索著如何在這權力更迭的關鍵時刻為自己謀得更大的利益。
抵達汴京後,範正鴻顧不上休息,便進宮麵聖。宋哲宗在武英殿接見了他,對他在前線的功績大為讚賞。哲宗坐在龍椅上,麵容雖顯疲憊,但眼神依舊銳利。他看著範正鴻,緩緩開口:“範將軍,你在西夏的戰功,朕已耳聞。如今朝中局勢微妙,朕需要你這樣的虎將坐鎮。”
範正鴻恭敬地回答:“陛下謬讚,臣隻是儘忠職守。如今國家正值多事之秋,臣願為陛下分憂。”
哲宗聽後,沉思片刻,隨後說道:“朕意已決,晉升你為懷化郎將,領羽林衛,並參與朝中要務。朕快死了,朕知道,朕無子,後宮太後做大,自然會從諸位藩王中選一位。如果朕沒有猜錯,會是端王,他舉止輕佻不似人君,朕求你照顧好這個天下,朕這一生有功有過,但無愧於你範家,求求你投桃報李幫朕守守朕打下的天下,朕不想朕留下的基業被後人敗光。”
範正鴻明白,他這是在托孤,他不明白為什麼會是自己。
趙煦歎了口氣:“我知道你在懷疑為什麼是你,因為你年輕沒有根基好掌控而且忠心,朕想你做我之朱然,為我大宋北上破遼,不要拒絕,我知道你可以,我給你留一封遺詔,如果今後端王不做人,你可以用他去找太後換一個皇帝,我給你直奏權柄之弦。開啟你身後的箱子。”
範正鴻開啟身後的金絲紅木箱,裡麵放著一把雙鞭,“陛下,您這是?”
“這是太祖賞賜給呼延讚的兵器,有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善用他下去吧,朕有些乏了。”
範正鴻承諾,他知道北宋最後的榮光哲宗將死,這位24的帝王終究找到了他的末路,但是他第1次感受到了“報君黃金台上以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感覺。他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好人,但是這一刻他由衷的覺得這個大樹也許沒有爛到根子裡。也許還可以拯救,也許他還可以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