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蓋世無雙何雨柱 第2474章 香噴噴的東西
雨柱接過麵粉,手指摩挲著粗糙的麻袋,感受到麵粉的細膩溫度。心裡卻有點糾結——這點錢雖然夠買麵粉,但其他的蔬菜和雞蛋還得精打細算。他抬頭看了看老闆,輕聲說道:“老闆,這麵粉真新鮮啊,我回去做饅頭的時候一定得小心揉麵,不然口感就沒法跟你們店裡比了。”老闆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你小子手藝不錯,這點麵粉,放在你手裡準能做出香噴噴的東西。”
雨柱心中一暖,默默地付了錢,把麵粉放進布袋,沉甸甸地掛在肩上,彷彿帶著一份責任回家。走出店門,巷子裡的光線更亮了,陽光穿透薄薄的晨霧,灑在濕潤的青石板上,反射出微微的金光。他深吸一口氣,麵粉的淡香在空氣裡彌漫,讓他忍不住嚥了口口水,心裡想著回到四合院就開始和老貓一起準備早餐。
回到四合院,雨柱把布袋放在院子中央的石桌上,輕輕拍了拍,彷彿在安慰它:“彆急,饅頭很快就能出鍋。”小貓從角落裡慢慢走出來,繞著石桌轉了一圈,尾巴高高翹起,好像在暗示它的期待。雨柱脫下外套,捲起袖子,伸手摸了摸麵粉,細膩的粉末從指縫間滑落。他在心裡想著,要不要多揉幾次麵,才能讓饅頭更鬆軟;要不要加一點水,讓麵團更有彈性;或者用昨天剩下的酵母,保證發酵時間恰到好處。
他開啟小木櫃,把昨天買來的雞蛋和青菜拿出來,仔細檢查了一遍,發現雞蛋的殼上有細微的裂紋,青菜葉子略微枯黃。他皺了皺眉,但又立刻調整了心態:“沒關係,今天的饅頭隻要麵粉好,配上這點菜,也夠咱家吃的。”於是,他找來一個大碗,把麵粉倒進去,慢慢加入溫水,手開始揉動。麵粉在他手中逐漸形成麵團,柔軟而有彈性,手指在麵團上留下的痕跡又迅速消失,彷彿有生命般在微微顫動。雨柱專注地揉著,偶爾低聲自語:“慢慢來,慢慢來,饅頭要發得飽滿才行。”
小貓跳上石桌,輕輕用爪子碰了碰布袋裡的麵粉,好奇地聞了聞。雨柱笑了笑,伸手撥開它的爪子:“不行,今天的饅頭是咱的,你先去角落裡看著。”小貓似乎懂了,輕輕哼了一聲,乖乖地跳下桌子,蜷回角落裡。
揉麵、醒麵、整形,每一個動作都讓雨柱的心情緩緩流動。他的額頭微微滲出汗水,但內心卻有一種奇特的充實感——這不僅僅是做早餐,更像是在與四合院、與時間、與生活本身的一場默契對話。院子裡的風吹動屋簷,帶來淡淡的花香和灰塵味混合的氣息,讓人心安。雨柱偶爾停下手,抬頭望著院子中間的老槐樹,樹枝輕輕搖晃,影子在地麵上晃動,好像也在靜靜看著他揉麵的每一個細節。
他把揉好的麵團分成小塊,輕輕搓圓,整齊地排在蒸籠裡,蓋上蓋子。水開了,蒸汽慢慢彌漫,籠屜裡傳來“噗噗”的細微聲響,麵團在熱氣中膨脹、變得圓潤而飽滿。雨柱靠在院子裡的木椅上,雙手交叉在胸前,看著蒸汽繚繞中冒出的白色饅頭,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他輕聲對小貓說:“看吧,這就是麵粉的魔法。”小貓瞪大眼睛,尾巴輕輕擺動,似乎在回應他的感歎。
在等待的過程中,雨柱的思緒緩緩遊走。他想到昨晚的夢境,想到鄰居阿姨給他借的舊書,想到院子角落裡那株頑強的小草,甚至想到麵粉從麥田到袋子,再到他手裡的整個旅程。每一個細節都在提醒他:生活不隻是一餐一飯,更是每一個微小環節的累積和體會。蒸汽升騰的味道和晨光交織在一起,讓四合院裡的空氣彌漫著溫暖和寧靜,也讓雨柱的心情隨著饅頭慢慢蓬鬆開來。
忽然,他聽到門外傳來輕輕的腳步聲,是隔壁的鄰居小李,手裡提著一籃子剛摘的蔬菜,笑著喊:“雨柱,你在家做早飯嗎?麵粉的香味飄過來了,聞著就想吃!”雨柱應聲笑道:“是啊,正蒸著饅頭呢,快進來看看,饅頭馬上就好。”小李走進院子,眼睛亮亮的,看著蒸籠裡的饅頭,忍不住伸手想拿,但又停住了,笑著搖頭:“還沒蒸好啊,我先幫你看著水開。”雨柱點點頭,心裡感到一陣暖意——這熟悉的鄰裡感,讓他覺得四合院不僅僅是房子,更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生活空間。
隨著時間緩慢推進,蒸汽中彌漫的麵香越來越濃,院子裡的光線也逐漸明亮,空氣中混合著麵粉的香味、濕潤的木板味、青菜的清香以及鄰居小李帶來的微微泥土味,形成了一種複雜而又溫暖的氣息。雨柱靜靜地站在蒸籠前,偶爾調整火力,觀察饅頭的膨脹狀況,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透著認真和耐心。他心中暗暗盤算著,饅頭蒸好之後,還得切些青菜炒幾個雞蛋,讓早餐完整而溫暖。小貓偶爾探頭看蒸籠,又縮回去,彷彿在享受這一切的過程。
蒸汽越來越濃,何雨柱慢慢伸手揭開籠蓋,一股熱氣瞬間衝擊他的臉龐。白色的饅頭圓潤而飽滿,表麵光滑,散發著誘人的香味。他輕輕用手碰了碰一個饅頭,溫熱而柔軟,正合適。他抬頭望瞭望院子,陽光灑在屋簷、石桌、老槐樹和四處散落的小物件上,光影交錯,好像整個院子都在微笑。雨柱心裡湧起一股滿足感,彷彿這一切——從買麵粉、揉麵、蒸饅頭,到等待鄰居小李、感受四合院的晨光——都在慢慢拚湊成他理想中的生活畫麵。
小李也湊過來看,低聲讚歎:“雨柱,你這饅頭做得真好,白白胖胖的,看著就想咬一口。”雨柱笑了笑,把一個饅頭遞過去:“嘗嘗吧,剛出籠的,要趁熱吃。”小李接過饅頭,輕輕咬了一口,臉上立刻露出滿意的笑容。小貓也湊了過來,